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广洋:明朝丞相,被朱元璋誉为张良,自缢而死

洪武十二年(1379年),汪广洋被贬谪去海南,行走到半路,朱元璋派人送来圣旨。汪广洋长叹一声,便向儿子交代后事,自缢而亡。

汪广洋,江苏高邮人,明朝丞相,被朱元璋誉为张良、诸葛亮。可惜,汪广洋没有张良的智慧,他贪恋权位,又明哲保身,岂能被朱元璋容忍。

早年,汪广洋拜余阙为师,博览群书,经常与众人讨论天下大势。1356年,朱元璋率兵渡江,汪广洋前来投奔。

与徐达、李善长、刘伯温不同,汪广洋没有率兵征战,也没伴随朱元璋左右,给君王提供谋略,汪广洋的特长是治理民政,管理地方。

元朝末年,群雄并起,相互征伐,华夏大地满目疮痍,民生凋敝。能否治理地方,能否筹集到粮食,是胜败的关键。

1358年,朱元璋夺取江南,汪广洋担任江南行省提空,开展屯田、整理盐政、疏通河道,成就斐然。

汪广洋治理下,江南经济复苏,一片欣欣向荣,为朱元璋推行“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战略创造了条件。

1363,朱元璋在鄱阳湖之战击败陈友谅,乘势夺取江西、湖广。汪广洋随即调来江西,担任行省参政,协助朱文正管理地方。

赤地千里的江西,得益于汪广洋的治理,成为朱元璋的“粮仓”。徐达北伐中原时,军粮大多来自鄱阳湖平原,可知汪广洋能力之强悍。

1368年,徐达北伐,夺取山东。此前,红巾军与元军相互厮杀,山东已经破败不堪,流民遍地,不忍直视。

朱元璋立刻调来汪广洋,让他管理山东,招抚流民、散兵游勇,发展生产。短短一年,山东户口殷实,人民安居乐业。

1369年,明军攻取陕西,汪广洋又调去担任陕西参政,治理关中平原,民心由此安定。

治理地方,汪广洋表现出超强的才华,得到朱元璋的赏识。史载:“屡献忠谋,比之子房、孔明。”

能管地方,不代表就能辅佐皇帝治理天下,尤其是在明初“特殊时刻”。1370年,汪广洋调来南京,在中书省任职,人生轨迹发生了改变。

明朝初年,以李善长为代表的“淮西系”与以刘伯温为首的“浙东系”明争暗斗,刀光剑影,许多官员纷纷卷入。

刘伯温退隐时,向朱元璋推荐杨宪:“此人有丞相的才华,但没有丞相的气量。”朱元璋为了制衡李善长,就需要这样的人才。

杨宪担任右丞相、汪广洋担任左丞相,一起在中书省干活。杨宪气量小,排斥异己,官员纷纷选边站。

汪广洋没啥“背景”,只能默许杨宪的做法,低调做人,却不明确表示支持。杨宪很恼火,便指使御史弹劾汪广洋,说他“不孝顺”,母亲病逝,也不回去“守制”。

朱元璋很恼火,对“不孝”之人无法容忍,立刻把汪广洋贬谪去海南。几个月后,杨宪被朱元璋处死,汪广洋再次回到中书省。

此时,汪广洋担任右丞相,胡惟庸担任左丞相。胡惟庸的背后是“淮西系”,汪广洋还得低调做人,默许胡惟庸的跋扈。

朱元璋调汪广洋回来,是想对付“淮西系”,平衡朝政,但汪广洋让他失望了。胡惟庸专权跋扈,汪广洋既不反对,也不向朱元璋反映。

1377年,占城(越南)来进贡,中书省下辖的礼部却没有招待,冷落了几个月。朱元璋非常恼火,认为中书省官员玩忽职守,还蒙骗自己,挑战权威。

朱元璋斥责汪广洋:“再次任职,应该洗心补过。”言外之意,“贡使事件”是胡惟庸的错,但你要勇敢站出来,不要跟之前一样,置身事外。

汪广洋很害怕,却没有主动辞职,也没有改变作风,支持朱元璋收拾胡惟庸。汪广洋转而沉溺于享乐,想以此明哲保身。

1379年,刘伯温病重,朱元璋派胡惟庸去探望。胡惟庸胡乱揣摩皇帝心思,毒死了刘伯温,引起轩然大波。

御史涂节上奏,弹劾胡惟庸,还说汪广洋知道胡惟庸毒死刘伯温,却没有及时跟皇帝说,没能尽到丞相的职责。

朱元璋叫来汪广洋,让他好好解释。汪广洋回复:“没有这回事,刘伯温是病死,跟胡惟庸没啥关系。”

