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裕1958年得罪“两个半元帅”落难,哪些名将拒绝批粟?

作者:相忘于江湖

粟裕位列开国十大将之首,解放战争时期更是独领风骚。

解放战争期间,粟裕担负的作战任务最重,也被主席寄予厚望。而有“战神”美誉的粟裕也不负众望,带领华野(三野)打出了逆天的表现,最终解放了除金马台澎以外的整个华东地区。

但是,随着抗美援朝的爆发以及国际形势“趋缓”,东南沿海局势也出现了微妙变化。

作为副总长、总长的粟裕大将,是一个纯粹的军人,对形势的变化缺少一些敏感,而性格单纯的粟裕并不善于处理上下级的关系,导致1958年因“个人主义”而受到批判。

为什么说,粟裕的磨难只是因为得罪了“两个半元帅”?

“战神”粟裕落难以后,哪些开国将帅批粟表现最积极?

粟裕大将落难之时,哪些开国将帅出面保护或者拒绝对他进行批判?

粟裕大将

解放战争后期和抗美援朝期间,粟裕的首要任务是解放台海。

对此,包括主席在内的决策者态度鲜明、全力支持。比如,主席先后批准了粟裕的建议,攻台部队从30万人增加到50万人;再比如,为了筹措到足够的渡船和资金,主席同意攻台时间一延再延。

还比如,一向谦虚低调的粟裕将军向主席建议:希望二野的刘伯承或四野的林彪主持攻台大计,或者总部亲自指挥,自己全力协助。但主席断然拒绝,仍然指定粟裕担任总指挥。

所有这些,都说明新中国成立后的一段时间,至少在三八线停战协定签署以后,解放台海还是我军一大战略任务;另一方面,也说明主席对粟裕一直都很信任,而且毫无保留地放手加以使用。

1954年10月,代总长聂荣臻主持军工、装备工作,担任副总长近3年的粟裕正式出任总长。由于第一任总长是徐向前,而聂荣臻一直是代任,因此粟裕大将也可以说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二任总长。

按照我军的指挥体系设置,粟裕所在的总参,节制于彭总领导的国防部。

此前和代总长聂荣臻在日常工作中出现分歧的粟裕,和彭总也出现了几次意见不一。1958年,粟裕被批“极端个人主义”,杨尚昆后来说:只不过是得罪了两个半元帅嘛。

聂荣臻

这两个半元帅,其中的“两个”是指聂荣臻元帅、彭德怀元帅。

建国初期,聂帅实际是第一副总长,粟裕是第二副总长,后面还有黄克诚、张宗逊和李克农等人。而粟裕作为代总长聂荣臻的第一助手,除了直接向聂帅汇报工作,有时还要直接面对主席的质询。

粟裕和聂帅,并没有实质性的矛盾,纯粹是日常工作的沟通有点问题。

聂帅出于保护主席健康的考虑,希望总参只给主席上报一些重要的问题,而一些日常小事,完全可以在总参内部消化。但是,习惯了日理万机的主席闲不下来,点名批评了聂帅。

按照《彭德怀全传》等“挺彭派”的说法,粟裕和彭总的3次“误会”,完全是好心办坏事。

第一件事发生在1955年夏,彭总交代总参策划拿下浙江沿海的远期方案,但是,粟裕召集相关人员研究后,南京军区直接上报了彭总具体登岛的计划,同时攻打3个岛屿。事后,粟裕遭到彭总批评。

第二件事发生在1957年11月,访苏的总长粟裕违反了外事纪律,直接向苏军总长索科洛夫斯基提出借阅苏军国防部和总参分工的资料。后来,这一事件成为粟裕“里通外国”的所谓“证据”。

第三件事发生在1958年2月,总参根据之前上级开会确定的精神,下令在朝的志愿军5个军15个师回国。但是根据规定,调动一个师或一个特种团都需要主席签批,粟裕此举触怒了彭总。

但是,“挺粟派”认为:粟裕以上3次“擅权”行事,都是奉了防长彭总之命。

彭总

粟裕因此被批为“个人主义”,原因是比较复杂的。

一是外部大环境发生剧烈变化。苏方赫鲁晓夫对斯大林的批评和全面否定,引起了主席的高度警惕。同时,苏军出现的“朱可夫专权”事件,也让主席对军队的指挥权变得极为敏感。

二是国内环境变化。建国之初,在敌对势力和敌特活动猖獗的背景下,先后发动了各种运动,军队里有没有苏军那样的“修正主义”,是摆在全军面前一个课题。

正是在这样的内外部因素交织下,我军开始全面纠偏。

对刘伯承、萧克的“教条主义”批评,其实也是为了摆脱苏军痕迹的一个抓手。主席在听了聂帅、彭总等人的汇报以后,对粟裕有了一些疑问。

在批粟的过程中,除主持会议的邓公,对粟裕有意见的彭总、聂帅,以及继任总长的黄克诚大将,还有“半个元帅”陈毅,也就是粟裕大将解放战争时期的黄金搭档。

为什么将陈帅称“半个”?

