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陵:中国唯一被挖掘的帝王墓,中间多次发生怪事,保护变破坏?

明朝皇陵是我国历朝帝王陵墓中,保存最为完好的。而历来有一句古话叫:“考古不下明”,然而,大文学家郭沫若和当时的北京副市长吴晗,却力主挖掘明十三陵,因此还在中国考古史上留下一段黑历史,这是怎么回事呢?点赞关注,走进这一段因为轻率而造成重大损失的历史事件。

郭沫若提议挖掘十三陵

1955年,郭沫若陪同领导人去十三陵郊游。当时的十三陵,尤其是长陵,是市民很喜欢游玩的一处景观。北京副市长吴晗是明史专家,见大家都很喜欢秋天的十三陵,兴致来了,他就很高兴地向领导建议:不如把十三陵挖掘出来,到时候做一个地下博物馆,地上仍然是人们郊游的好去处,这样一举两得,多好。

他这个提议首先得到了郭沫若的赞同,两个人约定郊游结束后开始起草计划书,只要领导批准了,项目就可以开始了。几经周折之下,领导同意他们先从规模最小,交通最方便的定陵开始挖掘,当做最终挖掘十三陵中最大的长陵之前的练手。再加上定陵的明神宗也在位48年之久,想必墓葬里的宝贝应该不少,对于考古来说,也具有很高的价值了。

不得不说,那个时候的考古准备还是很严谨的,想要挖掘皇陵的吴晗、郭沫若,其实也是认真负责的,经过了好几个月来回写申请,改计划。最终挖掘定陵的计划在1956年5月才正式开始。

为了尽量保证皇陵的完整性,他们选择了定陵宝城的一处墙砖已经脱落的位置开始挖,进展最初似乎是很顺利的,很快挖出了一道探沟,并在宝城内墙上发现了隧道门四个字。似乎挖对了方向,但又不太对。但此时也没有别的线索了,所以人们还是继续沿着墙壁挖,最终在城墙下方发现一个券门,也就是一个圆拱形的小门,人们由此判断这可能是通往地宫的隧道。

十三陵多次发生诡异事件

到这里,发生了第一件怪事。人们想要在第二条探沟有所发现,可一直毫无收获。不仅如此,连第一条探沟挖出来的砖墙和刻的都神奇地消失不见,甚至有考古人员差点在挖的探沟里迷路。不过这种怪异很快就被一个意外发现冲淡。一个挖掘工在第二条探沟附近发现了一块石碑,上面记录着,它所在位置距离“金刚墙”的距离。金刚墙就是明朝对于地宫城墙的称呼。看到这个线索,众人精神为之一振,重新鼓足干劲继续挖。

这一次,又足足花了一年的挖掘时间,才算是摸到了金刚墙的边。金刚墙上有一个梯形入口。虽然痕迹很浅,但是能看得出来梯形内的砖是后面再补上去的。考古人员猜测这就是地宫的入口。

真正要打开地宫门了,天气却突然变得阴沉起来,这让挖掘人员心里都有点发毛,尤其是突然开始电闪雷鸣,还把陵墓外的一只石狮子劈成了两半,没有多少科学知识的挖掘工心里认为这是“皇帝”觉得自己的家被挖了,在表示反对。不过考古工作人员可是相信科学的,一再解释那是自然原因,只是巧合。挖掘工作才得以继续进行。

这次开地宫门还算是顺利。打开金刚墙的封锁之后,是两扇由汉白玉做成的大门,门上有精美的浮雕。再往里走,明神宗万历皇帝的棺椁就在中间,他的两位皇后就在他的一左一右。其中一位皇后的棺椁已经腐坏,还有大量装陪葬物品的木箱子也已经腐坏坍塌,众多金器、瓷器和珠宝首饰等,已经暴露在空气中了。众人先是惊讶,尽管心里知道,定陵里肯定有不少珍宝,但没想到有那么多,主要是黄金珠宝饰品在其中大放异彩,另外还有不少织物和字画。

明朝皇陵是封闭的,虽说是考古队的正常挖掘,但毕竟没有足够的保护措施,所以最初在人们眼前的金碧辉煌,仅仅过了三十分钟之后便开始黯然失色,金属开始氧化,丝绸织品和字画等不仅开始发黑黯淡,有的直接化为粉末,连地宫里上好的地板木和棺椁,都开始快速腐化。人们也只能眼睁睁看着,想抢救却无能为力。

打开万历皇帝保存完好的棺椁时,也没有多加保护,就贸贸然打开了,考古人员在拿去棺椁中的物品时,甚至都没有戴手套,显得十分随意。除了墓室中的随葬品,棺椁中的殉葬品也很多,考古人员足足清理了10层之后,才发现了万历皇帝的遗体。他并不是人们想象中的四平八稳地按照方式,而是侧躺,向北斗七星一样的造型。这个与众不同的发现,也让众人心里有些发毛,害怕风水宝地里,皇帝的特殊姿势,有着什么特殊含义。

