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治蜀不修官史,到底是为什么?

说一说蜀汉政权“国不置史”的问题。

此说见于《三国志·蜀书·后主传》末尾的评语。陈寿说,诸葛亮治蜀有方,但也有做得不到位的地方。他举了两个例子,一个是刘备章武三年去世,刘禅即位,当年就改元建兴,这不符合“逾年改元”的礼数。另一个例子就是:

国不置史,注记无官,是以行事多遗,灾异靡书。”

这句话的后半段容易理解,意思是蜀汉政权历史人物的许多行为事迹都遗失了,与蜀汉政权有关的许多灾异天象也没有记录下来。

需要揣摩的是前半句“国不置史,注记无官”。

这八个字,究竟是在说蜀汉政权没有设置史官?还是在说蜀汉政权没有修史、没有留下档案材料?

答案恐怕是后者。

理由很简单。

《后主传》的正文里,陈寿便写有一句“景耀元年,姜维还成都。史官言景星见,于是大赦改年”,可见蜀汉政权是设有史官的。此外,《晋书》中说,陈寿做过蜀汉政权的“观阁令史”,《华阳国志》也说,陈寿做过蜀汉政权的“东观秘书郎”,这两个官职都可以视为史官(东汉曾将典籍档案汇聚于东观,选派学者著成史书《东观汉记》)。

既然陈寿明确提到了蜀汉有史官,他自己也做过史官,“国不置史,注记无官”八字,便只能解释为“蜀汉政权没有修史”,而非蜀汉政权无史官。

同时代的魏国,曹丕曾命卫觊、缪袭等撰修史书,历时多年最后在王沈等人手上编成《魏书》四十四卷。同时代的吴国,孙权也曾命丁孚、项峻等撰修史书,历时多年后在韦昭等人手上编成《吴书》五十五卷。这两部官修史书,皆是陈寿撰写《三国志·魏书》与《三国志·吴书》的核心材料。

陈寿遗憾蜀汉政权“国不置史”,导致他在编写《三国志·蜀书》时,面临严重的资料匮乏问题;导致蜀汉政权的开国文武功臣事迹简略,《三国志·蜀书》的文字体量也远小于《三国志·魏书》与《三国志·吴书》。如此种种,皆是以魏、吴两国有官方组织的修史活动为对比

“注记无官”也有所指。

注记又名著记。《汉书·艺文志》里提到,西汉共有“著记百九十卷”。东汉明帝时,曾命马严、班固、杜抚、贾逵等人修撰《建武注记》,建武是光武帝的年号,可知这部注记所载乃是光武帝刘秀时代的历史。东汉安帝时,刘毅又上奏说,汉代的制度是“世有注记”,每一代皇帝都有自己的注记。需要注意的是,汉代还有一种史料叫做起居注,主要记录皇帝的言行,相当于一种档案。“注记”与之不同,它是一种经过史官整理的材料,一般认为它是“编年纪事而且详于灾异”

两汉政治重视天人感应,常将灾异与施政联系在一起。其中,又以东汉尤为盛行,因光武帝本人便是以谶纬起家。所以,当时的“注记”除了记载史实,也承担起了将这种联系记录下来的职责。如此,我们再去看“国不置史,注记无官,是以行事多遗,灾异靡书”这句话,便能发现陈寿的话说得很严谨,对应也很工整。简言之就是:

因为“国不置史”,所以“行事多遗”。因为“注记无官”,所以“灾异靡书”。

附带一提:有些历史学者将“国不置史,注记无官”八字理解成“蜀汉政权没有设置史官”,然后依据《后主传》里明明出现了“史官”字样等材料,来责备陈寿,说他是在污蔑诸葛亮。这类看法,不过是对陈寿原意的一种误读。

其实,与陈寿同时代的魏晋之人如夏侯湛、张华等,对陈寿的史品是赞誉有加的。给《三国志》做注的裴松之(南朝宋人),虽经常不同意陈寿的意见,也没有对“国不置史,注记无官”这句话提出异议。毕竟,他们了解魏、吴两国的“置史”情况,也了解“注记”是一种怎样的常规而重要的史料。他们知道蜀汉政权确实没有这些东西。正如民国史家缪越所言:

“蜀汉有没有官修史书,这是一件重要的事情,当时许多人都是知道的,陈寿不至于为此事说假话以‘厚污诸葛’。”

剩下的问题是:为什么诸葛亮治下的蜀汉政权既“不置史”,也不组织史官编写“注记”?

