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崇祯四年(1631年)七月,因为明廷答应发放的“安家费”迟迟没有到位,陕西境内最大的农民军武装首领神一魁降而复叛。
一石激起千层浪,各路农民军共二十万,在晋陕交界处又闹了起来。
崇祯接到雪片般的告急文书之后,把气全撒在了一味主张招抚的三边总督杨鹤身上。
杨鹤下台之后,原延绥巡抚洪承畴升任陕西三边总督。
洪承畴上任后,不接受任何形式的投降,对境内农民军全力全部剿杀。
已经投降的农民军首领也被他一个个“解决掉”。(俗称:杀降)
同样是陕西三边总督,为什么洪承畴和杨鹤前后反差这么大?
最主要的原因是:
杨鹤上任时,遇上了己巳之变,边军精锐都调去防皇太极了,杨鹤就是想剿杀农民军也无人可用;
而洪承畴接棒时,朝廷给他派驻了一位猛人——延绥东路副总兵曹文诏。
曹文诏之所以猛,跟他的工作经历有关。
这位大哥在入伍之后,从小兵当起,一路靠着砍人领军功混出来。
之前跟过熊廷弼、孙承宗、袁崇焕......
换句话说,他是辽东系出身,是见过大阵仗的。
面对关外八旗都没怵过,来剿匪,自然是手拿把攥的事情。
02
曹文诏碰到的第一个对手,是王嘉胤。
王嘉胤在农民军当中资历很老。
他拉队伍对抗明廷的时候,李自成和张献忠还是无名小卒。
最关键的是,王嘉胤的队伍里有哗变落草的明廷边兵,其战斗力非一般农民军可比。
当时,曹文诏手下兵士大约有两千多人,对阵王嘉胤,硬来自然是划不来的。
怎么办?
曹文诏不是单纯的莽夫,经过一番查访,他找到了手下的一名小兵——张立位。
因为张立位有个姐姐,长得很漂亮,在给王嘉胤做侍妾。
曹文诏的计划,就是让张立位去玩诈降,然后找机会......咔嚓。
在忠君爱国和升官发财的双料加持下,张立位出发了。
03
果然如曹文诏所料,王嘉胤抵挡不住裙带关系的诱惑,任命张立位做了自己的帐前指挥。
为了完成任务,张立位发展了下线:王嘉胤的部将王国忠。
张立位和王国忠开起了小会:王嘉胤这人好酒,每次都喝得伶仃大醉,不如趁机.......
经过三人精密筹划——
张立位先跟曹文诏通好气,让他预先带人到附近埋伏好。
半夜时候,由张立位的姐姐假意传唤张立位进入内室。
王国忠持剑守在帐外,不放一人进入。
......
王嘉胤就这么稀里糊涂的掉了脑袋。
王嘉胤的部众被曹文诏杀散。
04
剿灭王嘉胤之后,曹文诏被擢升为临洮总兵,又连续剿灭了点灯子、李老柴、一条龙、扫地王等人。
将大大小小的农民军打了一圈之后,曹文诏瞄上了神一魁。
洪承畴指挥曹文诏和甘肃总兵杨嘉谟、宁夏总兵贺虎臣等人率军大举围攻神一魁的老巢宁塞城。
可还没达到战场,黄友才便拿着神一魁的脑袋,来向曹文诏“乞降”。
黄友才,是神一魁部众里的核心人员。
他一直看不起神一魁之前接受招安时,对杨鹤的那个谄媚样。
所以暗地里早就起了单飞的心思。
眼见官军就要打上门来了,黄友才就动起了歪脑筋:他手起刀落,结果了神一魁。
黄友才“乞降”当然是有条件的:他要在宁塞城这个地方继续称王称霸。
说白了就是假投降。
曹文诏自然不能答应。
在老曹眼里,一次做贼,一生都是贼,必须除恶务尽,没有第二条路可选。
在曹文诏之前,农民军主犯问罪,胁从一般放了。
但落在曹文诏手上的农民军,不管首领还是小兵,结局都只有一个:死。
戴笠《怀陵流寇始终录》载:
“诸将在阵,于胁从者纵令逃去,文诏必尽杀,无一存者。(其侄)变蛟亦然。”
05
神一魁在农民军中威望很高。
得知神一魁被黄友才杀了,神一魁其他部下,如红军友、李都司、杜三、杨老柴等人,跟黄友才火拼了好几场。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曹文诏趁势斩杀农民军四百余人。
黄友才领着千余残兵退守铁角城,后来在突围时被官军火铳打死,余部全部被消灭。
而红军友、李都司、杜三、杨老柴等人虽成功从宁塞突围,可已然元气大伤,躲在镇原城里休养生息。
但曹文诏不给他们机会。
双方在西濠展开激战。
以农民军此时的军力,和官军正面阵地战,简直就是白送人头。
一番大战下来,农民军阵亡数千人;
杜三和杨老柴在乱军中被杀。
06
连续的失败,使农民军内部发生了内讧。
部分农民军将领想向曹文诏请降。
请降要有见面礼,这伙人就杀了顶头上司之一的红军友。
至此,原先神一魁手下的主力部队,仅存李都司一部。
李都司联合独行狼、可天飞、郝临庵、刘道江等部,分道攻击与合、合水两城,引诱曹文诏来救。
李都司将主力部队隐蔽,故意在曹文诏的正面只摆上一千多骑兵。
待曹文诏进入伏击圈后,农民军伏兵四起,瞬间将曹文诏包围。
农民军同时大喊“曹将军已经死了”,企图扰乱官军军心。
李都司的心里一阵得意:曹文诏这下完蛋了吧?
