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郡王的封号从何而来?如果亲王子嗣太多,封号不够怎么办?

自从西汉建立、设立王爵以来,“王爷”就成了中国历史上爵位的“天花板”,历朝历代都是仅次于皇帝的存在。同样,也是在汉朝,刘邦将异姓诸王一一击杀之后,与众大臣杀白马为盟,“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从此之后王爵就成了皇家宗室的专属爵位。

到了西晋时,晋武帝司马炎为了巩固皇权,于是大封宗室子弟为王,一口气封了27个王,由于封得太多,所以封国大多只有一郡之地,所以又称郡王。

这个时候,亲王和郡王几乎是没有区别的。比如司马炎叔父司马干、司马伦、司马亮分别封为平原郡王、琅邪郡王、扶风郡王,但都是大国,论地位不再司马炎弟弟、齐王司马攸之下。

但是按照习惯,亲王通常以春秋战国时的诸侯国为名,所以大多是一个字,而郡王则往往是以所在的郡为名,所以大多是两个字。这个习惯,此后一直延续下来。

到了唐代时,规定亲王只授给皇帝的兄弟和儿子,其他人则授予郡王,于是就王爵就正式分成了亲王、郡王两个等级,亲王要高郡王一个等级。

有人说,你这说得不对,很多皇帝的叔叔、伯伯也都封亲王了,其实我想说,他们之所以能封亲王,是因为他们是前任皇帝的兄弟……

虽然有了亲王和郡王之分,但都属于王爵,仍旧遵循当年刘邦定下的规矩,除极特殊情况外,不会授予皇亲宗室之外的人,亲王固然如此,郡王也是一样,只不过和亲王相比,与皇帝的血缘关系稍远一些,比如皇帝的侄子、叔叔等。

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结合以前历朝历代封王的经验,创造出了自己的一套封王体制。除了太子朱标和早夭的一个儿子外,朱元璋将自己其余的24个儿子全部封为亲王,成年之后即到各封国“就藩”,镇守一方,拱卫京师。

除此之外,朱元璋还封了一个郡王,即靖江王朱守谦,他虽然不是朱元璋的儿子,但跟朱元璋的关系也非同小可。朱守谦的父亲是朱文正,朱文正是朱元璋的亲侄子,而且还曾经被朱元璋认为义子,同时也是朱元璋建国的开国功臣之一,有这层关系,朱守谦才得以被封为郡王。虽然是郡王,但朱元璋特意规定,在军政权力、官属规制、护卫甲兵、采禄赏赐、册宝仪仗等方面均与诸子一视同仁。

除了这25位“姓朱”的王爷之外,朱元璋有没有封异姓王呢?答案是有,你可能觉得我在胡扯,其实还真没有,比如徐达被封为中山王,汤和被封为东瓯王,常遇春被封为开平王,李文忠被封为岐阳王,沐英被封为黔宁王,以上所说都是郡王,不过可惜的是,都是死后追封的。

也就是说,明朝建国之后所封的25个王爵都是朱家的嫡系,24个亲王是朱元璋的儿子,1个郡王是朱元璋的侄孙。

亲王的爵号一般来源于春秋时期的国名,一般来说国力越强的,排名越靠前,比如大家非常熟悉的燕王朱棣。但如果碰到不够用的情况,有时候也会用地名,比如秦王朱樉。

而郡王的爵号,则一般来自于地名,那就五花八门了,通常是两个字。

图片马上加载完成,请稍后

明朝的爵位继承制度不像清朝那么复杂,非常简单,亲王死后,由世子(一般情况下是嫡长子)继承亲王爵位,其他儿子一律降级封为郡王。如果郡王死后,那么同样也只能有一个儿子继承爵位,其他儿子再降一级,封为镇国将军。一般情况下,郡王的封地都在老亲王的封国之内。所以,郡王的爵号往往来自于封地的地名。

需要特别提出的是,这些地名并不是明朝时候的地名,而是古郡名。那么古郡名够不够用呢?秦始皇扫灭六国之后,将天下分为36郡,到西汉七国之乱时增加到54个郡,汉武帝时为了削藩扩充为100多个郡,到了西晋统一后已经增加到了170多个郡了。朱元璋的孙子总共才一百多个,除去早夭的,被杀的……应该足够用了。

可是,我们也不妨替老朱家多考虑一下,万一儿子们都特别能生,每个亲王都像朱元璋那样生二十多个儿子甚至更多,又或者子孙们都长寿,三代甚至四代同堂,地名不够用了,那怎么办呢?其实办法还是很多的。

图片马上加载完成,请稍后

朱棣时代,就开始使用比郡低一级的县名,作为郡王的爵号了。比如,朱元璋次子朱樉是秦王,他的第三子朱尚煜被封为保安王,保安就是县名。第三子晋王朱棡死后,其第五子朱济焕封宁化王,宁化也是县名。

那如果本地的县名也不够用了呢?也好办,你这一支的地名不够用了,但别的宗支可能还有剩余啊,你完全可以借用一下他们的地名嘛。比如晋王一脉本在山西,但他们这一支的郡王中,出现了安溪王、靖安王这样福建、江西的地名,就是“借”来的爵号。