陈寿在《三国志》里没有提供任何解释,答案当然也见仁见智。

笔者以为,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

比如,修史往往与不同政治派别在现实中的政治地位紧密相关。魏国启动修史是在曹丕时代,孙吴启动修史是在孙权晚年,集团内部派别的位置皆已大体固定——即便如此,两国后续的政治变动仍然影响到了修史工作。反观蜀汉政权,在刘备去世时仍是一个四分五裂的状态,荆州空降势力、益州本土势力和由三辅流亡者组成的东州势力之间,仍矛盾重重。诸葛亮与李严之间的冲突,便是这类矛盾的一次大爆发。在这种情况下启动修史,无异于主动激化矛盾。

此外,诸葛亮以丞相身份执掌国政,也是修史的一重障碍。曹魏启动修《魏书》,是曹丕想要贯彻意志,孙吴启动修《吴书》,是孙权想要贯彻意志。蜀汉启动修史,究竟该贯彻诸葛亮的意志,还是贯彻刘禅的意志,会成为一个问题。《出师表》里,北伐前的诸葛亮谆谆告诫刘禅“宫中府中俱为一体”,要刘禅重用自己列名的官员,遇到政务要与他们商量,乃至直接交给他们去做,其实便是为了防范皇宫(刘禅)与丞相府(诸葛亮)之间发生权力斗争。启动修史,难免也会出现这方面的问题。

此外,笔者还认为,蜀汉不组织史官编写“注记”,可能与诸葛亮本人的施政理念也有关系。

陈寿所编《诸葛亮集》中,载有刘备临终前给后主刘禅的遗诏。除了要刘禅多读《商君书》外,遗诏还提到:“闻丞相为写申、韩、管子、六韬一通已毕,未送,道亡,可自更求闻达。”可知刘备与诸葛亮皆是法家信徒。诸葛亮作为帝师,试图传授给刘禅的治国之术,乃是先秦法家申不害、韩非子一脉的“刑名法术”之学,具体而言就是轻仁政重权术、轻道义重管控的那一套(今人只要略读《韩非子》,便不难感受到这一点)。

以申韩之术传授刘禅的诸葛亮,自己治理蜀汉时使用的自然也是申韩之术。《三国志》正文及裴注,也提供了一些这方面的材料。如裴注引王隐《蜀记》称:

“亮刑法峻急,刻剥百姓,自君子小人咸怀怨叹。”

刑法峻急与刻剥百姓,正是申韩之术的典型特征——王夫之在《读通鉴论》里总结过申韩之术的特征,他说:“黄老之流为申韩,机诈兴而末流极于残忍,故君子重恶之也。”

由严刑峻法构成的法律体系“蜀科”,也是申韩之术的产物。参与制定“蜀科”的法正,曾建议诸葛亮对蜀地百姓“缓刑弛禁”,理由是刘备集团刚刚反客为主,以武力占据此地,应对本土百姓施以恩惠,来获得他们的支持。诸葛亮的回复却是:刘焉刘璋父子统治益州多年,长期以来“德政不举,威刑不肃”,没有搞过严刑峻法,对益州人来说相当于有着“累世之恩”。所谓“宠之以位,位极则贱,顺之以恩,恩竭则慢”,有刘璋父子的宽仁在前,再拿官职、爵位与财富来赏赐益州人,显不出什么区别,是没有意义的。所以正确的做法应该是:

“吾今威之以法,法行则知恩,限之以爵,爵加则知荣;荣恩并济,上下有节。为治之要,於斯而著。”

意思是:如今我拿严刑峻法来威吓他们,他们被严刑峻法修理过之后才会知道什么是“恩典”;如今我严格限制爵位的赏赐,他们费尽力气获得爵位后才会明白什么是“荣耀”。这样搞下来,蜀汉政权才能做到人人听话,秩序井然。

显而易见,这正是一种典型的申韩之术。

图片马上加载完成,请稍后

类似的记载,也见于《华阳国志》,内中说,“丞相亮时,有言公惜赦者”,有人当面批评诸葛亮严刑峻法搞得太狠,极少赦免百姓。诸葛亮的回复是:先帝在世时就反对赦免百姓,自己也一样,“若刘景升、季玉父子,岁岁赦宥,何益于治!”像刘表、刘璋这样的人,年年发布命令赦免百姓,其实是坏榜样。此外,陈寿在《诸葛亮传》中,也记载了诸葛亮刑峻惜赦这个事实。

