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堡之变除朱祁镇的责任外,他爹明宣宗朱瞻基应该背锅吗

在历史爱好者的圈子中,明英宗朱祁镇无疑是被集火批判的对象,“叫门天子”、“瓦剌留学生”、“土木堡战神”都是大家送给他的“雅号”。朱祁镇听从宦官王振的意见,盲目御驾亲征招致大败被俘,后来又杀害北京保卫战的首功之臣于谦,可以说是把自己钉在了昏君排行榜靠前的位置。

可是我们细细地研究明初明朝国防战略和边防政策,可以发现土木堡战败的锅并不全是朱祁镇的,他爹明宣宗朱瞻基也要背一部分的锅。这是为什么呢?

上图_ 土木堡之变 过程

明宣宗改变了永乐时期对漠北的制衡战略

明成祖朱棣时期,庞大的北元分裂成了瓦剌、鞑靼和兀良哈三个部分。其中鞑靼是蒙元黄金家族统治的蒙古本部,与明朝处于长期敌对的状态。瓦剌是当初黄金家族征服的西北地区的游牧部落,又叫做漠西蒙古。兀良哈就是作为明朝雇佣军存在的朵颜三卫蒙古部落。这三大部落之间存在很深的矛盾,经常为了争夺地盘和统治权发生冲突。

朱棣为了维护北疆安宁和加强对蒙古各部的统治力,对这三大部落采取的是“抑强扶弱”的战略,即扶持弱小的一派,打击强大的一派,以维持草原上的势力均衡。1409年,鞑靼的实力最为强大,杀害了明朝派去招降的使臣。朱棣派大将邱福率领10万大军讨伐鞑靼,结果大败而回。于是朱棣组织起50万人的北伐军,直接干到成吉思汗的老家斡难河畔,击溃了鞑靼大汗本雅失里,随后又重创鞑靼太师阿鲁台的主力部队。此次北伐严重削弱了鞑靼的力量,本雅失里也被瓦剌人杀死,首级送到明廷邀功。

上图_ 朱棣(1360-1424),即明成祖,永乐皇帝

削弱了鞑靼之后,瓦剌的势力崛起,并开始对明朝北疆产生威胁。于是朱棣先发制人,率领大军进攻瓦剌首领马哈木,在忽兰忽失温(今蒙古乌兰巴托东南)大破敌军,马哈木仅以身免。马哈木在两年后死去,鞑靼的实力又逐渐恢复,重新侵扰边境。于是朱棣接下来的三次北征都是冲着阿鲁台去的,而阿鲁台自知不敌,逃得比兔子还快。兀良哈因为帮助瓦剌,也被明军狠狠收拾了一顿。同时,朱棣扶持瓦剌三首领中比较亲明朝的太平和孛罗,令他们制衡脱欢部。终永乐一朝,草原上的三方势力总体保持了平衡状态,谁都没有能力对明朝边境造成较大威胁。

但是到了宣德年间,情况就不同了。马哈木的儿子脱欢是一个比较有才能的首领,志在一统蒙古草原。他为了整合瓦剌部落,阴谋刺杀了太平和孛罗,并在与阿鲁台的战争中获得上风。他为了提高在草原的号召力,假意向明廷表示效忠,并请求交还永乐年间投降明朝的黄金家族后裔脱脱不花。朱瞻基认为明朝的主要边患是鞑靼人,瓦剌人是亲儿子般的存在,而且脱脱不花会站在明朝一边,可以制衡脱欢,于是就同意了。结果脱脱不花一回去之后就成了脱欢的傀儡大汗,并且改变立场和明朝作对,相当于明朝白送瓦剌一面统一蒙古的精神旗帜。

上图_ 朱瞻基(1398年-1435年1月31日),即明宣宗

如果说朱瞻基这次是判断失误,那么他接下来的行为纯属养虎遗患。阿鲁台和新任鞑靼首领阿岱汗不断被瓦剌人挤压生存空间,被迫向明朝求援。如果朱瞻基学习汉朝对待南北匈奴的旧事,接纳鞑靼势力以制衡瓦剌,那么还是有机会控制草原的局面。可是朱瞻基仍选择贯彻打击鞑靼的政策,不但不出兵援助他们,反而连同脱欢一起进攻鞑靼。在这样的情况下,阿鲁台被脱欢擒杀,鞑靼旧部不断为瓦剌所吞并。而鞑靼的原有地盘为脱脱不花所占据,和西边的脱欢一起威胁明朝边境。

