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朝生孩子不罚款,也不给钱,为何人口数量迅速增长?

撰文|赵奇云

毋庸置疑,经历了康熙、雍正和乾隆三朝的治理,到了乾隆中期,大清人口密度空前增长,远远超过历史上的最高数字。据统计,当时清朝的总收入是世界第一。此时的耕地面积是10.5亿亩,比雍正时期的8.9亿亩耕地有较大增长,但是为何在乾隆时期引发人家巨大涨幅?其中土地、人口和种植有着怎样紧密联系?明清交际时,由于战乱、自然灾害等因素导致人口数量剧烈下降。据统计,明代人口最高时已经达到1.2亿,但是到了顺治八年(1652)全国只有1400万人,《清实录》十年后才增长到1900万人,人口速度增长相当缓慢。鉴于这种人口增长水平,康熙五十一年,老皇帝颁布“滋生人丁,永不加赋”的国策,但是此时的人口也只有2460万人。从大清建国60年之久,全国人口只增长1000万人,平均每年增长只有17万人,这种现象无疑一直困扰康熙皇帝。

相关画面

雍正继位后,开展大规模政策调整,推动“摊丁入亩”,在其十三年的兢兢业业治理下,清朝开始走上人口高增长的趋势。乾隆登基的六年后,首次下发“会计天下民数”的旨意,经过调查得出“大小男妇”达到1.4341亿,但是乾隆认为这个统计数据不太准确,认为“有司奉行不力,多系虚开,有名无实,全不足据。”因此二年后,再度进行人口摸底,这一年经过各地官员紧密测算统计,人口达到1.6445亿,比两年前多出2100万人,因此乾隆认为第一次人口普查存在错误的判断是正确的。到了乾隆六十年,人口增长到两亿九千万,在五十年,清朝人口出现直线上升趋势,堪称人口大国,创造了封建历史的最高纪录。那么,是什么原因确保人口大幅度增长呢?从整体来讲,无外乎土地面积的增长和种植技术的全面提高,确保了以十亿亩上下的耕地养活30%左右的世界人口。

农耕图

清朝耕地面积从顺治时的5.2亿亩到康熙时的5.9亿亩,逐步走向提升,在雍正的治理下,耕地面积发展到了8.9亿亩,乾隆时期,这一数据稳步提高。正是土地的不断拓宽包括偏远省份的屯田都有成效,加之乾隆格外重视农业,因此在他的治理下,清朝的农业生产和人口增长出现了重大转机和发展。乾隆五年,准许民间开垦内地和边省山头土地的畸零地带,并免除纳税。“凡边省内地零星地土,可以开垦者,嗣后悉听该地民人垦种,免其升科,并严禁豪强首告争夺。”《清实录》在土地政策调整后,除了硬性农耕技术改进外,乾隆亲自带动地方大员推广高产作物。甘薯和玉米从南美洲的引进和推广是农业史上的重大事件,明末传入中国。乾隆四十一年,山东按察使陆耀刊印《甘薯录》的一本专业讲述如何种植、培育等新技术的书,乾隆看后大加赞赏,因此还提升他做湖南巡抚。福建巡抚来京见乾隆时,乾隆让他将番薯苗想办法运到河南,认为“既可充食,又能耐旱”,“河南频岁不登,小民艰食”,因此叫河南巡抚毕沅“广为栽种,接济民食,亦属备荒之一法。”并且颇为难得的是,乾隆特别细心嘱咐:“必须觅带根藤本,用木桶装盛,拥土其中,如法送豫,方能栽种易活。”

清俗纪闻

经过一年,河南广泛培植甘薯很有成效,因此江浙地带也开始学种甘薯。乾隆对此很满意,说:“甘薯一项,广为栽种,以济民食。”再说玉米对农业的影响。玉米在乾隆朝开始大面积进行推广,“数十年来种植者益多”,在安徽地区,玉米种植较多,当地巡抚说玉米吃起来与谷子没有太多区别,当地称之为“六谷”,并向乾隆汇报说:“臣俱令试种”,乾隆批示说:“此可谓留心本计,嘉悦览之。”在安徽开展试点后,由于乾隆鼓励种植玉米,因此推动的速度较大。到了乾隆后期,安徽西部“延山漫谷,皆种玉米”,农民“恃此为终岁之粮”,以至于到了嘉庆时期,皖南山区出现了“漫山种之”的现象。值得一提的是,清朝后期,在许多地方已经落后于西方,唯独种植玉米“品种之优良与其耕作方法,同英国农民有的同等。”《英使访华录》无疑基本都吃饭问题得到了解决成了清朝人口迅速增长的主要原因。人口的激剧增加表明了乾隆朝统治秩序的稳定和经济力量的增长。人口增加须与粮食增加同步,没有迅速增加的农业生产力,就不可能养活成倍增加的人口。乾隆末,全国人口已达3亿,远远超过历史上的任何时期,由此可以推论,当时的经济实力也必大大超过以往的任何朝代。