明朝迁都北京之后,皇帝的陵墓都选在了明十三陵。可想而知,永乐皇帝在最初选址的时候,会有多么重视。由大臣召集明朝有名的术士,选择了天寿山麓,据说这个名字是永乐皇帝选定这块地方之后才改的,就为了一个好兆头。当时,这里背山面水,风景秀丽,是可以凝聚王者之气的风水宝地,古代人认为,陵墓风水选得好,可以让天下长治久安。十三陵从1409年的永乐皇帝的长陵开始,直到崇祯的思陵为止,共230年,依山而建,形成了气势磅礴的陵墓建筑群,总占地120多平方公里,是我国目前最大的,帝后陵寝最多的皇家建筑群。地面上浮雕精美的牌坊,栩栩如生的石雕动物,历经几百年的风霜,仍然保持着十分清晰的线条,令人惊叹。

图片马上加载完成,请稍后

这次被挖掘的定陵,总体呈前方后圆的样子。始建于1584年,经过6年,花费整整800万两白银,才全部修好。它的地面建筑总占地18万平方米,由一座宝城、碑亭、宰牲亭等300多个建筑物,皇帝的生平大小事迹,都刻在了碑亭里的石碑上。墓室相对小,但珍宝都在墓室里。最著名的,就是一顶用金丝编织而成的金冠。这顶金冠看着十分精美,它全部是用直径不到0.2毫米的金丝编织而成,帽子顶上还有金丝制成的双龙戏珠的装饰,造型精美,线条流畅,显示了当时高超的工艺技能。另外还发现了皇帝祭祀时候佩戴的冕和一顶黑丝绸冠帽。定陵也发现了四顶凤冠,金丝线做成的龙,翠鸟羽毛点翠而成的凤凰,中间还有许多宝石和珍珠镶嵌其中,只要有光,它就散发出各种各样的珠宝的光芒,璀璨漂亮。

图片马上加载完成,请稍后

另外还有大量的金盆、金爵、玉爵、玉碗等等,史书记载万历皇帝非常爱喝酒,每顿饭都要喝酒,每次还都要喝醉。陪葬品中大量的酒瓶和酒杯,佐证了这份历史记载的真实性。另外还有200多件金饰,上面用玉雕刻成佛、喜等吉祥字或者花鸟图案作为装饰,十分精巧,有一对耳环最特别,竟然雕刻了玉兔捣药的图案,说明我国当时的玉雕技艺已经十分高超了。

图片马上加载完成,请稍后

陪葬品中,还有璞玉、梅瓶、殉葬木人、帝后的座椅和正前方的香案,展示了一些当时的祭祀文化。帝后的衣服却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原本看着金光闪闪的用了无数金线绣成的衣服,最后都变成了黑抹布。而原本精美细致的百子图等,也已经不复最初的光鲜精美。

挖掘帝陵,很多文物被破坏损失惨重

在收获多多的同时,也痛心满满。当时挖掘帝陵的条件有限,考古工作人员的能力和水平也有限,整个定陵的清理工作仍然持续了两个月之久。万历皇帝和两位皇后的头骨也被送往中科院研究所进行修补,还找了雕塑老师做三位帝后的模型。不过因为时代的原因,模型带上了太多主观色彩,并不是真正的尽可能贴近真实的复原。

另外,在抢救腐化的织锦衣物时,由于缺乏经验,有人建议可以像画卷一样装裱,这样便于保存,也便于运输。不过对于古代服饰非常有研究的文学家沈从文却认为这不是保护,反而是一种直接的破坏。而另一种方式,用加入软化剂的塑料涂在半腐化的衣服上,短时间还好,但软化剂蒸发之后,却变得十分僵硬,布料失去了本身的质感。这种办法也匆匆一试之后,放弃了。

三位帝后的棺椁,因为有所损坏,所以被清理的工作人员直接扔到了后山,换上了按比例修复过后的新棺椁。1959年,定陵博物馆正式开放。人们可以一睹当时的精美手工艺品的风貌。不过,这次考古挖掘破坏性极大,人们的保护意识不强,对于文物态度随意。但因为展出的都是精美的黄金宝石,这让一部分人打起了别的陵墓的歪主意,纷纷申请要开挖唐陵、清陵等。

图片马上加载完成,请稍后

眼看着众多文物要遭殃,还好总理及时叫停,并明确表态:百年之内不得再挖帝王陵。郭沫若也因为主导这次的挖掘事件而遭到非议,这几乎是他人生中的最大污点。甚至他两个儿子和夫人的悲惨遭遇,都被一部分人认为是挖掘定陵的缘故;吴晗更是没有后代。参与到挖掘工作中的大部分人,都因为重病死亡;连附近帝后棺椁捡回家的几户人家,也出现了家人发疯的异常现象。

