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
如果在你的身上,发生了只有小说里面才能发生的穿越事件,你会面临什么?
假设,王二就是这么一个穿越的人,在经历了某些无法解释的事情之后,王二穿越到了清朝、他的运气不错,在江西一个小县城做了新上任的县太爷,也就是官方所称的知县。
按照设想,上任之后,就是和县里面的官员交流一下,互相熟悉熟悉,然后就开始处理当地政事了。至于手下的乡绅士族,那都是要斗争的对象,为民众伸张正义。
但是,实际情况和想象中的完全不同。
当王二到了地方之后,他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先和乡绅联络,和他们取得共识。这样,才能将地方管理的井井有条,至少赋税能够收的上来。
这在当时的清朝,可以说是共识了,每个地方都在这么做。只有这样,官员才能保住自己头上的乌纱帽。
为什么会清朝会出现这种问题呢?在看到清朝一个县的编制之后,就会明白,为什么清朝官员会总是选择和乡绅合作呢?
看了清朝县的人员配置,你就懂了。
中央集权的开始
郡县这个概念,直到战国后期才逐渐出现在中国大地上。这种做法,其实就是中央集权的开始,不过,那个时候各国还没有中央集权的意识,也只有秦国经历了商鞅变法,君主的手里才有了很重的权力。
这就是中国漫长的集权历史。对于中国而言,也就是多亏了秦始皇,实现了统一中国的伟业,这才让中国有了中央集权的传统。
在秦朝统一天下之后,秦始皇下令地方,不得地方分权,必须中央集权,全国上下都推行郡县制,而且官员必须是中央发出命令才能任命的。
虽然秦始皇统一天下,到死去,中间经历的时间并不长,但是秦朝官吏用铁与血,让所有人都习惯了郡县制。
当刘邦统一天下之后,汉朝基本上是全面继承了秦朝的政治制度,郡县制和中央集权都得以保留下来。
虽然当时仍然存在实权诸侯王,但是总的来说,郡县制还是汉朝骨子里面的核心政治制度。
此后,地方制度不断演化,原有的郡县制名称变了,行政等级也逐渐变得复杂,但是核心思想基本都不变。
不管是道路州县三级制,还是后面的行省制度,其核心思想只有一条:服务于中央集权,让皇帝手中有更大的权力。
到了清朝,这一套体系发展到了极致,皇帝对于地方的控制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清朝集权巅峰
清朝的地方架子,一般是巡抚、总督为头面人物,下面是布政司等行政机构,接着就是州、县。这套行政机构复杂,但是对地方的掌握度,是前面的朝代所不能及的。
在历史上,针对清朝的行政机构有一个相当恰当的评价:极其强大的行政机器,但是没有先进的管理手段和监督手段,同时因为生产力和联系方式的落后,这套系统反而存在巨大的局限。
以县为例子,根据官方资料,清朝县级设置知县,负责行政事务。知县之下,是县丞,负责法治相关的事情。主簿是县丞的辅助,其权能和县丞差不多。
这些文官加在一起,人数在18人到20人左右不等,依据每个县的具体情况而定,没有一个固定的规矩。对于大清国而言,这些人才是官吏,才是朝廷承认的,能够掌握权力的人。
但是,这么点人也是很明显不够的,一个县,即使是小县,其人数也有上万人,就靠着这么点人,想要把整个县都管的井井有条,这很明显是不可能的事情。
清朝官职表(节选部分)
除了招揽一些人,让这些人负责收税、缉盗等事情之外,县令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和乡绅合作。
所谓的乡绅,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群体,这个群体在明清时期尤为突出,涉及到地方的大大小小各个方面。有的时候,县令想要施行政策,都要先问过乡绅们的意见。
乡绅与知县平起平坐
这些乡绅为什么有这么大的权力呢?乡绅这个群体,说白了,就是家里面有人做官,或者干脆就是退休官员。这些官员手中的权力,要么和县令持平,要么就比县令还要大。
想要升官发财,就得和乡绅合作,这是当时的通识。
除此之外,因为无法将权力深入乡中,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皇权不下乡,想要收税,县令就得和乡绅合作,乖乖将权力跟这些人分享。不这样做,他们在地方上面将会是寸步难行。
这些乡绅的嚣张程度,从一件事情上就能看出来。在明朝,一位回家的官员就跟当地官员大肆勾结,不断掠取群众土地。即使是群众闹事,事情泄露之后,朝廷也没有做出什么表示。
这就是当时乡绅的特权。
到了太平天国之后,曾国藩鼓励各地团练,这些乡绅的势力也就更加庞大了,清朝地方的状况,就是铁打的乡绅,流水的县令。
从乡绅把握权力的时候,清朝引以自豪的中央集权制度也就相当于瓦解了。这些乡绅可不像县令那么好管。他们驻扎在地方的黑色地带,是中枢避而不谈的一个群体。
有这样的一个灰色势力,清朝能够收的上来税才怪。清朝晚期的困境,不光来自外部,内部的腐败也是绕不开的一个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