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中原大战后,西北军、晋绥军败北,然而两军当时的失败不单单是军事上被消灭造成的,而是多方因素作用下的结果。战后几十万大军以及盘根错杂的各方势力,不可能就此消除。
因此中原大战后,晋绥军进行了整编,最终还是由阎锡山主持。而冯玉祥的西北军虽然整体上已经分崩离析,然而各路源于西北军的力量却仍然存在。
当时西北军一部直接投靠老蒋,成为中央军旁系部队,如孙连仲等部;另有韩复渠在山东,实际成为了一方诸侯。
而不愿意直接投蒋,又没有地盘的西北军余部则涌入了晋南,最终还是辗转改编了。这一部分力量,就是后来的第29军。
第29军按照最初的编制,其实只有2个师8个团,但是在实际操作下却编有2个师12个团,另外还有军师属特务团和教导团,实际力量本就不小。
1933年长城抗战,第29军声威大震,战后实控了察哈尔,总算有了自己的地盘。1935年,第29军又抓住时机开入平津,最终在全面抗战前成为了占有平津冀察的实力派。
这一区域内人口众多,经济相对丰足,因此第29军的实力也在不断扩充,除了最初的第37师、第38师外,又扩编了第132师和第143师,另外还有个骑兵师。
要说一个军的实力,像第29军这样编5个师就够夸张了。然而该军下辖的各师,编制也非常大,都是第29军承担不同战略方向的“超级师”。
当时的人也有搞错的
当然言谈及此的话,肯定有网友会说了:第29军的说法是错的,应该是第29路军。
有这种认识的网友,应当说还是对当时的情况有一定了解的,因为要是路军的话,这个实力数就比较正常了。
然而,第29军还真就是个“军”,而不是“路军”,国军的“路军”最大番号只到第27路军,为1937年初从原17路军中分出来的冯钦哉部。
第29军在1937年上半年,倒也确实有被改编为“路军”之意。当时何应钦给的建议是从番号空缺的第7到10路军中选一个,不过此后因华北局势突变等因素没有实施,到全面抗战爆发后,第29军实际是改编为了第1集团军。
简单讲了第29军的情况,下面我们谈谈第29军的“超级师”。
第29军中,其实也有不同的系统,第37师、第38师是嫡系,后来分编出来的第132师也是,故而上述几部驻扎在平津冀地区。
而刘汝明部在第29军中,属于一个比较小派系,该部在第29军刚改编时只有一个旅,随后扩编为了暂编第2师,后来又改为第143师。
在第29军主力开赴平津后,刘汝明部则留守察哈尔,本人又任察哈尔省主席并兼任保安司令。
表面上看,刘汝明部只有一个第143师,但实际上在全面抗战刚开始时,刘汝明麾下的实力不下30000人,有步骑兵多达十几个团。
在当时的来往文电中,刘汝明部有“七旅一团”或“八旅二团”之说。区区一个师的建制,哪里来的这么多部队呢?
按照第143师最初的编制,其实是正常的“二旅四团”,即编第1旅和第2旅。
但是在第29军的扩充过程中,不断编出了新的独立旅,在南京方面掌握的编制表上,第143师的实有力量是:
第1旅、第2旅、独立第29旅、独立第31旅,另外还有师属特务团。
按照第29军当时的编制,一个旅的总兵力是4000余人,师部及特务团是3000余人,按此计算第143师的兵力应当是大约20000人左右。
然而,刘汝明在察哈尔实际还有2个保安旅和1个骑兵团。
属于第29军直属的独立第40旅以及骑兵第13旅,当时也驻扎在察哈尔,归刘汝明指挥。全面抗战开始后,原属于第132师的独立第27旅,也从北平突围到了察哈尔。
因此张家口战役时,刘汝明实际指挥的部队多达2个正规番号旅、4个独立旅、2个保安旅、1个骑兵旅、1个特务团、1个骑兵团。
当然了,归刘汝明指挥也不代表所有部队都是自己的(隶属关系的原因),因此当时刘汝明部统计实力的时候,也没有把上述各部都计算在内。
刘汝明认为属于自己的部队,在当时统计有全部官兵输力30840人。而上面所有旅、团的实力合计肯定比这个数字要大。
那么刘汝明认为那些部队是归自己的呢?
原第143师所辖的第1旅、第2旅、独立第29旅、独立第31旅、师属特务团的这20000人肯定没问题,编制数和隶属关系十分明确。
而当时从北平突围来的独立第27旅,旅长是刘汝明的弟弟刘汝珍,余部尚有3000余人,这个旅也在统计之内。
另外还有2个保安旅和1个骑兵团,这些也都是刘汝明的部队,不过保安旅的编制实力肯定要弱些。
因此刘汝明部当时统计的30840人,应当是包括原第143师所辖的第1旅、第2旅、独立第29旅、独立第31旅、师属特务团;独立第27旅;2个保安旅及1个骑兵团。
由于每个旅辖2个步兵团,总计折合刘汝明部自己的实力是7个旅14个步兵团、1个特务团及1个骑兵团。
没有在上述部队之列,但当时也归属刘汝明指挥的还有直属于第29军军部的独立第40旅和骑兵第13旅。
但是随后独立第40旅取消编制,兵员补充给了刘汝明,后者也已扩充为第68军。此时该部统计实力数,为34226人。
而骑兵第13旅,没有拨给刘汝明,故而该旅只是归刘汝明指挥,因此实力数一直没有被计入。
所以在张家口战后,刘汝明部所谓的“八旅二团”之说,应当是:
第1旅、第2旅、独立第27旅、独立第29旅、独立第31旅、独立第40旅、保安第1旅、保安第2旅、特务团、骑兵团。
而“七旅一团”之说出自刘汝明部的参谋长在谈及部队缩减旅/团编制时而言,可能是没有包括已经取消建制的独立第40旅以及临时划拨出去的骑兵团。
结果到最后,南京方面允许刘汝明第68军保持第119师、第143师(均为二旅四团制),另外保持独立第27旅,实际是编有5个旅。但全军加上骑兵团、特务团,依然还是十几个团的规模。
因为刘汝明部的建制多、兵力多,因此在裁减不少旅、团后,全军实力数仍然保持在3万人以上。在随后的抗战中,刘汝明主要就靠着这支部队游走于各大战区,成为西北军体系中独具特色的一支部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