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令人绝望的兵变,讨军饷巡抚被打,羞愤难当上吊殒命

崇祯皇帝朱由检就是一个倒霉蛋,接了哥哥“木匠皇帝”明熹宗朱由校传过来的烂摊子,当了大明朝的掌舵人。

谁知道,当年只有16岁的朱由检,皇帝的宝座还没有坐热,辽东宁远卫那边就给了他一个下马威,这就是明朝末年著名的宁远兵变,也被称为十三营兵变。

驻守在辽东宁远卫的士兵发生了兵变,打了当地的最高长官辽东巡抚毕自肃、总兵朱梅等人。不堪羞辱的巡抚大人毕自肃,因此上吊自杀了,对,就是上吊死了!

闻所未闻吧?这样奇葩的事情居然发生了,让初登大宝的年轻皇帝崇祯情何以堪啊。

那么,这场宁远兵变究竟是怎么回事,以至于巡抚都要自杀呢?

原来,由于兵役制度的趋渐崩溃,这些驻守在宁远卫的,基本上都是来自楚、蜀地区的士兵。他们远道而来,在天寒地冻的东北地区戍边,防范日渐崛起的后金势力对大明朝的威胁,经常面对的,都是血与火的战场。

但这些每日里在刀口上舔血的士兵,却有一个恼人的烦心事,那就是拿不到饷银。光卖命不拿工资,一天可以,两天也行,但如果连续四个月不给你开工资,而你还不得不去打仗,一不留神小命就交代了。这样的话,任谁也不甘心的,别说这些远离家乡提着脑袋干活的军人了。

于是,他们中的几个人酒后一嘀咕,一场声势浩大、影响深远的因讨薪而引发的兵变爆发了。

崇祯元年七月二十五日,也就是1628年,驻扎在宁远的十三营士兵,在张正朝、张思顺的带领下,开始了震动大明朝统治基础的讨薪兵变。

看到有人带头,早就按捺不住的十三营士兵们,一轰而上,目标直指辽东巡抚衙门。

猝不及防之下,辽东巡抚毕自肃、总兵朱梅、通判张世荣、推官苏涵淳等四人被兵变的士兵抓了起来,被带到了宁远城城门用于瞭望的制高点谯楼上,然后用刀枪架在他们的脖子上,逼着他们给大家发军饷。

这里的最高话事人,自然就是巡抚毕自肃,能不能满足兵变者的要求,只有他能够回答。

但令士兵们恼怒的是,这个巡抚毕老爷却拿不出一分钱,因为他手里根本没有钱,朝廷没有给他拨款啊,那可是足足五十三万两银子,而不是仨核桃俩枣的小儿科,他真的拿不出。兵变士兵也把他的家里翻了个底朝天,也真的没有搜出几文钱,因为这个巡抚是个大好人,他的薪金,平时都用来扶贫了,自己过的也就是和那些贫民差不多的日子。

看巡抚满足不了他们讨薪的愿望,兵变者更加的愤怒,二话不说,对着这四个被按在地上的头头脑脑一顿胖揍,四个人当时就被打得头破血流。

尤其是现场最高长官毕自肃,挨的招呼最多,再打下去,眼看就要出人命了。

这时,宁前兵备副使郭广闻讯赶来,急忙护着了毕自肃等人。这里大家会问,郭广就不怕挨打吗?怕,当然怕。但因为他是才调这里不久,和士兵们关系尚可,士兵们对他算是网开一面,总得有人出面张罗银子不是?

在他的劝阻下,加上这些士兵也确实没有在毕自肃那里搜出什么,知道他也确实没有钱,便没有再为难他们。郭广也答应积极筹措一二,以解燃眉之急。

要说郭广还是很卖力的,急忙把用于拉拢蒙古王公的两万两银子紧急调拨过来发给了兵变士兵。但这也太少了,不够五十三万欠款的零头,士兵们并不满意,依然不同意释放毕自肃等人。

没办法,郭广只得求爷爷告奶奶地向城里的富贵大户借了五万两发给了这些士兵们。达到了一部分目的后,这些变兵才退了回去。

兵变的士兵回去了,但毕自肃等人则是非常的狼狈。尤其是毕自肃,作为巡抚,哪里会想到居然受这样的奇耻大辱。

图片马上加载完成,请稍后

说的也是,贵为巡抚,平时这些虾兵蟹将哪里会有胆子去闹事?这还不是因为被逼无奈,才恶向胆边生,冲动起来啥都不顾了,只认钱了,当然这个时候也只有钱好使,其他都不好办。

