乾隆用什么办法使得大清人口迅速增长?

毋庸置疑,经历了康熙、雍正和乾隆三朝的治理,到了乾隆中期,大清人口密度空前增长,远远超过历史上的最高数字。据统计,当时清朝的总收入是世界第一。此时的耕地面积是10.5亿亩,比雍正时期的8.9亿亩耕地有较大增长,但是为何在乾隆时期引发人家巨大涨幅?其中土地、人口和种植有着怎样紧密联系?明清交际时,由于战乱、自然灾害等因素导致人口数量剧烈下降。据统计,明代人口最高时已经达到1.2亿,但是到了顺治八年(1652)全国只有1400万人,《清实录》十年后才增长到1900万人,人口速度增长相当缓慢。鉴于这种人口增长水平,康熙五十一年,老皇帝颁布“滋生人丁,永不加赋”的国策,但是此时的人口也只有2460万人。从大清建国60年之久,全国人口只增长1000万人,平均每年增长只有17万人,这种现象无疑一直困扰康熙皇帝。

相关画面

雍正继位后,开展大规模政策调整,推动“摊丁入亩”,在其十三年的兢兢业业治理下,清朝开始走上人口高增长的趋势。乾隆登基的六年后,首次下发“会计天下民数”的旨意,经过调查得出“大小男妇”达到1.4341亿,但是乾隆认为这个统计数据不太准确,认为“有司奉行不力,多系虚开,有名无实,全不足据。”因此二年后,再度进行人口摸底,这一年经过各地官员紧密测算统计,人口达到1.6445亿,比两年前多出2100万人,因此乾隆认为第一次人口普查存在错误的判断是正确的。到了乾隆六十年,人口增长到两亿九千万,在五十年,清朝人口出现直线上升趋势,堪称人口大国,创造了封建历史的最高纪录。那么,是什么原因确保人口大幅度增长呢?从整体来讲,无外乎土地面积的增长和种植技术的全面提高,确保了以十亿亩上下的耕地养活30%左右的世界人口。

农耕图

清朝耕地面积从顺治时的5.2亿亩到康熙时的5.9亿亩,逐步走向提升,在雍正的治理下,耕地面积发展到了8.9亿亩,乾隆时期,这一数据稳步提高。正是土地的不断拓宽包括偏远省份的屯田都有成效,加之乾隆格外重视农业,因此在他的治理下,清朝的农业生产和人口增长出现了重大转机和发展。乾隆五年,准许民间开垦内地和边省山头土地的畸零地带,并免除纳税。“凡边省内地零星地土,可以开垦者,嗣后悉听该地民人垦种,免其升科,并严禁豪强首告争夺。”《清实录》在土地政策调整后,除了硬性农耕技术改进外,乾隆亲自带动地方大员推广高产作物。甘薯和玉米从南美洲的引进和推广是农业史上的重大事件,明末传入中国。乾隆四十一年,山东按察使陆耀刊印《甘薯录》的一本专业讲述如何种植、培育等新技术的书,乾隆看后大加赞赏,因此还提升他做湖南巡抚。福建巡抚来京见乾隆时,乾隆让他将番薯苗想办法运到河南,认为“既可充食,又能耐旱”,“河南频岁不登,小民艰食”,因此叫河南巡抚毕沅“广为栽种,接济民食,亦属备荒之一法。”并且颇为难得的是,乾隆特别细心嘱咐:“必须觅带根藤本,用木桶装盛,拥土其中,如法送豫,方能栽种易活。”

清俗纪闻

经过一年,河南广泛培植甘薯很有成效,因此江浙地带也开始学种甘薯。乾隆对此很满意,说:“甘薯一项,广为栽种,以济民食。”再说玉米对农业的影响。玉米在乾隆朝开始大面积进行推广,“数十年来种植者益多”,在安徽地区,玉米种植较多,当地巡抚说玉米吃起来与谷子没有太多区别,当地称之为“六谷”,并向乾隆汇报说:“臣俱令试种”,乾隆批示说:“此可谓留心本计,嘉悦览之。”在安徽开展试点后,由于乾隆鼓励种植玉米,因此推动的速度较大。到了乾隆后期,安徽西部“延山漫谷,皆种玉米”,农民“恃此为终岁之粮”,以至于到了嘉庆时期,皖南山区出现了“漫山种之”的现象。值得一提的是,清朝后期,在许多地方已经落后于西方,唯独种植玉米“品种之优良与其耕作方法,同英国农民有的同等。”《英使访华录》无疑基本都吃饭问题得到了解决成了清朝人口迅速增长的主要原因。人口的激剧增加表明了乾隆朝统治秩序的稳定和经济力量的增长。人口增加须与粮食增加同步,没有迅速增加的农业生产力,就不可能养活成倍增加的人口。乾隆末,全国人口已达3亿,远远超过历史上的任何时期,由此可以推论,当时的经济实力也必大大超过以往的任何朝代。

