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的功与过:太贪恋权力的人,往往都没有好下场

李斯,以一客卿,一“外国人”的身份,获得了嬴政的赏识和信任,最终,坐上了秦国丞相之位。可见,其能力非常人能比,也可证明其“所言”深合这位始皇帝之意。

接下来,我们一起看看李斯的生平事迹。

一、君臣离间计,得嬴政另看。

李斯,楚上蔡人,师从荀子。早年为郡小吏,不甘平庸,来秦谋出路。嬴政为王后,李斯抓住机会,上书献策,大概意思就是:对付那些诸侯国的名士们,可以用财物去结交,不愿意合作者,可用武力解决。

这就是所谓的“离其君臣之计”,从国家内部分化其君臣关系。之后,嬴政采纳此策略,李斯便成了“客卿”。

二、以《谏逐客书》,挽回仕途生涯。

当时,在秦有位叫郑国的韩国修渠者被发现是间谍。另外,在秦国境内,还有不少六国的间谍。于是,秦宗室大臣纷纷上书,让嬴政驱逐这些“外来者”,从而,避免为各自主人进行的“间谍”工作。李斯,毫无疑问也在驱逐之列,当然不排除有人嫉妒他的才能。

对此,李斯不甘离去,在好友蒙恬的劝说下,写下著名的《谏逐客书》: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1,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邳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

其中,他列举了秦国历史上,秦王重用“外人”获得巨大益处的例子。比如:孝公用商鞅,惠王用张仪。可见,正是以前的秦王们,不避人才的策略,“惟贤任用”,才使得秦国有了如今的殷盛和富强。

李斯用强大的事实为理论依据,提出:如果秦王过于计较人才的“出身”,那么,可能将会让国家再无强大之名。果然,嬴政读后,收回了原先的政令。

至此,李斯一路辅佐,最终,达到了人生的巅峰。

三,李斯为何后来会和赵高“联手”篡改遗嘱呢?这也给他的政治生涯留下了极大的污点。

先来说说赵高,其进宫为宦官,是因为父母的“过错”。有人说是其母亲触犯刑法,也有人说是其父亲,现今已无从考证了。按照当时的律典,赵高遭到了宫刑,做了宦官。此人非常擅长“察言观色”,并“巧言令色”,很得胡亥的赏识和信任。

除此,赵高极有野心,也不缺“智慧”。这里有一段史料,可以看出他是如何与李斯“斗智”的。《史记·李斯列传》记载,二世怒曰:“吾常多闲日,丞相不来。吾方燕私,丞相辄来请事。丞相岂少我哉?且固我哉?”

可见,李斯忽略了赵高这个人,或者可以说是他低估了赵高的“用心”。当初,赵高为何力举胡亥,而不是其他公子,正是因为他可以控制胡亥。

后来,胡亥不理朝政,全凭赵高“说了算”。

图片马上加载完成,请稍后

而这时,李斯已经是边缘化的人物了,只要让胡亥的“不满”放大,就可以让李斯“惹祸上身”。所以,他故意选择在胡亥很忙的时候,让李斯“觐见”。

作为一名位居高位的丞相,后来会被一个宦官说动,让他改变主意的原因不外乎“个人以及家族利益”。因此,有人分析,李斯是在赵高的利诱和威胁下,才篡改了遗嘱。

当时,李斯和扶苏,在个人政见上相左。所以,他未必不担心,扶苏上位后,会威胁到他现在的既得利益。同时,他也高估了自己掌控大局的能力。

当初,李斯来到秦国,投靠在吕不韦门下,其后续的一系列事件,让他不敢“拉党结派”。可是,赵高的背后,却有胡亥这棵大树,注定了他根本无法抗衡。

再说,赵高手中还有其“合谋改诏书”的证据,这让李斯极其被动。

图片马上加载完成,请稍后

其实,从李斯个人的经历来分析,最终害他丢了性命的,还是“权力”二字。

当时,他不甘做一个小官,拜了荀子为老师,韩非子是他同学,后来也到了秦国。韩非子口才虽然不佳但文笔极好,根据史载,韩非子后来入狱就是李斯的谗言所害。由此可以看出,李斯不允许任何人撼动他的地位。

李斯虽然有治国之才,但却没有算到,胡亥居然如此“听话”,完全不似他的父亲。本以为拥立他坐上皇帝,可以保全自己的利益不受损失。可是,他忽略了一点,赵高想要的比他想象的多得多。

所以,可不可以做一个设想?当初的李斯如果退一步,完全脱身于官场,是否可以保全自己以及族人的性命呢?

