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桂率兵进甘肃平反,途中遭遇暴雨,乾隆得知后大怒,57官被问斩

乾隆四十六年,苏四十三和韩二个率领农民起义,起义军作战英勇,一路势如破竹,攻入老教区后,不仅击溃了陕甘总督勒尔锦,还将哈尔户长韩三十八斩杀了。消息传至清廷,朝野震动,乾隆立刻派兵前往镇压。

乾隆此次派往甘肃镇压起义军的清兵,由阿桂与和珅两位清朝重臣亲自率领,足可见乾隆对此次平反的重视程度。

阿桂与和珅率大军向甘肃开进,一路上将行军情况按照规定及时向朝廷上报。大军进入甘肃境内后,遭遇了一场大暴雨,此后连阴密雨不断,给行军造成了极大的困难。阿桂与和珅如实将该情况像往常一样上报,并未对此事特别在意。

令人没想到的是,乾隆得知这个情况后却勃然大怒。很快,阿桂和新任陕甘总督不久的李侍尧就接到了圣旨。乾隆在圣旨中明确指出,命他们二人彻查甘肃官场!从圣旨的内容就可以看出乾隆的震怒,他在圣旨中写道:“根求到底,务令水落石出。”

阿桂和李侍尧从圣旨中的这句话,明白了乾隆对彻查甘肃官场的坚定态度,了解圣意的二人,立刻对甘肃的官场展开深入调查,最终的结果令人瞠目结舌,数百官员因此落马,百余官员死刑,50余官员被斩首示众。

一场遭遇暴雨的行军报告,为了引起乾隆的盛怒?甘肃官员又犯下了什么样的罪行,令这场彻查几乎席卷了整个甘肃的官员?这一切,还要从两年前于敏中的死说起。

乾隆四十四年,军机大臣兼文华殿大学士于敏中病故。于敏中为官数十载,身居高位,虽然并非首辅,手中权力却实实在在,可谓权倾一时。于敏中死后,备极哀荣,乾隆专门下诏赐恤,以示荣宠。

乾隆为何对于敏中如此看重呢?因为于敏中在他的眼中,是“廉直”的典范。但紧接着发生的一件事,却让乾隆大吃一惊,原来他对于敏中,看走了眼。

于敏中死后半年左右,于敏中的孙子于德裕用一纸诉状将亲叔叔于时和给告上了公堂。理由是,叔叔霸占了他祖父于敏中在京城的资产。原本此事已经尘埃落定,此时因为这场官司波澜再起,引起了乾隆的注意。

因为案情涉及到于敏中,乾隆十分重视,派了大学士阿桂亲自督办此案。经过一番排查后,于敏中在京城和老家的资产很快就被查明,结果显示,一直被乾隆视作“廉直”之人的于敏中,家资总共价值200万两白银。

这是一个庞大的数字,即便是乾隆,听闻到这个数字后也极受震撼。他是聪明人,立刻就意识到自己这么多年来被于敏中给欺骗了。他不仅不“廉直”,而且还是一个巨贪。这个事实引得乾隆怒火中烧,恨恨地说道:

“联任敏中数十年,知其为廉直,安得有如许巨资?”

此时的乾隆,对于敏中的巨额资产乃“非得之以正者”心知肚明,但他却并未治罪于敏中,理由是欲保全于敏中的名节,并专门下了口谕给办案大臣,明确告诉他们,不要追究于敏中生前之罪。

乾隆此举表面上是保全于敏中的名节,又何尝不是在保全自己的名节,毕竟,被于敏中欺骗数十年,不仅没有发现,反而让于敏中博得了“廉直”之名,属实是丢人。最终,此案只是将于时和入罪,发配到伊犁了事。

至于于时和侵占于敏中的部分遗资,大部分都充公了,只留三万两白银给于德裕,算是恩典了。此事抚平以后,于敏中贪腐的事情其实还有暴露之处,例如章攀桂出资为于敏中修花园的事,就浮出了水面,但乾隆的处理方式依然偏向于息事宁人,只是将苏松粮道章攀桂革职处理,便不再深究了。

