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中阵地前的尸体去哪了?都怎么处理呢?

作者|我方作者张嵚

《朝文社》(原《我们爱历史》)为头条号签约群媒体

字数:2670,阅读时间:7分钟

历史提问

战争中阵地前的尸体去哪了?都怎么处理呢?

在关于战争史的记录里,“伏尸千里”“尸横遍野”乃至“尸积成山”,都是战场上常见的血腥景象,但怎样处理战争后的战场尸体,却是一桩常被忽略,但自古以来就无比重要的冷知识。先秦时代的典籍《管子》里就说,如果不能在春天里及时掩埋野地里的尸体,那么等到夏季到来,野地里就会瘴气遍地,形成大规模的瘟疫。

所以,比起战场上的惨痛伤亡来,战场上遗弃的尸体,却很可能是未来更大的安全隐患。及时处理尸体,对于古今中外的军队来说,都是必要功课。

特别是在犬牙交错的城池及阵地攻坚战里,一旦尸体处理、掩埋不及时,就有可能造成比战场厮杀更严重的减员。比如公元451年的盱眙之战,杀红了眼的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以数十万大军猛攻刘宋小城盱眙。激烈战斗持续了近三十天,盱眙城外北魏士兵的尸体堆积如山,几乎与盱眙城市差不多高。结果也正如《管子》里的理论,这些尸体很快带来了瘟疫,令北魏大军“疾疫死者甚众”,几十万北魏军减员过半,只能仓皇撤退。

所以,即使在古代科技水平下,但凡战斗力强大的军队,也通常有快速处理战场尸体的能力。以北宋末年的汴京保卫战为例,依据《续资治通鉴》的记载,当时金军在攻城时虽然伤亡惨重,但每天死亡的金军士兵尸体,金军都能迅速移走掩埋。相反北宋这边由于指挥组织混乱,殉难在城头阵地上的宋军士兵,其尸体基本就倒在原地无人管,这也令拼死守城的汴京军民士气大受打击,给接下来的汴京沦陷埋下伏笔。

而比起“掩埋”“焚烧”等处理战场尸体的方法,古代战争史上,也有一种特殊的“处理方法”——筑京观。即把敌军士兵的尸体,堆积起来形成庞大的建筑,用以震慑敌方和夸耀武功。以明代《山堂肆考》里的形容说“积战死之尸,封土其上,以彰克敌之功。”这种恐怖的处理方法,在春秋年间的战争里就以出现。而后在“战国”“三国”“南北朝”“五代十国”等多个乱世里频繁出现。

比如南北朝年间,北齐名将斛律光击败北周大军后,就将三千北周士兵首级“积为京观”。五代十国年间,后梁悍将王茂章以水攻方式击败朱景后,将朱景军队里的溺死士兵尸体打捞出来后,也是“积其尸为京观”。

甚至有时候,交战双方也常以“筑京观”的方式互相震慑对方。以持续二十五年的宋辽战争为例。北宋在君子馆之战惨败后,辽国就把宋军阵亡将士的尸骸收集起来“筑京观”。几年后,宋军在长城口之战里大胜辽军,两万辽国精甲骑兵全军覆没,宋朝也以牙还牙,把两万辽国骑兵尸体堆在宋辽边境上,然后一层层用泥土夯实,筑成一座更庞大的“京观”回击辽国。以这个意义说,宋辽不久后的“百年和平”,就是宋军将士们用生命换来的。

图片马上加载完成,请稍后

需要指出的是,虽然大多数古代军队,都明白“处理尸体”的重要性,也有那么多出于不同目的的“处理手段”,但迫于技术条件等各方面原因,每次战争之后,也都会有大量士兵弃尸荒野。以明代为例,明初建国的时候,历经战乱的河西走廊地区就“人骨山积”,同样饱受战火的中原各地也“积骸成丘,居民鲜少”。类似场景,在历代战争年代,并不罕见。

而在15世纪中叶明朝“北京保卫战”后,打退瓦剌进攻的明朝,其实也付出了不小的伤亡代价。即使在北京城周边地区,就有许多士兵尸体数月暴尸城外。最后还是明代宗的皇后汪氏看不下去,派官校去掩埋安葬,这才叫这些殉国将士们入土为安。天子脚下尚且如此,其他地方可以想。对于古代士兵来说,能“入土”已是幸运,唐代诗人陈陶那一声“可怜无定河边骨”,才是历朝历代战场上的常态。

而到了技术手段更先进的近现代战争史上,“及时处理尸体”也是交战方的共识。比如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加里波利半岛战役里,英国与土耳其在加里波利半岛滩头上展开厮杀,短短一个半月时间,滩头阵地上就堆积了双方超过八千具尸体,以至于“空气中弥漫着恶臭”。严峻的医疗压力,也让双方不得不暂时停火,派兵花九个小时时间安葬尸体。双方派来干活的士兵,还友好互赠香烟等礼品。等停火期一过,再拿枪杀得你死我活……

图片马上加载完成,请稍后

而在人民军队的发展史上,无论面对多么残酷的战斗环境,包括处理尸体在内的“打扫战场”工作,也是必须完成的任务。以艰苦的抗战相持阶段为例,当时的八路军新四军在每次激烈战斗后,不但要及时安葬烈士的遗体,对被击毙的日伪军尸体,也要给予人道主义对待。

比如在1939年,晋察冀军区八路军在龙华里成功歼灭了一支日军部队。虽然战场上的日军“死尸压着死尸”,日寇的增援部队也在赶来的路上。但八路军依然“把他们一个个拖开了埋葬”。一个装死的日寇还突然跳起来袭击八路军,导致了一名八路军班长的牺牲。几个月后的雁宿崖战役和黄土岭战役里,这支八路军在击毙日寇“名将之花”阿部规秀后,依然将死亡日寇尸体尽数掩埋,并告知日方“立有石碑,以兹标志。”

