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为何为其八叔进行平反,推倒雍正所有决定?

乾隆四十三年,老皇帝乾隆的鬓角开始全部变白,带着一种心结,乾隆这一年将目光投向旧日档案。没多久,他将一份名单拿到群臣面前,着手为他们进行平反。这些有的跨越数百年的尘封旧案为何忽然引起乾隆的兴致?

这一年他陆续为曾作为清朝最震荡性案件主要人物,多尔衮、多铎、豪格、允禩等人进行平反,将这些人物或配享太庙或是恢复宗族地位。这里最敏感曾备受关注的人物要属曾经在“九子夺嫡”表现强势的八阿哥允禩和其庞大的支持阵营的相关人物。

康熙的八阿哥允禩

这个“八阿哥”曾经因为绝对的支持力量让康熙一度废立太子中十分被动,甚至被气得老泪纵横。在两度废立太子时,八阿哥甚至以绝对优势得到了广泛支持。这也为雍正登基后首先处理“八阿哥”问题埋下了伏笔,

包括康熙的舅舅兼国丈佟国维和康熙最欣赏的大臣马齐都一边倒向八阿哥,这些情况的出现让康熙非常震惊,他判断,八阿哥如此受到众人推崇,一定是有政治阴谋的,为此他决定将废太子再度复位。

康熙四十七年(1708),康熙下令召开满汉大臣会议,保奏皇太子。会前“特谕马齐勿预其事”,可见康熙对其保护。但是马齐与国舅佟国维的暗中倡导下,领侍卫内大臣阿灵阿、鄂伦岱等积极配合,全体朝臣共同保举皇八子胤禩为太子,使得储位问题康熙十分被动。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初,马齐等人受到康熙的严厉惩处:“马齐本应立斩,以为众戒。因任用年久,不忍加诛。”马齐被革去大学士,交与胤禩“严行管束”,他的三弟马武、四弟李荣保及其族人都受到牵连。

晚年的乾隆

八阿哥之所以得到众多势力支持,有三点最为关键:一是人缘好,康熙曾形容说“众人称之曰贤”,并且于几位兄弟关系融洽,这一点比其四哥胤禛更有优势。

二是主动经营,甚至大搞“封建迷信活动”因找术士相面有“天子相”的舆论大造声势,现在看来荒诞不经的东西,在当时却非常有市场。三、八阿哥从文化和武功骑射角度来讲,在众皇子中都属于佼佼者。加之胤禩自幼备受康熙喜爱,17岁的时候即被封为贝勒,是当时封爵皇子中最年轻的。 康熙帝曾命其管理广善库,署理内务府总管,这些不仅是康熙对八阿哥的培养锻炼,同时更是一种器重。然而当康熙提议群臣举荐储君时,对于参与会议的大臣一致推戴八阿哥时,还是出乎意料说:“立皇太子之事,关系甚大,你们应该尽心详议。八阿哥未尝更事,近又罹罪,且其母加亦甚轻贱,你们再慎重考虑”《圣祖实录》

在康熙五十三年发生的“八阿哥献鹰”事件中,彻底导致康熙对这个八儿子的决裂。康熙在密云县附近打猎,因为母丧而未能跟随的允禩特意叫人给康熙送两驾鹰,谁知康熙收到鹰的时候,这两架鹰已经气息奄奄,康熙异常震怒,认为这是因为老八对于上次反对立他为皇太子而心生愤恨,把这个快死的鹰映射他自己来日无多,震怒之余康熙发表了长篇谕旨,而后宣布与八阿哥彻底决裂,父子恩义断绝。

雍正画像

直到四阿哥胤禛继位成为雍正帝,储位之争虽然并未全面停息,但随着胤禛逐渐掌控政治权利,这些势力才逐渐被雍正各个击破,雍正四年(1726年),雍正帝坐稳根基后,找各种借口削其王爵,圈禁,改名为“阿其那”,侮辱性称呼。大臣们按照雍正的指示,组织了特别审判会议,对阿其那的行为进行审议,最终列出阿其那十四条罪状,对他进行参劾。雍正最后下达判决:“阿其那犯下的所有恶行皆唯激怒朕,朕若加刑于他,天下之愚者必定以此将恶名加诸朕,如此则正中阿其那下怀,朕才不会上这个当。”几个月后,阿其那在圈禁中离奇去世。

