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的末日:上吊并非自愿,他也曾经想过南迁

1644年3月17日,李自成的大顺军开始攻击北京城。

崇祯皇帝跑到煤山上,看见城外黑压压的人群,流下了伤心的眼泪:“哎,我大明277年的江山,怎么就沦落到今天这个地步了,到底该怪谁?是这帮臣子们,一群白眼狼,我大明江山就是毁在你们手里的”。

骂归骂,恨归恨,悔归悔,现在已经没有任何意义了。

晚上,崇祯一个人在宫里喝闷酒,太监张殷走了过来,他对崇祯说:“皇上,叛军马上就要攻进来了,不如我们开城投降吧”。

真是哪壶不开提哪壶,崇祯真为这事儿生气呢,张殷这话,就像火上浇油一样,噌的一下,把崇祯的火气给点燃了,他大喊着:“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我岂能投降”,说完拔剑刺死了张殷。

杀了一个太监,崇祯的火气下去了一点,人也冷静了下来。

他火速回到后宫,让16岁的太子朱慈烺,9岁的永王朱慈照,7岁的定王朱慈炯乔装打扮成老百姓的样子,安排出宫,送到田贵妃老爸田弘遇家中。

然后对自己的周皇后说:“国家将亡,你自杀殉国吧”。周皇后流着眼泪说:“跟了你18年了,你没有听我一句劝,但凡你能听我几句,也不至于落到今天的地步”,说完自缢而死。

崇祯又叫来自己的两个女儿,眼泪汪汪地看着她们:“你们俩呀,为什么要生在帝王家呢”,说完拿剑砍向两个女儿。大女儿长平公主已经15岁了,本能地用胳膊挡了一下,因为流血过多,晕了过去,小女儿昭仁公主只有6岁,被崇祯当场砍死。

第二天早上,崇祯拿着自己的“三眼火枪”,带着10几个太监,企图从东华门出逃,因为乱箭太多,又拐到了朝阳门,朝阳门守臣朱纯臣暗中勾结李自成,不给崇祯开门,崇祯又跑到了安定门,结果,安定门的守军都跑完了,大门紧闭,没有钥匙开不开门。

这下,崇祯真的成了“瓮中之鳖”了。

不甘心的崇祯,再次回到皇宫,在前殿鸣钟召集百官,却没有一个人来。大顺军已经攻进了北京城,这些人不是带着家眷逃跑,就是去迎接新老板了,哪有空来搭理这个“前老板”。

心灰意冷的崇祯,踉踉跄跄跑上煤山,跟在他身后的,只有一个太监王承恩。

到了一棵歪脖子老树前,崇祯再次把手下的大臣痛骂一顿,然后在自己的蓝色袍衣上写下了一段话:

“朕自登基十七年,虽朕薄德匪躬,上干天怒,然皆诸臣误朕,致逆贼直逼京师。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

写完后,在歪脖子老树上自缢身亡。

崇祯死的是真得很狼狈,一身蓝袍,头发蓬松,一只脚穿鞋,一只脚穿袜。他死后,太监王承恩也吊死在了他旁边。

每当提到崇祯殉国这段历史,很多人都会竖起大拇指说:“崇祯,真爷们”。大明到底亡在了谁的手里?是不是真的“诸臣误国”?

其实,在半年之前,崇祯就考虑过“南迁”,当时也有不少大臣支持南迁,但就是兵科给事中光时亨跳出来,大义凛然说了一番“南迁就是罪人”之类的话,崇祯最终放弃了南迁,

也让他失去了,最后的翻盘机会。

崇祯为什么放弃了南迁?

