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为何否决施琅提出的进攻日本的计划?

施琅向康熙提出攻打日本的计划非常有意思,事情发生的时间是在1683年,也就是施琅率水师平定台湾后不久,他上书康熙的内容如下:

"从明代开始,倭寇就一直盛行,侵扰我东南沿海。

趁刚刚完成横跨海峡的作战时机,士气正盛,而且此时的日本闭关锁国,军备落后,和我大清实力差距很大,考虑到倭寇在沿海的肆虐,不仅有理由,而且有必要征伐日本,至少让其彻底的臣服,永绝后患!"

对此康熙也召集大臣商议了一番,最终决定不攻打日本,理由总结起来就这四条:

1、日本不好打。打日本需要渡海作战,渡海作战需要在日本找到合适的登陆地点,但我们对日本地形不熟,贸然攻打日本容易失利;

2、大清内忧外患。我们大清刚平定了三藩和台湾,连连用兵百姓早已不堪重负,财政也非常吃紧,这个时候我们还要全力对付北方的大患准噶尔,那有精力去对付日本?

3、打日本经济上不划算。日本是个小国也是个穷国,就算打下来了,还要派大量的军队去占领,占领这个国家得到的收入抵不了驻军的费用。

4、师出无名。日本现在还是我们的藩属国,每年向我们称臣纳贡,攻打他们也实在没有理由,还会招致朝鲜、琉球等其他藩属国的猜疑。

这四条理由每一条都说的十分在理,但这只是表面文章而已,要探究真正的原因,我们还要先理解施琅的意图。

施琅的真正意图在于继续建功立业。理解这一点也不复杂,为什么康熙会重用施琅呢?因为康熙要平定台湾,要平定台湾需要什么呢?当然是强大的水师了,那么当时清朝最善于打水战的人是谁呢?就是施琅。那么台湾打完了以后呢?康熙就自然不需要水师了,康熙不需要水师了,施琅还能干吗?就只能坐吃等死了。事实也是如此,在历史上施琅在平定台湾后就一直没什么作为了。

所以我们站在施琅的立场考虑问题,就不难理解他为什么要建议康熙去攻打日本了:如果康熙同意攻打日本,就必然要组建更为庞大的水师(日本比台湾大了十倍多,自然需要更多的水师),作为大清水战第一大将的施琅自然就会大有用武之地,施琅便能建立更大的功勋,这是施琅内心的真实想法。

我们再看看康熙,他是怎么想的呢?自然是站在整个国家层面考虑问题了。

经济上不划算在这里,我想先说一下朱元璋,他在1369年颁布的《皇明祖训》中就特意规定了15个“不征之国”,列举了15个国家,要自己的子孙后代不要主动去攻打这15个国家,其中就包括了日本,理由朱元璋也说的很明确了:

图片马上加载完成,请稍后

▲《皇明祖训》中的不征之国

“吾恐后世子孙,倚中国富强,贪一时战功,无故兴兵,致伤人命,切记不可”。

意思就是说,不要依仗明朝的富强,贪图一时的功绩而兴兵去跟人家开战。为什么朱元璋会这样说呢?原因还是在于经济,战争是政治的延续,政治说到底还是为了经济,如果攻打一个国家,占领以后获得的收益能够大于你的军费开支,那么这种战争就是赚的;但是如果你占领人家的土地后,获得的收益比军费开支还要少,因为经济上不划算,即便你打赢了占领了人家的地盘,最后还是要撤回来,这种战争就没有意义了。在朱元璋看来,日本就是这样一个经济上不划算的国家。

在康熙之前300年的朱元璋明白这点,那么300年后的康熙呢?也自然明白这点,想必《皇明祖训》康熙是看过的,所以我们看康熙一生的战史,从未对这15个“不征之国”用兵,他想到的和朱元璋想到的都一样:经济不划算。

图片马上加载完成,请稍后

▲1683年形势

康熙在1683年平定台湾后,还有两个重要的问题没解决,一个是我们熟知的准噶尔,当时已经在草原上崛起,另一个是沙皇俄国,当时已经入侵到了我国的黑龙江流域。这两股势力对清朝都构成了直接威胁,尤其是准噶尔,所以康熙将主要精力放在了对付准噶尔和沙俄上。

在1685-1688年发动了两次雅克萨战役后,清军击败了沙俄远东军主力,并于1689年与俄国签订了《尼布楚条约》,解决了东北的沙俄问题。

图片马上加载完成,请稍后

▲1689年形势

而到了这个时候,准噶尔已经称霸草原,成为了康熙最大的战略威胁,之后康熙便全力对付准噶尔,此后几年连续对准噶尔用兵,多次击败准噶尔,直至1697年噶尔丹服毒自杀才算是彻底解决了准噶尔这个北方大患。

如果康熙在1683年的时候同意了施琅的方案,就等于给自己增加了一个敌人,在沙俄和准噶尔的威胁都存在的情况下,对日本用兵从战略上来说就是明显的不合时宜了。

局势上不可控我国历史上任何一个王朝,其疆域都是有限的,因为疆域太大了会患上“肢端肥大症”。就拿清朝时期的交通来说,北京传递一封八百里加急到广州需要个把月的时间,而广州回复北京也要同样的时间。如果广州发生了状况,当地的官员汇报给康熙,然后康熙再回复当地官员,至少就需要两个月的时间。

