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时期毛主席召见许世友,闲谈中突然问:若身边人有二心怎么办

前言

提起毛主席,许世友心中总是充满了感激之情。在延安期间,许世友曾对毛主席“虎拳相加,持枪相见”,在特殊时期,毛主席又亲自“保护”了他,后来,许世友身体出现状况,又是毛主席将他接到北京,为他提供医疗条件。

正是毛主席对他的无限帮助和信任,让许世友终生难忘,感叹自己下辈子也报答不尽毛主席的恩情,直到临终前还在嘴里念叨着毛主席。

毛主席和许世友“不打不相识”

1936年7月,红军长征途中,许世友负责起了指挥部队侦察开路、筹集粮草的重要任务,在他的带领下,刚刚组建的骑兵部队为红军主力顺利北上甘南提供了有利条件。

到达陕北后,许世友进入了抗日红军大学继续深造,1937年3月中旬的某一天,西路军惨败的消息传回延安,党中央和毛主席经过商议,一致决定,对“张国焘的错误”进行揭发和批判,对于这一决定,红四方面军干部也表示理解。

但是,在批判过程中,出现了一些过激的言论和行为,对此,许世友发出了不同的声音,他认为,在评价张国焘和红四方面军时,应该实事求是。没想到的是,当时许世友的这番话引起了大家的指责,他也被扣上了“为张国焘辩解”的帽子。这让他气得口吐鲜血,一度住进了医院。

得知他住院的消息后,昔日红四方面军的老战友纷纷去探望,同时还给他带来一些“风言风语”:党中央要枪决周纯全、何畏和张国焘。

这些没有依据的谣言令许世友内心十分慌乱,他决定带着自己的部下离开延安,到四川打游击。战友王建安在得知情况后,认为这一举动严重威胁到了党内团结,于是,他向上级做了报告。

党中央毛主席立即下令逮捕了许世友,并给予他开除党籍8个月的处分。但与此同时,毛主席也意识到,虽然许世友是存在一些个人问题,但党内一些同志也并没有起到很好的作用,这才使得许世友出此下策,犯下过错。

随后,毛主席高度重视这一事情,向时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的董必武了解情况,他在房间里来回踱步,一支接一支抽着烟,问道:“有多少人想要离开?”

“一共三十多个人,现在已经都抓起来了。”董必武回答。

毛主席灭掉手中的烟头,向负责“批判张国焘错误”行动的负责人问道:“你们是怎么搞的?导致有这么多红军高级干部反对我们,我看他们是被你们逼上了梁山。”

“主席,我们是按照中央的指示精神开展工作的啊。”相关负责人委屈的辩称。

毛主席一听,生气地说道:“什么中央的指示精神,中央精神是批判张国焘,但是你们却不分青红皂白,一竿子就要打倒一大片。”

此后,毛主席先后两次找许世友促膝长谈,开导他。

一天傍晚,毛主席找许世友做思想工作,而一向暴脾气的许世友还在气头上,自然没有什么好脸色。

不过,毛主席倒丝毫不在意,他笑着说道:“许师长,你好呀,我这次来,就是代表党中央来向你道歉的,让你受委屈了。”

说完,毛主席便摘下帽子,对着许世友直直地鞠了三躬。

陪同毛主席前来的罗瑞卿和战士们看到这一场面后,心中十分感动,然而,没有和毛主席有过什么接触的许世友却认为他是在演戏给人看,这令他心中更加恼火。

电光火石间,许世友便抡起少林铁拳向毛主席砸去,身旁眼疾手快的罗瑞卿立马扑上去拦住了许世友,随后,战士们一拥而上按住了许世友。

与战士们心有余悸的表现不同的是,毛主席倒很是镇定,他跟许世友说道:“咱们改日再谈。”临走前,他还跟战士们嘱咐道:“大家不要伤了他。”

第二天,许世友对毛主席“虎拳相加”的消息便火速传遍了军中,延安的同志们十分生气,甚至还有人主张要把他枪毙。

听到风声的许世友一点都不慌,他吵着要见毛主席,当面跟他理论,毛主席欣然同意。

然而,见面前,许世友却说道:“我是红军师长,枪不离身,我要带着枪去见毛主席。”

众人纷纷反对,然而,毛主席却说道:“他可以带枪,并且枪也可以上膛。”

没一会儿,罗瑞卿便把一把上了膛的枪交到了许世友的手里,此刻,握在手里的这把枪像个烫手山芋一样,烫热了他的手,也烫热了他的心,直到这时,他才意识到:毛主席不是在做戏给别人看。

