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4月30日夜晚,德国柏林国会大厦的楼顶飘扬起了一面鲜红的镰刀锤子旗,苏联英雄米哈伊尔·耶果罗夫中士将苏联的旗帜插在了楼顶上,这一标志性的画面代表着苏联卫国战争的最终胜利。
而在短短9天后,德军统帅部便宣布向盟国投降,二战距离结束又迈出了巨大的一步。
在攻入柏林后,英美苏三大巨头开始商议德国的战争赔偿事宜。
但令丘吉尔与杜鲁门意外的是,斯大林居然不再坚持此前提出的黄金赔偿方案,转而要求把柏林的几百车皮工业设备拉回苏联,价值上百亿美元的黄金就这样被斯大林放弃了。那么以后人的眼光来看,斯大林的这一选择究竟算不算明智?
对德国索赔的考虑
实际上,关于对德国索赔方案的考虑,苏联早在1943年就已经开始了。当时斯大林格勒战役已经以苏军的胜利宣告结束,在极富战略眼光的一众苏联高层看来,卫国战争最艰难的时刻已经过去,德国人的战败基本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因此,斯大林于当年11月批准成立对德索赔委员会,负责讨论对德国进行战争索赔方案的设计。
在苏联对德索赔委员会评估后,他们认为对德索赔的原则是“不会彻底断绝德国作为一个民族继续生存的希望”,也就是将索赔的上限控制在不损害德国作为国家继续存在的程度。
但为了让德国失去重新发动世界大战的能力,德国的经济、工业以及军事实力必须遭到严重削弱。
此外,考虑到在卫国战争期间,苏联军民为保卫祖国已经付出了重大牺牲,因此苏联的战后经济重建必将困难重重,而一笔充足的战争赔款是非常有必要的。
在柏林战役结束后,苏联红军数年来的累计伤亡人数已经高达1100万余人,苏联平民的伤亡人数也高达1740万余人,几乎耗尽了苏联整整一代年轻人的鲜血。
因此,苏联对德索赔委员会最终给出的方案是:向德国索赔高达500亿美元的战争赔款,其中20%以黄金赔付,这几乎相当于德国1940年工业总产值的总和,但苏联允许德国以分期赔付的形式减轻压力。
然而当斯大林看到这份索赔方案时,还是感到有些无奈:如果苏联一次性就拿走了德国整整一年的工业财富,英美等国是必然不会同意的。因此在斯大林的意见下,苏联对德索赔先是降低到了230亿美元,随后又降到了100亿美元。
放弃黄金搬走“废铁”
1945年7月,杜鲁门、斯大林、丘吉尔齐聚波茨坦会议,在商议对日作战的同时,也讨论了关于各国对德索赔方案的设计。
其中,美英两国领导人一致提出,三国可以从各自的占领区中获得本土物资,以此作为战争赔偿,但斯大林却对这一方案很不满意。
原因很简单:受地形影响,德国最富庶的重工业区基本都位于西部,而这里正是英美占领区。至于东部的苏占区,大部分只是价值不高的农场与轻工业设施,苏联能获得的“油水”着实有限。
但斯大林敏锐地意识到,几乎被战争打成一片废墟的德国最缺乏的不是机床、工厂与机械设备,而是满足人们温饱的基本食物。于是斯大林提出,苏联愿意拿出东德地区的食物与农产品换取西德地区15%的重工业设备。
考虑到苏联本土缺乏操作先进设备的工人,因此苏联还需要德国提供“劳务赔偿”,也就是派出熟练工人与专家前往苏联帮助培训,若这一方案通过,苏联将放弃对德国50%的战争赔偿。
看到斯大林开出如此“厚道”的价格,杜鲁门与丘吉尔眼前一亮,当即同意了这份方案。于是在波茨坦会议结束后,西德地区的众多工厂顿时迎来了大量苏联士兵与工人,一座座机械设备被苏联人拆解后运上火车,最终拉回了苏联本土。
在战后,共有2195家德国工厂的设备被搬迁到了苏联,平均每天都有500~800多辆车皮的工业设备被送上开往苏联的火车。
斯大林的远见
那么,斯大林放弃巨额的黄金赔偿,也要从德国拉回这些工业设备,究竟是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呢?
以后人的眼光来看,答案是肯定的。在引进来自德国的先进重工业设备后,苏联战后恢复工业生产力的步骤被大大加快了。
1946年3月,苏联最高苏维埃通过第4个五年计划,基本任务是重建苏联,使工业、农业恢复到1937年的水平,随后大大超越战前水平。
而在短短4年后,苏联的这份五年计划实际上已经超额完成了。截止1950年,苏联恢复和新建了多达6200余个大型企业,工业总产值比1940年增加了70%左右,已经大大超出了苏联的战前水平。
同时,苏联从德国带走的工业设备也让苏联本就基础雄厚的重工业进一步获得极大提升,后来苏联在喷气式战斗机、弹道导弹、新型主战坦克等领域获得了许多先进成果,其中都有来自德国工业技术的影子。
可以说,苏联之所以能成为与美国平起平坐的超级大国,从德国搬来的这批设备本质上是有重要贡献的。
唯一美中不足的是,由于斯大林过度重视重工业的发展,却忽视了德国同样实力不俗的轻工业,因此未能从德国引进数量足够的轻工业设备,这为苏联后来数十年里工业发展不均衡的状况埋下了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