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朱允炆为何不采用推恩令的办法来削藩呢?

建文皇帝朱允炆为何不用“推恩令”来削藩?其实很简单,因为汉朝的钥匙打不开明朝的锁。

对于六百年前的那场“靖难战争”,为数众多的“事后诸葛亮”经常会有一个很大的疑问,建文帝为什么这么愚蠢?历史上行之有效的“推恩令”他为何不用呢?

其实我们首先要明白一点,能够在历史上留下名字的,大概率比今天的你我是要聪明得多的人物。你一个后世小白都能想到的计策,这些人竟会想不到?真正的原因是明朝的藩王无恩可推,你让朝廷怎么用“推恩令”?

历史上的“推恩令”

西汉初年,为了制约和平衡开国功臣的势力,太祖刘邦大封宗室,期望他们能起到藩平皇室的作用。当年的诸侯王,是真真正正的“国王”,因为确实有自己的封国。诸侯国领土广阔,不但有军队,还可以自己铸币、收税。

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功臣们虽然翻不起什么浪花,诸侯王们却渐渐尾大不掉,严重威胁着汉朝的中央集权。

汉景帝刘启即位后,采取御史大夫晁错的建议开始谋划削藩。当时以太祖之侄吴王刘濞为首,以“清君侧”的名义联合楚王刘戊、赵王刘遂、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西王刘昂、胶东王刘雄渠等公开反叛。

这场叛乱虽然最终被朝廷平定,诸侯国的实力也遭到了极大的削弱。但毕竟还有未曾参与叛乱的诸侯王,乃至于在平叛之战中立下大功的宗室,如汉景帝的弟弟梁王刘武。如何才能一劳永逸地解决藩王们对于朝廷的威胁呢?

何为“推恩令”?

刘启驾崩后,其子刘彻即位,身为汉武帝。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汉武帝接受朝臣主父偃的建议,令诸侯推恩分封子弟为列侯。

春正月,诏曰:“梁王、城阳王亲慈同生,愿以邑分弟,其许之,诸侯王请与子弟邑者,朕将亲览,使有列位焉。”于是藩国始分,而子弟毕侯矣。—《汉书卷六·武帝纪第六》

汉初诸侯王的爵位、封地都是由嫡长子单独继承的,其他庶出的子孙得不到尺寸之地,因此强者恒强。但是主父偃的“推恩令”一出,诸侯王的庶子也得以受封为列侯,王国被分出若干侯国。

而一旦某位列侯犯事或绝嗣,封国就会被朝廷收回。在这样一个不可逆的过程中,王国由于土地和税收不断减少,实力越来越弱,无力继续供养规模庞大的亡国军队。

就这样,通过“推恩令”这一阳谋,诸侯王对皇权的威胁被降到了最低。

“推恩令”为什么能成功?

之所以诸侯王们对于朝廷的阳谋无力反抗,主要要几个原因。

其一在于双方的实力对比。“七国之乱”被平定,极大地打击了诸侯王的气焰。以武力对抗朝廷,被证明是一条死路。因此面对皇帝使出的“温水煮青蛙”的策略,诸侯王们也只能选择接受。

其二在于朝廷巧妙地利用了诸侯王内部嫡长子与庶子间的矛盾。人心都是贪婪的,嫡长子一家独大,必然会引起其他儿子的嫉妒。凭什么大家都是父王的儿子,就你可以吃独食?

因此哪怕知道“推恩令”是个阳谋,只要自己利益得到保证,王国利益算什么?

无恩可推的明代藩王

明太祖朱元璋在建国之初,面临的形势和当年的刘邦有异曲同工之妙,一样是功臣集团势力庞大,一样是皇室力量薄弱不堪。

因此老朱一面认同开国之初宗室力量不足,有可能导致王朝二世而亡。一面又吸取西汉和西晋的教训,对于藩王“分封而不锡土”。换句话说,虽然有秦王、晋王、燕王的称号,但实际上秦国、晋国、燕国并没有真正的国土。

根据朱元璋制定的《皇明祖训》,明代亲王岁禄一万石。长子袭封亲王,其余诸子封郡王。首封郡王岁禄两千石,郡王长子袭封郡王,岁禄降为一千石。其余诸子封镇国将军,岁禄一千石。镇国将军诸子降封辅国将军,岁禄八百石。

此后每代由奉国将军、镇国中尉、辅国中尉一直降封到奉国中尉为止,岁禄的递减幅度分别为六百石、四百石、三百石和二百石。

同时明初亲王虽然有三护卫的直属部队,人数可达数万人,但粮饷是由朝廷供应,亲王本人并无能力供养如此规模的军队。换句话说,无论是秦王、晋王还是燕王也好,基本相当于常驻西安、太原和北平的大号武将。

这些人虽然身份尊贵,甚至可以节制本省军事,但本质上并没有自身造血能力,一切后勤补给完全依赖于朝廷。

如此一来秦王既无国土可分,所生诸子的岁禄又由朝廷全额承担,这“推恩令”往哪儿推呢?

究竟该如何合理削藩?

亲王戍边,毕竟只是开国初年的权宜之计。一旦王朝根基稳固,必然会收回亲王们手上的军权,这是历史的趋势。从这一点来说,朱允炆的动机不错,错就错在过于冒进。

亲王们毕竟都是太祖之子,削藩的同时至少给叔父们留一条活路吧?像五叔周王被囚于云南,七叔齐王被囚于南京,十三叔代王被囚于大同,十八叔岷王被囚于漳州,甚至十二叔湘王被逼自杀,这也太狠了一点吧?