甚至,在1940年激烈的百团大战里,晋察冀军区的八路军部队,还在打扫战场时意外救了两个日本小女孩,“大的五六岁,小的还不会走路”。虽然她们是被击毙的日本官员的女儿,但八路军依然给了她们妥善的救治与关怀,而后又派人将两个女孩送到石家庄日军司令部。40年后,两位获救女孩之一,已是三个孩子母亲的美穗子也专门来到中国,向当年救助她的八路军首长鞠躬致谢。

图片马上加载完成,请稍后

美穗子女士千里迢迢向来访中国向当年救他的恩人致谢

而到了战场考验更残酷的抗美援朝战场上,每次战役后的景象也更惨烈。比如在长津湖战役中的新兴里战场上,历经激烈战斗的新兴里几乎被夷为平地,敌我双方的尸体常常被混在一起,在重要的阵地前,甚至尸体“已堆积成了小矮墙”。而在新兴里西4公里处的断桥上,担任阻击任务的一整连志愿军官兵,全部以战斗队形冻死在雪坑里。就是在这片战场上,号称美军精锐的“北极熊团”全军覆没。其团旗至今仍在中国军事博物馆中。

图片马上加载完成,请稍后

而这样的景象,在朝鲜战争里的每一次战役后,都是常见一幕。

在这样的炮火烈度下,“打扫战场”也变得更困难。志愿军往往专门组织战士,以班为单位在法医的带领下打扫战场。把敌军和我军的尸体区分开,并在现场立好木牌,以便兄弟部队处理。凡是我军牺牲的烈士,都必须先要弄清姓名、番号、年龄、班排等信息,统计完毕后再送往朝鲜当地的烈士陵园安葬。以许多亲历者口述,哪怕许多身经百战的老兵,在敛葬烈士遗体时,也常常是“一边寻找,一边流泪”,为那么多好战士殉国泣不成声……

图片马上加载完成,请稍后

看似不起眼的“战场尸体如何处理”的问题,既印证了战争的残酷,也见证了人民军队成长壮大,为国家民族负重前行的珍贵历史。

参考资料:罗学蓬《中国人眼中的朝鲜战争》、段万翰《世界五千年》、吉川绘梨《京观》、陈梧桐《洪武皇帝大传》、郭建龙《汴京之围》

好书推荐

本文标题: 战争中阵地前的尸体去哪了?都怎么处理呢?
永久网址: https://www.laoziliao.net/history/info/51887206 (请复制分享给好友)
标签: 日寇

料友留言(数量:0条)

相关文章
古法精读水浒:读不懂洪信,看《水浒传》一百遍也是白看
身为《水浒传》中开篇放出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的始作俑者,洪信这个人物的作用虽大,但知名度却并不是很高。 在央视版电视剧中,这个人物更是直接被删掉了。 央视版砍掉这个人物的原因,倒不一定是因为编导不知道这个人物的重要性,而是因为这个人物确
标签洪信,水浒传,高俅,施耐庵,妖魔,张天师
2021年版海南省海口市各乡镇地名的来历
收集:百阿君 海口:宋代已有海口地名,意为南渡江出海口处。 琼山区 琼山:府南十里有大石,土石多白,似玉而润,故名。 府城街道 府城:元为乾宁军民安抚司治,明、清为琼州府治,府城因此得名。 文庄路:原名府前街,后改道前大街。为纪念理学名臣丘
标签海口,府城,南渡江,明朝,丘浚
韩信被杀后,萧何看着他的遗体冷冷说了四个字,被人诟病至今!
纵观中国历史,其实难免会发现一个重点——诛杀功臣。古代的皇帝不仅仅继承了远远流传的专制帝制,还继承了“天家无亲”的一个思想感情,这一点朱元璋深有体会,甚至做的“非常出色”。 朱元璋从“乞丐”出身,当他成为皇帝时,却展现了皇室的无情,这样的结
标签韩信,萧何,刘邦,钟离昧,项羽
历史典故:百闻不如一见
西汉宣帝年间,羌族头领狼何联合200多位羌人酋长,结盟发动叛乱,多次侵袭汉朝边界,烧杀抢掠,无恶不作,边地汉民苦不堪言。宣帝听闻忙召集大臣商议对策,决定派一员大将领兵前往平叛。 这时有位老将军名唤赵充国,今年已经七十六岁了,他年轻时曾转战四
标签赵充国,历史典故,汉宣帝,羌人,汉军
三国中那些厉害的家庭,荀氏八龙、诸葛三兄弟、司马八达
说起三国这段历史,大家是熟悉的不能再熟悉了,有太多的影视作品来展现那段历史了。很多人对里面的人物和事件都比较熟悉。不过对于里面的大家族,很多人没什么概念。其实,如果我们仔细看一下里面的人物,就能发现很多人的姓氏都是一样的,这样的人大多数都是
标签三国,荀氏,诸葛三兄弟,诸葛亮,曹魏,三国志,东汉,丞相,五常,史书
历史上让人头痛的契丹,如今演变成了哪个民族?你可能想象不到
“契丹弋猎汉耕作,飞将自老南山边,还能射虎随少年。”王安石曾在《阴山画虎图》中用这一诗句去描述宋朝时契丹族的发展,将其与汉朝时的匈奴相比较。 由此而知,耶律阿保机建立辽国后,契丹族在北方的势力已经不可小觑,与宋朝不相上下,或比宋朝还要强盛一
标签契丹族,辽朝,宋朝,唐朝,耶律阿保机,汉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