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许世友申请土葬,中央无人敢拍板,邓小平特批,要求三不准

1956年,由毛主席带头,朱德、周恩来、邓小平等人先后在一份关于领导人实行火葬的《倡议书》上签了字。

可是当《倡议书》转到新任中央候补委员许世友手中时,他直接拒绝了,甚至找到毛泽东当面抗议,坚决要求自己死后实行土葬。

毛主席没有将此事放在心上,只是一笑了之,然后说道:“你才五十几岁,离去世还早着呢!你将来会改变观点的。”

可是主席没有预料到,这份执念,许世友坚持了一辈子。

一、侍母至孝的开国上将

开国上将许世友的一生颇具传奇色彩。

8岁那年,许世友因家贫被迫上少林寺当了一名杂役,专干挑水、劈柴的杂活。寺中的僧人每天都会习武强身,小世友一有空就躲在一旁边看边学。许世友在少林寺呆了整整八年,学了一身好武艺。

离开少林寺后,许世友眼见家国动荡、百姓受苦,毅然决然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了工农红军的一员,历任红四方面军团长、师长、军长等职,参加过多次反“围剿”斗争。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许世友戎马倥偬,南征北战,屡建奇功。

新中国建立后,许世友先后担任华东军区第二副司令员、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广州军区司令员等职,在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毛主席曾说过这样一句话:“陈毅打仗,南靠粟裕,北靠许世友。”

足见其对这位开国上将评价之高。

许世友不仅位是一位传奇式的战将,还是一个有名的孝子。

许世友年幼丧父,家中的八个兄弟姊妹,只有他活了下来,和母亲相依为命。

许世友小时候由于营养不良,头大颈细,四肢干瘦如柴,曾经差点被父亲卖掉换粮食,是母亲死活不肯,硬是从人贩子手里把儿子夺了回来。

每年寒冬腊月,母亲就会用破棉袄把小世友紧紧裹在怀里,外出乞讨。有时候运气好,讨到一点好吃的东西,母亲就把食物放在胸口捂热,再一口一口喂给他。

也正因如此,许世友从小就对母亲十分依恋。自参加红军后,他常常因思念母亲在睡梦中泪流满面。每次部队路过新县,他都会不顾危险回家看望母亲,半夜摸到家中,天亮后立刻踏上归路。

在新县许氏故居门前,有一条羊肠小道,被当地人称为“孝母路”,许世友在此多次向母下跪的故事一度传为美谈。

第一次是1932年,许世友离开大别山之时,向母亲下跪拜别。

第二次是1952年,在济南当司令的许世友请假来老家看母亲,此时母子二人已有多年未相见了。

许世友在家门口远远看见一个衣衫褴褛的老妇人背着一捆柴缓缓走来,头发灰白,脚上穿着破烂的棉鞋,早已不是印象中母亲壮年时的样子。

老人先认出了儿子,颤抖着问他:“你是友德娃吧?”

许世友扑通一声跪倒在地,嗷嚎大哭:“娘,是我啊。”

母子二人抱头痛哭。

几十年戎马倥偬,为国尽忠,却顾不上对母亲尽孝,一股浓烈的愧疚之情久久萦绕在他心头。

最后一次是1957年的冬天,已经成为南京军区司令员的许世友到安徽六安地区勘探地形,顺路回家看望78岁高龄的老母亲。。

据随行的秘书李秀登回忆:“那天下午五点左右,司令员踏进家门时,许母正在喂猪。司令员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在背后轻轻地喊一声‘娘,俺回来看你了。’许母回过头来看见儿子,十分惊喜。司令员双膝跪在母亲前,像个孩子,抱着慈母的腿呜呜地哭起来。我们跟在身边的人也都落泪了。”

这次回乡,许世友看到老母亲身体尚好,房子也修缮一新,心里十分高兴。

为了答谢乡亲和村干部们平日里的关照,他特地掏钱吩咐随行人员买了一头大肥猪,请乡亲们吃了一顿饭。

然而许世友没有想到,这次相见,是自己与母亲最后的团聚。

二、至死不忘的夙愿

1957年,许世友离开家乡后,许母就重病不起。

当时台湾局势危急,许世友因公务缠身,来不及赶回去给老人送终,抱憾终身。

1959年,他再一次回到老家,跪在母亲的坟前喃喃自语:“娘,您老人家在时我没能服侍您,能我死后一定来为您守坟!”