自古以来便有“京官穷”的说法,因为京官的俸禄往往少得可怜,那于敏中作为“京官”为何如此有钱呢?其实个中缘由,从章攀桂给他修花园的事件就能看出端倪。京官虽然没有地方官敛财的机会多,但京官手中掌握的权力却是地方官无法拥有的。

如此一来,敛财有道的外吏,便成了一些京官的“财神爷”。封疆大吏们虽然是一方霸主,但想从国库拿银子,中饱私囊,却免不了要与一些身居要职的京官打交道。外吏想赚这些钱,自然要打通京城里的关系,尤其是在皇上面前有话语权的朝中大员。

“京官专以咀嚼外吏为事”,这并不是什么秘密,就连乾隆本人,对这种事情也再清楚不过。只要做得不过分,他也懂得水至清则无鱼的道理。只是他没想到的是,一直被他视作廉直典范的于敏中,竟然敛财高达200万两白银之巨,着实让他吃惊不小。

外吏虽然生财之道多,但也并非肆意妄为,即便会拿出钱疏通于敏中,又怎么会拿出这么多钱来?于敏中的钱是谁给的,他又替谁办了什么事,才会得到如此巨额的好处?由此看来,在这200万两资产的背后,应该还隐藏着一个敛财数额更加巨大的外吏才对。

这个人是谁?乾隆也不清楚,想要弄清楚这个人的身份,既需要时间,也需要一个机会。这个人隐藏得很深,在于敏中死后接近两年时间里,乾隆都没能让他浮出水面。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没想到这个巨贪不在富庶之地,反而是出自贫困大省甘肃。

图片马上加载完成,请稍后

阿桂率兵进甘肃平反,遭遇一场暴雨,以及阴雨连绵的天气。乾隆收到这个消息后,立刻勃然大怒,下旨给阿桂,命他彻查甘肃。一场暴雨为何会引发乾隆的雷霆之怒?因为甘肃此前一直上报朝廷的情况是“连年大旱”,与阿桂遇到的真实情况完全不符。

甘肃是贫瘠之地,又连年遭灾,百姓的日子很苦。为了缓解甘肃的压力,户部每年都要拨巨额钱粮给甘肃,用于赈恤灾民。如果灾情有假,那么户部每年拨去的“捐监粮”去了哪里?数以百万石的“捐监粮”不是小数目,在捐监粮的背后极有可能隐藏着一个巨贪。如果甘肃灾情是假的,相当于乾隆又被人蒙骗了,他知道后怎么能不震怒呢?

阿桂和李侍尧接旨后,立刻在甘肃展开了彻查,由于二人的能力出众,他们将甘肃按察使福 宁定为首要审查的目标,很快就将甘肃的贪腐黑幕揭开,王亶望这个隐藏极深,牵连甚广的巨贪,也随之浮出水面。

王亶望,出生于山西临汾,善于读书,成为乾隆时期的举人。有了这个身份以后,王亶望就有了迈入仕途的敲门砖,开始了他的崛起之路。

王亶望成为举人后,凭借捐纳当上了知县,此后除知府、累迁布政使、暂署巡抚,可谓是平步青云。纵观他的升迁之路,基本上都离不开“钱”字,靠着黄白之物开路,打通晋升之道,已然成了王亶望升官发财的“秘诀”。

王亶望善于敛财,更善于伪装,加上拿了他好处的人不在少数,自然在皇帝面前替他说好话的人也就多了起来。久而久之,乾隆误听误信,错把这么一位贪官,当成了有识之士。更是在乾隆三十九年,乾隆遇到棘手问题的时候,把他当成了救命稻草,让他出任甘肃布政使,为自己排忧解难。

