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末三国的时期,上庸地区为什么能长时间维持在半独立的状态?

汉末三国时期,上庸地区曾长时间维持了半独立的状态。

好几个军阀都曾名义上统治了该地,但事实上仍然只能放任其处于半独立状态。

当时的上庸,究竟发生了什么呢?为何各方都长时间无法稳定地统治该地呢?

谁也统治不了的上庸

上庸、西城、房陵,地处汉中与荆襄之间,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东汉时,三处是汉中郡治下的县。

汉末,天下大乱,土豪申耽、申仪兄弟聚集数千家,在当地作起了土皇帝。

后来,张鲁割据汉中后,申耽、申仪兄弟与之“通”,名义上归顺了张鲁。

当然,张鲁对该地是没有任何统治权的,连地方官都没有任命。

后来,曹操征服张鲁,申耽、申仪兄弟又上表归附了曹操控制下的朝廷。

曹操作得比张鲁稍微多一点。

曹操将三县从汉中郡分出,另立了房龄、上庸、西城三郡,划入了曹占荆州。

然而,曹操仍然任命申耽领上庸都尉,加将军号,继续统领该地。

汉中之战后,刘备派刘封、孟达攻略上庸等地,申耽兄弟率郡投降。

刘备又比曹操多作了一点。

刘备令申耽兄弟将妻子、宗族送到成都作人质,仍任命申耽为征北将军,领上庸太守,又以申仪为西城太守。

同时,刘备以刘封、孟达驻于上庸,以加强对该地的统治。

可以说,刘备对上庸等地的统治,仍然以申家兄弟为基石,只是派了长期驻军,又留了申家兄弟的家属、宗族为人质,以震慑申家兄弟而已。

然而,还是不管用。

后来,孟达与刘封闹翻,投奔魏国。徐晃令夏侯尚、徐晃来攻时,申仪、申耽又投靠魏国,一起驱逐了刘封。

如此,东三郡又归了魏。

然而,曹丕也继续允许其处于半独立状态,以孟达、申仪统领该地。

此后,又闹出了孟达复叛事件···

看起来,各方似乎都无法在上庸地区建立巩固的统治,始终只能让其处于半独立状态。

这是为什么呢?