深受震撼的许世友拿着枪便到了毛主席的住处,一进门,许世友便把枪举过头顶,哽咽地说:“主席,别人都要我上缴这把枪,我不给,今天,我把它给您。死前能再见上您一面,已经足够了,我只有一句话,姓许的不是反革命,王建安、洪学智他们也都不是反革命……”

毛主席想起往事,上前握住了他的双手,说道:“四方面军的干部们都是党的宝贝,不是张国焘个人的干部,张国焘是党中央派去的,他的错误要他自己负责,跟你们都没有任何关系。”

图片马上加载完成,请稍后

听到毛主席的肯定,许世友哽咽地说道:“主席,要是早听到您的话,我们绝不会做出这种傻事。”

毛主席看着许世友,脸上一片笑意,对他说道:“许师长,咱们也算不打不相识了,今天我再见到你,心里很高兴啊。”

紧接着,毛主席又安慰他说:“党中央是信任你的,我知道你是一名虎将,你只是一时没想通而已嘛。”

经历过这件事情后,许世友彻底放下了心里的包袱,全身心投入到党的革命事业中,并与毛主席建立了亲密的革命情谊。

毛主席的伟大胸怀让许世友打心底里敬佩,此后,他始终坚定不移地站在毛主席一边,坚定地捍卫毛泽东思想和革命路线,为新中国的革命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立下了汗马功劳。

图片马上加载完成,请稍后

许世友嗜酒如命,令毛主席十分挂心

许世友将军英雄海量,嗜酒如命在军中也是出了名的。他甚至还有一套自己喝酒的理论:

“酒形似水性似火,实属阴阳之物,乾坤之乾,刚柔之刚。长期以来,饮酒者女人为少,男人居多。阳加阳,刚加刚,所以能饮者,都是十分刚强、十分性烈的人。”

按照他自己的话说:“我只有喝多过,没有喝醉过。”曾有人为他做过推算,许世友将军一生喝过的酒量,如果用大卡车装载的话,恐怕至少能拖个三四年。因此,他也有了一个称号叫“酒神将军”。

红军时期,其他首长们的挑夫几乎都是一边挑着行李,一边挑着书报,而只有许世友的挑夫,担子两头挑的都是酒,甚至还有一个通信员专门为他背酒。

据说,许世友可以在军中公开喝酒是经过“特批”的,曾有人不服气,认为许世友在“搞特殊”而告到了红四方面军指挥部,结果,张国焘、徐向前等人竟然不约而同地说道:“你要是有许世友那样的酒量,或是喝了酒还能打胜仗,你也能喝。”

来人被怼得哑口无言,落荒而逃。

尽管许世友嗜酒如命,但他从未因爱喝酒一事耽误过任何事情,因为在饮酒时他始终能够保持绝对的清醒,以大局为重。

关于饮酒,毛主席曾与他有过“约法三章”:

“第一、战前布阵不喝;第二、 战斗进行中不喝;第三、打败仗不喝。”

这三点也成为了许世友将军贯彻一生的原则,仔细观察许世友的每一次酒局,每次在没有仗打或者是打了胜仗的时候,他才会开怀畅饮。此外,他的酒品很好,从没因喝多酒撒酒疯闹事。

图片马上加载完成,请稍后

除了从主观上享受饮酒带来的乐趣外,许世友还曾利用喝酒为自己在战争赢得优势。

许世友在率领部队进行长征过程中,曾途经一个彝族山寨,要想继续前进,就必须借道该山寨。但是,想要让一支荷枪实弹的部队从寨子里经过,这不是一件易事。首先,必须取得山寨首领的信任。

幸运的是,山寨首领对许世友这个名字早有耳闻,也知道他酒量好,于是,同样好酒的山寨首领说道:“寨中已设下宴席,备好了野鹿肉,还有彝族特制的美酒,只待许世友前来赴约。”与此同时,寨中还定下了“三碗过山寨”的规矩,冲着这一点,许世友也定然是要赴约的。

第二天,许世友进入寨中赴宴,寨主命族人在碗中倒满美酒,这碗虽然确实有些骇人,但许世友眼睛都不眨一下,捧起酒来,豪爽地说道:“寨主,感谢您同意我们红军借道贵宝地,我先干为敬。”

随后,许世友连喝三碗,为红军赢得了借道过寨的机会,酒过三巡,山寨首领败下阵来,许世友也不贪杯,连夜与寨中百姓告别,率领红军部队通过了山寨,整个过程没耗费一枪一炮,平安顺利便渡过了难关。这充分体现了红军战士和百姓们的军民鱼水情,也让许世友与山寨寨主“三碗过山寨”的事迹成为一段流传甚广的佳话。

