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仗打掉近百万发子弹!6000多人的步兵师,为何弹药这么足?

在近代中国的军阀混战中,有两支军队是非常重视火力的。其一是张作霖的奉系军队,其二是阎锡山的晋系军队,这两军都拥有规模庞大的炮兵部队,而在步兵中自动火器的装备量也很大。而且这两个系统的军队,都有各自的兵工厂作为依托,可生产大量武器装备与弹药。

奉军易帜成为东北军后,其控制下兵工厂的军火产量依然非常高,加之大量的外购,使得东北军在1930年代初的火炮和自动火器装备量位居全国前列。阎锡山的太原兵工厂虽不及东北兵工厂规模那么庞大,但在生产火炮、枪械和弹药上,仍是相当突出的。

不过东北军在丢掉东北后,主要的军火来源断绝;太原兵工厂在中原大战后,规模和产量也大大缩小,这对东北军和晋绥军的装备水平造成了不小的影响。

但总的来说,由于太原兵工厂还是阎锡山亲自掌握,而晋绥地盘也完好无损,故而直到全面抗战爆发时,晋绥军在武器装备上依然维持了比较不错的水准。另外由于有兵工厂作为依托,晋绥军在弹药的补充上亦是相当充裕,因此在作战中体现出了火力较强的特点。

说到这里,大家肯定都会想到老版《亮剑》中楚云飞的358团。在小说和电视剧剧情中,该团是晋绥军的一个加强团,有5000之众的兵力,还有一个炮兵营,武器装备和补给水平可比李云龙的独立团强多了。

其实这样的兵力和配置,只不过是小说创作者为了贴合剧情发展而设定的,在真实历史上的晋绥军,一个加强团倒真未必有这么好的配置。但是晋绥军炮兵比较强,火力也比较猛的特点,倒还是很贴切的。

下面我们就简单聊聊中原大战后到全面抗战初期晋绥军的编制情况,以及在跟日军作战时的弹药消耗情况。

中原大战阎锡山失利后,晋绥军被迫进行缩军整编,最初老蒋这边只给了4个军的番号,即第32军、33军、34军和35军(后来给了护路军及部分独立部队番号)。

这样的军是按照二师四旅八团制改编的,每个军约有20000人左右的兵力,在团以下参照东北军编制进行改编,故而每个团的兵力数较多。但由于军师旅团番号被压减甚多,因此很多军官不好安置。

阎锡山重回山西后,对晋绥军的编制进行调整,将每个师所辖2旅4团改为3旅6团,这样既为编余军官安排了位置,也有利于晋绥军编制的重新扩大。

由于此前发生了商震离晋等事件,阎锡山对所部将领的疑心甚重,为了抓紧部队,阎锡山还将师旅番号全部打乱:

有的军下面既辖师,也辖独立旅;还有的军只辖独立旅;有的旅下面只编两个团,有的则编三个团。步兵团内部的编制也并不统一,在机枪、迫击炮的配置上有强有弱。

通过这种方式,阎锡山使得晋绥军的主要兵力皆控制在自己亲信手中,从而实现对晋绥军的绝对掌控。

但是这样的调整也是有弊端的:

第一:加大了晋绥军部分将领的离心倾向;第二:于作战指挥甚为不利。尤其阎锡山信任的亲信将领多不擅长打仗,而有能力的晋绥军将领则多被所忌,或遭暗杀、或被迫出走,或压缩职权,进而对晋绥军的整体战力造成不利影响。

比如到全面抗战爆发时,傅作义为第7集团军总司令,但其嫡系部队只有第35军。这个军号称是一军之众,下面却没有师的番号,只有两个独立旅。

而陆续划归傅作义指挥的又有独立第7旅、第72师、第101师、新编第6旅等部,上述各师/旅往往都不在一个军建制内,需要负责和听命的层级太多,这对于作战显然是不利的。

比如其中的第72师,原本晋绥军在中原大战后的缩军整编中,该师与73师同在第35军的编制下。但是傅作义却从未能指挥到第72师,该师是直接听命于师长李生达的。

为了限制傅作义的力量,后来阎锡山干脆将第73师的番号也给要了过来,由此使得傅作义堂堂第35军军长,其麾下竟然只有两旅之众。

图片马上加载完成,请稍后

第72师实际独立于35军之外,后受命在师长李生达率领下到南方作战,老蒋为了拉拢这支晋系部队,给了其第19军的番号。因为李生达与老蒋关系过密引发了阎锡山的不满,所以李生达糊里糊涂地死于暗杀,第19军军长之位则由阎锡山的亲信王靖国接任,第72师师长由陈长捷接任。