朱瞻基虽然搞了几次大规模的武装巡查边境,但是他对瓦剌强大所带来的隐患视而不见,甚至对驱逐瓦剌势力的明军将士予以呵斥。他还狠狠地打击了已经残血的兀良哈,这样就更加没法对瓦剌人产生制约作用了。阿岱汗在朱祁镇即位后的公元1438年被脱欢杀死,瓦剌成功统一蒙古各部。可以说,朱瞻基的战略短视直接养出了又一个统一的草原帝国,间接坑了自己的儿子。

图片马上加载完成,请稍后

上图_ 朱祁镇(1427—1464),即明英宗

明宣宗一系列边疆收缩恶化了北方防务状况

如果说明宣宗朱瞻基对待草原部落的战略有失策,那么他至少应该把边疆防卫体系给建设好,可惜他没能做到这一点。

明太祖朱元璋时期,朝廷在边疆设置了塞王守疆体系,将许多卫所设置在东北和漠南草原之中,形成对北元的包围型防御体系。明成祖朱棣统治时期,塞王守边体系不再继续,又将都城从南京迁到北京,天子守国门,同时出于节省边防开支的考虑,朝廷决定内迁漠南和河套地区的大宁卫(今内蒙古宁城西)、东胜卫(托克托县地区)等几个卫所。

许多人指责朱棣放弃这几个卫所的做法,不过当时这几个卫所所在地带仍旧在明朝的势力范围内,蒙古人并未占领。而且朱棣每次北征,都以这几个位置为战略出发点,蒙古人逃跑都来不及,更别提过来侵占边境了。且朱棣在东北设置奴儿干都司,在西北积极拉拢周边的帖木儿帝国等势力,试图彻底孤立蒙古草原上的那些部落们,最终达到整合和消化草原势力的目的。

图片马上加载完成,请稍后

上图_ 朱高炽(1378年-1425年),即明仁宗

但是到了明宣宗朱瞻基执政时期,明朝北方边境的防御就呈现出一退再退的局面了。明仁宗朱高炽停止了永乐年间的很多大工程,放弃了北征蒙古的做法,开始实行休养生息的国策。这在当时并不能算错,让国家缓一缓也是正确的。可是朱瞻基把休养生息变成了全面的战略收缩,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件事上。

其一为放弃奴儿干都司。永乐年间,朱棣在北方实行积极进取的扩张政策,明朝的东北卫所一直延伸到外兴安岭到库页岛的外东北地区,在黑龙江下游出海口的奴儿干城(今俄罗斯的特林地区)设置奴儿干都司。奴儿干都司控驭东北的蒙古、海西女真、达斡尔等民族,又从东面钳制鞑靼和瓦剌,又有连通华北和东北的水路航线,战略地位非同寻常。

可是宣德年间,在亦失哈最后一次巡视黑龙江地区后,朱瞻基觉得反正不用出击蒙古草原,就不要在这么远的地方浪费钱粮了。于是他将奴儿干都司的造船、巡视等工作都停止了,进而也就导致招抚和控制东北各族的行动也终止。从此奴儿干都司虽然没有明令废除,但也是名存实亡了。后来也先南侵,其中的一个进攻重点就是东北地区,失去了奴儿干都司统一调度的东北各族被瓦剌人大大压缩了生存空间,也使得明朝在东北地区的影响力大打折扣。

图片马上加载完成,请稍后

上图_ 奴儿干都司及附近地区驿站分布图

其二为弃守开平卫等诸多卫所,失去许多打击蒙古人的战略要地。永乐年间,虽然大宁、东胜卫没有驻军,但是蒙古人被朱棣的大军撵得到处跑,所以该地也没有被蒙古人占据的可能。到了洪熙和宣德年间,两代皇帝定下了不再大举北伐的方针,那么就应该采取积极防御的方针,将这些卫所尽量重新建设起来。