前文已经说到,甘肃乃贫瘠多灾之地,常年需要朝廷从国库拨巨款赈恤。乾隆本来就是花钱如流水的皇帝,再加上每年如此巨大的开销,国库的压力极大。为了缓解国库的开支压力,乾隆二十五年时,清朝廷想到了一个办法,特准甘肃开放缴粮捐纳监生。

所谓“监生”,是国子监生员的简称,也就是说,成为监生,就获得了国子监读书的资格。想要成为监生,途经一般有两种,一种是靠父母地位或者皇帝恩准取得监生身份,例如“荫监生”就是这种情况。还有一种情况,是通过全国各地进行选拔,择优录取,例如“贡监生”。

图片马上加载完成,请稍后

无论这两种哪一种情况来看,都不容易,毕竟父母是三品以上京官的孩子不多,得到皇帝恩准的人更少,至于外国留学生这种特例,在清朝也并不常见。至于凭实力选拔,这确实是寒门出贵子的一个渠道,但寒窗苦读的人多,真能一朝中举的人何其少?这一点从《范进中举》一文就可以窥得一二。

所以,当乾隆批准了甘肃缴粮捐纳监生后,全国各地的有钱富商和百姓趋之若鹜,这对他们而言,几乎是一次可以改变命运的机会。让儿子进入国子监,并可以不用远赴京城读书肄业,却依然可以享受秀才同等权力的诱惑太大了。

只要缴粮捐纳成为监生,这些人就可以直接参加乡试,去博一下进入官场的机会,如果成功,自然就成了家族里光耀门楣的英雄。或者,家里压根就不缺钱的人,给儿子争取到监生的身份后,就可以再拿钱,直接给儿子加捐官职。富庶之家不缺金银,却缺少行商的庇护,若能拿钱让儿子当官,这是一笔“包赚不赔”的买卖。

甘肃的缴粮捐纳监生开始后,省内和外省的富裕商民全都积极参与,使清朝国库压力顿时减小,甘肃缺粮的问题也在短时间内迎刃而解。

但这种近乎饮鸩止渴的方式,真的能够长期推行吗?经过数年的推行后,事实证明,这种做法并非是解决甘肃贫瘠多灾而缺粮的良方,反而诸多弊端因此丛生,令甘肃的问题更加严重。为何会如此呢?究其根本,还是一个“贪”字给闹的。

甘肃实施缴粮捐纳监生以后,随着全国涌来的富裕商民参与,甘肃的粮食虽然多了,但地方官的贪欲也因此被激发出来,素来贫瘠的辖区,突然涌入如此多的钱粮,令一些地方官被贪欲控制,趁机中饱私囊,全无顾忌。

图片马上加载完成,请稍后

捐监粮有的被挪用,有的进了地方官的私人仓库,更有甚者,直接不收捐监粮,直接收取折换成等价的白银。短短几年间,甘肃因为缴粮捐纳监生一事,引发无数弊端,令清朝廷焦头烂额。无奈之下,只好快刀斩乱麻,将甘肃缴粮捐纳监生给叫停了。

缴粮捐纳监生一事叫停后,甘肃缺粮的情况立刻又凸显出来,清朝廷只能又像以前一样,每年拿出大笔的白银拨给甘肃,赈恤灾民。正所谓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甘肃官员原本已经习惯了贫苦的环境,对此怨言不多,但经过开放缴粮捐纳监生的几年后,再让他们回到以前的生活,顿时觉得吃不消。甘肃上下的官员们,无不叫苦连天,一边拿着朝廷的补贴,一边向朝廷叫苦,称甘肃粮食短缺严重。

时隔数年,甘肃缺粮的问题,绕了一个大圈后,非但没有解决,反而大有雪上加霜之势。乾隆三十九年,陕甘总督勒尔锦旧事重提,申请恢复甘肃捐监旧例。乾隆将此事交给户部研究,户部研究的结果是,“以为可行”。