当然,历史是无法重演的。

图片马上加载完成,请稍后

李斯虽然对秦国做出了很多的贡献,但从其后“背叛”君王一事来看,更应该说他是一位“投机政客”。只是,他过于执着于“权力”,终落得被腰斩的悲惨下场。

纵观历史上功高盖主的人物,无一不是利益所趋,而李斯也是一样。他始终都无法放弃自己的利益,即使身为一朝宰相,也无法摆脱私利的影响。最终,为了自己的利益,毁掉了整个秦朝的基业,也是可悲可叹。

参考资料:

【《史记·卷八十七·李斯列传·第二十七》、《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第六》、《史记·卷五·秦本纪第五》】

本文标题: 李斯的功与过:太贪恋权力的人,往往都没有好下场
永久网址: https://www.laoziliao.net/history/info/5372836 (请复制分享给好友)

料友留言(数量:0条)

相关文章
古代打仗时,前排士兵明知道必死还甘愿站在第一排,究竟为什么?
奇怪的是,在古代冷兵器的战场上,尤其是攻打坚城的时候,第一排的士兵明知会死为何还往前冲?还有人认为,怕死的士兵是不是可以装死,这种办法更不可取,如果士兵装死,很可能被流弹击中,或者被同伴踩死,即使侥幸存活下来,战后清扫战场时也会被处死,所以
标签第一排,督战队
欧洲君权神授思想是如何发展来的?这种荒谬思想曾是时代的进步
君权神授的思想内容大概是,国王作为一个国家的君主,就好比是一个家庭中的家长,拥有对国家的绝对掌控力。其实君权神授的思想由来已久,早在古希腊的王政时期,以及早期的埃及文明和后来的罗马帝国时期,君权神授都是君主用来巩固统治的必要法宝。由此可见,
标签欧洲_历史,君主,教皇,叶卡捷琳娜二世,罗马帝国_国家
上海的鲁班路与曾经的鲁班庙
文/老周 了解上海的朋友,一般都知道上海的路名大多会以全国其他省市的名字来命名,不过其中也夹杂着一些以人名命名的路名,如黄兴路、自忠路、安澜路、晋元路等,大多都是为了纪念近现代的英雄人物而设,而以古代人物命名的马路则相对较少,如鲁班路、光启
标签鲁班庙,上海县,鲁班路,上海浦东,鲁班
故宫2020雨中直播:雨中故宫·涓流尽汇
请安装腾讯新闻最新版本查看。
标签故宫,直播
尚可喜为何不卷入三藩之乱?背叛大明,为何不愿再度反清?背后隐藏怎样真相
从擒鳌拜开始,这位当时的年轻人的作为与雄心似乎先后导致许多人的误判,大多认为他年轻气盛,与其父祖相比不可同日而语,因此在这些人中,显然也包括久居云南的吴三桂和其他几处藩王,而他们在创业之初,都是大明的降将,对于清朝来讲,无疑对他们的感情相当
标签尚可喜,康熙,明朝,三藩,清朝,毛文龙
历史上的助学制度,如何给贫困学子圆上入学梦的?
此后,在洋务派设立的所有学堂,无论是语言学堂,军事学堂,还是实业学堂,均实行这种包括膏火制在内的助学制度,比如1895年设立的著名的天津中西学堂,除供给食宿外,还给膏火,而且头等学堂和二等学堂学生的膏火银数量不同,就是同等学堂中不同年级的学
标签学堂,岳麓书院,清朝,京师同文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