如果你不好意思借,那也有办法。比如选一些好听的字作为爵号,比如“瑞王”“贤王”“康王”“义王”等等,也都是可以的嘛,这些爵号前朝都是使用过的,没有问题。这个做法在清朝得以发扬光大,比如康亲王、恭亲王、睿亲王、怡亲王等等。

图片马上加载完成,请稍后

如果还不行,那也可以破一破例,用一些山川、河流的名字来做爵号,我觉得也是很好听的,比如说“衡山郡王”,“长江王”。虽然通常来说是不允许的,但没办法了也可以用一下嘛。

最后,如果可以封郡王的人数无限增多,无论如何都不够用了,我们还可以放“大招”,从源头上解决问题,比如提高封郡王的门槛。事实上,郡王的爵号虽然够用,但低级宗室爵位的爵号的确有不够用的趋势,于是明孝宗朱佑樘就曾下旨,要求限制他们纳妾的人数,并且“滥妾”所生的儿子不能请封,从而减少封爵的人数。

图片马上加载完成,请稍后

综上所述,朱元璋的子孙虽然在明朝后期达到了百万之多,但其中可以封郡王的不会太多,据我估计也就一百多人,本地地名是完全够用的。如果真的出现不够用的情况,也有很多解决办法,并不是一个很难处理的问题。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明朝的爵位继承虽然执行的是降级继承,但是当降到最低的奉国都尉时,就必须要再降了,也就是说奉国都尉的儿子们,全都是奉国都尉。奉国中尉的俸禄为每年200石,比正五品官员的俸禄还要高,而大家熟悉的六部郎中、翰林院学士、大理寺丞就是正五品。所以,到了明朝后期,甚至出现“举国一岁之入,不能偿宗室岁禄”的局面,成为压垮大明王朝的一块大砖头!

本文标题: 明朝郡王的封号从何而来?如果亲王子嗣太多,封号不够怎么办?
永久网址: https://www.laoziliao.net/history/info/56129267 (请复制分享给好友)

料友留言(数量:0条)

相关文章
扬州城破后,清军肆意侮辱俘获妇女,场景令人作呕
1645年4月25日,注定是华夏民族历史上悲痛的一天,伴随着清军的猛烈炮火,扬州城被攻破,守将史可法不屈被杀,全城百姓沦为待宰羔羊。 这天,3个满清军官驱赶着一群百姓,占据了一所宅院。立即开始翻箱倒柜,把值钱的财物和漂亮的衣物锦缎收集起来,
标签妇女,扬州城,清军,满清
浏览明朝多位皇帝遗言 最有价值的出自一身两任天子之口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史册上记载的明朝16位皇帝,除了短命和突然暴病而亡的,多数临终前都留有遗言。细览史料,可见这些皇帝遗言各具特色:或自评政绩交代国事、或感慨反思、或悲壮忧天。真正有益于后世文明进步的,只有明英宗朱高炽的遗言。 (网络
标签明朝,朱元璋,朱棣,朱高炽,朱祁镇,崇祯
马超和关羽到底谁更厉害?根据正史来看,二人完全不是一个水平
一、马超和关羽到底谁更厉害? 在《三国演义》之中,曹操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马儿不死,吾无葬身之地也!”,这里的马儿指的就是马超,当年曹操潼关险些被马超生擒。 当时曹操实力强大,不过一招不慎,差点下去和阎王老爷喝茶。 而关羽呢?同样与曹操
标签关羽,马超,刘备,正史,曹操,张飞
如果不是因为太好色的话,这个人可能早就把清朝给灭了
自从秦始皇建立起了大一统的封建王朝之后,还没等屁股坐热的就让刘邦给项羽给干翻了。此后数千年的时间里,我国又经历了数个朝代的更迭,直到辛亥革命爆发之后,我们才正式走上了现代发展的道路。 其实从宏观意义上来看,秦始皇建立的封建集权制度还是不错
标签洪秀全,清朝,太平天国运动,嬴政,起义,清朝末年
晚清真实照片:八旗子弟的糜烂生活,穷人家女子衣不蔽体
晚清真实照片:八旗子弟的糜烂生活,穷人家女子衣不蔽体 清朝的贫富差距非常大,在晚清时期,八国联军打过来的时候,穷人家的女性穿的衣服破破烂烂、已经衣不蔽体。 图一为八旗子弟聚众斗蛐蛐的场景,晚清时期的八旗子弟在精神生活上极为空虚,他们没有
标签八旗子弟,晚清,清朝,八国联军,婉容
刘备一生最大的失误: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却错过一位绝世高人
《三国演义》作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在中国一直是一个广为人知的故事,在《三国演义》中,天下分为魏、蜀、吴三国,但在现实历史上,以刘备为首的蜀国是三国中最弱的,当时蜀国不像中原的曹操那样强大,一百年来也没有东吴根基的沉淀。 当然,这种局面的形
标签刘备,诸葛亮,三顾茅庐,崔州平,三国,曹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