而从日本到北京的距离与北京到广州的距离差不多,但问题在于日本到北京还不全是陆路,有相当的路程是海路,这个速度就比陆路跑快马要慢多了。因此即便清朝能够打下日本,同时清朝不考虑经济问题死命往日本砸钱维持当地庞大的驻军,一旦日本发生了状况,康熙要知道的话,恐怕就不是一个月两个月的问题了,等到康熙知道了情况再回复到日本,很可能小半年都过去了,如果当地的将领要等到康熙的回复以后再行动,恐怕局势早就陷入了失控的状态。

所以要控制住日本,康熙就只能采取委任制,即授予当地将领很大的自主权,这样一来康熙对驻日清军的控制力就相当有限了。为什么这样说呢?唐朝就是个例子,唐朝为什么会发生藩镇割据?就是因为藩镇节度使权力太大了,那么唐朝为什么会给藩镇节度使很大的权力呢?也是因为唐朝的“肢端肥大症”,领土太大皇帝管不过来,便让边疆大员自行处理当地事务,这样一来地方官员就有了很大的自主权。

如果帝国领土太大,很多地方管不过来,只有委任制才能解决这个问题,但是一旦地方官员委任的权力大了,他们就容易造反,对于康熙来说如果占领了日本也会面临这种问题。尤其是施琅,无疑他会成为一支庞大水师的统帅,一旦他在日本造反,并把日本占领了,康熙能拿他如何?再打造一支水师去跟施琅火拼?对于国家来说这种战争就没意义了。

图片马上加载完成,请稍后

当然,施琅造反的可能性或许很小,驻扎在日本的清朝官员造反的可能性也很小,但是一旦这些人要造反,康熙还真没办法控制局势,对于这点康熙也肯定是想到的。

所以从施琅的角度来说,攻打日本是为了能够继续建功立业;从康熙的角度来说,攻打日本一是经济上不划算,二是战略上不合时宜,三是局势上不可控,自然就否决了施琅的提议了,这些才是康熙不去攻打日本的真正原因。

本文标题: 康熙为何否决施琅提出的进攻日本的计划?
永久网址: https://www.laoziliao.net/history/info/51777110 (请复制分享给好友)

料友留言(数量:0条)

相关文章
抗战中唯一叛变的川军部队——144师为何投靠日寇?
在抗日战争中,我国的川军曾经打出过赫赫威名。他们虽然装备并不先进,却以澎湃的爱国热情和刚强不屈的斗志为国人争得不少光荣,凡了解川军历史的,无不为川军的抗战精神所感动。 可是,在抗战史上,一直有一段不想被人提起的历史——川军144师投敌的故
标签川军,抗日战争,日寇,张昌德,刘湘,蒋介石,郭勋祺,柏良
封神中伯邑考的功劳不高,为何最后能够被封为四御之一的紫微大帝?
伯邑考,是周文王姬昌的嫡长子,周武王姬发的同母兄长,为人心善纯孝。在姬昌被商纣王帝辛囚禁之后,伯邑考为了救父亲姬昌,甘愿到朝歌做人质,为帝辛驾车。后因事触怒了帝辛,被帝辛所烹杀。 也正因为如此,使得周部族和商朝的仇恨越积越深。最后,周武王
标签伯邑考,纣王,周部族,姬昌,紫微大帝,姜子牙,周武王
宰相写下“青鹅”二字被斩,朝臣不解,武则天:你们把字拆开来读
作为打破封建规则,成功窃取李唐江山的女君主,武则天的手段可谓惊人,玩弄文字的能力更是无人能及。周武时期,一个名叫裴炎的宰相只写了“青鹅”二字,武则天便发现了其中的端倪,以造反的名义把他处死了。 那么,到底是这两个字隐藏着惊天秘密,还是武则
标签武则天,斐炎,李显,李世民,武士彟,李治
蒋介石唯一的女儿,先嫁日本间谍后嫁红色特工,身为父亲毫不知情
2011年,正在蒋家人为蒋介石的遗产问题争得不可开交时,一位90岁的老妇突然站出来表示:“我是蒋介石遗产的第一继承人,我是他的女儿!” 虽然这位老妇最后并未争取到遗产继承的权利,但是她的出现却让不少人惊讶不已。众所周知,蒋介石只有两个儿子,
标签蒋介石,蒋瑶光,陈洁如,宋美龄,何香凝,陆久之
关羽在马超手下能够撑几个回合?
在《三国演义》中有一个情节,关羽得知马超加入刘备阵营,于是派关平入川,向刘备提出要和马超比武。为此刘备和诸葛亮商议,由诸葛亮给关羽写信,将此事化解了。那么如果关羽不听诸葛亮调解,非要和马超比武,胜负将会如何呢? 一、关羽为何要挑战马超。
标签马超,关羽,诸葛亮,张飞,刘备,许褚,曹操,吕布
刘备错过的最优秀的将领是谁?
刘备独具人格魅力,善于吸引、团结人才。 不过,在创业过程中,他还是与许多优秀的人才擦肩而过。 太史慈:有缘无分 刘备与太史慈,曾有过一场短暂的缘分。 193年,孔融被黄巾管亥部所围。 由于孔融曾照顾太史慈的母亲,太史慈为报恩,前往解救。
标签刘备,太史慈,田豫,陈登,赵云,孔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