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裕大胆建言,会场气氛一度紧张,主席说“考虑换人”

作者:海风

1948年4月28日,粟裕前往西北坡阜平县城南庄见主席。主席听说粟裕来了,站起身走出房门,大步跨过庭院迎接。这让卫士感到很意外,因为主席很少出门迎接党内的同志。

主席紧紧握着粟裕的手,仔细打量说:“粟裕同志,我们已经分别整整17年了!”粟裕激动地说:“主席,17年前在天子洞的情景,我一直记得。我每天向您学习带兵打仗的知识。”“那我就是你的老师喽。”“您当然是我的老师。”粟裕回答。

粟裕与主席相识多年,且有一段情谊。1929年,主席失去前委书记的职务,患上了严重的疟疾,前往永定的深山中治疗。当时粟裕担任连长,负责护送和保卫主席。在天子洞,粟裕悉心照顾主席,并向主席学习军事知识。

17年后相逢,两人格外高兴。主席说:“粟裕,你这几年在前线打了多次胜仗,很不错!我还要仰仗你继续打胜仗。”听了主席的话,粟裕既高兴,又有一些局促和不安。此次前来,粟裕是想直言取消三个纵队渡江南下行动的,然而直接面对主席,粟裕敢不敢坚持自己的意见?

1947年夏,解放战争进入新阶段,我军粉碎了敌人对陕北的进攻,进入战略反攻阶段。1948年1月,粟裕率华东野战军一部刚打完沙土集战役,就接到总部命令:华东野战军的3个纵队组成一兵团,由粟裕率领南渡长江,在江南执行机动作战任务。

这是一项重大行动。虽然我军已发动战略反攻,但敌人无论在兵力还是装备上都有绝对的优势,中原战役陷入僵局。

此举有两个目的,一是吸引敌人20至30个旅进入江南,把战争引向敌人的后方,打乱敌人的部署;二是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之后,吸引了敌人主力33个旅,但由于无后方支援,作战十分困难。如果粟裕率领华野三个纵队挺进江南,可能把敌人的一部分主力吸引过来,打破在中原战场的僵局。

粟裕是一位军事指挥家,了解总部的意图。他分析战争形势,深知调动3个纵队10万兵力的重大决策,对于整个战争的全局会产生巨大影响。然而,对于南下行动是否能达到预期的目标,他没有把握。

粟裕把部队带到濮阳地区集合训练,派侦察员多次对敌情进行侦查,并着手做渡江准备工作。在积极准备的同时,粟裕每天都在沉思究竟该不该渡江?

他从部队南渡之后的情况、蒋军的部署和我军在中原战场的兵力三个方面进行了深入思考。如果纵队10万大军南渡长江,渡江以后,就没有后方支援,粮食弹药的补给、伤员的安置都没有着落。在敌占区作战,一定会遭遇敌军疯狂的围追堵截,部队将大量减员,同时也无法打大仗,不可能大规模杀伤敌人。

假如我军南进,蒋军会调动江北部分军队回防,但是调动不了蒋军在中原战线的四个主力军。这四个主力军是整编第5军、整编11师、整编48师、第7军。其中,围攻刘邓军队的第5军、第11师是蒋介石的嫡系部队主力,老蒋一定会让这两支军队留在中原战场。第48师、第7军是桂系部队,但老蒋费力地把他们调到了中原战场,也不会轻易挪动他们到江南。

图片马上加载完成,请稍后

目前,我军在中原战场有中原野战军、华东野战军的10个主力纵队。如果集中10个纵队,就有足够多的优势兵力打大规模歼灭战。现在如果调3个纵队离开中原,而敌人在中原的4个主力军却按兵不动,那么我军的兵力分散,就会增加在中原战场打大规模歼灭战的难度。

粟裕考虑了几个月,觉得南下渡江弊大于利。然而他有些犹豫,自己是否只考虑了中原战场,没有考虑到全局的情况?他再三思考后,找陈毅商量。两人一起讨论了几天,陈毅表态,我同意你的建议,你以个人名义上报。

4月18日,粟裕写了一份2000多字的电报上报,表示南下不如就地歼敌。主席立即开会讨论,电令陈毅和粟裕离开前线,一起来汇报。

“五大书记”和李先念等人在会议室认真听取了粟裕的汇报。粟裕手拿指挥棒,指着地图,详细汇报了南下渡江可能出现的三种情况,同时也就决战的地点、中原战役提出了自己的战略思路。

图片马上加载完成,请稍后

他说:“解放全中国的决战地点应该选在长江以北。因为敌人的统治区主要在江南,部队、财力、补给等各方面都有很大的优势,而长江以北的敌人统治相对薄弱。我军应避其优势,打其弱点。同时,我军在中原战场具备大规模歼敌的条件,10个纵队兵力充足,中原解放区有后方的基础,补给容易到位。而敌军主要防守重要的交通要道,这样我军就可以灵活机动作战,有机会歼灭敌人,可以打大仗。”

粟裕汇报完,大家看着地图,指点比划。主席吸了一口烟,问粟裕:“你说的打大仗是多大?”“歼敌20万,甚至更多。”主席说:“在长江以北全部歼灭蒋介石450万军队,有可能吗?”粟裕说:“有这个可能。”主席说:“这需要时间,现在刘邓大军在大别山很困难。”

周公接话说:“敌军在大别山围困很紧,刘邓大军严重缺乏大炮、手榴弹和粮食,目前需要吸引敌军,缓解刘邓大军在大别山的压力。派你率部队到江南打仗,这个仗很难打,但是容易打胜仗的地方,也不会让你去。”

