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朱标不死,朱棣也会起兵造反,你看朱元璋对他的教育就知道了

如果朱标不死,也不一定是朱棣的对手,但不管朱标死与否,朱棣起兵造反是肯定的,因为这个形势是朱元璋决定的。而且即使朱标与朱棣对阵,朱棣的胜算也很大。为什么会是这样?先从朱元璋的心思说起。

朱元璋的心思

朱元璋建立他的帝国之后,做了几件大事:

其一,他废除了丞相制度,消除了帝权与相权之争,集大权于一身,从而避免了像霍光、曹操、司马氏父子和桓温等人的“专权”,巩固和加强了朱氏家族的统治。

其二,他在处理“国”和“家”的问题上,很好地将国和家融合在了一起,把国变成了家,使家融进了国,这是通过封王建藩实现的,从洪武三年(1370年)开始,他分三次将自己的24个儿子和1个孙子都封为亲王,分驻在全国各个战略要地。

通过封王建藩,也是巩固和加强了朱氏家族的统治,而且使朱氏家族的统治真正变成了国家的统治。

其三,历代帝王为加强自己对朝政的把控,都会考虑对太有能力的人大臣加以遏止。比如唐玄宗李隆基外贬功臣,宋太祖的杯酒释兵权。

朱元璋采取的手段是屠杀功臣,与唐玄宗和宋太祖相比,手段的确有些残忍,这是事实吧。胡惟庸、蓝玉、傅友德、李善长等开国功臣都被朱元璋以各种理由诛杀了。

而且他通过实行“文字狱”,对文人也没有手软,比如“吴中四杰”之一的高启,被他腰斩,告老还乡的刘基回乡暴毙,就连太子的老师宋濂也被流放到边远地区了。

这种对能人志士的打压,其目的同样是为了维持朱氏家族统治的长治久安。

其四,他还创立了一个以往任何一位帝王都不能比的机构--锦衣卫。这个机构基本相当于皇帝的贴身卫队,是一个组织完备的军事特务机构,它由皇帝直接指挥,只对皇帝负责。

锦衣卫的设立也是一样为了朱氏家族的天下,朱元璋用特务来监视天下,以往哪任皇帝能与他相比呢?

其五,打击宦官、外戚和女宠。朱元璋在总结历代兴亡的经验教训后,深知宦官和外戚对于政治的祸害,他认为汉唐的祸乱就是宦官外戚作的孽。

要想使得朱氏王朝万世不变,宦官、外戚和女宠都要管理好。所以,在朱元璋对宦官的人数及品级进行了严格的规定,而且规定宦官专掌内职,不许兼外朝文武官衔,不得穿戴外朝官员的冠服。但凡宦官在宫内相互谩骂、斗殴,不服管教者,视情节进行处罚。所以,在洪武一朝三十多年中,宫廷和外朝是隔绝的。

为杜绝女宠之祸,朱元璋决心“严禁闱之禁”,并以汉唐为鉴,严立家法,杜绝皇后、皇太后参政干政的弊端。更为残酷的是,为了防止后宫出现像武则天那样的人物,在他死后还“复活”了妃嫔殉葬制度,从根本上铲除了后宫乱政之源。

对于外戚,他听从了马皇后的意见,对外戚严加防范,宁愿多给他们一些钱财,让他们好生过活。虽然后来允许外戚封公、封侯,但不发给他们铁券、也不许干政。

以上朱元璋实施的这些举措,其目的都是一样的,那就是为了朱氏家族的权益。由此可见,在朱元璋的心中,确保朱氏家族的统治地位最重要,至于朱氏子孙谁来当皇帝,与朱氏家族的天下相比,笔者认为在朱元璋心中是排在第二位的,原因有三:

其一,朱元璋对待臣下刻薄寡恩,但是对待自己的朱氏子孙则大方的很,封王建藩,手握重兵,占据要塞。他不只是对几个儿子这样,而是对所有儿子甚至孙子都是通行的,这说明朱元璋心中的集体性很强,家族性是第一位的。