朱元璋大怒,说汪广洋朋党欺君,不思报效朝廷,只会明哲保身,将他贬谪海南,“欺罔不能效忠报国,坐视废兴。”

汪广洋很识趣,乖乖打包袱。抵达安徽太平时,朱元璋的圣旨送到,汪广洋打开看,不由长叹一声。

图片马上加载完成,请稍后

圣旨中,朱元璋列举汪广洋几条“罪责”。

其一、当年在江西辅佐朱文正,不能制止他胡作非为,也不汇报,隐瞒真相。

其二、供职中书省,杨宪排斥异己,随意栽赃祸害忠良,你没挺身而出。

其三、担任丞相十年,没有提拔人才,更没给我推荐英才。

其四、生活腐朽,不问世事,凡事都置身事外。

说到最后,朱元璋来一句:“朕欲不言,恐不知者谓朕薄恩,特赐尔敕,尔其省之。”

自己反省?该如何反省呢?汪广洋很识趣,便向儿子汪子持、汪子守、汪子元交代后事,然后自缢而死。

客观看待,汪广洋很有能力,治理地方是一把好手,否则朱元璋也不会栽培他,将其誉为张良、诸葛亮。

遗憾的是,汪广洋没有资源,他不敢跟杨宪、胡惟庸抗争,又舍不得官职,落得自缢的下场。

如果汪广洋识趣,早点辞职回家养老,跟张良一样闭门不出,闲云野鹤,远离朝廷,也能善终。

汪广洋死后,汪子持兄弟将他悄悄埋葬,然后前往馆陶县隐居,不问世事,保全族人。

2009年,考古队在临清发现了汪广洋墓地,并给予修缮,保护起来。

参考书目:《明史》

本文标题: 汪广洋:明朝丞相,被朱元璋誉为张良,自缢而死
永久网址: https://www.laoziliao.net/history/info/59629964 (请复制分享给好友)

料友留言(数量:0条)

相关文章
彭德怀视察鸭绿江大桥后,立刻给毛主席发电,要求更改入朝计划
1950年10月中旬,彭德怀到达丹东前线,第一件事就是让40军军长温玉成和他一起到鸭绿江边视察。 当时,美国的飞机正在对朝鲜新义州进行狂轰滥炸,新义州陷入火海,一片狼藉,惨不忍睹。 横在江上的鸭绿江大桥,在冬季来临之前是进入朝鲜的唯一通道,
标签彭德怀,鸭绿江大桥,毛泽东,朝鲜_历史,温玉成,美军
武安君白起如果不被赐死,秦国能否提前攻灭六国,完成统一大业?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周王势力减弱,诸侯之间互相征伐,各国混战不休,战争连年不断,尤其到了战国时代,战争规模不断扩大升级,为此也出现了无数骁勇善战的将军,比如战国四大名将,其中四大名将之首白起更是从未有过败绩,立下战功无数,不过最后却没能善终。
标签白起,秦国,六国,秦昭王,长平之战
权臣不归路,巨头绞肉场
永嘉之乱,江北豪姓大族纷纷南迁,“五马渡江,一马化龙”。在士族的扶持下,几乎没有什么实力的琅琊王司马睿竟然在江南立足,延续晋朝国祚。 只不过,命运所有的馈赠,早已在背后标好了价格。这句话在东晋建立的第五年,便得到了应验。 永昌元年(322年
标签庾亮,王敦,权臣,东晋,晋元帝,门阀
曹操迎立汉帝,为何会放弃东汉都城洛阳,而定都并不出名的许县?
最早为曹操提出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人其实是毛玠,毛玠的原话是: 宜奉天子以令不臣,脩耕植,畜军资,如此则霸王之业可成也。 这话的意思是说:应该尊奉天子,号令那些不肯服从的人,努力发展农业,储备军用物资,这样,称霸称王的伟业就能成功了。 这应该是
标签曹操,汉帝,洛阳,许县,都城,东汉
“法成人亡”的商鞅:如何用法治演绎自己波澜起伏的一生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贫穷积弱的秦国在孝公主政时,渴望用一场穷则思变的自我革新来打造出强国之梦;求贤若渴的他与怀才不遇的商鞅一拍即合,携手开动了驶往春天的法治列车。 商鞅的一生,从小就与法治结下不解之缘,幼小好刑名之学,成人后主变法直达
标签商鞅,变法,秦国,秦孝公,商鞅变法
他是我国纺织科技的学术带头人,高产梳棉理论和实践的开拓者
“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这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物资短缺,人民生活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写照。 说起穿衣,不得不提及我国高产梳棉理论和实践的创始人、中国工程院院士梅自强。他怀揣着科技报国的梦想,投身到国家建设中,一生致力于纺织事业,勤勉
标签梅自强,中国纺织工程学会,开拓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