捐监之事弊端诸多,早已有事实证明,怎么此刻户部又“以为可行”了呢?其一,国库的压力太大,捐监虽为饮鸩止渴之举,但确实能起到缓解国库压力的作用;其二,户部有人得了此事的好处,自然愿意顺水推舟;其三,乾隆觉得只要找一个得力之人前往甘肃,出任甘肃布政使,就能够摒除弊端,处理好捐监之事。

所以,乾隆允准此事后,便开始物色足以承担甘肃布政使的人选。也正是在这个时候,那个一路靠真金白银开道的王亶望,进入了乾隆的视野。王亶望极其善于伪装,但同时又善于理财,给人一种很精明的感觉,被乾隆误认为是甘肃布政使的最佳人选,命他到甘肃专责办理收捐监粮之事。

图片马上加载完成,请稍后

彼时的王亶望,身为浙江布政使,并暂代浙江巡抚,在浙江的地位极高。而且,浙江是富省,与甘肃这种经济垫底的省份相比,有着云泥之别。在这种情况下,乾隆调王亶望去甘肃出任布政使,对王亶望来说,既是乾隆对他的信任,也是对他的一场考验。万一办事不力,可能就再也没机会回浙江,仕途都有可能就此断在甘肃的贫瘠之地。

王亶望究竟官场,对这些利弊自然心知肚明,但他并未表现出任何的不情愿,反而在上任之初,便向乾隆坚定表态,自己抵达甘肃后,定会“随时随处,实心实力,务期颗粒均归实在。”

王亶望的态度令乾隆十分满意,从此对他信任有加,将甘肃捐监粮的大小事务,全权交给王亶望去办。王亶望将阳奉阴违演绎地淋漓尽致,他一边向乾隆表忠心,一边与总督勒尔锦蛇鼠一窝,直接将全省的缴粮变为银两收捐,将这些银两全部汇集到王亶望和兰州知府蒋全迪处。

在甘肃的账本上,捐监粮每日持续进账,但仓库内的实际情况却是空空如也,颗粒无收。如此巨大的粮食亏空,一旦有人来查,岂不是只要打开粮仓大门看一眼,就能够轻易识破王亶望和勒尔锦、蒋全迪等人的贪腐行为吗?

对于这个问题,王亶望早有准备,他与蒋全迪每年都会根据捐监粮的数量进行核算,再以无灾报有灾,小灾报大灾的方式,将这些数额分配到甘肃的各个州县,在每年夏天和秋天,分两次将这些赈灾数量下发到各个州县,命他们按照这个数量来消减各自账面上的“捐监粮”。

就这样,原本就子虚乌有的捐监粮,通过无中生有的“赈灾”平账,王亶望等人则从中捞取巨额白银,手段之恶劣,令人咋舌。

图片马上加载完成,请稍后

正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有勒尔锦这样的总督和王亶望这样的布政使,甘肃上下官员开始依样画葫芦,纷纷效仿他们的做法,在各个州县都开始利用捐监粮做文章,从中牟取暴利。例如平番县的知县何汝南,侵吞白银五万余两;狄道州知州陈常,敛财4万余两白银,真是没有辜负那句“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啊!

诸如此类的案例,在甘肃可谓是比比皆是,从乾隆三十九年开捐,到案发的七年时间里,甘肃历任官员几乎没有不贪的。这些官员利用捐监粮敛财后,一层一层地行贿上司,少则数千两,多则上万两不等。

有一个叫麦桓的人,甚至干出了“行贿赊账”的勾当,简直令人匪夷所思。麦桓被分配到甘肃时,属于候补知县,如果按照耐心等待,定然会有补缺的机会。不过,麦桓却一刻也等不急了,因为甘肃当时正在包办夏季灾情,如果此时上任知县,可以捞取巨大的油水。