成本与收益

三郡所在,正是神农架地区。

直到今天,神农架仍然是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地方。

从地图上看,该地西至汉中,东下襄樊,位置十分重要。

然而,由于该地山岭众多,交通不便,走起来到哪里都不近。

所以,古代时,这个距离长安、洛阳直线距离都不远的地方,成了流放之地。

赵王迁、唐中宗,都曾被流放在此。

因此,尽管该地地处三国之中,但很难成为有效的用兵通道,除非一方占据绝对优势,以此路为辅攻方向(如魏灭蜀之战)。

此外,由于都是山城,民众依山而居,征收赋税等获取收益也十分困难。

所以,各方如果在此留兵不多,就很难有效、直接统治该地,如果留兵多,该地贫瘠,难养大军,还需要从外地运输大量粮草辎重,成本高昂。

如此,拉拢、安抚申家兄弟这样的强宗豪族,在很长时间内都是对该地实施统治的唯一方法。

如此,该地长时间处于半独立状态,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凭实力羽翼渐丰的孟达

孟达先投刘备,后从曹操,对上庸地区的形势非常熟悉,自以为找到了“规律”。

孟达投靠曹丕后,魏国君臣都称他有乐毅之器,曹丕等人非常欣赏他。

因此,曹丕合三郡为新城郡,统由孟达驻守。

曹丕的设想是:孟达有才能,对上庸地方熟悉,然而,孟达毕竟不是申家兄弟,在上庸地区根基不足,难以自成一派。

因此,通过厚待孟达,是可能使孟达为魏国守好上庸地区的。

然而,孟达确实有才能、实力的人物。

孟达的父亲孟他在东汉时曾作过凉州刺史,孟家也是扶风大族,人口众多。

因此,孟达治理上庸期间,迁徙了至少7000余家进入上庸地区,在该地发展。

前面提到,申家兄弟也不过聚集了数千家在上庸一带,孟达引来7000余家,使上庸地区的人口结构发生了变化。

此外,孟达通过精心发展,积累的存粮也多了起来,“可支一年”。

有人、有粮,孟达也就具备了自立门户的条件。

曹丕去世后,新皇帝曹睿与孟达并不亲密。

不过,自以为羽翼已成的孟达并不慌张,他认为自己已经找到了“规律”。

自以为找到“规律”的孟达

上庸一带,地方偏僻,“所在深远”,又地处魏蜀吴三国之中。

而且,该地山地险阻,形势险固,上庸更是三面环水,一首难攻。

图片马上加载完成,请稍后

因此,孟达料定:三国中任何一方,都不会迅速调大军前来。因为那会打乱国防部署,得不偿失。而如果只是派小部队来,孟达自信以自身的实力和险阻的地势,足以自保。

孟达“连吴固蜀,僭图中国”,试图利用地处三国之中的位置,形成微妙平衡,以确保自己的独立状态。

孟达的老家扶风,曾出过窦融这样的人物。

两汉之际,窦融割据一方,后来在天下形势明朗时归顺刘秀,后来功德圆满,成为西北声名显赫的人物。

因此,汉末时,窦融曾被志在割据的军阀反复拿出来学习。

比如,张鲁的谋士阎圃就建议张鲁:“上匡天子,则为桓、文;次及窦融,不失富贵”。

看起来,作为凉州老乡,孟达也想效法窦融了。

以自身实力为后盾,以山险固城为屏障,以三国之间微妙的平衡为契机,孟达自保一方,成窦融之业。

然而,孟达错误地估计了形势。

漏算

孟达的想法是:由于所在深远,司马懿不可能亲自前来,如果司马懿派遣手下将领来又敌不过他。

图片马上加载完成,请稍后

即便司马懿要自己来,依照魏国的法度,都督没有发兵权。司马懿需要先上报洛阳,获取授权,一来一去至少一个月。到时,他的备战已经完全妥当,而吴、蜀的援军也能抵达,足以粉碎司马懿。

孟达大部分计算都是正确的。

上庸城确实险固,而“魏蜀各遣其将向西城安桥、木阑塞以救达”,来得也不慢。

然而,孟达漏算了三件事情。

第一件,是漏算了自己过去反复无常带来的人品折损。

诸葛亮深知孟达反复无常,为了让孟达铁心叛魏,诸葛亮故意让送信人“送错地址”,让与孟达不合的魏兴太守申仪得到了信件,申仪立刻向司马懿汇报,如此消息泄露!

第二件,是漏算了司马懿的将略。

司马懿假装写信给孟达,装作仍然在争取孟达,误导孟达,使其放松警惕。

同时,司马懿没有请示,直接发兵,日夜兼程,八日行一千二百里,风驰电掣,直扑上庸。

这回,司马懿人狠话不多,分兵拒吴蜀联军,然后集中主力,“八道攻之”,直接强攻!

如此,吴蜀虽有援,但被阻于外,孟达要独力应对司马懿大军。

同时,司马懿军的规模也出乎孟达所料,四倍于孟达,昼夜强攻,使孟达只能依托孤城,岌岌可危。

图片马上加载完成,请稍后

第三件,是漏算了人心。

上庸城三面环水,城池险固,城中粮草可支一年,而且,守上庸的将领都是孟达的亲戚,表面上看起来,孟达仍有一战之力。

然而,孟达漏算了人心。

孟达只是凭借其才能,在三国之间跳梁,反复无常,并没有足够的凝聚力。

如今,形势孤危,孟达的手下不愿为孟达作毫无意义的牺牲。

在拼死抵抗了16天后,孟达外甥邓贤、部将李辅开城投降,城破!

图片马上加载完成,请稍后

孟达被斩首,败了!