图片马上加载完成,请稍后

影视画面

人口的激增一方面是经济增长的表征,另一方面也带来了问题和不安定因素,人口压力日益增加,超过了社会的承受能力。乾隆帝深深感受到这一压力,常常慨叹:“民愈庶、富愈难”,“国家承平百有余年,人生不见兵革。每岁户口孳息,千古罕俦。民间谷价,有增而无减,实由于此。朕焦劳宵旰,每怀尧舜犹病之忧。”晚年,他写过一首诗,并附有注释,总结了人口、粮食、物价、田地的相互关系,分析了人口激增所造成的社会问题,设想了各种对策。但他面对无情的客观经济规律而一筹莫展,对人民生计表现了深深的忧虑。但是由此可以认定,全国10亿亩粮田,总产为17石,每石折合120市斤,共为2040亿斤,如按各等地通扯计算, 亩产粮食平204斤当时全国人口已达3亿,人均根食为680斤,这就是乾隆盛世最重要的经济支柱。然而虽然人口增长给清朝带来了盛世的表现,但是与西方国家相比,这个古老的帝国显然已经落后。

图片马上加载完成,请稍后

西方人眼中的盛世

在乾隆出生约二百年以前的1522年,麦哲伦就已经完成了环球航行。接着,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相继来到中国南面的海域,全球化过程从此开始。而乾隆所处的十八世纪,更是人类历史伟大的转折点。在这以前,人类进步的脚步一直是迟缓的。而从这个世纪起,历史开始跑步前进。“乾隆在位六十年,正好是英国经历了产业革命的全过程。”在此之前,‘地球的底层蕴含着庞大的资源和能量,人们一直在探求而少收获。十八世纪,一下子得到了打开宝库的钥匙,新的生产力像蛰伏地下的泉水,突然地喷涌进射出来。工农业产量几百倍、成千倍地增加,物质财富滚滚而来,源源不绝。”但是清朝却在农业上单一发展,某种程度来讲,确实与世界落伍许多。

本文标题: 乾隆朝生孩子不罚款,也不给钱,为何人口数量迅速增长?
永久网址: https://www.laoziliao.net/history/info/59298539 (请复制分享给好友)

料友留言(数量:2条)

料友:老资料网友357 2022-10-11 08:54
那时是世界经济强国
料友:亚非拉盟主蒋科进 2022-10-12 09:22
因为当时中国没有战乱,引进了番薯等粮食品种,解决了中国人民的口粮安全!
相关文章
《唐朝诡事录》李约是波斯人,他痛恨大唐有原因
《人面花》篇章公主残害洛阳无辜妇女,只为团队提纯,聪明反被聪明误呀。编剧从侧面说明公主成不了她的母亲,更成不了女皇,她只是个野心家。 长公主的鸿门宴最精彩,反转-反转-再反转,幕后真凶竟然是洛阳留守李约,大胡子老头,拥有四重身份的辛怀慎竟然
标签李唐,李约,唐朝诡事录,公主,李世民
如果慕容复当上了西夏驸马,那能成功复国吗?其实书中早有答案
陈世襄曾评价《天龙八部》:“无人不冤,有情皆孽”。金庸笔下的小说,精彩之处在于突出人物的悲剧色彩,将人性的贪痴嗔融入到爱恨情仇之中。 江湖之大,无人独善其身,在表面上恣意潇洒的侠客人生中,其实每个人都身不由己。 慕容复便是这样的一个人,世人
标签慕容复,西夏,慕容一族,燕国,慕容垂
历史上的六次中日战争系列之:第一次中(唐朝)日战争
中日之间的第一次战争是663年8月进行的白江口之战。 659年,百济进攻新罗,新罗向唐朝求援,唐高宗派苏定方率军13万征百济,新罗以5万精兵接应,唐、新罗联军迅速击溃了百济,俘虏了百济国王义慈。 义慈王的次子福信收集残部,企图复国,于660
标签唐朝,中日战争,日本_历史,百济,新罗,白江口
军事家和名将有何区别?中国古代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军事家和名将
军事家是指具备军事战略、军事战术或者军事理论的人,一般是军队的最高统帅或者高级将领,有影响后世的战略战术或者军事理论存在。 名将是指同时代有名气的军事将领,可能是一线将领,也可能是某次战役的统兵大将,军事家可以是名将,但名将不一定是军事家,
标签军事家,孙膑,庞涓,项羽,诸葛亮,关羽,夏侯渊,英布,陆逊,曹魏,韩信,魏军,章邯,齐军
2010年,95岁老人临终说“我暴露了?”医生不解,4天后葬入八宝山
沈安娜(主席台右二) 江苏省泰州市档案馆里有一张非常珍贵的翻拍黑白照片,原版照片曾刊登在1948年4月14日的国民党《中央日报》上。照片中,蒋介石站在主席台正中央,他在主持国民党六届中央临时全会。 在主席台后排右侧位置,有一男一女两位速记
标签沈安娜,蒋介石,国民党,沈珉,华明之,速记员
历史上的六次中日战争:第五次中(清朝)日战争
中日甲午战争1894年(农历甲午年),日本以突然袭击清朝陆海军的方式挑起了第一次大规模的侵华战争,史称甲午战争。甲午战争是日本对外侵略扩张,“开拓万里波涛,布国威于四方”的必然产物。 1894年2月,朝鲜爆发了农民起义,直逼汉城,朝鲜政府请
标签清朝,中日甲午战争,日军,朝鲜_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