这毕自肃是个很讲究的人,为官也十分有口碑,实际上也为了饷银的事情给朝廷打了数次报告,但都没有了下文。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受到这样对待的毕自肃想不开啊,想不开就想躲避现实。

毕自肃在给朝廷写了请罪书以后,一个人去了位于塔山的宁远中左千户所,把自己给圈了起来,闭门不出,谁也不见。

要说,平时下属有什么事情了,应该都是毕自肃去做开导工作什么的,轮到了自己就想不开了,实际上也没有人能劝得了他,毕竟他的位置在那里摆着。而筹不到饷银导致兵变,并不是他的责任,但也被崇祯皇帝训斥了一顿。

就这样,在兵变发生后不到半个月的八月初八,越想越憋屈,越想越没有未来的巡抚毕自肃,用一根白绫了结了自己的生命。

图片马上加载完成,请稍后

袁崇焕拍马北上,快刀斩乱麻处置兵变后事

毕自肃自杀的消息,震动了整个宁远卫,一时间人心惶惶。而此时,负责整个辽东事务的蓟辽督师袁崇焕,刚刚结束了和崇祯皇帝就收复辽东进行的平台召对,正在赶往辽东的路上。

在得知宁远卫兵变的消息以后,心急火燎的袁崇焕快马加鞭地一路疾驰,先是赶到山海关督师府接了掌印,随即于八月初七单枪匹马赶往宁远卫处理兵变事宜。

山海关到宁远卫,大约一百多公里的路程,但袁崇焕还是晚了一步,等他到时,得知毕自肃已经自杀了。

来到宁远的袁崇焕并没有去巡抚衙门,而是直接到了兵变的军营。

袁崇焕并不是一个二愣子,很了解这些刚刚发生兵变的士兵们的心态,所以他到了军营,并没有去追责,而是先把崇祯皇帝的安抚谕旨宣读了一下,同时观察军营的情况,为下一步的行动提供依据。

乱兵们见是袁崇焕到了,虽然是只有一个人,他们也不敢再随便造次,毕竟袁崇焕的威望在那里摆着,而是还是单枪匹马一个人,这就让参与兵变的士兵们心里稍微有点放松。无论理由多么充分,毕竟兵变那是犯上作乱,是要被追究责任的。

图片马上加载完成,请稍后

袁崇焕

安抚了士兵,稳定了军营之后,袁崇焕就回到了巡抚衙门。这个时候,能够和袁崇焕议事的,也就是那个临危不乱的郭广了。另外几个挨打的挨打,自杀的自杀,哪有心情工作啊。那些十三营的大小统领们,有些直接参与了兵变,有些则在危急时刻躲了起来,根本就没有发挥什么好的作用,当然不能被袁崇焕信任了。

因为郭广直接参与了兵变事宜的处理,对里面的内情非常了解,二人密谋了一阵子后,就把兵变的两个主事首恶张正朝、张思顺叫了过来。

非常担心自己小命不保的二犯,心里忐忑不安地来到了巡抚衙门。袁崇焕对他们的所作所为进行了严厉训斥,告诉他们犯下的可都是死罪。

这两个人当即就吓得魂不附体,这下子完了,眼见这是活不成了。

谁知道袁崇焕话锋一转,又给了他们生的希望:虽然你们两个犯的都是死罪,但如果你们老老实实地把那天参与兵变的人都给供出来,可保你们不死!

