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总赔款超过7亿两白银,该国赔款是清朝的60倍,如今仍是世界强国

有人做过统计,从鸦片战争开始,到清朝灭亡,赔款总额为7.29亿两白银。其中最大的一笔是庚子赔款,也就是八国联军侵华那一次,达到4.5亿两,其次是甲午2亿赔款加0.3亿赎辽费。

不过,这只是纸面上的赔款,庚子和甲午两笔赔款的数字实在太大,超出了清政府的支付能力,不得不向外国银行团贷款,分期几十年偿还。这样一来,实际需要支付的白银甚至达成赔款的两倍以上,有房贷的朋友对此肯定体会颇深。

比如庚子赔款加上利息,实际支付数额将达到9.8亿两白银,翻一倍都不止。为了支付这些赔款,清朝不仅掏光了国库,还不得不将关税、盐税等国家主权都抵押了出去,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国家。

这么多赔款在中国人看来已经是天文般的数字了,可放眼全世界并不算多。1870年的普法战争后,法国的赔款是50亿法郎,相当于13.3亿两白银,超过了清朝全部赔款的总额。更没有想到的是,法国政府发行国债筹集这笔钱,法国民间竟然认购了150多亿法郎,一下子就筹够了。

法国人赔得虽然比清朝多,但历史上最大一笔赔款不是这一笔,而是德国的一次大战赔款,协约国给德国定下了数额是2690亿金马克,折合450亿两银,大约是清朝总赔款的60倍。

由于金额实在巨大,协约国后来减少到1320亿金马克,打了个对折,但德国仍然赔不起。再加上1920年代的通货膨胀和经济危机,赔款一减再减,到纳粹上台前,德国总共支付了400多亿金马克,仍然相当于清朝总赔款的10倍左右。

在纳粹拒绝支付之前,协约国已经制订了新的赔款方案,只要德国再赔30亿金马克便可以了结。可惜希特勒一个子儿也不肯给,还把拒付赔款当成自己的政绩,从而赢得了德国人民的拥戴。

这笔空前的赔款在二战后又恢复了支付,直到2009年才完全还清。但是,德国在不停支付赔款的同时,仅用了二十多年便重新成为经济强国,在西方阵营中仅于美国和日本。即使到今天,随着中国的崛起,德国仍然是世界排名第四的经济强国,看来赔款并没有给德国发展经济造成多少伤害,或者说德国人确实很有有埋头苦干的精神。

本文标题: 清朝总赔款超过7亿两白银,该国赔款是清朝的60倍,如今仍是世界强国
永久网址: https://www.laoziliao.net/history/info/55870409 (请复制分享给好友)

料友留言(数量:1条)

料友:老资料网友119 2022-02-11 14:45
其实国与国之间那有什么正义和邪恶… 在本国人眼里扩张为了民族就是正义。 所以日本人完全体验不到我们被侵略的那种感受。虽然他们本土也被美国炸开了花,可是大部分民众还是没被虐待过吧。
相关文章
晚清罕见老照片:囚犯像狗一样被铁链牵着,浸猪笼的女子一脸绝望
晚清对于现代人来说,算得上是一个神奇的年代,一来是因为它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二来就是照相机的发明,试想一下,我们如今看着晚清真实被拍摄的照片,想来都有一种浓浓的猎奇感,可能照片里的人都没想过,在100多年后的今天,他们的照片会被这么多人看
标签晚清,浸猪笼,老照片,爱新觉罗·溥仪
清朝老照片,新娘在公婆面前羞羞答答,留城太监拿着蒲扇一身赘肉
有人说清朝是历朝历代中,人民生活水平最好的朝代。这一说法在西方人的拍下的老照片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当时的清朝落后让中国人饱受外国人的欺凌,从他们拍出的老照片中就可以看到这些已逝去的人。他们为了生存过着怎样的生活呢! 清朝时一位独轮车夫坐在车上
标签清朝,老照片,留城,太监,轿子
晚清的死刑犯为什么宁可被斩首,也不肯去宁古塔?原因其实很简单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这两句诗是诗人李白在被流放的过程里写的,彼时他适逢皇帝施行大赦之令,于是内心感慨,作诗抒怀。回望历史,许多帝王都对前朝设置的流放地做扩展和变更,先秦尧舜设幽州崇山为流放地,北宋设沙门岛为流放地,仍有许多被
标签宁古塔,晚清,清朝,李白
晚清两巨富,为何胡雪岩最后家破人亡,盛宣怀却被尊称“雅商”?
晚清时两个商业奇才,胡雪岩和盛宣怀,财力都堪称富可敌国,如何判定谁更有钱?我就以两人的资产以及当时的物价,来为各位对比一下就可见分晓。 胡雪岩(1823年生人),安徽省徽州绩溪县湖里村人士 ,幼年家境贫寒,以放牛为生,父母双亡后出门闯荡,因
标签盛宣怀,胡雪岩,晚清,左宗棠,李鸿章,上海
何应钦逃到台湾后,赴日本看冈村宁次,不间断吹捧蒋介石仍遭弃用
三大战役后,国民党军队一溃千里,尤其是蒋介石的嫡系部队,几乎损失殆尽。1949年1月,蒋介石被逼下野,代总统李宗仁提出由何应钦出任政府首脑。蒋介石开始时坚决反对,但为了与桂系抗衡,认为何应钦还有可利用价值,也就同意了。年近六旬的何应钦,终于
标签何应钦,台湾,蒋介石集团,李宗仁,国民党军队,陈诚
古代流行近亲结婚,却很少生下痴傻孩子,专家:你忽略了细节
引言 “至今青冢愁云起,疑是佳人恨未销。”是唐代诗人胡曾在《咏史诗·青冢》,这里的青冢便是王昭君的衣冠冢。我们都知道昭君出塞的典故,但是王昭君嫁给呼韩邪单于后仅两年,便不得不改嫁给他的儿子。王昭君不能接受,上书汉成帝,却被命令遵从胡俗,最后
标签近亲结婚,近亲,王昭君_历史,咏史诗·青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