可是宣德年间,不但大宁和东胜卫没有重新设置,就连朱棣北征的桥头堡、朱高炽十分重视的开平卫(今内蒙古正蓝旗东闪电河北岸),朱瞻基也听从臣僚建议,迁移到独石堡地区。这虽然有在大宁卫、东胜卫内迁后,开平卫孤悬一方,维持开支较大的缘故,但是以它的战略地位而言,花费多一点代价驻守是值得的,朱瞻基完全也可以把大宁、东胜卫重新建设起来,辅助开平卫。然而瞻基“不勤远略”的结果就是战略眼光变窄,只看当下而不计长远。兴州军士范济上书建议:朔州、大同、开平、宣府、大宁皆藩篱要地,其土可耕, 宜遣将帅兵,修城堡,广屯种。可惜没有得到采纳。结果导致“弃地盖三百里,自是尽失龙岗、梁河之险,边陲斗绝,益骚然矣”,蒙古人入侵边境的频率比以往大大增加。

图片马上加载完成,请稍后

上图_ 明时期 鞑靼 瓦刺 地图

除了开平卫外,亦集乃旧城(今内蒙古额济纳旗)、兴和所(今河北省张北县)在被鞑靼人攻陷后,朱瞻基也不派军收复,而是直接放弃了该地区。鞑靼人被瓦剌一路压到阴山地区,朱瞻基也默认这一事实,使得他们日后得以占据河套、甘肃的大片地区,威胁明朝西北疆域。

至于弃守安南之举,虽然可惜,但是明朝之前在安南的举措失去了人心,也就失去了消化安南的最好时机,寻求体面的撤退也是可以的。可是朱瞻基在弃守安南这件事上,处理得也不太周全和体面,不过这是另一个话题了。

宣德年间,北方防务的全面战略收缩,将许多原本可以制衡蒙古南侵的战略重地丢给了蒙古人,使得北疆防线不说千疮百孔,也是隐患重重。

图片马上加载完成,请稍后

上图_ 明朝版图

明宣宗的一些内政举措影响了军队战斗力

如果宣德年间的北方防务体系建设不好,那么明宣宗朱瞻基至少应该把军队战斗力保持在一定的水平线上,这样在蒙古人南下的时候可以进行有效的抵抗,可惜他也没能做好这一点。

宣德年间,明军贪污腐化现象较之前多了很多,对军队纪律和士气造成了较大影响。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朱瞻基派出很多监察官员去视察和改进各省的军事建设工作。然而他没有从军屯、卫所制度的根本上进行改革,因此他所做的努力并没有起到很大的效果。而且他为了显示自己宽大为怀的心胸,对犯罪的军官经常宽大处理,这就无法有效地监督和震慑军队中的各种犯罪行为。

图片马上加载完成,请稍后

上图_ 明朝北军士兵(左)和南军士兵(右)

除了良好的纪律和后勤保障外,军队的战斗力也需要靠实战的锤炼。可是朱瞻基不愿意像他爷爷那样大举出塞北伐,他亲自率军在边境的武装巡视只打击了一次兀良哈人。边将在驱逐了蒙古人侵塞后想要乘胜追击,结果朱瞻基屡次以“穷寇莫追”为由阻止。这样一来,北方明军大规模作战的能力逐渐退化。随着永乐年间大规模战事培养起来的精兵强将老的老,死的死,到了正统十四年,面对瓦剌人的大举入侵,边塞守军在与瓦剌人的大规模野战中再没有了永年年间的强悍表现,陷入了被动挨打的局面。

此外,在宣德年间,文官集团和宦官的势力相比之前增强了不少。朱瞻基经常派出文官去巡查各省边防,久而久之形成了巡抚制度。而这些文官往往在军事方面没有武将专业,但是手中掌握的决策权却越来越大,使得军事建设有点往宋朝的“重文轻武”方向走了。朱瞻基让宦官读书习字,使得宦官有更多的机会插手军务。虽然他也认识到监军不能过分干扰主将的军事决策,多次下令限制监军的权力。可是他死后,宦官监军成了明朝常态。土木堡明军、卢象升天雄军都被宦官坑死了。

