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辫帅”张勋】张勋复辟,又称溥仪复辟,是一场历时仅12天的复辟闹剧。张勋对大清无比忠诚,溥仪退位后,他誓死不愿剪掉辫子,时人称他为“辫帅”。1917年6月14日,张勋率领5000名“辫子军”,借“调停”为名,直接进入北京城,随即宣布拥立溥仪复位。(这是一组反映张勋复辟的老照片)
【张勋和儿子】张勋的到来,令满清遗老无比激动。同时,张勋率军一到北京城就通电全国各地的满清遗老,让他们快速进京“襄赞复辟大业。”张勋之所以敢此时率军进京,最大原因是他看到了黎元洪和段祺瑞之间的矛盾,他为此编了一个理由,“调停”。
【张勋复辟时的溥仪(眼神空洞,表情恐惧)】袁世凯死后,黎元洪成为继任者,可他一无兵权,二无人脉,三无势力。反观国务总理段祺瑞,他是一个实力派人物,根本不把黎元洪放在眼里,只希望黎元洪甘愿当一个“傀儡总统”、“摆设总统”,两人之间的矛盾由此激化。
【大街小巷再次悬挂龙旗】张勋来到北京后,直接来紫禁城面见溥仪。溥仪后来回忆,他和老师陈宝琛非常重视与张勋的这次见面。尽管当时溥仪只有12岁,可在满清遗老的安排下,两人这次会面还是比较成功的,溥仪也“勉为其难”复位了。
【讨逆军发起进攻】溥仪复位的消息传开后,全国舆论哗然,大家一致认为这是违背历史潮流,必须再次退位。与此同时,身在天津的段祺瑞认为自己机会到了,“得出来挽救危局,再造共和。”7月3日,段祺瑞连同梁启超、段芝贵等人在马厂誓师,结果众人推举段祺瑞为讨逆军总司令。
【辫子军留下了武器】讨逆军势如破竹,7月6日轻取廊坊,挺进大兴。由于张勋进京只带了5000名辫子军,原本就人心惶惶,很快都全部退守到北京城内,“此时的北京城内,每个路口都堆着沙袋,南池子和紫禁城周边架起了机关枪,城里所有商户都关了门。”
【讨逆军向紫禁城发起进攻】面对讨逆军的步步紧逼,年少的溥仪懵懵懂懂,直到讨逆军的飞机向紫禁城投下三枚炸弹,他才意识到事态的严重。7月12日拂晓,讨逆军攻入天坛,辫子军立即挂起了五色旗,全线投降,短短12天复辟行动宣告失败。反观张勋,早已逃到了荷兰使馆里。
【张勋小妾和儿子】北洋政府发出通缉令,并向荷兰使馆交涉,希望能交出张勋,结果遭到拒绝。1918年3月,北洋政府以“时事多艰,人才难得”特赦了张勋。免除被通缉的困扰后,张勋来到天津德租界6号(今河西区浦口道6号)寓所。张勋早年有过大量投资,比如投资开滦煤矿、济南鲁丰纱厂等,这让他过上奢华的寓居生活。
【辫子军在北京城内】尽管复辟失败,可张勋死活就是不愿剪掉辫子。之所以这样,张勋认为:“吾回天无力,尚可独善其身。脑袋在、辫子不掉!真吾大清股肱之臣。”1923年9月12日,张勋在天津病死,终年69岁。
【讨逆军】张勋去世后,葬礼规模极其盛大,溥仪赐予谥号“忠武”。张勋死后,孙中山评价道:“清室逊位,本因时势。张勋强求复辟,亦属愚忠,叛国之罪当诛,恋主之情自可悯。文对于真复辟者,虽以为敌,未尝不敬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