“南迁”这个事儿,崇祯并不是没有想过,恰恰相反,他很早就有这个想法了。

1643年,松锦大战后,明军元气大伤,苦心经营的“关宁铁骑”被全部摧毁。洪承畴,祖大寿投降大清,吴三桂带领三万残兵退守宁远,大明的北方门户已经对大清打开。

趁着大胜,皇太极一鼓作气,带兵南下,抢掠了黄金2250两,白银225万两,人口39万,牛马牲口无数,然后呼啸而归。

北方防线已经全面崩溃,只剩下吴襄和吴三桂父子带领的三万人,随时都有可能被清军攻克。

崇祯紧急召吴襄进京,问他:“你手上还有多少兵马?”。

吴襄回到:“我手上还有三万人马,不过,能作战的精兵良将只有1000余人”。

崇祯思索了一番说:“如果给你军饷,重整人马,你需要多少钱”。吴襄回答:“至少需要百万两银子”。

“百万两?”,崇祯一屁股坐到了龙椅上:“我现在只有7万两银子,还是我的私房钱,就算是砸锅卖铁也只能凑20万两”。

第二天上朝,崇祯让大臣们“捐款”,用作军费,结果大臣们一个个哭穷,没有一个人肯带头捐款。

这些大臣们,就这么狠心吗?还真不能全怪他们,只是因为崇祯已经“寒”了他们的心。

崇祯接手的是一个烂摊子,外有清军威胁,内有农民起义,作为刚上台的年轻人,崇祯不免有点“用劲儿过猛”。在他当政的18年里,内阁大学士他就换了50个人,其中有2人被他处死,兵部尚书换了14人,其中5人被他处死。另外处死的还有7个总督,11个巡抚。

古人说:“治大国如烹小鲜”,要拿捏好火候,对于手下的大臣不但要立威,更要施恩,他们才愿意撅着屁股为你干活,像崇祯这样,拿着大刀四处乱砍,有哪个大臣,还会愿意跟着他干。

拿不出钱,就养不了兵,养不了兵,就无法对抗北方的清军。万般无奈之下,崇祯想到了“南迁”。

明朝是“两京制”,朱棣迁都北京后,在南京同样留下了一套完整的机构,有六部,有内阁,有宗人府,只不过,在这些机构前面,都会加上“南京”两个字,以示和北京的朝廷有所区别。

因此,崇祯南迁和南宋赵构的南迁相比,有天然的优势,只要崇祯能够抵达南京,南京的朝廷机构就能立马运转起来,号令天下,重整旗鼓。

而且,当时农民起义的范围只是在北方,南方基本上没有受到牵连,经济发达,粮食充足,还能为朝廷提供大量的税赋,可以说,当时南迁,应该是崇祯最正确选择。

这个消息在后宫传开后,引起了不小的震荡,其中,崇祯皇帝的上一任皇帝,天启皇帝的皇后张嫣,明确表示反对,还到崇祯那里去哭了一把。

正好当时清军退回关外,暂时没有进攻中原,边关有了片刻的安静,崇祯也就把南迁给放下了。

1644年,李自成又来搞事情了,他西安称帝,建立“大顺”政权,并带领大军向北京进攻。

在“开城门,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的口号宣传下,李自成的大军所向披靡,很快就占领了大同和宣府。这两个是拱卫京师的重镇,一旦他们被占领,那么京师就危险了。

在这样的情况下,崇祯再次提出了“南迁”。

不过,在当时来说,南迁是一个“风险投资”,如果南迁后,能够保住大明江山,或者像南宋那样与清军划江而治,那么,崇祯就会成为中兴之君,永远载入史册;如果南迁失败,大明亡了,那么后人就会给崇祯扣上“懦弱,叛逃,不忠”等等大帽子。

因此,崇祯希望的是,大臣们一致要求南迁,然后自己“被迫”同意,这样以后好“甩锅”。

第二天上朝,崇祯首先让李明睿发言,他本是一个默默无名的六品小官,只是因为他主张南迁,所以崇祯让他打头炮。

李明睿说完,兵科给事中光时亨第一个跳出来,他指着李明睿的鼻子就骂:“叛徒,奸臣,动摇人心,居心何在,这种人,不杀不足以定人心”。

光时亨为什么会反对南迁?

因为在大明的历史上,北京多次受到威胁,最危险的就是“土木堡事变”“庚戌之变”,土木堡事变,皇帝都被俘虏走了,但是,最终北京也没有沦陷,国家也没有灭亡。因此,他们有理由相信,这一次,大明也不会亡。

当年土木堡之变,大臣徐有贞主张迁都,结果最后于谦指挥北京保卫战,打退了蒙古人,徐有贞就成了人人唾骂的奸臣,一辈子都抬不起头来。

所以,没有人愿意成为第二个“徐有贞”,包括崇祯,也有这种想法。

眼看着事情搞不成,崇祯让首辅陈演发言,并不断地向他使眼色,让他支持南迁。

有时候就是这样,领导不方便讲的话,必须要有一个手下来讲出来,然后领导再拍板决定,以显示领导的英明,将来出了问题,领导也可以甩锅给手下。

显然,陈演不愿意背这个黑锅,他尴尬地笑了几声,没有做任何表态,崇祯失望了,南迁这个话题,再次搁置。

当然,陈演也没有什么好下场,李自成攻入北京后,他拿出巨额财富来贿赂刘宗敏,以求得平安,最终还是被杀了。

3月17日,在李自成攻入北京的前一天,崇祯再次想到了南迁,他找来自己的妹夫、驸马都尉巩永固,问他今天南迁还行不行。

巩永固垂头丧气地说:“皇上,一个月前,臣说能招募义军,护送您南迁,您不同意,现在已经晚了,别说招募义军了,你能找出来几个大活人都不容易,北京城已经被叛军围死了,想出也出不去了”。

