啼笑皆非的“鲁豫大战”,炮响之后谁是赢家?

「“鲁豫大战”就像一个巨大的地狱笑话,遗憾的是,所有人都沉浸在“笑话”里,而没有人觉得自己在编织“地狱”。」

近日,某河南网友在短视频平台发布了一条向山东省界内发射二踢脚的视频,一位山东网友随后评论“公元二零二三年一月九日上午十时,河南边境朝我方发起全面炮击”。这番话语顿时点燃了许多网友参与讨论的热情,一场“鲁豫大战”就此拉开帷幕。

(某网友制定的作战计划)

充满激情的河南网友亮出地图制定作战计划,不甘示弱的山东网友则搬出航母和挖掘机“秀肌肉”。眼看双方冲突不断“升级”,其他省份的诸多网友也纷纷下场站边,充分调用自己的历史储备和政治常识加入到这场“大战”之中。

然而,在这场令人哑然失笑的狂欢背后,我们依然要问:是不是有一些初心已经被遗忘?这条狂欢的道路又将带我们走向何处?

01

从反思到狂欢:被遗忘的烟花讨论 

2022年底,“山东两地明确过年可燃放烟花爆竹”的词条冲上热搜,也让烟花燃放问题再一次进入公众视野。一面是对于传统民俗的保护,一面是对于安全隐患和环境污染问题的担忧,烟花燃放作为城市管理的一大难题,似乎总是难以让所有人都满意。

(东营市政府官网)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希望出台解禁政策的网友向山东投去羡慕的目光。而对于生活在山东省界附近的河南民众来说,这种刺激尤其强烈:一侧是热闹的烟花在空中绽放,一侧是沉默的夜空却分享着烟花凋零之后的污染。一条界限划分出的两种不同的烟花管理规定,在无意中塑造了令人啼笑皆非的结果。

从这个视角来看,该河南网友发布的视频原作无疑是值得玩味的:在河南点燃烟花,却在山东界内的上空炸响,这代表了一种个人的诉求,也象征着一种集体的反思。

图片马上加载完成,请稍后

(网友评论截图)

这种诉求和反思可能来源于不满的情绪,“鲁豫大战”则将它引到了更加委婉和温和的方向。在网友们的玩笑声中,我们依然可以从“抗鲁援豫”的口号和趁机兜售烟花的“军火贩子”身上,记起这则视频原本的模样。而作为“鲁豫大战”起因的那一支二踢脚,也因此具有了特别的象征意义。

(网友评论截图)

然而,随着事件的进一步发展,烟花燃放问题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沙糖桔、兵马俑、广东人吃福建人等地域梗纷纷重出江湖。这般热闹非凡的场面在客观上促进了各省份间的文化交流,呈现出一派轻松愉悦的和谐气氛,却也遮蔽了反思的价值,消解了严肃的内核。

(网友评论截图)

在粗糙的快乐之中,人们无暇再关心这场“大战”是如何开始的,而更关心自己如何才能在其中取得一席之地。有人自诩精通方言,甘做“汉奸”;有人愿出卖丈母娘,因为她擅长“挑拨离间”;有人责令“敌方”省份派女孩子来“和亲”……

伴随着这些言论的涌现,娱乐的精神已经吞噬了反思的精神。喧嚣过后,留下的不是任何有价值的讨论或呼吁,而是个人欲念的宣泄。

02

 从烟花到战争:夸张的地狱笑话 

不过,也正是这些个人欲念的宣泄,使我们得以窥探到网友内心真实的想法。回顾“鲁豫大战”事件,从河南网友的一则视频,演绎到各省份网友的共同狂欢,起推动作用的并非只有娱乐精神,还有特定的历史因素与社会文化气氛。

此次“鲁豫大战”冲突的“前线”,被网友称为“山河四省”,即相互毗邻的山东、河北、山西、河南四省。实际上,在更广阔的历史维度上,它们也可以被狭义地称为中原地区。

图片马上加载完成,请稍后

(狭义的”中原“概念)