这些申韩之术会造成两项结果。一项是蜀汉政权可以得到更多的人力与物力去参与战争。另一项是蜀汉民众的生存状况会急速恶化。《三国志·蜀书·吕乂传》中,便有这方面的记载。内中称,诸葛亮连年出兵,“调发诸郡,多不相救”,地方郡县的兵役劳役征发速度,赶不上前线人力的消耗速度,补救不过来。时任巴西太守的吕乂有一项特别突出的政绩,就是征发了五千名男丁送给前线的诸葛亮,居然没人逃跑,“慰喻检制,无逃窜者”——慰喻是安抚劝慰的意思,检制是约束控制的意思。可惜,史料没记载吕乂到底是怎么控制这些男丁不跑的。因为有这种控制百姓的本事,吕乂得到了诸葛亮的重用,改任“汉中太守,兼领督农,供继军粮”,成了极受倚重的后勤官。

《吕乂传》还记载,“亮卒之后,士伍亡命”,诸葛亮死后,军中发生了大规模的士兵逃亡风潮。于是,吕乂在蜀郡太守任上,再次发挥自己控制百姓的本事,“数年之中,漏脱自出者万余口”,短短数年间,便挖出上万逃亡人口——考虑到蜀汉灭亡时在籍口数只有90余万,一郡之地挖出万余逃亡人口,已是一个相当可怕的数字,说明当时的蜀汉百姓有很强烈的逃离编户齐民的欲望。

后主刘禅景耀年间,吴国使者薛珝来到成都求马。回国后,吴国皇帝孙休问薛珝蜀汉情况如何。薛的回答是:“主暗而不知其过,臣下容身以求免罪,入其朝不闻正言,经其野民皆菜色。”数年后蜀国灭亡,曹魏派来的巴郡太守王濬发现,蜀吴交界处的巴郡,已只剩下区区数千户百姓,这些百姓“生男多不养”,已苦到不愿养育亲生之子的地步。

如前文所言,“注记”是一种编年体史料,灾异是其中的一项重点记载内容,记载灾异的目的是以天人感应之说来检讨施政。这是汉代的“方士化儒生”信奉的监督之道。对于信奉申韩之术、只搞“法里”不搞“儒表”的诸葛亮来说,这种监督无疑是不受欢迎的——尤其是在蜀汉百姓的生存境况相当不好的情况下。蜀汉“注记无官”,很可能与此有关。(来源:腾讯新闻)

(本文主要史料来自陈寿《三国志·蜀书》及裴松之注。另参考了夏仁波:《蜀“国不置史,注记无官”质疑》,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年第4期。朱希祖:《汉十二世著纪考》。缪越:《陈寿与<三国志>》。等。

本文标题: 诸葛亮治蜀不修官史,到底是为什么?
永久网址: https://www.laoziliao.net/history/info/56451399 (请复制分享给好友)

料友留言(数量:21条)