于是,麦桓找到王亶望和蒋全迪,希望他们帮助自己立刻上任,如果这件事能办成,他将会给王亶望和蒋全迪每人八千两白银作为酬谢。他一个读书人,又不是商贾出身,自然无法拿出一万六千两白银的巨资。

他的说法是,这些白银就当是他欠二人的债务,等自己上任后,利用冒灾销粮的手段获得白银后,再用这笔钱兑现自己的承诺。如此荒诞之事,就这样发生在清朝了,最有趣的是,王亶望和蒋全迪最后真的答应了他,将他保举为靖远知县。麦桓为了还这笔亏欠的银两,到任后什么事都不管,直接搞起了“捐监赈灾”,抓紧敛财。

图片马上加载完成,请稍后

麦桓的做法虽然荒唐,但他就像是整个甘肃官员的一个缩影。最不可思议的是,由于甘肃的官员全都参与了贪腐,反而因此达成了某种奇怪的平衡,在甘肃官员上下相蒙的情况下,作弊贪钱之事,竟然隐瞒了多年。

不仅如此,由于开捐以后的数年间,甘肃并未再向朝廷要一分钱,即便灾情四起,却总能处理得当。乾隆看了甘肃的账面,还以为甘肃的粮食充裕。乾隆四十二年,在甘肃敛财无数的王亶望,不仅没有东窗事发,反而在任期的表现令乾隆十分满意,被升为浙江巡抚。

王亶望贪婪无度,揽获巨资,最终不仅没事,反而带着钱回到浙江,还升为巡抚。这样的结果显然给甘肃的其他官员立了一个不好的榜样。在王亶望离开以后,其他官员的胆子更大,如他这般在任期谈钱,任期满后离开甘肃升官的人不在少数。

继任甘肃布政使的王廷赞,得知王亶望的做法后如获至宝。在如法炮制的情况下,又巧立名目,收取的费用比以前更高。那些捐监的富裕商民,自然也不会因为多收几两银子而放弃机会,使得王廷赞敛财速度更快。

若不是乾隆四十四年,阿桂与和珅遇到那场暴雨,乾隆可能还被蒙在鼓里。难道甘肃的贪官们,就真的做到了滴水不漏吗?当然不是,纸包不住火,王亶望等人自然也不可能掩盖住所有的耳目。

对于甘肃的情况,其实当时的一些户部京官都知情,只不过他们收了巨额的贿赂,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包括其他地方的官员,也对甘肃的情况有耳闻的人,例如巡抚闵鹗元,就曾警告过自己在甘肃做知县的弟弟,要收敛一些。

随着阿桂将此案查清,诸多涉案官员纷纷入狱。王亶望被当成首犯处斩,勒尔锦也被治了死罪,只不过不是处斩,而是“从宽赐令自尽”,其他官员入狱者多达百余人。

随着审查的深入,更多的罪犯和新的罪行随之出现,入狱的人更多。乾隆处理该案的态度,主要以“从宽”为主,如果从严处置,甘肃省的官员恐怕极少能有逃过一死的人。即便如此,被处斩者仍然达到了57人的恐怖数字。至于其他判处徒刑、流行和革职的人,就不逐一详述了。

图片马上加载完成,请稍后

王亶望真是此案的首犯吗?当然不是,凭他的身份和地位,想要主导这么大一场贪案,恐怕很难实现。乾隆此前给阿桂和李侍尧的旨意明明是“根求到底”,此时为何又如此快速地斩杀了王亶望,以求尽快结束此案呢?