1979年,在参加了对越自卫反击战之后,许世友感到自己健康状况大不如前,年逾古稀的他开始安排自己的后事。

许世友给长子许光寄了一封信和50元现金,交代儿子买一口棺材,等到自己百年之后,埋在父母陵墓旁边。

许光接到信后,遵照父命,按家乡的风俗选用了当地出产的木材,打成一口棺材,存放在家中。

1985年,许世友身患肝癌,自觉时日无多的他给中央写了一份报告,声泪俱下地请求组织允许他实行土葬,埋在母亲坟边,以尽孝道。

这份报告送到中央领导和中央军委领导手中后,谁也不敢拍板。

因为自新中国建国以来,几乎所有去世的国家领导人和高级将领都是采用火葬形式。在这种前提下,没有哪个人敢冒然答应许世友的要求。

此时许世友的病情正在迅速恶化,大部分时间处在昏迷当中。

每一次清醒过来,他都要问一遍家里人,中央批准了报告没有。

据保健护士顾锦萍回忆,病中的许世友曾对守候在病榻旁的侄儿许大权说:“你不是会开车吗,能搞到一辆卡车吗?我死后,你开车把我送回老家去,用塑料布包一包,在你奶奶的坟边弄个洞埋掉。”

图片马上加载完成,请稍后

1985年10月22日,许世友在南京逝世,享年80岁。在临终前,他还念念不忘自己死后魂归故里的事情。

许世友去世后,如何安葬他的难题被递给了邓小平。

许、邓二人是多年老战友,彼此之间十分了解。

邓小平陷入了两难之中。他深知许世友的功绩和性格,但是新中国建立这么久以来,中央一直强调领导干部带头实行“火葬”,整个社会都在提倡“科学入葬”的风气。

如果破例准许许世友土葬,那么老百姓会怎么想?社会舆论会如何呢?

邓小平思虑良久,考虑到许世友此前从来没向党组织提过个人要求,决定成全他的遗愿。他提起笔,在报告上批示了八个字——照此办理,下不为例。

几天后,王震受邓小平之托抵达南京,向许世友家属传达了这一指示:“许世友将军战功赫赫,百死一生,是一位具有特殊性格、特殊经历、特殊贡献的特殊人物。邓小平同志签的特殊通行证,这是特殊的特殊。”

一连七个“特殊”,可见许世友在邓小平心中的地位。

王震带来这个好消息的同时,也给家属附加了几项条件:不准开追悼会、不准登报宣传、不准家属外传。

许家人感谢邓小平的照顾,欣然接受了这些条件。

图片马上加载完成,请稍后

三、长伴母亲得偿所愿

许将军走后,南京军区马不停蹄地开始了治丧工作,由少将向守志担任治丧办主任。

主持墓穴选址工作的是南京军区副司令员郭涛。

郭涛派人前往新县许家村勘探,最后在村子西边向阳的好汉山山坡上,找到了一处视野开阔的林地,作为许世友的墓穴。

墓地和修建方案确定后,郭涛当即命令工兵连的战士开进许家村,开挖墓穴,迎候将军魂归故里。

那些日子,大别山区阴雨连绵,战士们日夜兼程,终于按期完成了这一特殊的“任务”,为老司令员修建了一块安息之地。

而置办棺木的任务,则交给了南京军区后勤部副部长赵绪振。

由于南京地区买不到质量好的楠木,赵绪振无奈之下只能打电话给许世友的老部下广州军区司令员尤太忠求助。

尤太忠得知老领导去世需要好木材制作棺椁,马上着手办理此事。

尤太忠在广西的原始森林里,找到了两颗好楠木,昼夜不停地直运南京军区后勤部家具厂。当这口庄重、肃穆的棺木成品被送到治丧办公室时,所有人都赞不绝口。

而长子许光之前购置的那口棺材,就一直存放在了许世友故居里。

10月31日下午,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南京军区、江苏省各界代表2000余人,在南京军区大礼堂,举行了遗体告别仪式。胡耀邦、邓小平、赵紫阳、李先念、陈云、彭真、邓颖超、徐向前、聂荣臻等领导人都送来了花圈。

许世友的遗体安卧在翠绿的松柏和芬芳的鲜花丛中,覆盖着中国共产党党旗。

夫人田普和子女敬献的花圈,静静地放置在遗体前,挽联上写着:“亲密的战友、敬爱的父亲、慈祥的爷爷,安息吧!”

图片马上加载完成,请稍后

11月9日清晨,护送灵柩的车队抵达新县许家村。

由于土葬一事一直处于保密状态,整个丧礼的过程只有极少数领导人负责筹划,因此参加葬礼的人也很少。

为了寄托家属的哀思,楠木棺材里面放了几样陪葬品——一支将军生前佩戴过的手表、一架半导体收音机、一瓶茅台酒、一支将军最心爱的猎枪和夫人田普亲手放进去的一百元钱。

治丧委员会秉承将军生前一贯朴素的作风,墓穴没有任何装饰,甚至连墓碑都没有立。而许世友墓地的西南方40米处,就是他的父母合葬的墓穴。

从少林和尚到开国上将,这位来自河南农村的红军将领圆满地走完了一生,实现了自己“活着尽忠、死后守孝”的夙愿。

许世友走过了硝烟弥漫的革命岁月,也见证了新中国的诞生与强大,在完成了人民交付的使命后,终于永远沉睡在了最亲爱的母亲身旁!