可渐渐地,李都司就笑不出来了。
曹文诏竟然在万众之中匹马纵横,拿着长矛来回冲击,农民军被这种不要命的气势给威吓住了。
包围圈不一会儿便被曹文诏冲出一个大缺口。
农民军的围歼计划即时流产。
官军见状,士气大振。
农民军败退。
《明史·曹文诏传》载:
“独行狼、李都司走与合,可天飞、刘道江遂围合水。文诏往救。贼匿精锐,以千骑逆战,诱抵南原,伏大起。城上人言曹将军已殁。文诏持矛左右突,匹马萦万众中。诸军望见,夹击,贼大败,僵尸蔽野,余走铜川桥。文诏率变蛟、举、嘉谟及参将方茂功等追及之,大战陷阵,贼复大败。”
07
......
在曹文诏和各路将领的通力合作下,陕西各处农民军基本被剿灭,局势渐渐稳定下来。
可远远没有到可以庆功的地步,因为陕西被按下去了,山西又浮起来了瓢。
山西爆发动乱的原因,一是天灾,二是人祸。
起初山西还在可以控制的范围,事情的变量就在于,陕西农民军让洪承畴、曹文诏打怕了。
陕西当时有句民谣是这么唱的:
“军中有一曹,西贼闻之心胆摇。”
陕西农民军自然而然要寻找活路,大家一合计:集体渡河去山西讨生活吧。
并推选王嘉胤部属“紫金梁”王自用做他们的新领袖。
《明史·曹文诏传》载:
巡按御史范复粹汇奏首功凡三万六千六百有奇,文诏功第一,嘉谟次之,承恩、麒又次之。
......
当是时,贼见陕兵盛,多流入山西,其魁紫金梁、混世王、姬关锁、八大王、曹操、闯塌天、兴加哈利七大部,多者万人,少亦半之,蹂躏汾州、太原、平阳。御史张宸极言:“贼自秦中来。秦将曹文诏威名宿着,士民为之谣曰‘军中有一曹,西贼闻之心胆摇’。且尝立功晋中,而秦贼灭且尽。宜敕令入晋协剿。”
于是命陕西、山西诸将并受文诏节制。
08
眼看山西局势一天不如一天,崇祯放出了大招:
曹文诏出任山西前线总指挥,山西和陕西两个行省的各路兵马统归他一个人指挥。
崇祯六年(1633)正月,曹文诏率领部下辽兵3500人抵达山西霍州。
哨探就前来报告:有一股万余人规模的农民军正准备渡过汾水,向晋东南腹地逃窜。
王自用只是农民军中较大一股,虽然让他领头,但他不能指挥全部农民军,自然也不能形成合力,他们依然是乌合之众。
送上门来的军功不捡白不捡,曹文诏立刻追击,农民军慌不择路,尸横遍野。
王自用等人心里不服气,可又不敢和曹文诏硬怼,只能发挥农民军传统艺能:打不赢就跑。
王自用一口气跑到了河南济源,然后就不跑了。
因为他被明军副总兵艾万年截住,打了一仗,死了。(一说病死)
09
盟主死了,本就松散的联盟自然也就烟消云散,
所以,只用了不到八个月,曹文诏就将山西农民军基本肃清。
但曹文诏在战后并没有得到什么大奖赏,反而被平调到老家大同担任总兵。
这一切都是河南巡按御史刘令誉搞得鬼。
刘令誉和曹文诏都是大同人,但两人关系不好。
曹文诏对刘令誉不太恭敬。
刘令誉是七品文官,而曹文诏是从一品。
但大明朝廷二百多年以文制武的成例,让刘令誉觉得自己就该比曹文诏高出一头。
于是,刘令誉便上疏朝廷,把作战不力、骄横自大、谎报战功等罪名扣在曹文诏头上。
崇祯心里明白,为了陕西、山西,曹文诏付出了很多心血,所以才下令平调曹文诏为大同总兵。
大同是九边重镇,把曹文诏放在这个位置上,崇祯还是对他很放心的,希望他能顶住来自关外后金的压力。
可崇祯万万没想到,曹文诏这一走,内地农民军又死灰复燃.....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