彻底平定

孟达败北,并不意味着上庸地区结束半独立状态。

如前所说,司马懿也不可能在上庸地区长期驻军,而如果不留大军,等大军一撤,申家兄弟这样的土豪,孟达这样的将领,仍然可能使该地恢复半独立状态。

司马懿的厉害之初在于,他不但能依靠其军事才能战胜攻取,而且能依靠其政治才能彻底消除隐患。

司马懿首先把目标放在了申仪身上。

比起孟达来,申仪才是更“老牌”的地方势力,是上庸一带长期半独立的领袖。

司马懿平孟达后,各郡都来祝贺,但申仪很精,不敢前来。

司马懿遂派人以暗示+兵威的手段,使申仪前来。

申仪一到,立刻问罪扣押,送到了京师。

如此,维系半独立的最后一个领袖人物被解决了。

随即,考虑到孟达家族与蜀汉的特殊关系,司马懿将孟达所带的7000余家全部迁到了幽州。

如此,困扰群雄多年的东三郡地区,结束了半独立状态,基本稳定了下来。

上庸等“东三郡”,确实长时间处于半独立状态。

然而,其主要原因,是该地特殊的地形、位置,造成统治成本过高,群雄无力直接统治。

孟达确实有一定资源、才能,迁徙七千余家,存粮可支年余,形成了自己的势力。

然而,孟达的实力,仍然不可能与三国任何一方抗衡。

七万余家,以一家五口计算,包括老幼妇孺在内,也不过三万五千到四万人。

这就是孟达的基本盘。

因此,司马懿风驰电掣直扑上庸后,就能迅速形成了4:1的兵力优势。

孟达当然不会不知道实力差距,之所以敢“联吴固蜀,僭图中国”,无非是试图利用地方偏远、险阻的优势,利用地处三国之间,可以迅速得到外援的优势,实施割据。

然而,司马懿风驰电掣的行动,使吴、蜀救兵不及支援,东三郡有利的山险优势只剩下上庸孤城。

如此,孟达自然迅速败亡了。

当然,孟达更大的漏算,是对大势的误判。

东三郡长时间维系半独立状态,其根本原因并非东三郡自身实力多么强大。

而是因为,在天下形势未稳定时,各方集中精力于其他关键地区,腾不出精力来经营东三郡。

基于此,孟达得出自己“深险”,魏军难以迅速腾出手来猛烈攻击的结论。

然而,到此时,三国的形势已经基本稳固,魏国的优势已经比较明显,灭蜀吴不能,但自保绰绰有余。

因此,不但孟达已经没有机会割据,就是东三郡长时间的半独立状态,也到了结束的时候了。

本文标题: 汉末三国的时期,上庸地区为什么能长时间维持在半独立的状态?
永久网址: https://www.laoziliao.net/history/info/53735753 (请复制分享给好友)

料友留言(数量:1条)

料友:老资料网友819 2021-12-18 09:56
这是因为刘备短视。上庸对于张鲁和曹操作用不大,但是对于刘备则不然。刘备入蜀之初应该在刘璋支持下全力攻取汉中。1、获得一个基础设施基本完好,人口没被曹操牵走的富饶汉中;2、可以北联马腾、马超;3、可取道上庸配合关羽取南阳盆地,此时北方有马腾马超,汉中无曹军压力。这或许是刘备问鼎中原的最后机会。
相关文章
150年前,性别差导致大量光棍,10万光棍造反,打的大清差点亡国
有媒体报道,目前中国存在3000万男性光棍,如果处理不好,这很可能演变为一场社会危机。 光棍过多的确是一个社会性的问题,根据《光棍危机》一书中的观点,高性别比例的社会中,过剩男性拥有很多共同特征。他们大多数处于社会最底层,他们没有筹码谈论婚
标签清朝,僧格林沁,李鸿章,淮北
三国时军阀混战三国鼎立,为啥没有外族入侵中原,边境是谁在镇守
东汉晚期并非没有外敌,在西边的陇西郡及凉州一带,东汉与羌人的战争持续了上百年,此外还有氐人时不时参与,羌人与氐人时叛时降,始终无法根治,直到三国时期仍然有羌人和氐人参与内乱。在西边的并州一带,是依附于东汉的南匈奴居住之地,南匈奴单于之子于夫
标签三国,东汉,中原,乌桓,鲜卑,曹魏
康熙帝病重后,老四胤禛有几次相当腹黑的表现,间接害死两个人
(杨角风谈雍正王朝第212篇文章) 在《雍正王朝》中,如果正看该剧,大家会发现雍正帝一直是以正派形象出现。其实不然,有很多情节都展示了他相当腹黑,比如给年秋月抬旗、即位当晚见邬思道、让张廷玉观刑等等…… 但是在康熙帝病重这段时间,为了夺得皇
标签康熙,胤禛,邬思道,王掞,老十三胤祥,杨角风,郑春华
前后相距约五十年,楚人却两次掉入同一陷阱——谈楚国的制度缺陷
在十四岁少年公子周回到晋国之时,他所面对的是一群如狼似虎的大臣。谁也没想到,这位少年回国十三年,没有与楚国展开一场决定性的争霸大战,却拖垮了楚国,成功地在东周称霸。 在力助晋悼公争霸成功的功臣中,下军佐魏绛是其中之一。在晋、楚争霸即将进入
标签楚国,楚人,晋国,郑国,吴国,公子烛庸,左司马,荀罃
汉文帝的双面人生
在汉文帝时期,天下最富庶的地方,并不是关中三辅等农业基地,而是远离中央的江东之地。盖当时汉朝行黄老之道,主张无为而治,特别是在国家行政体制上,主张中央“无为”,给予地方充分的发展权力,这对国家经济的发展固然有利,但也导致了地方日益坐大,而江
标签汉文帝,吴王刘濞,刘邦,汉朝,汉景帝,霸陵
简评大明十六帝功过得失
太祖朱元璋 从一个放牛娃到一个伟大王朝的缔造者,朱元璋身上有太多值得我们评说。但我觉得,最重要的还是这几点。 恢复汉家江山,收复幽云十六州。自石敬瑭拱手让出幽云地区,中华大地就失去了千百年来抵御北方游牧入侵的重要屏障。中原王朝的将士们,不得
标签明朝,朱元璋,朱棣,明武宗朱厚照,武宗,朱允炆,朱祁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