图片马上加载完成,请稍后

上图_ 卢象升(1600年4月16日-1639年1月15日 ),字建斗,又字斗瞻、介瞻,号九台

朱瞻基这些战略收缩行为,在明朝就有不少有识之士批评。如宣德初年出生、弘治时期的兵部尚书马文升说:“宣德以来武备渐弛,迨至正统,民不知兵,所以有土木之败迩。”嘉靖初年的兵部尚书胡世宁说:“阿鲁台亦为马哈木所并,其东北各卫所亦皆兼并不常,存亡莫考。先朝(宣宗)皆置之不问,盖不劳中国以事外夷。”后世对他执政的的批评之声更多,就连藩属国朝鲜的君臣都十分钦佩永乐帝朱棣,而对朱瞻基的评价不太高。

电视剧《大明风华》里,朱瞻基对群臣说:我们即便不去开疆拓土,至少也要保住祖宗留下的基业吧。如果朱瞻基真是这样做的,那么也很难发生后来的事情。其他方面不说,单从国家战略和国防建设方面来看,朱瞻基实在不算是一个“好圣孙”。朱祁镇也确实有那么一点点理由证明,土木堡之败不全是他的锅。

参考资料:

[1]《明史》《明宣宗实录》《明史纪事本末》《朝鲜文宗实录》

[2]刘能成 《“土木之变”前明朝北方边防考略》

[3]胡凡 《论明代蒙古族进入河套与明代北部边防》

本文标题: 土木堡之变除朱祁镇的责任外,他爹明宣宗朱瞻基应该背锅吗
永久网址: https://www.laoziliao.net/history/info/58517053 (请复制分享给好友)

料友留言(数量:0条)

相关文章
日本发现一密档,揭开戊戌政变真相,学者:谭嗣同被康有为坑惨了
1898年9月,光绪皇帝刚刚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后不久,光绪便与母后慈禧因政见不合而激发剧烈冲突,政变一触即发。为了摆脱危局,康有为派谭嗣同前往袁世凯府邸,希望劝说他带领自己的新军包围颐和园,将守旧派首领慈禧太后直接杀掉。 那么,康有为到
标签谭嗣同,戊戌政变,康有为,袁世凯,慈禧,毕永年,光绪
那些臭名昭著的历史人物,就这么被电视剧给洗白了?
史书《贞观政要》里有句话,“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意思是用铜作镜子,可以端正衣冠;用历史作镜子,可以知道历代朝代兴衰更替;用人作镜子,可以明白自己的得失。 历史是我们回顾过去,总结经验,展望未来
标签纪晓岚,朱祁镇,芈月,阅微草堂笔记,张国立,孙俪,和珅
日本为什么要将占领中国作为千年国策?
唐朝高宗时期,倭国完成了大化革新,国力变强。百济被唐朝灭掉后向倭国求援,倭国出兵帮忙复国,与唐朝大将刘仁轨在白江口进行了大规模海战,倭国、百济联军溃败! 日本战国大名丰臣秀吉在1588年统一日本后,以进攻明朝为由向朝鲜借道被拒绝,日本于是进
标签国策,丰臣秀吉集团,唐朝,朝鲜_历史
亮剑:李云龙打败坂田联队被处罚,为何打平安县城却没事呢?
导语:《亮剑》里面的李云龙一开始就吊足了观众的胃口,他带领着新一团直接正面击败了号称是鬼子精锐的坂田联队。不仅打掉了坂田的指挥所,还打死了好几个鬼子的高级军官,用坂田联队的装备,直接又把新一团的装备换了一茬,然而李云龙却被处罚了。而后来李云
标签李云龙,亮剑,坂田联队,新一团,独立团
南明弘光政权开国后的荒诞事
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十九,李自成率领大顺农民起义军攻占北京,崇祯皇帝朱由检在煤山自缢。随后清兵在吴三桂归附后引入关,明朝宗室及文武大臣大多逃亡南方,此时淮河以南仍然由明王朝的任命的官员治理,同年福王朱由崧监国南京,五月称帝,改元弘光
标签南明弘光,崇祯,开国,朱由崧,南京,弘光
为何曹丕只活了40岁?酒是穿肠药,色是刮骨刀,活到40岁已是奇迹
曹丕出生于公元187年冬,于公元226年去世,按照现代时间观念来算,曹丕去世时应该是39岁,但古代一般都以虚岁为记岁方法,所以在史书记载中,曹丕去世时为40岁。 《三国志》中关于魏文帝曹丕去世时的记载: 七年春正月,将幸许昌,许昌城南门无
标签曹丕,曹操,曹植,曹魏,汉献帝,司马懿,曹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