陈长捷固然与傅作义关系紧密,能够听命于傅,但是他还要对军长王靖国和阎锡山直接负责,其实所受掣肘也不小。

比如其第72师在受命参加南口方向作战时,所辖4个步兵团中,便不能全师出动,其434团直接被阎锡山扣在了晋北监理国防工事。

所以72师实际在南口参战的兵力是208旅所属之415团、416团和217旅所属之433团以及师旅直属队,全师参战兵力为军官304人,士兵6255人,合计为6559人。

不过大家要知道的是,3个团6000多人的兵力,不代表一个团就有2000多人。按照晋绥军当时的步兵团编制,一个团的兵力数大约是1500到1600人,第72师的兵力可能略多些,3个团大概能到5000人左右,其余1000多号人则是师直属队和两个旅的直属队。

图片马上加载完成,请稍后

第72师的步兵团配置比较好,步兵营有重机枪连,团属有迫击炮连,步兵连里轻机枪和冲锋枪的装备量也较大,而从后续该部的弹药消耗中我们也能看到这一点。

前面提到,第72师是去增援第13军的,这场战役就是全面抗战初期的南口之战。这一仗要么知道的人比较少,要么就以为全部是中央军13军打的,实际上晋绥军也参与其中了。

当时大体的情况是,七七事变爆发后日军迅速增援军队,并在7月底侵占了平津地区。

日军一开始的作战计划是集中主力向保定方向进攻,但由于在平绥线上陆续有中央军第13军、西北军刘汝明等部的集结,对日军侧后造成了威胁,因此其决定以第5师团和独立混成第11旅团等部向南口攻击,另外关东军察哈尔派遣兵团向张家口攻击,意欲解除其侧后威胁。

当然就第5师团和关东军而言,也想趁着这个机会攻入山西,所以作战积极性很高。

第13军是中央军汤恩伯的基干部队,兵员充实、装备较好,但在与日军主力部队的作战中损失甚重,战至8月中旬时已难以为继,因此陈长捷率第72师主力前往救援,主要部署在横岭城、镇边城和850高地,支援汤恩伯第13军的第4师作战。

图片马上加载完成,请稍后

在战后第4师炮兵营总结失利原因时曾提到了七个因素,其中第三点即是:晋军作战力太差——七十二师一上火线,未经两小时即执行溃退。

不过对这种说法,时任第72师师长的陈长捷并不买账。陈长捷在“血战长城内外”一文中,专门提到:

当战况激烈中,第4师撤回岭下之部队,讹传敌军冲垮我师接防部队。当时前方通信设备交接未妥,但听敌我枪炮声和手榴弹爆炸声激烈地相交杂,莫名前线究竟为何?陈大庆(第4师副师长)又起惶惑,频来探问战况,第72师参谋长李铭鼎告以师长已率特务连上山应战去了,鏖战正剧,工兵连亦调去,可能稳定下来。

从这段记述来看,当时的战况显然是很激烈的,连陈长捷都带特务连上去了,足见阵地相当危急。那么真的是晋军作战能力太差,两个小时就溃退了吗?

按照陈长捷的说法,其实是日军发动进攻时,第4师部分阵地还没有交接妥当就自己离开了,使得两个山头被敌占领。

图片马上加载完成,请稍后

晋绥军415团在团长高金波率领下以两个营兵力夺回阵地,但高团长和一个营长也都负伤了,之后高团长带伤坚守,208旅旅长吕瑞英亲自指挥山炮猛轰日军,才打退敌人进攻。

倒是陈长捷还吐槽中央军第4师炮兵营固定在一个阵地上被日军火力压制,后撤的部队也整理不起来,对第4师副师长陈大庆也颇为不满。

由此可见中央军第4师和晋绥军第72师之间其实矛盾不小,实际是互看对方不顺眼,所以战后很多话都不太客气。这里面可能有一些根深蒂固的成见,但也有不同的打法所造成的误解。

其实抛开这些的话,第4师当时确已力尽,而第72师确实也是死命增援的。比如晋绥军416团在增援中央军850高地时,团长张树桢率全团拼死作战,自己和两个营长牺牲,全团仅余不到一个营也把阵地给夺回了,能打到这个地步,怎么可能是中央军炮兵营所说的晋军72师两个小时就溃败了?

