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绍集团也曾三次谋划“挟天子以令诸侯”,为何最后都没成功

“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一操作,虽然起源于《左传》,且在历朝历代都有不少人“精于此道”,但最广为人知的恐怕还要数三国时期。董卓算是“首创者”,曹操则是将其玩的轻车熟路达到巅峰,而司马懿则是祖孙三代“接龙”,最终从“挟天子”到自己“作天子”从而成功上位。

不过除了这几位“实践者”以外,同时期另一位大人物,出身“四世三公”贵为名门之后,并一度成为实力最强“诸侯”的袁绍袁本初,也曾经多次谋划过“挟天子以令诸侯”,但是与上述几位不同的是,袁绍却始终处于“未遂”状态,到最后也并没有真正实施过。

那么,这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

上图_ 袁绍(?-202年),字本初

第一次:试图“另立新君”,无奈无人问津

董卓权倾朝野之后,废除汉少帝刘辩,拥立汉献帝刘协,企图用这种擅行废立的方式威慑朝政(此举董卓的“老前辈”西汉霍光、东汉梁冀等都曾用过,唐朝中后期的刘克明等大太监们也屡试不爽)。

面对这种情况,天下众多中央和地方实力派(号称“十八路诸侯”)拥戴袁绍为盟主,集结大军讨伐董卓。而面对董卓的“废立”,袁绍则针锋相对的搞出了一个“另立”,他决定支持宗室刘虞为帝,算是“另立中央”。不料此举不仅鲜有支持,就连刘虞自己也是痛骂袁绍拒不接受,最后袁绍只得灰溜溜的不了了之。

上图_ 董卓(?-192年),字仲颖

袁绍的“另立”行为之所以失败,其实原因是很显而易见的。

首先,汉献帝刘协虽然是董卓这个“乱臣贼子”拥立,但他也是汉灵帝之子、汉少帝弟弟,还是“根正苗红”的刘姓皇室。

其正统的地位也是得到朝野上下一致认可的,就连“十八路诸侯”起兵也只是讨伐董卓,可没人敢说献帝是董卓立的“不算数”,在这种情况下,袁绍的“另立”举动简直就是大逆不道、分裂国家。

也因为如此,除了袁绍的“老铁”冀州刺史韩馥(这位连手里的地盘都拱手相让给袁绍,还标榜“才不如本初,度德而让,古人所贵”,不愧是袁绍的铁粉,结果地盘给给袁绍夺去了,人也被逼自杀了)等极少数人以外,其他“大佬”们基本都不支持。

曹操对此嗤之以鼻,一向与老哥不和的袁术则不仅坚决反对,更是给自己贴金说什么“慺慺赤心,志在灭(董)卓,不识其它”。当然袁术嘴上说要做“大汉忠臣”,实际上却在日后自立为帝,其“自立”的举动,上面那些“废立”“另立”之流一比就“相形见绌”了(当然结局是兵败身亡)。

上图_ 袁术(?-199年),字公路

其次,袁绍“另立”的对象刘虞本人也是坚决反对,还痛骂袁绍“反造逆谋”,让袁绍好不尴尬。

除了刘虞本身忠于汉室之外,作为宗室的他其实也清楚,就算做上了这个“皇帝”,也会成为天下讨伐的“伪帝”,就算侥幸“成功”也不过和献帝一样都是傀儡的命,结局都是不妙。

面对董卓乱政,袁绍身为盟主却在谋划另立新君、浑水摸鱼,可谓是乱上加乱,这点小心思当然瞒不过各方势力,最后也只能无人问津,成为笑柄。

图片马上加载完成,请稍后

上图_ 沮授(?-200年),广平人,东汉末年袁绍的监军

第二次:智囊沮授极力谋划,无奈袁绍不愿意

那位连曹操都赞誉为“孤早相得,天下不足虑”的谋士沮授,早在袁绍起兵之初,就建议其“迎大驾於西京,复宗庙於洛邑,号令天下,以讨未复,以此争锋,谁能敌之”(当然此时的“大驾”还是汉少帝)。

而在袁绍在河北立稳脚跟之后,沮授又建议袁绍“西迎大驾,即宫邺都,挟天子而令诸侯”,此时的汉献帝刚刚经历过董卓之乱,又被李傕、郭汜等人争来抢去,确实是一个好时机,加上袁绍也具备这样的实力。然而,袁绍经过一番犹豫特别是郭图等谋士的反对下最终还是没有采纳沮授的建议,于是再一次不了了之。

图片马上加载完成,请稍后

上图_ 刘协(181年4月2日—234年4月21日),即汉献帝

袁绍之所以拒绝了沮授之策。

首先在于袁绍和汉献帝之间有很大的“隔阂”。对于袁绍来说,汉献帝登基本来就不是他的意愿,他试图拥立刘虞是人尽皆知的事情;而对于汉献帝来说,他对袁绍当然不会有什么好印象(董卓某种意义上说还算有“拥立之功”)。如果献帝不是个傀儡天子而是个实权皇帝,恐怕也不会有袁绍的好果子吃。

其次,袁绍认为把献帝迎来,有个皇帝在身边会让自己的行动处处受限制。对此郭图(此人不止一次给袁绍出过馊主意)就奉劝袁绍“今迎天子,动辄表闻,从之则权轻,违之则拒命”,袁绍也认同这个观点。

从以上可以看出,说到底除了袁绍这个名门之后的面子问题在作怪,其为人也确实缺乏战略和长远眼光。就拿曹操来说,一方面君臣礼仪做足,另一方面还不是为所欲为,完全“无拘无束”,献帝又哪敢去对曹操“多管闲事”!可见同样的事,换做不同的人去操作,结果也是大不一样的。