图片马上加载完成,请稍后

八阿哥影视画面

历史有时并不如烟,乾隆四十三年认为有必要给其叔叔平反,认为当时的罪名是查无实据的,在宫廷长大的乾隆深谙这种毫无亲情可言的兄弟关系的冷漠,另外这些曾经的震荡早已不存在,维护爱新觉罗家族进一步团结的必要和历史公正角度开展平反,具有进步意义。

图片马上加载完成,请稍后

外国人眼中的乾隆盛世

其实,平反允禩、允禟是按照计划推进的,只不过时间跨越太长,早在登基的一个多月,年轻的乾隆便发出了一道震动天下的谕旨:允禩、允禟等人,虽然自己作孽,也已经死去,但是他们的子孙还是爱新觉罗家族成员,如果继续把他们开出于宗籍之外,实在不公平。如果此时乾隆为了笼络爱新觉罗家族所有成员,那么四十多年后的平反,则是随着时间的淡化,和政治上的绝对稳定,表现出来的超高自信水平,且这种低成本平反给乾隆收获巨大美名,因此在这一年乾隆掀起了有清一代“翻案狂潮”。四十多年的允禩在乾隆分了两步走平反步骤下,终于重新恢复了名誉,不知地下的“八阿哥”允禩作何感想。

本文标题: 乾隆为何为其八叔进行平反,推倒雍正所有决定?
永久网址: https://www.laoziliao.net/history/info/60492213 (请复制分享给好友)
标签: 乾隆 康熙 雍正

料友留言(数量:0条)

相关文章
1972年,何香凝弥留之际留下遗愿,周总理:中央一定尊重您的意愿
一九五二年,中国大陆开始推行“火葬制度”。为了让这项重大改革活动顺利进行,许多中央领导人后来都留下遗嘱,拒绝“土葬”。 据说当年周总理为了在葬制改革方面起到模范带头的作用,把自己家的祖坟都平了。可是一九七二年,何香凝女士在临终之前,却留下遗
标签蒋介石,周恩来
一张耐人寻味的照片,2022年林彪女婿病逝,四大金刚子女合送一个花圈
这是一张耐人寻味的照片。在花圈的缎带上写着这样的字:沉痛悼念张云林先生,黄春光、吴新潮,李冰天、邱陆光携家人敬挽。 送花圈的四个人可不普通民众,他们的父亲曾是林彪的“四大金刚”,按照花圈名字排序分别是:黄永胜的儿子黄春光、吴法宪的儿子吴新
标签林彪
天京事变:杨秀清输给了“大意”,被韦昌辉处死
杨秀清被擒拿,悔不当初:“我小瞧二哥了,但凡果断一点,也不至于这样”。韦昌辉当即动手,杨秀清被斩首,成了输家。 1848年,杨秀清正在家里吃饭,突然传来消息:“冯先生被清兵抓捕了,还关在监狱里,大家都乱了阵脚,不知如何是好。” 冯云山,拜
标签洪秀全,太平天国,杨秀清
“郭嘉不死,卧龙不出”:郭嘉和诸葛亮谁才是三国第一谋士?
“郭嘉不死,卧龙不出”。这是近几年网上流行的一句非常有名的热门语。意思是说郭嘉若不死,被誉为“卧龙”的诸葛亮还得继续蛰伏。 俗话说得好: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关于郭嘉和诸葛亮的争论,这么多年来都没有分出过胜负。那从正史以及伟人对郭嘉和诸葛亮的
标签曹操,刘备,诸葛亮,三国,袁绍,谋士,郭嘉
崇祯皇帝在突围无望,吊死煤山后,是谁给他入殓的?
明朝末年,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后,随即以摧枯拉朽之势直捣北京。 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十七日,大顺军攻入北京城。 三月十八日夜,太监曹化淳开门投降。崇祯皇帝朱由检见大势已去,在连续喝了几杯闷酒后,一剑砍倒袁贵妃,逼死周皇后,将女儿
标签明朝,崇祯,李自成
刘縯​是反莽明星,刘玄是权谋高手,最后为何却让刘秀得了天下?
儒将的中兴(10)主笔:闲乐生朱晖新莽地黄三年,赤眉绿林起义如火如荼,以刘縯刘秀为首的舂陵刘氏也举起了复汉大旗,与绿林联手造反,前往攻打宛城,却在半路遭遇了新莽南阳太守甄阜的埋伏,全军一时大败。 甄阜打了个大胜仗,顿生骄态,便欲乘胜追击,全
标签韩信,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