说到这个问题,就不得不提到前文所说的于敏中。随着甘肃捐监粮案件的调查深入,乾隆也逐渐明白了于敏中手中的巨资从何而来。如果只有于敏中一人拿了甘肃官员的钱,自然很好处理,但究竟有多少人拿了王亶望的钱,乾隆并不清楚,这才是他不敢贸然“根求到底”的真正原因。

乾隆五十一年,乾隆谈及明朝的大奸臣严嵩,从而联想到于敏中,他说出这样一句话:

“于敏中拥有厚资,亦必系王亶望等贿求赂谢。”

只可惜,乾隆不知道的是,远比王亶望、于敏中更加贪婪的和珅,在他的培养下,正在逐步走上仕途的巅峰。

本文标题: 阿桂率兵进甘肃平反,途中遭遇暴雨,乾隆得知后大怒,57官被问斩
永久网址: https://www.laoziliao.net/history/info/58595092 (请复制分享给好友)

料友留言(数量:1条)

料友:老资料网友529 2022-07-11 20:57
看到最后一句,只有一句感叹:防不胜防
相关文章
李鸿章在日本遭枪击,子弹击伤面部大难不死!天皇竟特赦刺客无罪
作者:虹摄库尔斯克日本前首相安倍晋三遇刺身亡,成为近年来日本最大的一起政治刺杀事件,个中原委已经有不少分析了,但我要说的是,这与日本刺客文化,以及日本政府甚至是天皇对于刺杀行为的纵容是不可分割的,也可以说这是日本文化对自己国家政客的反噬。从
标签李鸿章,尼古拉·亚历山德罗维奇·罗曼诺夫,日本政府,小山丰太郎,伊藤博文
军统内部查出卧底,戴笠怒不可遏,一听名字哈哈大笑:不可能!
“报告局座,有人举报局里出了卧底!”戴笠闻讯震怒,刚要下令缉拿“内鬼”,但看到名字后,却忍不住哈哈大笑,甩了句:“这不可能!”1934年,我党党员李时雨奉命打入东北军内部从事搜集情报和策反工作。西安事变后他离开东北军,人天津高等法院检察官,
标签李时雨,戴笠,军统,特工,朱晶华,情报
大清十二帝齐聚地府:讨论鳌拜的审判问题,康熙语出惊人
大清十二帝齐聚阴间,太祖努尔哈赤主持会议,上一回中,【清朝诸位皇帝疯狂挖苦了多尔衮的皇位之争 】,同治、光绪、溥仪离开了席间,就剩乾隆和康熙在那里侃侃而谈。乾隆:要说诸位先皇中,我最敬佩的就是康熙大帝,爷爷您了。康熙:弘历啊,这马屁,爷爷听
标签鳌拜,清朝,玄烨,多尔衮,乾隆
1994年孔令伟在台去世,宋美龄最后一次赴台,却遭到当局“羞辱”
1975年4月5日,正值中国传统节日清明节之际,蒋介石的病情突然恶化,于当天夜里在士林官邸病故。蒋介石走后,宋美龄、严家淦携蒋家众人以及当局要员在蒋介石的灵堂上简单地宣读了一下蒋介石的遗嘱,随后宋美龄亲手在遗嘱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4月9日,
标签宋美龄,孔令伟,蒋介石,蒋经国,孔令仪,美国_历史,严家淦,庄园,蒋家和,藏品,台北
1943年康生指责陈赓:当初若毙了老蒋,哪会有今天?陈赓巧妙回答
1961年3月16日,时任国防科委副主任的陈赓因为心肌梗塞发作,不幸与世长辞。在去世之前,这位优秀的共产党员和革命时期的优秀将领,还在伏案写作,想要完成《作战经验总结》这部著作,以便留给后人学习。只是,这部著作最终仅完成了提纲和序言部分,陈
标签陈赓,蒋介石,孙中山,陈廉伯,黄埔军校
关于莫言抹黑八路军胶高大队,我找到了这些证据
一个多月来,网友们对于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的攻击仍然持续未退。很多人开始翻开莫言的小说,从中寻找蛛丝马迹。也有人将一些专家学者已经发表过的关于莫言作品的研究成果,找了出来,佐证观点。一些自媒体作者和网友得出一个结论:莫言的小说抹
标签八路军,莫言,山东,八路军山东纵队,抗日战争,江小脚,余占鳌,日本_历史,毛泽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