料友:月落晨曦 2022-02-17 14:35
你们有没有觉得诸葛丞相的这个帽子跟现在司法部门的那个帽子很像啊?大法官还有律师带的那个帽子。
料友:LQ 2022-02-17 15:25
蜀汉政权对四川绝对是灾难性的
料友:用户j4c66qy 2022-02-17 20:34
计较这么多干嘛?挑一把,种菜去。
料友:果核 2022-02-17 20:47
咦,老诸葛是谁?天才啊!天才是怎么做事的?那是捸着就干的事呗!你信不信?不用教的。[坏笑]
料友:腾讯网友 2022-02-18 07:46
修书要花很多钱,省下来北伐😊
料友:Time 2022-02-18 11:59
两汉重感应,六韬求闻达
料友:明月清风 2022-02-18 13:56
刘备集团起点太低,没有足够的时间和资源建立秩序,加上刘禅能力太弱了,没法像秦孝公支持商鞅一样支持诸葛亮,还有就是对手太强了,刘邦主要对手就项羽,项羽也就打仗厉害点,刘备集团对手是曹操集团和孙权集团,这俩对手其实都比刘备要强些,所以史书也懒得修了,诸葛亮也知道他一死蜀国就完了,还修个寂寞
料友:用户rsojw9j 2022-02-18 15:35
具体而言就是轻仁政重权术、轻道义重管控的那一套(今人只要略读《韩非子》,便不难感受到这一点)
料友:Time 2022-02-19 07:26
如此看来苛政误国误民。
料友:Time 2022-02-19 10:01
什么苛待百姓 其实就是苛待豪门士族
料友:笨蛋1加油 2022-02-19 11:45
军师治国,赶驴子上架!治军他是天才,治国则未必,再说他出山前就知道是辅助刘备是勉强而为之之事,逆天而行之事!时间也不够啊!
料友:Time 2022-02-19 11:45
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雠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於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这种治国手段叫轻仁政,轻道义?你来解释一下什么叫仁政什么道义?青龙二年春,亮帅众出武功,分兵屯田,为久驻之基。其秋病卒,黎庶追思,以为口实。至今梁、益之民,咨述亮者,言犹在耳,虽甘棠之咏召公,郑人之歌子产,无以远譬也。孟轲有云:“以逸道使民,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忿。”信矣!这是法治与儒家结合的典范治国,他使蜀国生存出现问题了?你会给一个让你们家破人亡活不下去的人立庙祭祀?亮初亡,所在各求为立庙,朝议以礼秩不听,百姓遂因时节私祭之於道陌上。言事者或以为可听立庙於成都者,到你这治国因为诸葛亮苛政怕被记录,所以不修史?
料友:Time 2022-02-19 12:34
因为不如三个臭皮匠!
料友:天平 2022-02-19 14:46
刘备那伙子人腌臜事儿忒多,没法写
料友:Time 2022-02-19 14:56
可惜啊司马家族笑到了最后!
料友: 2022-02-21 13:56
未出茅庐,知三分天下。其他的都是小说杜撰……
料友:欢乐马 2022-02-23 14:04
诸葛亮目标只有一个,伐魏夺天下,一切工作只能围绕这个开展,修史这种耗费人力物力财力却与伐魏无关的部门肯定不会设立,在有以蜀国实力伐魏已经力不从心了,更养不动这种部门和人员了。
料友:天平 2022-02-24 00:07
[疑问][疑问][疑问]
料友: 2022-07-22 19:09
🙏🙏🙏🙏🙏🙏
料友:笨蛋1加油 2022-07-22 19:56
无恶不惩,无善不显。至于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也
相关文章
朱元璋历来残酷嗜杀,为何却从不敢得罪两种人?其中实情令人感慨
我们阅尽铅华,只为呈现不一样的历史。 众所周知,从秦始皇嬴政称帝开始,就奠定了中国两千余年的基本政治制度,此后涌现出了数百位皇帝。相对而言,众多开国皇帝之中,出身最低的就是明太祖朱元璋。在元末动荡乱世中,他做过放牛娃,当过和尚,甚至还做过乞
标签朱元璋,皇帝,秦始皇嬴政,朱樉,皇位
出身比朱元璋还低贱的皇帝:奴隶出身,却很仁义
相信大家一定都知道,中国历史上有两位著名的平民皇帝,一个是汉朝高祖刘邦,一个是明朝太祖朱元璋。尤其是朱元璋,命途多舛,后来成为皇帝也是十分了不起的。 不过比起这两位,十六国有个皇帝命运更惨。刘邦和朱元璋至少是自由民,而后赵石勒却是奴隶出身。
标签奴隶,皇帝,石勒,朱元璋,刘邦,幽州
《滕王阁序》中的滕王是谁?李世民疼爱有加,李治拿他没办法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滕王阁”因王勃的一首《滕王阁序》一举成名,而且还成为了江南三大名楼之一,可是很多人好奇,”滕王阁“里的”滕王“究竟是谁呢? 一切都要从唐太宗贞观三年说起。玄武门之变后,唐高祖李渊彻底失去了权力,并以太
标签李元婴,李世民,滕王阁序,滕王阁,李治,王勃
山东女子效仿武则天“称帝”,还广纳“后宫”,专招幼龄男童
俗话说,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在旧社会里,朝代更迭,很多野心勃勃的人都做过皇帝梦,甚至实现了皇帝梦,其中不乏农民起义的首领,也有著名的女皇武则天。 新中国成立以后,有人仍然幻想着能够过一把皇帝瘾、享享万人之上的威风。在八九十年代,山东安丘
标签武则天,晁正坤,后宫,山东
从拜把兄弟到反目成仇,蒋介石三次起杀心,李宗仁是怎么躲过的?
在国民大革命时期,作为国民党内领袖人物之一的蒋介石,为了抗衡反对势力,因此刻意笼络作为广西地方军阀势力代表的李宗仁。为此,蒋介石还与李宗仁换兰拜帖,结为异姓兄弟。 但让蒋介石没想到的是,李宗仁在之后却加入了反对他统治的队列之中,不仅不给他提
标签李宗仁,蒋介石,国民党,唐生智,桂系军阀
600万犹太人,为何惨遭希特勒屠杀?原来他们做过这些事
二战期间,德国攻略欧洲和北非,日本进逼泛亚和太平洋地区,在世界各地犯下了无数的罪行。德国人的种族灭绝制度,和日本人的“三光”政策,使中华民族和犹太民族遭受了深重的苦难,付出了巨大的牺牲。 在亚洲,日本人进行了长达6周,死亡三十余万人的南京
标签犹太人,德国_历史,希特勒,二战,欧洲_历史,一战,亚洲_历史,北非,德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