崇祯彻底失望了,于是就有了开头的一幕。

唯一葬在妃子陵的皇帝

李自成攻入北京后,第一件事就是去皇宫里找崇祯。

但是,他们在皇宫里找遍了,除了发现昏迷的长平公主,没有发现崇祯的任何踪影,李自成着急了,发出命令:“谁能找到崇祯,赏赐黄金一万两”。

金钱的刺激是万能的,很快,就有人发现了吊死在煤山上的崇祯和王承恩。

崇祯死了,李自成也放心了,他大大方方地住进了崇祯的皇宫里,至于崇祯,他让人随便找了几个门板,把崇祯抬到了东华门外。

没有人敢来这里祭拜,他们都在忙着投靠新主子,只有30个大臣来这里哭了一会儿,60个人来这里看了看前老板,其他人都是匆匆一瞥,就过去了。

而当时投靠李自成的前大明官员,多达1300人。

几天后,崇祯的太子朱慈烺,被大顺军给俘虏了。到底是大明皇子,身上的傲气还是在的,朱慈烺在李自成面前没有丝毫的害怕,反而向李自成提出了三个要求:

一不可惊我祖宗陵寝,二速以礼葬我父皇母后,三不可杀吾百姓。

李自成感动了,下令让人以“帝王礼”厚葬崇祯。

可是,问题来了,崇祯当了皇帝以后,不是忙着对付清军,就是忙着对付农民军,根本没有给自己修建陵墓,没有地方可葬。

这种事,李自成自然不会去管,他只管下命令,至于如何执行,那是手下人的事儿,他早就搂着美女去享受胜利果实了。

这个棘手的问题,就落到了昌平州的一个小吏赵一桂的身上。

图片马上加载完成,请稍后

明朝的皇陵,除了朱元璋的在南京,后来的皇帝都埋在北京昌平,就是我们现在熟悉的“明十三陵”。

当时正处乱世,根本不可能去为崇祯新修陵墓。正好,崇祯有个田贵妃,早几年去世,在昌平皇陵中有个陵墓,于是,赵一桂就找到当地的商人,乡绅募集了233两银子,打通了田贵妃的墓道。

到了安葬的时候,又发现了一个问题。

按照古代帝王的墓葬规矩,里面有“棺”,外面有“椁”,是两层的结构,崇祯死后因为没人管,只弄了一个“棺材”,没钱置办“椁”,他们就把田贵妃的棺材从“椁”中取出来,把崇祯的棺材放进去,然后把田贵妃和周皇后分别放在了崇祯的两边。然后,又把太监王承恩藏在了崇祯的旁边。

一帝,一后,一妃,一太监,四人撑起了崇祯的皇帝陵,这可能是史上最简陋的皇陵了。

赵一桂觉得实在是看不过眼,又募集了5两银子,在陵墓的周围修建了一道围墙,勉强给崇祯弄了个院。

一个月后,李自成逃离北京,多尔衮带兵入关,住进了紫禁城,成了新的主人。

清军是个“捡漏王”,为了宣告他们政权的合法性,他们以大明继承人的身份自居,一面展开对农民军的追击,打击南明政权,另一面,对崇祯的陵墓进行了妥善的保护和完善。并命名为“思陵”,为崇祯上谥号“庄烈愍皇帝”。

顺治皇帝还曾经亲自去祭拜崇祯,并认崇祯为大哥。看见大哥的陵墓如此寒酸,下令要好好整修。

命令虽然下了,但是却没人敢动工,这是个出力不讨好的活儿。弄得太好了,顺治会说你“是不是怀念大明”,弄得不太好了,顺治会说你“办事不利,斩了”。

所以,这件事儿就拖了很久,直到崇祯身边的一个老太监曹化淳冒死向顺治进言,顺治才知道,自己的命令没有被执行,于是,再次下令“如再延诿,定行重治”。

崇祯的陵墓,才勉强修成了帝王的规格。

史书上对崇祯的评价有这八个字:“刚愎自用,优柔寡断”,我觉得评价得非常到位。

崇祯绝对不是一个昏君,他一心想要改变现状,改变大明的困境,但是,他不懂得用人之道,自始至终都是一个人在战斗,大明不乏忠臣猛将,但是,他们都被自视清高的崇祯给打压下去了。