图片马上加载完成,请稍后

其二,早在朱元璋大封诸王的时候,有个叫叶伯巨的人就曾指出,藩王势力过重,数代之后恐怕尾大不掉,到那时再削藩,即有可能造成汉代“七国之乱”、西晋“八王之乱”的悲剧,他提醒朱元璋“节其都邑之制,减其卫兵,限其疆土”。朱元璋不但不听其劝告,还把他抓到了牢里,最后死在狱中。

对于这个问题朱元璋的确没有怎么考虑。朱标死后,其子朱允炆被立为皇太孙。朱元璋对孙子朱允炆说过,把边防之事交给诸王,可使边境安定,能保证朱允炆做一个太平皇帝。

但是朱允炆反问他,敌虏不靖,可用诸王抵御,诸王要是不安封国,朝廷又拿什么去防御呢?朱元璋沉默良久,又把问题抛回给了朱允炆,问他怎么办?

图片马上加载完成,请稍后

朱允炆给了一个四部曲方案,先用德化怀柔他们,用礼制限制他们,不行就削夺他们的封地,再不行就举兵讨伐。

可以看出,在这个问题上,朱允炆做了长期的思考,反倒是朱元璋没有做过深入的考量。但朱元璋也做了这方面的工作,也有一些察觉,但终究没有重视。比如,有人告发晋王谋异,朱元璋知道后大怒,令太子朱标将晋王从北方召回北京城,痛加训斥,直到晋王改过才让他回到藩地。

为什么朱元璋在藩王问题上不作深度考量,恐怕也只能说明,他对朱氏家族的团结性过于自信,他认为藩王之乱只是一种假设,不可能发生在朱氏子孙当中。所以,他的精力都用来保证家族成员的地位上,而不是家族里的个别成员的地位。

图片马上加载完成,请稍后

第三,再说朱元璋诛杀功臣,早在太子朱标在世时就开始了,到了朱允炆时代还在进行,当然不排除他认为朱允炆的实力弱要帮他拔掉的更多的利刺,但从整体来看,打击压制悍将能臣是他在确保朱氏家族地位上的一贯政策。

所以,朱元璋在世时所做的工作基本都是在保证朱氏家族的地位,而不是单一的为确保朱标或朱允炆的皇位而进行的。这种形势从客观上,也就决定了朱元璋的儿子们之间必然会有一场完全为个人权力而战的纷争,建藩封王的举措更加速了他们的争斗。

所以,笔者认为,朱标即使活着,朱棣也一样会起兵造反,因为他有条件有能力也有实力。那么,谁会是胜者呢?笔者认为还是朱棣,为什么这么说,请看理由。

图片马上加载完成,请稍后

假如朱标遇上朱棣,谁会赢?

朱元璋立朱标为太子的理由很简单,就是遵循嫡长子继承制。那么在朱标死后,为什么又选择了朱标的儿子朱允炆,而不是他自己的儿子呢?

对于这个问题,朱元璋当然考虑过。在他心中最欣赏的是朱棣,因为朱棣最像他,在《明史》中记载,朱棣“貌奇伟,美髭髯。智勇有大略,能推诚任人”。二十岁起就驻守北平,多次受命参与北方军事活动,曾招降蒙古乃儿不花,生擒北元大将索林帖木儿。

特别是在乃儿不花一战大胜后,朱元璋多次让他统帅诸将出征,并节制沿边兵马,威名大振,可见,他在北方的军事影响力很大。到了朱元璋晚年,功臣宿将都被诛杀殆尽,北方军事均以诸王为主,其中以朱棣的兵力最强。

图片马上加载完成,请稍后

从朱元璋对朱棣的重用上,就可以看出他对朱棣的欣赏。因此,在朱标死后,从个人情感上来说,朱元璋最想让朱棣接班。但他在咨询群臣意见时,大臣刘三吾说,如立皇四子,那么将皇二子、皇三子立于何地呢?