其实按照陈长捷所说,倒是晋绥军的独立第7旅打得不太好。可能因为中央军第4师对陈长捷很不爽,所以干脆来个移花接木了。

陈长捷属于晋绥军中比较能打的将领,晋绥军也擅长防守作战,所部火力还比较强。

图片马上加载完成,请稍后

据当时的弹药统计,第72师在南口作战期间共计消耗步枪弹236852发、轻机枪弹511191发、重机枪弹159532发,再加上冲锋枪弹、驳壳枪弹的消耗,弹药消耗达近百万发

要知道,这基本就是一周左右时间的弹药消耗,几乎却赶得上八路军打百团大战时129师和晋察冀军区所有的子弹消耗了,可见当时晋绥军是不怎么缺子弹的。

之所以不缺子弹自然主要得益于太原兵工厂,正是由于有兵工厂的大量子弹供应,晋绥军才可以有相当猛烈的火力。从而使得陈长捷在横岭城一带所实施的奋勇队战术发挥了一定效能。

图片马上加载完成,请稍后

不过晋绥军的子弹消耗虽然不少,但也存在当时中国军队对日军作战的通病:即射击纪律和技术不良。总是过早开火、持续开火,射击阵地很少转移,故而猛烈火力纵然可以暂时阻止日军攻势并能给予敌人一定的杀伤,但待日军调整后便可摧毁火力点,继续发展进攻。

而且晋绥军虽然有不少火炮,火炮的运用也更灵活些,但终究不敌日军,还是处于总体被压制的状态。

所以在不怎么适应日军打法的背景下,防守阵地仍然是不断被突破和后缩的,尤其是日军在张家口方向取得突破后,南口方面的坚守已经没了意义,汤恩伯遂部署守军依次突围。

晋绥军第72师虽然伤亡惨重,跟第4师的关系也比较紧张,但两部最后还是协力突围。

据战后统计,第4师伤亡达6000余人,第72师伤亡也有3600人,都可以说是伤亡过半。这两个师都是当时装备比较好的部队,弹药量也比较充足,但在跟日军作战时短时间内遭到的伤亡都是比较大的,可见在当时对日初战时各部所面临的困境。

本文标题: 一仗打掉近百万发子弹!6000多人的步兵师,为何弹药这么足?
永久网址: https://www.laoziliao.net/history/info/53353624 (请复制分享给好友)

料友留言(数量:0条)

相关文章
为何说十个石达开也比不上杨秀清?
性格决定命运,石达开是一名合格的统军将领,却不是一名合格的领导者。 如果用一个成语形容石达开,那便是义薄云天!简单说就是讲义气。 俗话说得好,慈不掌兵,讲义气的石达开确实能靠个人魅力受到一部分人的拥护,但想要成功是远远不够的。 萧朝贵,冯
标签石达开,杨秀清,洪秀全,太平天国,天京
美国历史教材是如何写中国的?仅记载了20页,共出现过6位中国人
何为历史?一般来说,历史泛指过去发生的、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事情。《说文解字》中写道:“史,记事者也;从又持中,中,正也。”然而事实上,历史和文学是分不开的,纵观全球,又有几位史学家能丝毫不带个人感情地进行历史题材创作。 正如
标签美国历史,李世民,嬴政,刘彻,西汉,武则天,唐朝,孔子,郑和,美国_历史
解放战争时期,国军怎么打都是输,他们的软肋究竟在哪里?
许多年来,网络上一直都在热议一个现象:在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军将领为什么会越打越差,部队战斗力每况愈下。 而在这些国军将领中,有不少人曾经是赫赫有名的抗日悍将,他们曾经是日本侵略者的克星,比如王耀武、薛岳等。 老照片 薛岳(右) 可是,进
标签国军,解放战争,国民党军,国民党,张灵甫
开国少将回乡,发现母亲乞讨为生;县干部设宴款待,个个肥头大耳
没有情感,道德就会变成枯燥无味的空话只能培养出伪君子。――苏霍姆林斯基 情感是道德感和价值感的体现,没有情感就如同行尸走肉。人类是推崇情感的,忠孝双全的沈云英千古流芳,一代丞相狄仁杰望云垂泪思亲。 《战国策·国策》有个"冯谖客孟尝君"的故
标签母亲,许世友,尤太忠
三国死的最憋屈的猛将,一生仗义骁勇,却因战袍被树枝缠住被敌将趁机砍死
三国绝对的乱世,绝对的猛人辈出,死的窝囊的如颜良,文丑,无论哪个都是万人敌,却被关羽秒杀,还有张飞,在睡梦中就被杀了,死的稀里糊涂,还有那个最窝囊的秦宜禄,老婆被曹操霸占,儿子秦朗也成了别人的儿子,自己还为曹操卖命,最后张飞实在看不惯他的
标签三国,陈武,孙权,曹操,东吴,曹魏,张飞,张辽
李隆基将太平公主满门抄斩,却唯独放了她的儿子,究竟是何原因?
李隆基将太平公主满门抄斩,却唯独放了她的儿子,究竟是何原因? 说起李隆基,大家有着不同的想法。有人想起李隆基与杨玉环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也有人想起一代王朝由盛转衰的遗憾悲切。对于李隆基,大家众说纷纭,评价不一。那么,大家对于李隆基将太平公主
标签李隆基,太平公主,武则天,李唐,韦后,李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