见有这样活命的机会,哪还不赶紧抓住,二人原原本本地把那天参与兵变的军士都给供了出来。

图片马上加载完成,请稍后

拿到了名单的袁崇焕,自然就知道怎么处理最佳了。

一方面,告诉士兵们,朝廷只处分那些罪大恶极的兵变者,稳住人心以后,再按照名单,派兵抓捕了这些名单上的人。

一切准备就绪,袁崇焕就在巡抚衙门开堂问审兵变一案。当那些参与兵变的被押解上来以后,再经过亲历现场的郭广指认,当场斩杀了十五名罪大恶极的兵变士兵。

杀了带头兵变的士兵,那些对兵变无所作为的军官们,自然也不会被置身事外,袁崇焕的大棒很快就落在了他们的头上。

中军吴国琦,因为知情不报,被斩首处分。参将彭簪古,要不是因为此前宁远守城有功,这次被从轻发落,否则和吴国琦就是一样的下场。

图片马上加载完成,请稍后

对那些在兵变时没有履行职责出面阻止兵变的中下级军官,袁崇焕也都对他们进行了处分。

这其中就包括后来的宁南侯左良玉,时任辽东车右营都司,被免职。

在这场兵变中,唯一洁身自好没有参与的,是祖大乐营,则得到了袁崇焕的嘉奖。祖大乐是祖大寿的弟弟,祖大寿时任辽东前锋总兵官,算是袁崇焕的亲信。

至此,在袁崇焕的断然处置下,轰动大明朝的宁远兵变到此结束。

但因此产生的历史影响,却才是刚刚开始,因为它动摇了大明朝统治的根基。

图片马上加载完成,请稍后

那么,为什么军队的饷银不能按时发放呢?解读宁远兵变的深层次原因

实际上,因为欠饷发生的宁远兵变并不是大明朝的第一次。在明朝的后期,发生过不少兵变事件,如嘉靖年间,因为粮饷问题和苦役导致的两次大同兵变,兵变的士兵就把待兵残忍的巡抚张文锦给干掉了。

这次宁远兵变,原因则很单纯,那就是朝廷欠薪了,兵变者完全就是为了讨薪,并没有什么其它诉求在里面。

我们顺便说说宁远,也就是今天辽宁省葫芦岛的兴城市,因为国内有好几个叫宁远的城市,民国二年,辽宁的这个宁远改用以前的曾用名兴城。宁远卫就是当年辽东十三营部队驻扎地。

作为防守东北的最前沿,朝廷真的没有饷银可以发放吗?当然不是,虽然当时明王朝的资金很困难,但准备给辽东的军费还是有的。

之所以没有按时发放,完全就是崇祯皇帝上台以后,东林党人把持朝政的败家之作。

图片马上加载完成,请稍后

发生兵变的十三营,属于卫所制,实行的是传统的兵役制度,是朱元璋时期流传下来的,已经不能适应明朝形势的变化;另一方面,逐渐兴起的亲卫兵制,不论是政治待遇还是经济待遇,都远远在卫所制士兵之上。

被欠薪的,当然就是这些卫所制的军营。

那么,为什么会欠他们的饷银呢?这既和当时的局势有关,也与掌管财政大权的户部左侍郎王家祯有关了。

正常情况下,主持户部的自然是尚书了,还轮不到他这个左侍郎。但由于明熹宗耽于朝政,三部六院缺员厉害,所以就由王家祯主持工作了。

巧的是,新任户部侍郎毕自严,便是那个自杀的巡抚毕自肃的哥哥,五月份刚刚被任命为户部尚书;不巧的是,当时毕自严还在山东,正在去京城赴任的路上。

这个王家祯不知道脑子是有毛病还是故意刁难,朝廷给辽东的饷银,那是专款专用的。但王家祯却以西边宣化府事急为由,把辽东的专款拨给了宣化,这下子本来就延迟许久的辽东饷银又泡了汤,只拨款区区两万,杯水车薪都不如。

图片马上加载完成,请稍后

这让巡抚毕自肃心急如焚,因为那里已经传出可能兵变的不利消息了。心急上火的毕自肃,一边给哥哥毕自严写信说明辽东的情况,控告王家祯有意刁难,另一方面不断给朝廷递状,催促快点发钱,次数多达九次。

了解到辽东局势的崇祯皇帝,这下子也毛了,于是严令王家祯赶紧把钱给他们,防止出现不测事件。

这个时候王家祯手里有钱没有?有,到七月二十日,户部的账上已经有四十万银子了。虽然不多,解决一下辽东的燃眉之急还是可以的。

但王家祯也仅仅给了九万,但这笔银子还在路上的时候,宁远兵变就爆发了,得知兵变消息的王家祯慌了,急忙再拨付二十四万给辽东,但为时已晚,已经挽不回毕自肃的生命了。

八月五日,毕自严刚到河北景州,就得到了宁远兵变的消息,为弟弟担忧的毕自严快马加鞭于十二日赶往北京,但得到的却是袁崇焕发来的弟弟毕自肃自杀的噩耗。

毕自严自然不会善罢甘休,对有意刁难的王家祯发起了弹劾,无话可说的王家祯被崇祯皇帝削籍,也算对毕自肃有了些交代。

崇祯九年王家祯再次被启用担任兵部左侍郎,后在李自成攻陷北京后,与其子元炌一起自杀。

图片马上加载完成,请稍后

毕自肃虽然自杀了,但崇祯皇帝并没有放过他,被追夺了生前所有官阶,后来毕自严虽然多次申请朝廷加封,但都被崇祯皇帝挡了回去。

总兵朱梅,则被革职拿问。

说实在的,毕自肃在这个事情上,确实是被伤害的,崇祯皇帝这样处理他,有点不近人情了。

宁远兵变的发生,是明朝兵役制度与赋税制度崩溃结果,尤其是东林党把持朝政以后,财政拮据的情况愈演愈烈。

东林党主持内阁后,一方面对阉党不断地追杀,另一方面让崇祯皇帝减免矿盐税,使得矿商和盐商赚得盆满钵满,但明朝的财政却直落千丈,入不敷出,军兵的饷银成了大问题。

为了解决财政问题,东林党人又要崇祯皇帝加征了辽饷、剿饷和练饷等等,把财政亏空转移到了广大普通民众身上,使他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在日渐不满的情绪支配下,农民起义也就此起彼伏,成为压垮大明朝的最后一根稻草。