当时朱元璋已分封了诸王,而且这三个儿子分别被分了秦王、晋王和燕王,三人的封地还都是边境重镇,手握重兵,内讧的可能性太大。因此,朱元璋选择了朱标的次子朱允炆(朱标长子早逝)为皇太孙,这是其一。

其二,朱允炆也符合朱元璋理想中的皇位继承人,其出发点还是朱氏家族的天下。朱标、朱允炆都属于“儒生型人才”,如果用守成之君的标准来衡量,在一味推行猛进政治的帝王之后,出现一位仁和的君主,对于社会无疑会起到一种缓冲作用。

图片马上加载完成,请稍后

那么为什么朱元璋心中的理想继承人是儒生型人才,而不是像朱棣那样的智勇型人才呢?可以看下他对儿孙的教育方式。

朱元璋有许多子女,有38个孩子长到成人。尽管他自己没有学历,但他对子孙们的教育却是很到位的。

拿朱标来说,未满6岁开始读书,老师请的是著名的学者宋濂。在他被立为太子后,辅佐教育制度更加完善。朱元璋没有为太子东宫设专官,而是让朝廷大臣兼任,比如兼任东宫官职的有李善长、徐达这样的功臣勋旧,也有刘基、章溢这样的饱学儒士。

朱元璋这样做的目的,则是因考虑当时战事未消,如果他出征巡狩,就由太子来监国。在洪武六年(1373年),朱标满20岁时,朱元璋就让他理政了,日常事务均启奏皇太子,重大事情才报于他。洪武十年,朱元璋又下令,说大小政事一律由皇太子处分,然后再奏给他。

图片马上加载完成,请稍后

有学者总结了一下朱元璋的教子之道:讲究学问,培养德性,实习政事,严加管教。这些特点我们从朱标身上的确看到了,而且到了朱允炆身上也是一样的。

朱允炆熟读儒家经书,亲近理想主义者,宽仁心肠。而且朱元璋留给他的几个顾命大臣,如黄子澄、齐泰、方孝孺等,都是一等一的学者。他们用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论教导朱允炆,并没有客观预估国家形势。

特别是齐、黄二人,一个精于礼法,一个是状元郎,朱允炆把制定政治与军事政策的权力交给他们,过于理想化操作等于害了朱允炆。

那么,如果朱标活着会不会像朱允炆那样理想化呢?我们来看一件事。朱元璋清理功臣的手段,太子朱标是明确反对的,甚至为此把朱元璋都惹恼了。朱标曾对朱元璋说“杀人过滥,恐伤和气”。结果朱元璋拿起一根满是利刺的荆条让朱标拿着,朱标畏惧。而朱元璋赤手拔尽荆刺后,再让朱标看,朱标看到他满手是血。在这件事中,“满是利刺的荆条”意味深长。朱标的反映说明他崇文而不尚武,宽容而温和。

图片马上加载完成,请稍后

所以,不管朱标还是朱允炆即位,都不会像朱元璋那样尚武,肯定是推恩,这对缓和凝重的政治局势是十分有利的,以此可以改变右武的局面。

由此可见,从朱元璋对朱标和朱棣的培养方向上来看,完全是朝着两个方向发展的,朱标作为守君,一副儒雅的君主之风;而朱棣作为藩王,则是一位骁勇善战的猛将。

如果二人和平共处,那叫相得益彰;但如果二人反目,从军事的角度上来看,朱棣胜出的机率更大。朱棣有着丰富的实战经验,与唐太宗李世民有着相似之处。而朱标侧重于治国,而不是搞军事斗争。当年有着战争经验的李建成都没搞过李世民,军事经验匮乏的朱标也不一定能搞赢朱棣。

图片马上加载完成,请稍后

按照朱标所受的教育和他的言行,很大概率以招抚为主,处理态度与其子朱允炆的区别不会有太大出入。但对像朱棣、唐太宗这样军事出身的人来说,他们之所以敢战,重点不在于手里有多少兵马,而在于能把握住机遇,以及如何控制局势,取得优先制动权。