新中国成立后,许世友爱喝酒的嗜好一点都没变,身边人十分关心他的身体健康,就连毛主席都让人带话给许世友,告诉他要少喝点酒。

图片马上加载完成,请稍后

1973年,毛主席与李德生开会商谈有关空军的相关事宜,会议结束后,毛主席叮嘱李德生说:“近期,你去一趟南京,我听说许世友同志天天喝酒,这对身体不好,你替我去劝劝他,让他少喝点。”

就这样,遵照毛主席指示,李德生来到了南京,并被许世友安排在了距离自己家最近的一处招待所中。

没过一会儿,许世友便去与好久不见的老战友见面,一见面,李德生便向他传达了毛主席对他的问候,至于劝他少喝酒的事情,李德生也不好直接开口,两人便闲谈起来。

到了饭点,许世友便拽着他到了小餐厅里,饭桌上早已摆上了两瓶茅台酒。他们一边聊天,一边喝酒,酒过三巡,李德生神秘地说道:“你知道毛主席为什么派我来南京吗?”

许世友喝了一口酒,摇了摇头,说道:“毛主席派你来干什么,我怎么会知道。”

李德生举起了手中的酒杯,笑着说:“就是为了它,主席让我来劝你的,让你少喝点酒,尤其不要总喝闷酒……”

许世友听懂了主席的画外音,承诺道:“行,不就是少喝点酒嘛,又没说不让我喝,我知道了,什么时候喝,什么时候不喝,我心里有数。”

得到许世友的保证后,李德生仅待了一天,便匆匆乘飞机赶回北京,临行前,许世友托他转告毛主席:“我许世友十分感谢主席的关心,以后,我会少喝点酒的……请他放心吧。”

图片马上加载完成,请稍后

在后来的一段特殊岁月里,毛主席也始终对许世友十分信任。

当时,毛主席打算前往杭州,许世友奉命前往杭州部署警卫工作,毛主席将警卫任务交由许世友,足以看出他对许世友的无限信任。

在杭州的日子里,毛主席和许世友的交流又多了起来,两人时常坐在一起聊天,一次,在闲谈中,毛主席突然问他:“要是我身边的人有了二心,出现了坏人怎么办呢?”

毛主席的这个问题令许世友猝不及防,他从未想过会有这种事情发生,因此,一时间不知道该怎么回答这个问题。

见他还有些不知所措,毛主席笑着让他坐下,然后一脸严肃地向他说出了当前存在的各种问题,他越听心中越发不安起来,但同时,他保护毛主席的心也更加坚定起来。

他蹭得一下站了起来,对毛主席高声说道:“主席,您放心,无论发生什么事情,我都会跟在您身边,保卫您的。”

听到许世友的承诺,毛主席笑了笑,不再多说什么。但他心里知道,许世友是自己最值得信赖的将军。

图片马上加载完成,请稍后

毛主席逝世后,许世友带枪进灵堂吊唁

在此后的一段时间里,许世友过得并不轻松,但他始终挂念着毛主席,并一直静静等待着毛主席的召唤,而毛主席也从未忘记过他。

当毛主席南巡到上海视察工作时,还召见了许世友,听他汇报了工作。毛主席还询问了他的家庭情况,许世友略带苦涩地回答称:“我连自己都顾不上了,家里的事更是管不了了。”

毛主席笑着说:“我家里的事,我也管不上啊。”紧接着,他话锋一转,说道:“你在南京住不好,就到北京来,住我家吧。”

两人离别前,毛主席特意交代许世友“一定要注意观察身边的情况。”

毛主席这次会见许世友,使得他得以在未来没被卷入到更多的“麻烦事”中。

1976年5月后,毛主席便因身体原因不再在公开场合露面,而他此时已经多次与死神擦肩而过,为了稳定人心,毛主席病情的真实情况被限制在一个极小的范围内,只有少数人知道,许世友也并不知情。

9月9日凌晨,远在外地的许世友突然接到了中共中央发来的消息,通知他毛主席逝世,并要求他立即进京。

许世友立马赶去机场,登上了飞往北京的专机,但奇怪的是,等了好久,也不见飞机有起飞的迹象,许世友两次派人去询问情况,得到的回答都是所谓的“天气不好。”

图片马上加载完成,请稍后

许世友逐渐意识到有些不对劲,第三次问道:“究竟是什么原因?”