图片马上加载完成,请稍后

影视画面

人口的激增一方面是经济增长的表征,另一方面也带来了问题和不安定因素,人口压力日益增加,超过了社会的承受能力。乾隆帝深深感受到这一压力,常常慨叹:“民愈庶、富愈难”,“国家承平百有余年,人生不见兵革。每岁户口孳息,千古罕俦。民间谷价,有增而无减,实由于此。朕焦劳宵旰,每怀尧舜犹病之忧。”晚年,他写过一首诗,并附有注释,总结了人口、粮食、物价、田地的相互关系,分析了人口激增所造成的社会问题,设想了各种对策。但他面对无情的客观经济规律而一筹莫展,对人民生计表现了深深的忧虑。但是由此可以认定,全国10亿亩粮田,总产为17石,每石折合120市斤,共为2040亿斤,如按各等地通扯计算, 亩产粮食平204斤当时全国人口已达3亿,人均根食为680斤,这就是乾隆盛世最重要的经济支柱。然而虽然人口增长给清朝带来了盛世的表现,但是与西方国家相比,这个古老的帝国显然已经落后。

图片马上加载完成,请稍后

西方人眼中的盛世

在乾隆出生约二百年以前的1522年,麦哲伦就已经完成了环球航行。接着,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相继来到中国南面的海域,全球化过程从此开始。而乾隆所处的十八世纪,更是人类历史伟大的转折点。在这以前,人类进步的脚步一直是迟缓的。而从这个世纪起,历史开始跑步前进。“乾隆在位六十年,正好是英国经历了产业革命的全过程。”在此之前,‘地球的底层蕴含着庞大的资源和能量,人们一直在探求而少收获。十八世纪,一下子得到了打开宝库的钥匙,新的生产力像蛰伏地下的泉水,突然地喷涌进射出来。工农业产量几百倍、成千倍地增加,物质财富滚滚而来,源源不绝。”但是清朝却在农业上单一发展,某种程度来讲,确实与世界落伍许多。

本文标题: 乾隆用什么办法使得大清人口迅速增长?
永久网址: https://www.laoziliao.net/history/info/60623042 (请复制分享给好友)

料友留言(数量:0条)

相关文章
张茜有多美?63年她跟周总理合影,那年41岁,气质非凡,风韵犹存
这张周总理和陈毅元帅夫人张茜的合影,拍摄于1963年的人民大会堂,他们在参加一场重要的外事活动,这是两人走进人民大会堂时的抓拍。 照片中,张茜身穿得体的旗袍,上身外穿一件白色小西服,手上拿着一个包,面露微笑。这时张茜已经41岁了,合适的着装
标签周恩来,陈毅
影视剧许多人遗憾康熙不娶苏麻,学者:不仅差辈了,还年长康熙三十八岁没法娶
苏麻喇姑画像 康熙四十四年(1705)远在察哈尔巡视的康熙得知自己尊敬的德高望重的老师苏麻喇姑病重消息,非常焦急,命令京中用一切手段挽救苏麻喇姑生命,并派人送去草药,尽管全力救治,然而最终苏麻喇姑还是与九月七日去世,享年90岁。 康熙得知
标签康熙
一个十九岁的青年,用生命把全国的房租打下来了一半
绍兴十二年宋金和谈成功,两国结束了长达十五年的断断续续的战争,以宋高宗赵构为首的南宋朝廷终于不用把最重要的精力用在打仗上,可以发展经济、休养生息。与此同时,再也不用担心兵火的南宋富豪群体也开始大规模地圈地造房,积极投身到房地产事业中去。 短
标签绍兴,南宋
刘娥垂帘听政11年,身穿龙袍参加太庙祭祀,为何不效仿武则天称帝
明道二年(1033年)二月,太后刘娥身穿龙袍参加在太庙举行的祭祀大典,次月染疾卧床,临终前,刘娥多次拉扯身上的龙袍,宋仁宗赵祯见到嫡母此举大感不解。 刘娥去世后,宋仁宗哭着向群臣询问:“太后生病说不出话,临终前数度拉扯自己身上的衣服,这是
标签武则天
刘墉:为了能升职加薪,我连脸都不要了|循迹晓讲
 循迹 · 用文化给生活另一种可能 主讲:谢承汇 策划:谢承汇 责编:马戏团长 全文约4300字 阅读需要10分钟 提起刘墉,上点年纪的人对他的印象大概来源于电视剧《宰相刘罗锅》。 ◇ 电视剧《宰相刘罗锅》的海报 剧中的刘墉那是为人机智
标签和珅,刘墉
王莽改制虽然惨败,但仍对我们贡献巨大
儒将的中兴(17)主笔:闲乐生朱晖新朝末年,王莽改制失败,四方起义,更始汉军攻入长安,杀死了王莽。杀他的小啰啰杜吴还不知道这位是皇帝,直到从他身上搜出了绶带和印囊,打开来一看,光芒四射,不可逼视,吓得赶紧奔出,交给自己的领导校尉公宾就看。公
标签汉朝,王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