说起来清朝入主中原,实际上也算是沾了这个光。

本文标题: 一场令人绝望的兵变,讨军饷巡抚被打,羞愤难当上吊殒命
永久网址: https://www.laoziliao.net/history/info/58042649 (请复制分享给好友)

料友留言(数量:5条)

料友:老资料网友212 2022-05-12 11:07
带兵不帮兵说理,所以袁崇焕到后来也死无全尸。
料友:00 2022-05-12 15:08
做管理就是要平衡员工和老板的矛盾,偏向哪一边都没好结果。
料友:平淡是福 2022-05-12 16:19
老袁的被剐也不值得同情
料友:00 2022-05-13 20:12
明朝毁于东林党
料友:谷子 2022-05-16 18:55
所以说公知误国有史以来!
相关文章
70岁大臣被判凌迟,断头饭吃了2块肉喝了3杯酒,乾隆下令减为绞刑
在中国古代,皇帝可以称得上国家的最高权威,决定着每一个人的生杀大权。 也因此,不管是位极人臣的宰相首辅,还是无权无势的平头百姓,每个人只要到了皇帝面前,言行就往往需要比平时更谨慎一些。 除此之外,儒生的日常书写,还有大臣们给皇帝上的奏折,字
标签乾隆,尹嘉铨,尹会一,清朝,奏折
他是明神宗最喜爱的儿子,活到明朝末期,死后儿子当了皇帝
之前笔者写了潞王朱翊镠,他是明穆宗第四子,明神宗同母弟,从小就受到所有人的疼爱。尤其是明神宗即位后,对弟弟无底线纵容,导致其在封地无法无天,却完全不会受到任何惩罚。 而除了对弟弟如此纵容,明神宗对其中一个儿子也差不多,他就是明神宗第三子朱常
标签明神宗,明朝,朱常洵,李自成,福王
历史事件:一场由“性贿赂”引发的晚清政坛大乱斗
在当时首席军机大臣可以堪比我们现在国家总理的职位,奕劻深受慈禧的信任,他的长子载振从小也被慈禧当作“年轻储备干部”来培养,19岁时就封了二等镇国将军,26岁代表大清帝国参加大英帝国爱德华七世的加冕仪式,27岁被派往日本考察,到了1906年清
标签爱新觉罗·载振,慈禧,袁世凯,晚清,奕劻,段芝贵
如果朱标没有死,朱元璋之后的三位皇帝会是谁?
英年早逝的太子朱标 朱标是朱元璋的长子,自幼受到朱元璋的悉心教导,朱元璋登基后就册立朱标为皇太子,正式成为朱元璋的接班人。 明太祖朱元璋 在皇位继承上,朱元璋一直秉承“居嫡长者必正储位”的嫡长子继承制。 可天不假年,38岁的朱标英年早逝。
标签朱元璋,朱标,朱允炆,朱允熥,朱棣,皇位,建文帝朱允炆,朱雄英
1478年,朱瞻墡望北而拜、吐血不止而亡,朱祁镇:知足,方能长乐
1449年8月15日,明英宗朱祁镇在土木堡兵败被擒。听闻消息后,太后孙氏依照群臣意见,召襄王朱瞻墡入京。即使让一个普通人来看,“年长且贤”的朱瞻墡此次入京的目的必是取代朱祁镇承继大统。 然而,朱瞻墡却严词拒绝了孙氏的请求,在回复太后的奏疏中
标签朱祁镇,朱瞻墡,朱祁钰,朱棣,朱瞻基,孙太后
朱允炆的最后12小时
(南京金川门) 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 按干支纪年法,是壬午年,属马。 这一年的六月十三日一大早,造反头子朱棣就带着精兵强将抵达了南京金川门下。 此时,是卯时。 南京城门十三座,金川门是其中之一,具体的位置,大概是在今天的鼓楼区金川门
标签朱允炆,燕王朱棣,南京,金川门,李景隆,方孝孺,朱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