机长见瞒不下去了,只好老实回答道:“中央有指示,不让带枪进京。”

许世友勃然大怒,骂道:“中央谁下的指示,叫他发电报来。”

最后,没等到电报,飞往北京的专机也顺利起飞了。

飞机顺利降落后,许世友先去见了叶帅,与他进行了一番谈话后,才回到宾馆住下。

毛主席的灵堂设在人民大会堂,政治局委员轮流守灵。当许世友准备进入大会堂时,却被门口的卫兵拦了下来,只见卫兵向他敬了一个礼,问道:“首长,您带枪了?这里有规定,是不能带枪的。”

“谁规定的?我怎么不能带枪?”许世友问道。

“中央规定的。”

“我就是政治局委员,我怎么不知道。”话音刚落,许世友便黑着一张脸往里走去,卫兵也不敢拦着。许世友也成为了唯一一位带枪进入毛主席灵堂的人。

图片马上加载完成,请稍后

许世友将军革命生涯,充满生死考验和艰险曲折,但他以英勇的精神和刚直的性格成就了自己独具魅力的一生。

1985年10月22日,许世友因病逝世,他获得特别允许,死后进行土葬,将他葬在自己的母亲身边。军魂归故土,这也算是党中央对许世友将军戎马一生的肯定。

本文标题: 特殊时期毛主席召见许世友,闲谈中突然问:若身边人有二心怎么办
永久网址: https://www.laoziliao.net/history/info/59322625 (请复制分享给好友)

料友留言(数量:0条)

相关文章
赵匡胤死后,弟弟上位,两个儿子的命运让人唏嘘
尽管是开国皇帝,赵匡胤的子孙在北宋一朝的命运却让人唏嘘。 有人说了,古代实行世袭制和嫡长子继承制,龙生龙,赵匡胤的子孙应该也是皇帝才对。事实真是这样的吗? 熟悉宋史的朋友都知道,赵匡胤驾崩之时,有关“烛影斧声”的说法也流传开来。 宋开宝九
标签赵匡胤,赵光义,赵德昭,金匮之盟,北宋
2001年张学良病逝,银行巨额存款全捐美国,他从哪里搞这么多钱?
张学良 2001年10月15日,张学良在夏威夷首府檀香山的史特劳比医院病逝,享年101岁。消息传回国内,党和国家领导人立即向张学良子女发去唁电: “张学良先生亲属:惊悉张学良先生逝世,十分悲痛。我谨代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表示深切哀悼!张
标签张学良,张作霖,哥伦比亚大学,赵一荻,周恩来,蒋介石
1946年的地狱医院:被收留的日本女护士,拿手术刀屠戮八路军伤员
无论站在哪个角度上来说,医院都是拯救生命,从阎王爷手中救人的地方,而医生也就应该是与阎王爷搏斗的勇士。然而,76年前的一处野战医院却直接成了地狱,而拯救生命的医生和护士,却转眼间成为屠夫,将野战医院内的所有八路军战士全部杀害。 值得注意的
标签八路军,日寇,日本_历史,通化城
太监不可怕,就怕太监有文化,朱元璋一语成谶,最终字字验证
撰文/赵立波 朱元璋在开国不久,便特意对内廷制订一条“铁律”,即宫中宦官绝对不允许干政,为了从根本上杜绝他们染指政治,特意规定宦官不得读书认字,让他们成为文盲,这样就从根本上解决了这一历代宦官乱政的弊端。然而这条禁令却被其子孙迅速违背,当时
标签冯保,朱元璋,高拱,万历,张居正
古人中箭了,为什么不直接拔出来,而是要先折断箭杆?
喜欢看古装剧的朋友,应该对这样的桥段不陌生。在两军交战时,双方共同射出大量箭矢,无数将士纷纷中箭倒地。 但如果男主角或者剧中重要人物中了箭,只要不是射中要害,就还能坚持行动。而为了突出主角刚毅果敢的性格,往往还会上演“拔箭”的场面。 当然,
标签弓箭,盔甲
黄克诚晚年发文,反对胡乔木改对毛主席的称谓,称难过人民感情关
前言黄克诚大将一生刚正不阿,严于律己,虽历经坎坷,但始终对党和人民的革命事业无限忠诚,是一位久经考验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在党和军中备受尊敬,毛主席更是亲切地称呼他为“黄老”。 1925年,毛泽东和黄克诚首次相识,一直到1976年毛主
标签黄克诚,毛泽东,彭德怀,湖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