既然没有退路,那干脆起兵一搏,想必这就是燕王朱棣的原始想法。以区区一隅对抗大一统朝廷,历朝历代都没有成功的案例,如果不是被逼到走投无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燕王殿下何况如此自寻死路呢?

实际上朱允炆本不需要如此残酷地对待他的叔父们。朱棣在起兵之初上书朝廷的时候,就提出了非常合理的处理方式。那就是诸王有小过,降敕戒谕。若有大过,则削其护卫。

(建文)元年七月癸酉朔,上书于朝曰:...橚、槫、柏、桂、楩五弟,不数年间,并见削夺。虽其皆有愆过,未闻不轨之徒。重可裁减护卫,轻可赐敕诫励。则朝廷于厚亲之仁,惩过之义,良尽其美矣。—《明太宗实录卷二》

换句话说,亲王们对朝廷最大的威胁无非是直属的三护卫官军而已,把这个威胁解除也就是了,为何不给人留活路呢?事实上朱棣靖难成功之后就是如此处理诸王的,意图谋反的齐王、谷王废为庶人,有严重过错的代王、岷王、周王则削其护卫。这样既达到了削藩的目的,又给了兄弟们活路。

结语:“推恩令”固然是一个很好的削藩方法,但是产生于特定的年代和背景。因此汉朝的成功经验,无法在明朝简单复制。建文君臣之所以如此急不可耐,一来是过高地估计了藩王和朝廷之间的实力差距。二来辅佐朱允炆的文官集团实在是太痛恨太祖朱元璋了,他们恨不得把洪武皇帝的政策痕迹一股脑全部抹去。

可惜老朱虽然杀人无数,毕竟有遗惠于百姓。建文君臣急于扬文抑武,同时得罪了宗室和武勋两大支柱集团,最终的失败也是在情理之中。

本文标题: 明朝朱允炆为何不采用推恩令的办法来削藩呢?
永久网址: https://www.laoziliao.net/history/info/58603692 (请复制分享给好友)

料友留言(数量:2条)

料友:zh 2022-07-09 17:00
觉得太慢了呗
料友:用户2pyosgo 2022-07-13 11:16
时机和力度都很重要,凡事不能过度过激过急
相关文章
秦始皇的子孙后代被找到,这4个姓氏都是他后裔,有你的姓氏吗?
综述在我们每个人的名字当中,其实都隐藏着许多信息,而其中最为有意义的其实就是我们的姓氏,这是中国传统文化当中极有特色的一个部分。通过每个人的姓氏,我们可以对他们的过去有一定的了解,比如对一些特别的姓氏,我们可以追溯其祖先的来源,以及他们所经
标签嬴政,胡亥,秦朝
马超的孙子马抗,去领导了亚美尼亚独立战争,是真的吗?
近年来,网上流传这样的一种说法:马超的族人马抗,在目睹马超被曹操击败的现实后,知道马超斗不过曹操,于是为求自保,马抗带着一部分族人逃到西域,之后辗转抵达波斯,求波斯国王收留。有说法认为凉州的军阀——诸如董卓、马超等人,其实是汉化的羌人,而羌
标签马抗,马超,亚美尼亚_历史,波斯,羌人
二二六兵变,日军疯狂血洗东京,日本2位前首相遭血洗
1936年2月26日,日本有史以来最大兵变就此爆发。1500名日军叛军疯狂屠杀日本高层军官。一位位军官被叛军打成筛子。两位前日本首相更是本残忍屠杀。现任首相更是在机缘巧合之下存活。这场震惊日本的兵变,最终导致日本加速了之后的侵略行径。那么最
标签日本_历史,日军,东京,叛军,安倍晋三,牧野伸显,皇道派,起义,铃木,斋藤,高桥
1973年警卫战士被迫退伍,张爱萍苦寻其14年:你为什么不来找我?
1987年11月,张爱萍早早起床,将那扇平时只有来了贵宾才开的大门打开,等候赵保群的到来。当警卫报告赵保群已到达时,张爱萍颤抖地高喊道:“敞开大门,让保群进来!”随即张爱萍夫妇站立在大门前,欢迎赵保群的到来。一阵亲切地问候后,张爱萍问赵保群
标签张爱萍,战士,赵保群,警卫,吴邦义
郡县制和分封制的缺点,一个弊在当代,一个祸害未来
郡县制和分封制,这是我国古代社会经常用于管理地方的行政制度。关于这两个制度很多人都比较熟悉。在多数人的印象中,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毕竟这个制度有太多的优点是分封制所没有的。不过我们不知道的是,郡县制和分封制都有明显的缺点。
标签分封制,郡县制,君主
蒋氏写信请求调停,苏联原样转给西柏坡,五大书记为何置之不理
作者:周建伟1948年,各解放区发动了猛烈的夺城攻势,相继解放洛阳、延安、宝鸡、开封等城市,同时对济南、烟台、长春、郑州、沈阳等城市作了战斗部署,逼得蒋氏四处调兵救火。双方的军事对抗已到了白热化状态,蒋氏深感局势对自己越来越不利,加上美国对
标签苏联_历史,西柏坡,东北,五大书记,王世杰,莫斯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