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相忘於江湖
2023年3月的最後一天,萬海峰上將離我們而去。
萬海峰有兩個重要的軍銜:1955年授的開國大校和1988年授的上將。1955年是我軍第一次實行軍銜制,大校是對萬海峰從紅軍時期、抗日戰爭一直到解放戰爭的客觀評價。
實事求是地說,大校距離將軍看起來只有一步之遙,其實差之千里。
當時36歲的萬海峰,距開國將軍的授銜標准雖然存在差距,但是,能夠在500萬之眾躋身1266名開國大校之列,也足以證明萬海峰的軍功和資歷是出類拔萃的。
1988年授的上將,是我軍恢復軍銜制以後的首批17位名將。
這17位名將,比萬海峰資歷更淺的,除了後起之秀的遲浩田、楊白冰、王海,只有同為開國大校的徐信、劉振華,他們和萬海峰一樣在漫長的33年之間僅僅晉升了3級。
但是,千萬不要小看了這3級軍銜的跨度,萬海峰從大校到上將見證了我軍的滄桑巨變,歷次對外戰爭的輝煌,以及軍改之路上推陳出新、新人輩出的嶄新風貌。
萬海峰上將
萬海峰上將跨越103年的漫長人生歷程,猶如一塊活化石,記錄下了我軍在一個多世紀從萌芽到發展、壯大,進而完成了十幾次大裁軍,實現華麗轉身完美轉型的過程。
1920年9月,萬海峰將軍出生於河南省光山縣潑河鄉椿樹店村。
萬海峰7歲的時候,我軍在1927年秋冬相繼發起了南昌起義、秋收起義、廣州起義和黃麻起義,而萬海峰後來加入了由黃麻起義發展而來的鄂豫皖紅四方面軍,確切來說是紅25軍73師。
萬海峰的童年是不幸的,出生後沒有大名,而是叫“毛頭”,3歲時母親病逝,兩個姐姐給人家當了童養媳,父親給大戶人家幫工,被二姑收養的萬海峰也靠給人放牛混口飯吃。
13歲那年,毛頭跟着二叔去尋找光山獨立團,希望“打土豪,分田地”。
可是,剛剛找到紅軍的二叔因為生病,在回家的路上又不幸病逝了。
好在天無絕人之路,毛頭走投無路之際,偶遇紅73師政委高敬亭。高政委聽說“毛頭”的故事,不但把他留在身邊當警衛員和勤務員,還給他取了一個大名“萬海峰”。
萬海峰將軍榮譽
從此以後,萬海峰一直在高政委身邊待了6年時間。
在這段艱苦的游擊戰日子里,高敬亭重建了紅28軍並親任政委,萬海峰跟着高政委轉戰大別山區,不但學到了很多打仗的知識,還在青年成長的階段學會了很多做人的道理。
就在全面抗戰進入第3個年頭時,高敬亭因為“擁兵自重”被錯殺。
隨後,新四軍四支隊一分為二拆分為四、五支隊,年僅19歲的萬海峰被送到新四軍教導隊學習。畢業後,20歲正值弱冠之年的萬海峰被分配到新四軍軍部當參謀。
在跟隨陳毅、粟裕的東進支隊北渡長江時,萬海峰出色地完成了大運河渡口的偵察工作,陳粟東進支隊得以順利通過大運河。萬海峰的表現,給陳毅和粟裕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皖南事變後,新四軍1師反擊蘇中頑軍李長江部,用人之際師長粟裕慧眼識珠,簡拔21歲的參謀萬海峰出任營長。有人把粟裕這次火線提拔,稱為萬海峰的人生“四級跳”。
盡管首次上一線,萬海峰不負所望,3天2戰殲敵600余人。
緊接着,在同日軍大隊的遭遇中,萬海峰一巧破千斤殲敵數十人,還抓到了2個日軍俘虜。在“戰神”粟裕將軍的呵護與培養下,青年萬海峰在敵後抗日戰場迅速成長起來。
孟良崮戰役,萬海峰是華野6縱的副團長,而皮定均是副司令。
古人常說: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而萬海峰是幸運的,在懵懂的少年時期遇到了紅軍和新四軍很能打的級將領之一高敬亭;青年時期,又遇到了人品和軍事指揮能力都上乘的華野名將粟司令。
不但如此,在華野這個大家庭里,萬海峰還與同在華野6縱和三野24軍的皮定均成了莫逆之交。作為老大哥和老上級,中原突圍轉投華野的皮定均成了萬海峰第三個伯樂。
抗美援朝開始後,24軍71師副師長萬海峰被調到空軍。
但是,頗有眼光的24軍軍長皮定均卻勸萬海峰不要去空軍,因為我軍沒有作戰飛機。一旦到了朝鮮戰場,真正能起大作用的還是二戰期間被譽為“戰爭之神”的炮兵。
萬海峰當然明白,這是老首長皮定均變相留人的一種策略。但是,萬海峰非常認可皮定均軍長的看法,於是委婉拒絕升遷留在24軍轉任炮兵主任。
中國人講究士為知己者死,人生在世三萬天得一知己足矣!
後來的事實證明,軍長皮定均的建議讓萬海峰受益匪淺:在三八線,對付美帝的“三大法寶”是手榴彈、大炮和坑道。志願軍的飛機雖然發展神速,但是作用遠不如炮兵。
在“冷槍冷跑”運動中,萬海峰和志願軍24軍炮兵殺敵4000余人。
建國後的萬海峰
1955年我軍第一次大授銜,萬海峰被授予大校軍銜。
當時,萬海峰的職務是24軍72師師長,應該說這是一個比較公正的評價。大校是絕大多數師長的授銜,比如抗美援朝期間的120師師長劉振華、187師師長徐信。
從南京軍事學院畢業後,萬海峰的軍政素質有了新的提升。
此後,萬海峰回到老部隊24軍任副軍長,1969年又接替開國中將張震擔任24軍第四任也是最後一任軍長,三野王牌軍之一的24軍前兩任軍長,正是虎將王必成和皮定均。
1976年7月28日,唐山發生里氏7.8級地震,造成巨大傷亡。
在唐山近20年的北京軍區副政委萬海峰,主動請纓奔赴抗震第一線,被上級委任為抗震救災前線指揮部的副總指揮。萬海峰將軍用實際行動,詮釋了什么是“人民子弟兵”。
1982年,萬海峰任成都軍區政委,先後搭檔參加過“中原突圍”的開國少將王誠漢、後起之秀傅全有。1988年,萬海峰、王誠漢都成為新軍銜制度下17位上將之一。
隨着萬海峰上將逝世,1988年產生的17位上將,僅遲浩田上將健在。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心向往之。
萬海峰上將雖然離我們而去,但他的功績永存,他永遠活在我們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