在南迁这个问题上,崇祯又优柔寡断起来,不敢有担当,独裁了18年,到关键问题上了,反而讲民主了,要听大臣的意见,犹犹豫豫中,错失了南迁的最好机会。

如果崇祯南迁,崇祯不至于上吊,大明不至于灭亡。

可惜,历史没有如果!

本文标题: 崇祯的末日:上吊并非自愿,他也曾经想过南迁
永久网址: https://www.laoziliao.net/history/info/57933745 (请复制分享给好友)

料友留言(数量:6条)

料友:老资料网友293 2022-05-01 21:22
李自成,
料友:用户tf99szi 2022-05-01 21:23
李自成本可坐天下,
料友:钱包包 2022-05-02 12:54
历史没有如果
料友:花样年华 2022-05-03 17:07
为什么不让太子去南京
料友:钱包包 2022-05-05 12:42
如果项少龙穿越错了,应该可以救崇祯的
料友:暴风 2022-05-08 16:09
既无识人之明,又无担当精神,人还操切,身为君主,时逢乱世,不死胡为?
相关文章
90年代中国老照片:图一让人脸红,图五你肯定怀念
90年代中国老照片:图一让人脸红,图五你肯定怀念 1996年中国历史老照片:96年的大学女生宿舍,两个人正在换衣服,被拍摄了尴尬的一幕。 1996年中国历史老照片:两人跑到小树林约会,女孩有点害羞 1996年中国历史老照片:学校食堂,
标签老照片,宿舍,树林
真实的清末太监照片:李莲英又黑又丑权倾朝野,连光绪皇帝也不放在眼里
宦官是古代的一种特殊产物,历史非常悠久,中西方都存在,而且中国要远远早于西方,甲骨文中就有“寺人”的相关记载。 清末太极殿的首领太监,名叫王瑞清。太极殿是紫禁城内廷西六宫之一,慈禧在光绪时期曾在这里居住。 这是清末重华宫首领大太监,名
标签太监,清末,慈禧,李莲英,紫禁城,太极殿
张爱萍大闹美国国务院,回来后给邓公检讨:我这个国防部长该撤职
1971年,美国国务卿基辛格秘密来到中国访问,似乎成为了中美关系的转折点,果不其然,一年以后,尼克松也来到了中国访问,这成为了中美关系破冰的开始,1979年1月1日,中美在这一天正式建交,两国的关系的日益密切,时常有相互访问交流。 基辛格
标签张爱萍,美国国务院,美国_历史,温伯格,日军
公主和亲到蒙古后,为什么大多无法生育?蒙古有一让人难以接受的恶习
文化是,或者说应该是,对完美的研究和追求;而文化所追求的完美以美与智为主要品质。—阿诺德 乾隆皇帝与皇后富察氏所生的长公主景璱、太后钮祜禄氏的长女端淑……她们含着金钥匙出生,养尊处优,不仅拥有万千女子羡慕的容貌,更有普通老百姓羡慕的身份。虽
标签蒙古族,和亲
历史上的准噶尔汗国势力有多大?清朝三代帝王才将其消灭
对于清朝康雍乾三代帝王来说,最为让自己感到费心的外患,莫过于准噶尔汗国。因为清朝和准噶尔汗国的战争从康熙时代爆发,到乾隆时代才结束。这场战争断断续续长达百年之久,可谓东亚版的百年战争。 那么,准噶尔汗国是何方神圣?势力多大?这一切,还得从
标签准噶尔汗国,清朝,康熙,明朝,蒙古,噶尔丹
49年毛人凤呈上一份报告,蒋介石阅后却气急败坏:立即处死他!
潜入敌营觅情报,无名英雄虎穴凶。——题记 共和国的成立,一路都是荆棘坎坷,泥泞遍地,谁才是那个为国奉献最多的人,恐怕没有人能够衡量清楚。是那些冲锋在前线的战士,还是运筹帷幄的将领们,还是站在后方鼎力支持的老百姓,亦或是潜伏在敌人内部的地下工
标签蒋介石,毛人凤,周镐,国民党,刘汝明,戴笠,孙良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