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949年4月20日,渡江战役打响后,我军第一梯队四个军,在冲破国军军舰的拦截后成功渡江。仅仅过了三天,就把红旗插在南京总统府。随后我军兵锋剑指,长驱直入,此时的国军大势已去,所到之处无不投诚起义。
而在六个月后,新中国成立后,经过二十多年的艰苦奋战,我军将士终于等来这一激动人心的时刻。
为了表彰那些为新中国成立,做出巨大贡献的开国功臣,1955年我军举行了第一次授衔仪式。授衔前由总干部部负责军衔的评定,为了评定工作的顺利进行,三位副部长都提出降衔的要求,不过最后只有徐立清获得批准,于是他成为第一中将。
有主动要求将衔的,也有授衔过低的。如唯一的副兵团少将贺晋年,还有今天所说的这位,说起来比王近山还冤,好歹王近山55年授中将,后因某些原因降为大校。而他52年曾为副兵团级,55年授衔时仅授予大校,这个人就是杨宗胜。
意志坚定的革命者
杨宗胜是湖南湘阴人,生于1906年。他的父亲因为不识字,这些年吃了不少亏,到了杨宗胜该入学的年龄,父亲用积攒数年的钱将他送进私塾读书,只可惜钱不多,经过一年多,杨宗胜就早早结束学业。
为了生活,杨宗胜当过学徒,干过苦力,1926年参加了家乡刚刚创建的农协。通过接触革命思想,他懂得了贫苦农民终于团结起来作斗争,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
1930年,杨宗胜跟随赤卫队参加了红三军团的长沙战役,战役结束后,杨宗胜也就参加了红军,开始了一生的军旅生涯。
杨宗胜认识字,上了战场表现的也很勇敢,因多次立功很快从新兵中脱颖而出。在红军长征时,已升为红18师的供给部部长,后来还当上红六军团的供给部会计科科长。
有一次队伍来到贵州时,杨宗胜患上重病。当时红军对于伤病号的安置,都是给当地老乡家一些钱,托他们照顾红军伤病员,杨宗胜也不例外。
心系红军的杨宗胜为了不掉队,感觉身体稍好一些,就告别老乡追赶队伍。但因为他未病愈,始终没有赶上,后来钱花光了,他硬是靠着讨饭、吃野菜到达陕北。
儿子为革命献身
来到陕北的杨宗胜被安排进入延安抗大学习,抗战爆发后,他成了八路军359旅的供给部会计科长,一看职务就知道他干的还是后勤工作。
抗战这几年,杨宗胜基本上都在359旅,虽然职务有所变动,但负责的都是物资供应和筹备。
正因为他对后勤有经验,干得好,差点耽误他其他能力的发挥。
1944年,他带着一支小分队来到老家湘阴,开展抗日运动。当时他了解到湘阴日伪县长兼保安司令左钦彝,并不是铁心给日本人卖命的死硬分子,再加上此时的形势越来越不利于日军,经过周密的准备,他成功说服左钦彝率保安部队参加了改变旗帜投身抗日。
有了做左钦彝的带头,一些汉奸也坐不住了,数月后“和平军”毕昉清部5000余人倒戈抗日,由于湘阴抗日力量的迅速壮大,在此基础上杨宗胜创建了湘阴抗日民主政府。
新成立的抗日政府很快遭到日伪军的反扑,但在杨宗胜领导下,几次进犯都被击溃。敌人的嚣张气焰被打退了,杨宗胜反而开始对日军主动出击,虽说每次都是小战斗,但次数多了战果也很可观,而到了抗战胜利时,他手下的队伍也发展到近4000人。
抗战胜利后,他把自己的儿子也送进革命队伍,只是没想到中原突围时,儿子杨应九在一次战斗中牺牲。
其实此时杨宗胜身体不适,还要坚持指挥队伍突围,儿子的突然牺牲对他打击很大,在亲自安葬儿子遗体后,他强忍内心中的悲痛,继续带队突围,在成功抵达延安后,放下一切负担的杨宗胜大病一场。
拒绝参加授衔仪式
新中国成立后,杨宗胜担任总后勤财政部长以及马政局局长,1952年被评为副兵团级。
在55年军衔评定时,副兵团级基本都是中将或上将,当初杨宗胜也是被评为中将,不过因为他“包庇”湘阴县一位曾经帮助建立抗日根据地有功的开明绅士,犯了“错误”,职务由副兵团级降为准军级,最后只被授予大校。
像他这样的老资历,仅被授予大校衔,让他倍感尴尬,后来就找了理由没有参加授衔仪式。
既然是军人,以后还是要穿那身大校服的,于是杨宗胜就找到老上级王震,把自己调到新疆建设兵团当副参谋长,以后就不用穿军装了。此后几十年,杨宗胜一直留守新疆,为这片沃土的开发和建设贡献了自己的余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