图片马上加载完成,请稍后

上图_ 郭图(?-205年),字公则,颍川(治今河南省禹州市)人

第三次:试图和曹操“分享天子“,遭到当然拒绝

俗话说“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袁绍不愿意干,曹操当然不傻,于是就将献帝“迎接”到了自己的地盘许昌,之后的形势一片大好,“太祖(曹操庙号魏太祖)迎天子都许,收河南地,关中皆附”。袁绍这才恍然大悟、悔不当初。

于是袁绍想了一个自认为两全其美的办法,他准备让曹操将献帝迁到离自己地盘较近的鄄城。这样既便于自己给献帝“施加影响”,说白了就是想和曹操分享“献帝”,又便于在“必要”的时候直接发兵“抢走”献帝。同时,甄城还是属于曹操的地盘,袁绍认为这样做曹操也不会太反对,可谓是“双赢”。

然而,袁绍的如意算盘打得很溜,可这个计划确实太不高明,不要说曹操这样的枭雄,就是水平一般智力正常的都能一眼看出来袁绍的小心思,于是结果自然是“太祖拒之”。

袁绍这次失败,原因就是太过于想当然,自以为是,把别人当傻子,其结局自然可想而知。

图片马上加载完成,请稍后

上图_ 曹操(155年-220年)

多次“错过”天子的袁绍,其辛辛苦苦打拼下来的基业和地盘,在其死后最终也被自己的儿子们输得个一干二净,全被老朋友、老对手曹操“笑纳”了。

客观来说,袁绍身为一个名门公子哥,能在乱世之中一度成为最为强大的军阀,除了其人脉背景以外,其自身的能力也是值得肯定的。然而,就好比窦建德遇上了李世民、陈友谅遇上朱元璋一样,无奈自己遇上了曹操这么一号敌手,最终也只能是出局。

而从袁绍在多次谋划挟君自重却最后都未果而终来看,统领一方的他到底在雄才大略、审时度势、当机立断等“领导力”方面还是存在相当不足,这也导致了其最后失败的必然命运。

作者:杨上柳下 校正/编辑:莉莉丝

参考资料:

〔1〕《三国志》西晋 陈寿著

〔2〕《后汉书》南朝宋代 范晔著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文标题: 袁绍集团也曾三次谋划“挟天子以令诸侯”,为何最后都没成功
永久网址: https://www.laoziliao.net/history/info/52642258 (请复制分享给好友)

料友留言(数量:0条)

相关文章
北魏军队那么强大,为啥统一北方近百年里却不南下进行大一统?
南北朝时期的北魏,曾经是军力强盛的代名词。北魏铁骑所向无敌,让拓跋家族从草原小部落成为终结十六国的大帝国,还打的草原新贵柔然毫无脾气。然而,他们为啥不一鼓作气统一天下呢? 这种事情,想不想是一回事,成不成又是另一码事,十有八九只能是“心向往
标签北魏,魏晋南北朝,南朝宋,前秦,魏军,拓跋焘
二战日本人在山东济南的罪行,多么没有底线?喊女人的脚“顶小”
1937年9月在全面侵华的两个月之后,日本人的部队抵达了山东德州防线,眼看着日军就要杀进山东境内了,当时负责防守山东的韩复渠才将部队调往前线,但是韩复渠的军队和日军一交手就一百退敌,本人连忙狼狈逃回济南。 回到济南之后的韩复渠连忙对着济南
标签日本人,二战,山东济南,日军,济南,山东
尖底瓶贯穿“仰韶文化”,物理学家一次实验,推翻教科书结论
1921年,在河南省绳池县的仰韶村内,来自瑞典的考古学家发现了一处上古遗址,出土的陶器中以夹砂红陶和泥质红陶为主,后来学界将具有相关特征的半坡、庙底沟、马家窑等上古遗址,共同命名为“仰韶文化”。 在这种遗址中,最典型的陶质器皿为尖底瓶、大口
标签尖底瓶
为什么李世民敢向李渊造反,而朱棣却不敢向朱元璋造反呢?
要真把李世民和朱棣放在一起问这个问题,那么尴尬的只会是朱棣。 为啥朱棣不敢向朱元璋造反?因为他没那个能耐啊! 都说太祖(高祖)打江山,我国古代历史上的封建王朝,最不符合这个说法的,就正是大唐朝。 整一个大唐的建立,都是李世民“加班熬夜”赶
标签李世民,朱棣,李渊,朱元璋,李建成,唐朝
鏖战长沙:摇摇欲坠的孤城,却成为太平军长达八十一天的噩梦
斑驳的青砖遍布苔藓,泛着深绿而毫无生气的光泽;灰暗厚重的城垣,随处可见因坍塌而形成的豁口,却仍然固执地支撑着摇摇欲坠的孤城。 城头之上,大片的城垛已损坏殆尽,只留下一堆裸露的碎石和芜杂衰黄的稗草,突兀地横陈于九月的晴空之下。潮宗门木制的城
标签太平军,长沙,清军,太平天国,长沙城,萧朝贵
历史上真实的五阿哥永琪是个什么样的人
小时和家人一起看琼瑶剧《还珠格格》,在乾隆皇帝的诸多皇子中,我们总会觉得似乎乾隆皇帝好像特别宠爱五皇子,爱新觉罗·永琪,但是为什么乾隆皇帝最后却传位给了爱新觉罗·颙琰也就是后来的嘉庆皇帝呢,历史上真实的五阿哥永琪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历史上
标签爱新觉罗·永琪,五阿哥永琪,乾隆,爱新觉罗·颙琰,愉贵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