本文标题: 1985年许世友申请土葬,中央无人敢拍板,邓小平特批,要求三不准
永久网址: https://www.laoziliao.net/history/info/59751319 (请复制分享给好友)

料友留言(数量:9条)

料友:用户9625769 2022-12-05 21:42
敬先辈出生入死为国为民
料友:心想事成 2022-12-06 08:11
敬先辈!
料友:用户3271123 2022-12-06 18:23
我感动的流泪了!生前报囯家,死后报父母!
料友:心想事成 2022-12-07 19:32
您是一个非常成功的人,得尝所愿是多么大的幸事啊!
料友:拉拉 2022-12-08 20:34
他是我们的开国元勋,是英雄,致敬!
料友:DAN GE 2022-12-08 21:49
开国大将,理应受到特殊待遇。愿将军亡魂保佑我大中华平安!
料友:刘小猫 2022-12-09 02:25
少林寺出人才
料友:用户3271123 2022-12-09 02:39
敬先辈出生入死为国为民
料友:岁月静好 2022-12-09 16:34
生有所用,终有所孝[心][心][心][心][心][心][心][心][心][点赞][点赞][点赞][点赞][点赞][点赞][点赞][点赞][点赞]
相关文章
世界上最年长的笔友通信84年 如今二人都已年满100岁
据英国《镜报》报道,一对世界上年龄最大的笔友在大西洋两岸通过书信往来84年,现在二人都已经100岁了,还在通过视频应用Zoom保持着联络。   1938年,来自英国的Geoff和来自美国的Celesta Byrne开始互相写信,当时他们
标签美国,geoff,纽约,celesta,妻子
清史:努尔哈赤“偏心”,激化八旗矛盾,阿巴亥被处死
努尔哈赤晚年,为了保护阿巴亥母子安全,大费脑筋,精心布局。努尔哈赤的“偏爱”,激化了八旗内部矛盾,阿巴亥被皇太极处死,多尔衮三兄弟无能为力,欲哭无泪。 1621年,努尔哈赤正在吃饭,妃子德因泽跑进来,气喘吁吁:“大妃去代善家吃饭,很久才出
标签努尔哈赤,阿巴亥,代善,皇太极,多尔衮,八旗
奥斯曼变土耳其99年:阿拉伯各国独立、库尔德民族被承认简史
上文我们主要介绍了奥斯曼帝国和库尔德,库尔德人在奥斯曼帝国的意识里是将其作为阿拉伯人、逊尼派和什叶派等角度看待。但随着奥斯曼帝国变得越来越弱,特别是进入19世纪以后,随着欧洲的现代民族观念逐步引入,奥斯曼帝国内部也开始出现各种民族觉醒。 首
标签土耳其_时政,阿拉伯国家,库尔德,奥斯曼帝国,奥斯曼,叙利亚政府
赤壁之战,是诸葛亮、周瑜用火攻打败曹操的?专家:疫情影响更大
说起赤壁之战,很多人的脑袋当中,一定会出现一幅幅精彩的画面:诸葛亮羽扇纶巾,周瑜剑指四方,赤壁火光冲天,曹操狼狈逃窜! 如果不轻信于《三国演义》的书籍或影视剧,而是对比《三国志》等古代的史料,会得到一个让人惊讶的结果:可能是一场瘟疫导致了
标签诸葛亮,赤壁之战,曹操,赤壁,周瑜,三国志
蒋氏:能取代我的人只有两个,一个被杀了,另一个你们没拿下
作者:相忘于江湖 1937年3月的一天,蒋氏在庐山和心腹商议“围剿”陕北事宜。 作为中国近代史上最有名的枭雄之一,蒋氏一直以“攘外必先安内”作为自己的处事原则。而在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被迫进行战略大转移以后,蒋氏原本有大把的机会把红军
标签邓演达,红军,陕北,刘建绪,廖仲恺,黄埔军校
毛主席到底有多伟大?两次历史转折果断抉择,把中国带入正确方向
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正式建立,至第一次国共合作失败,许多党内骨干遭到反动派的捕杀。 余下二十几载,华夏大地相继爆发了抗日战争与争取和平的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后,各行各业百废待兴,再到后来的抗美援朝战争。至20世纪70年代中期,中国历史上发
标签毛泽东,中国共产党,蒋介石,解放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