据记载,自秦朝统一六国建立封建大一统国家,至鸦片战争拉开中国近代史的序幕,中原地区经历的战役有百余起。“得中原者得天下”的美名赋予了这片土地厚重的历史,却也让它由于频繁的战争流失掉许多文化资源。而在留存下来的文化资源中,关于战争的集体记忆则成为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这种多战乱的历史塑造了中原地区独特的文化。一方面,无论是刀枪剑戟,还是坚船利炮,人们从未停止过对战乱的想象;另一方面,在战争中有优势的强壮、阳刚、血性等品质则成为社会对男性的传统期待。

图片马上加载完成,请稍后

(燃放二踢脚原视频截图)

黄沙、碎石、炮声,河南网友燃放二踢脚的视频与人们对战争的既有想象产生了某种连结,许多人无处安放的血性与模拟战争的游戏一拍即合,“全面炮击”的号令一经下达,高涨的热情就在“鲁豫大战”中宣泄得沸沸扬扬。

这种宣泄的方式饱含娱乐精神,但人们对战争与暴力的热情却让人不寒而栗。长期生活在和平中的人有时难以觉知到和平的可贵,将战争当作儿戏一般囫囵地对待。

然而,所有关于战争与暴力的浪漫化想象和戏谑化叙事,都值得我们谨慎对待。

图片马上加载完成,请稍后

(网友自制的“鲁豫大战”纪录片)

事实上,仅仅在这场口头上的“大战”里,我们已经看到部分网友在私自倾倒他们带有恶意的言论。这不能不使我们感到担忧,在现实生活中,他们类似的情绪又被宣泄在何处?而那些模仿西方国家为“正义之战”和“不义之战”寻找借口的网友,又是否记得战争一旦开始就变得血肉模糊的人道主义精神?

图片马上加载完成,请稍后

(网友评论截图)

刘笑敢先生曾经说过,战争和暴力总是把正义与邪恶、善良与残忍、尊严与卑下搅成血肉的混沌,是对人性最粗暴的践踏。这场娱乐性质的“鲁豫大战”自然不至于此,但它通过层层粉饰,将原始的社会议题和残酷的战争本质纷纷掩埋,同样干扰着个人对外部世界的种种认知。

从这个角度来看,“鲁豫大战”就像一个巨大的地狱笑话,遗憾的是,所有人都沉浸在“笑话”里,而没有人觉得自己在编织“地狱”。

03

从个体到群体:廉价的身份认同 

除了生产笑话的娱乐精神,“鲁豫大战”还有一点吸引网友沉浸其中,那就是轻易建构起来的身份认同感。

在讨论中,有在外打工的网友开玩笑称,家乡虽远,“有召必回”;还有远嫁的女性网友表示,巾帼不让须眉,愿回娘家出一份力。在以省份为单位展开的“博弈”中,人们下意识地选边站队,其实是实践了以家乡的地域认同建构自我身份的过程。

(网友评论截图)

战争的叙事往往包含利益对立的各方,在“鲁豫大战”中,无论是作为起因的烟花燃放管理规定,还是作为借口的沙糖桔、兵马俑等各地的文化标志,都不构成各省份网友间利益的直接对立。因此,网友间的讨论能够呈现出非常和谐的状态。

而当有网友提出外媒会不会以为大家真的在搞分裂时,作为战争对立方的主体终于出现,这种想象更是刺激了人们的民族情绪,让这一玩笑显得更加荒诞,也让网友内部更加团结。

图片马上加载完成,请稍后

(网友评论截图)

地域认同和民族情绪的集中表达,反映了现代人建构自我身份的一种重要模式。在这种模式下,人们不需要太过艰难的探索就能在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地域、民族,以及类似的性别、职业等标准,都帮助个体简化了认知和界定自我身份的复杂过程,在带来方便的同时,也通过特定的群体身份奴役了本能独立的人格。