后来,由于缺乏有效的保护,定陵出土的帝后尸骨,干脆被一把火烧了个干净,一些残留的丝绸等制品,也被人们拿回家绑菜园子的栅栏等,总之,破坏得十分严重。

这次挖掘几乎成了中国近代考古历史上的一大污点,但也是一次深刻的教训。一直到现在,我们的考古学家,从来不会主动挖掘古墓,只有墓室已经损坏了,才会进行保护性挖掘,尽可能多的抢救文物。

我国对于文物的保护法越日益完善,个人能够拥有、赠送和买卖的文物,也做了详尽的分类,就是为了避免更多的完好古墓被破坏,避免挖掘定陵的悲剧再次发生。本期内容就到这里,感谢您的观看,也别忘了长按点赞,关注我们,下期再见。

本文标题: 定陵:中国唯一被挖掘的帝王墓,中间多次发生怪事,保护变破坏?
永久网址: https://www.laoziliao.net/history/info/58151168 (请复制分享给好友)

料友留言(数量:8条)

料友:用户_wamx7c 2022-05-19 00:13
还想要回国外的文物?这是破坏人类文化遗产!
料友:老资料网友367 2022-05-19 05:35
两个罪人
料友:王磊 2022-05-19 16:33
挖人家祖陵的人,能是有德的人吗?一定是一个自私,可恶的小人。
料友:老资料网友367 2022-05-20 11:21
偷坟掘墓美其名曰是考古
料友:用户ara5e71 2022-05-20 23:26
定陵出土德丝绸被人们拿回家绑园子的栅栏🫣
料友:、一缕雨丝 2022-05-21 10:59
万历朱翊钧?
料友:用户ara5e71 2022-05-21 15:29
盗墓贼一群
料友:用户3yntqoh 2022-05-21 16:15
胡扯淡的文章,当时修十三陵水库时不小心误挖开了定陵的门前土,才导致了以后挖掘定陵。
相关文章
老照片:民国大户家庭妻妾罕见合影,处决现场的人群早已麻木
民国时期,一个大户人家妻妾的合影,从穿衣打扮来看这家人显然家境殷实,而且两位夫人还各为男主人生下了一个儿子,不由得感叹,男主人真是好福气啊! 其实在民国初期的时候一夫多妻的制度还是存在的,但是没有之前的多,因为一般的男子只要有钱,即可随意
标签老照片,民国,赵焕尧,日军,开封
西藏神秘的藏王墓,活守墓人制度延续200余年,不能见活人、只能吃贡品
说起皇陵,大家可能首先想到的就是最出名的明十三陵。其实历代王朝,都有选择一块风水宝地、然后集中安葬该朝各位帝王的习惯。中原王朝如此,少数民族政权亦是如此。在西藏有一处神秘的藏王墓,便埋葬着吐蕃王朝时期第29代赞普至第40代赞普、大臣及王妃;
标签西藏,藏王,吐蕃,文成公主,松赞干布,守墓人
一法国人展出一组晚清彩照!格格妆容很是惊悚,颐和园好像天堂
那时候的晚清十分黑暗,有一位法国人在晚清时期拍摄了许多照片,从这些照片中可以还原真实的晚清景象,看到照片后我们被清朝格格的妆容震惊被颐和园的美好而感动。 晚清时期腐朽的国家 晚清时期的国家早已千疮百孔,政治灰暗、经济萧条甚至都成了晚清的
标签晚清,颐和园,格格,卡恩,石舫,清朝
76年皮定均因空难牺牲,被安葬于八宝山,15年后中央为何下令迁出
皮定均将军戎马一生,无论是在抗日战争还是解放战争中都立下了赫赫战功。这样一位革命英雄本该安度晚年,却在1976年不幸遭遇空难,他的遗骸被安葬在八宝山。但怪就怪在,中央在皮定均逝世15年后,下令将他的骨灰迁出八宝山。今天我们就来了解这背后的故
标签皮定均,八宝山,抗日战争
朱允炆究竟去哪儿了?真的出家做和尚了?朱棣早就摆好了一局大棋
朱允炆大概率是交代在了南京。但是由于这个人过于传奇,所以留下了很多神秘的结局。 结局一:跑去做和尚了。 这是流传很广的故事,早年朱元璋就知道朱允炆可能守不住江山,所以提前给这位小老弟准备好了袈裟和禅杖。 等到朱棣的大军杀来的时候,朱允炆把
标签朱允炆,朱棣,和尚,南京
刘邦的父亲当上太上皇后,日子过得怎么样?有没有娶妻生子?
刘邦巴不得自己的父亲纳妾,生几个孩子,只不过刘邦的父亲,实在是顶不住。 第1点,莫名其妙就当上了太上皇。 刘邦的父亲这一辈子可谓是顺风顺水,只不过中间经历了一点点小挫折,可是这也是值得的。 为什么?因为最后刘邦的父亲凭借一个普通老百姓的身
标签刘邦,太上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