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九三五年十月中央红军到达延安到一九四七年撤至西柏坡,毛主席和党中央一共在延安工作、生活了十三个年头。在这十三年中的每一个春节,毛主席都与延安的人民共同度过。
特别是在一九四四年的春节,毛主席在枣园小礼堂办了十几桌,特地请当地的乡亲们来吃年夜饭。吃饭的时候毛主席亲自向乡亲们敬酒,并说道:
你们都是我的老邻居,不要讲客气,过几天我还要到你们家里去拜年呢。
原来这是中央书记处自一九四三年十月搬进枣园办公区后,度过的第一个春节。枣园是什么地方呢?这里是大财主申有安的庄园,三十年代初,他把它卖给了国民党的一个高团长。
红军解放延安后,这座庄园被没收充公。一九四三年,在延安乡亲们的帮助下,组织上将它改造为十三个石窑,共计一百多间房,作为党中央的办公区。
为了感谢乡亲们,毛主席特意在一九四四年春节这天,在枣园的小礼堂办了十几桌酒菜,请他们吃饭。别看枣园小礼堂简陋,但是当初它能改建成功,其实并不容易。
一、军民共建枣园办公区
一九三五年中央红军刚到陕北的时候,当地因为地理自然环境和气候的原因,经济十分落后。再加上军阀、土匪横行,迫使老百姓们种植鸦片,结果导致西北大饥荒。
在一九三八至一九四〇年的两年之中,饿死了三百万人。延安地属西北,自然逃不过这个灾劫。在当地人都吃不饱饭的前提下,中央红军到了延安,也不好意思要老乡帮忙修建房屋。
所以最早毛主席、周总理他们只能借住在老乡的窑洞里面。后来共产党在当地实行减租政策,办起学习班,向老百姓传授农业知识,为了大力发展生产,又开办银行向农户放农贷。
一九四一年,延安的农贷会成立,第二年就放贷360万元。第三年放贷2780万元,到了一九四三年,一年放贷超过亿元。
延安干旱少雨,农业生产需要水源,于是毛主席和共产党又带领老百姓修水渠,修了一条“幸福渠”,在枣园小礼堂附近。为了不给群众制造负担,我军干部和战士“自己劳动丰衣足食”。
那时候,当兵的都不吃皇粮了,毛主席、周总理都亲自下地种粮食和蔬菜。周总理因为纺线水平高,还得了一个“纺织能手”的称号。
可是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老乡稍有不满意,还是会直接辱骂毛主席。一九四一年六月的某个下午,固宁县有一位六十岁的老农赶着他家的毛驴去市场。
结果遇到晴天打雷,劈死了老农的驴子。老农当场就骂:“老天爷瞎了眼,雷公为什么不劈死毛泽东,偏要打死李县长,打死我的毛驴!”
延安的地理位置比较封闭,毛主席去的时候,当地甚至都还在流行“巫术”,老农相信最近的几起“天雷”事件是上天给的警示。
在老农辱骂毛主席的事情发生之前,大概有一个李县长因雷击事件身亡,之后又有一个叫伍兰花的农妇的丈夫也被雷击。
多桩雷击事件一连串地发生,于是伍兰花就造谣诬蔑共产党,这在社会上造成了十分恶劣的影响。
后来伍兰花被地方政府抓起来要判刑,毛主席知道以后,马上制止了这种行为,并告诫干部们,不要为难群众,要“允许群众发牢骚”。
延安长期与外界隔绝,农民基本上全部是不识字的文盲,所以直到中央红军到达延安最初的几年里,延安民间还一直盛行用“巫术”来治病。
农民根本不懂得干旱打雷是一种自然现象,自然会联想到“老天爷”的启示。共产党后来大力在延安办学校、办成人识字班,慢慢改变了他们对世界的认知。
等到老乡们都认字了,懂道理了,又亲眼看到了共产党人为他们干的实事,所以他们才会心甘情愿反过来帮助共产党改建房屋,于是枣园的办公区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建成的。
二、军民鱼水情
毛主席一直在强调,干革命不能脱离人民群众。人民群众就是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共产党初到延安时,当地的老百姓根本没有足够的辨识力把共产党和过去的军阀区别开来。
再加上生活中遭受巨大的压力,因此有部分人对毛主席和共产党表示不满,这都是非常正常的事情。为了在延安百姓中塑造良好的形象,全体党员干部、战士,做了很多的努力。
比如最早到延安时,部队不向百姓收公粮。直到“皖南事变”后,国民党停发新四军军饷,军部遇到了严重的经济困难才恢复了收公粮,结果出现了固原县老农的驴子被雷劈死的事件。
毛主席了解到老农因为对收公粮的数量不满才会骂人,于是组织上又开会减免了公粮。为了给乡亲们减负,组织上还在延安实行了“精兵简政”,缩减了部队的编制。
同时,我军领导和战士们一起自己开荒种地,从一九四一至一九三四年,连续三年降低了公粮的收取比例,整个延安当时“只见公仆不见官”。
老百姓实实在在感受到了毛主席和共产党军队的诚意,自然就有了军民鱼水情。另外,提到共产党在延安做的好事,就不能不说一九四一年“三五九旅”建设南泥湾的故事。
当初“南泥湾”还是“烂泥湾”,正是在毛主席和王震的带领下,经过军民共同努力,才让荒原变成沃土,实现了地区的经济繁荣。如今的“南泥湾”已成当地旅游景点,是延安精神的象征。
最后我们再说一下枣园的情况,枣园的办公区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以小礼堂为主的公共区,另一部分就是中央领导人的住所。
毛主席的住所是一个由三孔窑洞和几间青瓦房组成的院子,院子中的主屋有两层,整个院落占地面积约有八百平方米。
不过毛主席经常活动的“三孔窑洞”实际面积只有一百二十平方米。毛主席经常在窑洞里面看书、写文章,还在这里接待外国记者。
窑洞的外墙和垂花门、影壁没有做改动,都是原来的民居样式。周总理和朱德居住的四合院也是差不多的建筑样式,只是多了几间青瓦房,这些建筑是和普通居民区打成一片的。
一九四三年十月,中央书记处搬进枣园办公,到一九四四年春节,前后差不多住了有三个月时间,所以毛主席说自己和乡亲们是“老邻居”了。
结语
自从一九四三年十月中央书记处搬进枣园,至一九四七年三月撤离。在这近五年时间中,毛主席在枣园主持开展了大生产运动,将“烂泥湾”变成了良田,筹备了党的“七大”。
同时,毛主席还在这里领导全国人民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但是对于这些革命功绩,毛主席本人和共产党从不居功。因为他一直认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主要依靠的是人民群众。
一九三五年,中央红军到延安,当地正在大饥荒的影响笼罩之下。一百四十万乡亲要养活几万人的干部、战士和学生,负担是多么地重。
后来共产党通过“精兵简政”,军民共建延安,短短几年就实现了当地经济的繁荣。不过总体上来说,延安人民和共产党是相互帮助,相互成就的。
枣园的办公区和小礼堂,也是延安的老乡们帮着修建的。所以延安的乡亲们和共产党、毛主席就是血浓于水,相互依存的亲人关系。
过春节就是亲人之间的团圆,所以毛主席请老乡们吃饭,并表示随后还要上老乡们家中去拜年,也就很正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