有人可能会说,如果朱标不死,一些开国功臣可能不会被杀,那是不可能的。从“满是利刺的荆条”一事,足以看出朱元璋的用心,朱标不可能改变朱元璋的策略。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如果朱标不死,朱棣也一样会起兵,而且很大概率也会赢。

本文标题: 如果朱标不死,朱棣也会起兵造反,你看朱元璋对他的教育就知道了
永久网址: https://www.laoziliao.net/history/info/58703819 (请复制分享给好友)

料友留言(数量:2条)

料友:老资料网友960 2022-07-30 11:28
只能呵呵……
料友:老资料网友960 2022-07-30 11:43
朱标要活着,给他一千个胆,朱棣也不敢造反。首先在政治上他就斗不过朱标,在民心上更是一蹋胡涂,在正统上,朱标更是有绝对的威望和号召力凝聚力,朱棣拿什么跟他斗?
相关文章
顺治在多尔衮死后进行了政治清算,多尔衮的后人又被如何处置呢?
别看多尔衮一生至少有妻妾十一人,但其实他本身是个绝户,他并没有生出儿子,可他确实还有一个儿子多尔博。不过多尔衮生前可并不曾知道自己会有这么一个儿子,那么他这个儿子多尔博是从何而来以及在他死后顺治皇帝对他进行政治清算后,多尔博的结局又如何?下
标签多尔衮,福临,博尔济吉特·巴特玛,多尔博,努尔哈赤,皇太极
农村老人讲:“出了五服就不是一家人了”,五服是什么意思?为何这么说?
中华民族大概是世界上最看重家国情怀的民族,家族观念可谓是深入国人的骨髓。无论是在过去,还是在今天的农村,经常能够提到“五服”这个关键词,在绝大多数人的眼中,出了五服就不再属于亲戚。最早的“五服论”始于上古尧舜禹时代,成型于商周时期,可以说五
标签尧舜禹
讨武曌檄:历史上最著名的骂人檄文!
初唐四杰的骆宾王大家应该都知道,“鹅鹅鹅,曲项向天歌”就是骆宾王的诗词,他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合称“初唐四杰”,但骆宾王在历史最为人称道的不是他的诗词,而是他的一篇檄文,即《讨武曌檄》。《讨武曌檄》是怎么回事呢?就是在唐高宗李治去世后,武则
标签讨武曌檄,骆宾王,武则天,初唐四杰,徐敬业,李治,李显
唐朝灭亡后的大分裂时代,混乱的五代十国究竟怎么回事?一文就能了然于胸!
从唐朝灭亡到北宋建立,仅仅72年间,中原割据政权以平均每14.4年就要更替一次的速度,前后更替了5个政权,其他各地共10个割据小国,同时互相兼并攻伐。五代十国这段大分裂的历史时期,其实是唐朝留下的后遗症,想理清这段历史,得从唐朝说起。安史之
标签五代十国,李唐,朱温,李嗣源,李克用,李存勖
在失去柬埔寨的统治权后,波尔布特发现他需要传宗接代,拥有孩子
波尔布特仅仅统治了柬埔寨三年多,就被越南人打入了丛林。有人会说,他统治柬埔寨三年就让柬埔寨人口少了三分之一,他做了那么多坏事,为什么还说他“仅仅统治了柬埔寨三年多”?难道还嫌他统治柬埔寨的时间少吗?可是波尔布特在其它国家的同行们可以统治本国
标签波尔布特,丛林,索帕泽达,狄昆纳尔,马来西亚_历史,乔帕娜莉
秦朝灭亡时,老秦人的正规军在干什么?消失的四大主力军团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创建者秦始皇当年是用强大的武力横扫六国、一统天下。秦始皇的本意是想让秦王朝永远地传承下去,直到万世,但是秦始皇病逝后,秦朝之后的发展却没能遂他所愿,仅仅过了三年便迅速灭亡,那么秦朝灭亡时,老秦人的正规
标签秦朝,章邯,嬴政,关中,百越,项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