粟裕没有说话,主席盯着粟裕说道:“如果你感到有困难,或者确实不愿意南下,我们考虑另换统帅。”

主席突然的一句话,令所有人吃惊。他们都看着粟裕,粟裕有点紧张,解开了领口的扣子,又马上扣上。陈毅是个急性子,着急地说:“换谁当统帅?谁去都可能全军覆没。只有粟裕同志去,有可能保住几万人。”

粟裕接着说:“我们已经具备了中原大战的基本条件,就可以争取在长江以北歼灭敌人的主力。如果从中原抽走10万兵力,就削弱了主力的力量,那么我们夺取全国胜利的时间就推迟了。”

图片马上加载完成,请稍后

会议室的气氛有些紧张,主席笑着说:“今天的会议,大家都充分表达了自己的意见,如果没有新的意见,就休息十分钟。”说完,主席走出会议室,大家陆续跟着出去了。

粟裕留在会议室,站在窗前,推开窗户远眺,田野一片绿色,近处的小鸟叽叽喳喳。生机勃勃的景色,粟裕的心情放松了一点。尽管他不知道结果如何,但此刻已经充分表达了自己的意见,心里畅快了许多。

十分钟早已过去,主席领着一群人走进会议室。他问粟裕:“粟裕同志,怎么样?你还要坚持你的意见吗?”

粟裕目光坚定地看着主席,认真地回答:“是的,我个人认为,三个纵队应该留在中原战斗,在长江以北消灭敌人主力。无论做出什么决定,我都坚决执行。”

“好!”主席大声说:“我认为粟裕同志的意见是可行的,华野三个纵队暂时不南下,加入中原作战,力争实现长江以北歼敌目标。”

粟裕心头一颤,激动得眼眶湿润了。其实,主席对于粟裕的建议早有打算,会上是想看看粟裕的决心和底气。

图片马上加载完成,请稍后

会议结束后,主席单独请粟裕吃饭。主席告诉粟裕,陈毅要去中原局工作,华野由粟裕负责。粟裕忙说:“主席、华野离不开陈军长。”主席说道:“这是中央已经决定的事。”粟裕思考了一下说:“能否保留陈军长在华野的领导职务,我当代理司令?”主席同意了这一办法。

粟裕挑起了华东野战军的重担。1948年6月,粟裕带领华野一兵团在鲁西南,歼灭蒋军机械化部队第5军4万余人。这一仗,证明了我军有在中原战场大规模歼敌的能力。

对于粟裕的坚持己见,主席是欣赏的。粟裕的建议被采纳,我军减少了大量的伤亡,也使得全国解放的时间予以提前。

本文标题: 粟裕大胆建言,会场气氛一度紧张,主席说“考虑换人”
永久网址: https://www.laoziliao.net/history/info/60373615 (请复制分享给好友)
标签: 毛泽东 粟裕

料友留言(数量:0条)

相关文章
金门战役失败,班长徐钦林为何没被抓俘虏?逃回大陆后为何很难受
金门战役失败后,我军的一个机枪班班长徐钦林,竟然没有被抓俘虏。不但如此,此后他还遇到了一个贵人,跟着那个贵人吃香喝辣。但是他却一定要逃回大陆。逃回的过程中,掉进一个深坑,在海水里泡了三天,最终才被我军发现。不过他回来后,遭遇到的事情却让他一
标签解放军,金门
太平天国史:悍将罗大纲,一个悲剧人物
1855年,罗大纲吞金而死,苏三娘大哭:“夫君,你这是何苦呢?”罗大纲拯救了太平天国,但太平天国对不起罗大纲,他是一个悲剧人物。 一天,苏三娘率兵攻打灵山县城,为丈夫苏三复仇,天地会同行的罗大纲也前来协助,帮她完成任务。但是,清军反扑,罗
标签洪秀全,太平天国运动
为何说香积寺之战为大唐续命百年?
本 文 约 6800 字 阅 读 需 要 17 min 香积寺之战是安史之乱中唐军取得的最大一次胜利,唐军在此战中对关中地区的燕军造成毁灭性打击,随后收复了丢失一年多的首都长安。香积寺之战中,李嗣业部陌刀兵的力挽狂澜和回纥骑兵的横扫千军,
标签唐朝,唐军
1952年,毛主席游曲阜孔庙,打趣地问许世友等人:孔子姓什么?
据说许世友是当年部队里的“全军第一高手”,论打架,论喝酒,没有人能拼得过他。而且他脾气不好,经常在军队里面骂人。 许世友先后骂过三个师长,狠起来连毛主席都骂过。他唯一的软肋是“大字不识一箩筐”,因此毛主席经常爱开玩笑逗他。 比如1948年
标签毛泽东,孔子,许世友
8位狠心帝王:除了李世民,还有谁?
说起“狠毒”,这8位帝王应该上榜,虽说历史功绩很大。 一、刘邦,平民皇帝的典范,开启了“布衣卿相”局面,却也大肆杀戮功臣,让人心寒。楚汉战争时,刘邦为了活命,屡次把儿子刘盈、女儿鲁元公主扔下车;项羽要烹饪刘太公,刘邦还建议给他“一碗粥”。
标签李世民,刘邦,项羽,韩信,吕雉
袁崇焕被崇祯凌迟,贴身侍卫立一毒誓,其后人18代至今执行392年
2020年8月12日,袁崇焕墓第17代守墓人佘幼芝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1岁。对于佘幼芝这个名字,国人可能无比陌生,可她的家族世代为袁崇焕守墓,至今已有392年,其背后的故事催人泪下。 故事要从袁崇焕被崇祯皇帝凌迟杀害说起。明朝末年,政治
标签明朝,崇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