因为陈帅对粟裕的“批判”并非出于真心,在当时“一定要过关”的条件下,粟裕大将没法像刘帅一样以退为进,也不能像萧克上将那样宁折不弯,所以在会上做了一次检讨,依然不能过关。

陈帅以进为退,向粟裕的“个人主义”开炮,看似毫不留情,实际上保护了粟裕。至于后来,粟裕大将被批“里通外国”承受巨大压力远离军队,是另外一码事,和陈帅并没有关系。

图片马上加载完成,请稍后

在批粟过程中,尽管压力山大,但还是有人保持了气节。

对批粟持反对态度的首先是开国大将萧劲光,粟裕和萧劲光的战友之情,始于红军时期,粟裕还救过萧劲光的命。萧大将找机会面见主席,为粟裕说情:粟裕为人正派,没有二心,是个好人。

寥寥数语,让主席陷入沉思,随后对萧劲光说:粟裕战争年代一心为国,仗打得很好,解放以后所做的一切,也不能说是私心。主席的言外之意,其实就是错怪了粟裕是个“坏人”。

除开国大将萧劲光,屡屡在关键时刻显身手的叶剑英元帅,也为粟裕说话:“粟裕怎么可能是个人主义?我看顶多就是骄傲罢了。”在那个年代,为刘帅、粟大将公开说话,叶帅很够意思。

和粟裕并无许多交集的贺老总,批粟时一言不发,用默默抽大烟袋锅子表达自己的态度。

还有粟裕昔日“三剑客”叶飞、王必成、陶勇,要么不着一言,要么正话反说,就是不肯落井下石。王必成谈的都是粟裕在解放战争南征百战的表现,会后贺老总都对他挑起大拇指。

图片马上加载完成,请稍后

晚年粟裕(右)

开国大将陈赓,也是为粟裕说好话的人。而像开国上将张爱萍、1988年的中将傅奎清等人,则因为批粟不给力被彭德怀、黄克诚等人批评。最终,参加会议的大多数人都随波逐流批粟,才算过关。

在叶帅的关照下,粟裕大将到了军事科学院任副院长,从此淡出军队一线。

本文标题: 粟裕1958年得罪“两个半元帅”落难,哪些名将拒绝批粟?
永久网址: https://www.laoziliao.net/history/info/60283916 (请复制分享给好友)

料友留言(数量:0条)

相关文章
贺捷生给中央写信,请求找到父亲贺龙的骨灰,毛主席如何回应
1975年6月的一天,周总理带着一封信去找毛主席。 毛主席看过信后,两眼含着泪花。当时,毛主席的身体非常不好,但他还是对周总理说,这件事要速办,尽快找到贺龙同志的骨灰,为他重新下葬,务必隆重。 那么,周总理带来的是谁的信?毛主席看完后为什么
标签毛泽东,周恩来,贺龙,贺子珍
明朝最后一位王爷自杀,5位妃子追随,有100多座疑冢
1683年,朱元璋九世孙、明朝最后一位王爷朱术桂自杀殉国,他的5个妃子也随他而去。朱术桂死后,乡民修筑了100多座假坟,躲过了清军的反复搜寻。1937年,日军发现了真正的朱术桂之墓,但没找到尸骨,就顺走了墓中的龙袍玉带和印绶等陪葬品。 其
标签福建,江西,明朝,朱元璋
河南人伪造曹操墓蹭流量?事实证明那就是曹操墓,不信科学没办法
在中国历史上,关于曹操的记忆是被撕扯着继承下来的,无数传奇伴随着无数传说,甚至连曹操死后都有“七十二疑冢”的传说留世。历史与想象相互交织,极大地影响了今人的集体记忆。近日一则“曹操高陵有重大发现”的新闻就引起了众人的注意,但更多的人在意的
标签河南,曹操
同属红色阵营,斯大林为何“把武器给蒋氏,书籍给延安”?
作者:胡显达 中国的革命力量从哪里来? 斯大林与共产国际是绕不过去的一个因素。博古、洛甫、王稼祥、陈云等28个半布尔什维克,以及后来的刘伯承、左权、刘亚楼、项英等人,都曾在当时的红色堡垒苏联接受过比较正规的马列学习或军事教育。 对于斯大林与
标签苏联_历史,延安,斯大林
靖康之变:北宋皇族押送金国,他们过得怎样?
1130年,金太宗对宋徽宗说:“你女儿、儿媳在宫中侍奉两年,恭恭敬敬,没有什么过错,都是你教育有方。”旋即赏赐宋徽宗10匹布,用于制作礼服。 “靖康之耻”,不是宋朝将士阵亡了多少人,而是因为宋朝软弱妥协,而带来的一系列耻辱。岳飞痛心疾首:
标签北宋,宋朝,宋太祖,赵佶,金朝,金国
任弼时为何被称为“我们党内的母亲”
文/刘明钢 任弼时是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从1940年初到1947年初,他在延安工作、生活了七年时间。在这段时期,任弼时襄助毛泽东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直接参与许多重大决策的制定与实施,负责调整机构,建立一整套规章制度,参与领导延安整
标签毛泽东,延安,周恩来,莫斯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