这使我们不能不担忧,个体理性的判断可能会被群体身份压抑而随波逐流。当触及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玩笑出现于此次“鲁豫大战”之中,被地域身份“绑架”的网友又能和谐多久?随着群体身份从脆弱的盟友转向竞争激烈的对手,个体随之流动也只是时间问题。

图片马上加载完成,请稍后

(网友评论截图)

自我认知和身份建构是个体人生发展的重要课题,剥离种种生物性的特征和外部的社会角色,只有能够深刻理解自我存在方式的人才能坚守理性判断的深度和广度,从而面对多元的现实问题。

因此,我们仍然呼唤在廉价的身份认同中植入坚定的自我,也就在狂欢的同时不忘记事物本来的面目。

(图片来自网络)

本文标题: 啼笑皆非的“鲁豫大战”,炮响之后谁是赢家?
永久网址: https://www.laoziliao.net/history/info/60130353 (请复制分享给好友)
标签: 山东 河南

料友留言(数量:0条)

相关文章
斯大林格勒会战很激烈:为何苏军打完没事似的,德军却元气大伤?
1942年7月17日,斯大林格勒会战爆发。在此次大会战中,纳粹德国伤亡150万人,苏联的伤亡人数高达200万。 然而如此激烈而惨烈的战斗,苏军打完后跟没事似的,德军却元气大伤,斯大林格勒战役本身也被当成是“二战的重要转折点”,德军从此战后逐
标签苏联_历史,德军,斯大林
漫长的黄昏:士族为何残喘到五代才消亡?
全文共4415字 | 阅读需9分钟 《秦妇吟》是晚唐诗人韦庄(约836-约910)创作的一首叙事诗,它是唐代最长的一首诗歌,大概也算得上是我国古代诗歌中遭受最不公正待遇的一首诗。在长达一千多年的时间里,人人都知道这首诗的存在,但只清楚其中的
标签长安,唐朝
复盘辽沈战役,攻占锦州就可以彻底封闭东北国军的退路吗?
老周 摘要:辽沈战役中,毛主席要求东北野战军首先攻占锦州,实现将东北国民党军封闭在东北就地歼灭,那么攻占锦州是不是就真的能够彻底封闭了东北国军的退路吗? 【本号原来关联公众号“老周的深度君事”被永久封冻,现已开新公众号“老周深度君事28”
标签锦州,国军
贺炳炎是准兵团级,为何能授上将?并非只是因为“平衡山头”
作者:莫孤烟 1955年大授衔,从原则上来讲,上将一般对应正兵团级。此外,历史职务也是必须要考虑的,大体上说,红军时期最起码也是师级干部,抗战时期应为旅级干部,解放战争初期为纵队首长,后期为兵团首长,如王震、刘亚楼、许世友、杨得志等人都是如
标签兵团,红军,贺龙,萧克
黄埔军校我方人员上千,为何仅53人1955年评为开国将帅?
作者:相忘于江湖 被人们誉为世界四大军校之一的广州黄埔军校,到底有多牛呢? 看看国共两军少将以上高级将领的授衔名单,就可以管中窥豹了解一下“将军摇篮”的风采。从国民革命军方面来看,唯一的特级上将是黄埔的蒋校长,132位上将出自黄埔的有一级上
标签开国,黄埔军校
33岁高中进士,因敢言而被皇帝贬官,晚年却成为千古传唱的顶流
在历史长河中有很多名人,让人津津乐道的只是他人生的某个阶段,而他的其他人生经历往往被人忽略。 比如董卓,大家记住的,是他中老年时代权倾朝野、胡作非为的霸道权臣形象,然而其当年也是位“少好侠,尝游羌中,尽与诸豪帅相结”的少年豪侠。 比如唐伯虎
标签明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