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曹髦不在觐见时杀掉司马昭,而是选择亲率几百侍卫攻打他?

说来讽刺,就算是曹髦最后带着几百侍卫拼死一搏,都是注定没有结果的“送死”,而曹髦也因此被称为“曹家人最后的血性”。

司马家旺曹,但也克曹,在魏晋之际,这很明显。

司马家的大功臣乃是司马懿,他被曹操压制,而后又被曹丕、曹叡压制,要说造反,司马懿在这三个人的时代,顶多只能当个炮灰,可是曹叡之后的血亲断代,幼帝曹芳给了司马懿机会,在干掉了简直“低能”一般的对手曹爽后,司马家篡夺江山指日可待。

在司马懿去世后,司马师、司马昭兄弟二人扛起了“篡位”的大任,本来吧,司马师要比弟弟优秀太多了,司马昭后来都经常自愧不如,但谁知道司马师命薄,在经历了几次重要的战争后,司马师算是把自己祭献给了即将诞生的“晋朝”。

司马师之后,便是那个路人皆知他心的司马昭,司马昭接过哥哥的任务,和当年曹操一样,在篡位之前该做的事情都做完了,但他也学曹操,就是不登基,也没有让皇帝禅让,只是一直摄政着。

曹魏的坠落在于曹叡的断代,魏明帝曹叡登基的时候,已经是不小的年岁了,对于曹丕留下的班底,有着很好的掌握,他在位期间,几乎不可能发生权臣篡位之事,就连司马懿,也只是在四大权臣中排第四。

可惜曹叡无亲子,早早便把曹芳接进宫中作为养子,但这只是其一,另外一点致命的弊端就是,曹芳年纪太小,直到曹丕去世,曹芳才年仅八岁(严格来说,八岁不到),就是因为曹叡选嗣太晚,导致这个时间点,曹魏失去了主心骨。

司马懿是幸运的,他通过“命长”来熬,成为了曹芳的顾命大臣,与他一起的还有曹真的儿子曹爽。

在一开始,曹爽是压制司马懿的,但也许是压制过度了,司马懿有了异心,他开始装病,装可怜,来麻痹曹爽,这个时候司马懿的心里不仅仅是要除掉曹爽,他还想一举篡夺曹魏的果实。

于是有了高平陵之变,高平陵之变中,司马懿、司马师父子二人在都城的三千死士露出锋芒,顿时惊得世人不知所以,任谁也想不到,司马家竟如毒蛇一般,匍匐已久,和曹操那种光明正大夺权相比,司马家的风采让人难以恭维。

可这并不妨碍司马家掌权,除掉了曹爽后,朝堂无人可制司马懿,司马懿虽然老了,但司马师却青出于蓝胜于蓝,于是在司马懿最后的阶段里,司马家很好地掌控了一切的朝堂权力,这个时候起,司马家再次将朝堂中人换血,几乎都成为了司马家的人。

司马师时期,曹魏已经有一半改写为了“司马魏”。

与此同时,曹芳也渐渐长大了,可他已经错过了拯救曹魏最好的时期,留给他的,是堪称不可逆转的困局,嘉平五年,李丰和张缉的起事被司马师镇压,顺势而为,司马师以曹芳在位无德为理由,让曹芳退位为王。

也是这个时候起,迎来了曹髦的时代,这是一个有血性的傀儡的时代。

曹髦乃是曹丕之孙,因为曹叡没有留下嫡子,于是曹髦算是主脉。

一开始,选择曹髦,原因就是曹髦的年纪不大,也仅是十几岁罢了,而且曹髦乃是曹霖的庶子,让一个庶子继位,才有着地位上的对冲,如此一来,才起到制衡曹髦的目的。

不过司马师没想到的是,这个曹髦,竟然后来表现出差点翻盘的实力。

正元皇帝曹髦,是个文化份子,心性过关,懂得隐忍。

十几岁进京,即便知道是登基为帝,但却内心明白曹魏势如水火,需要装傻充愣,于是面对一众大臣,曹髦想尽办法拉拢,时间久了,曹髦也有了一定的效果。

刚刚好也是这个时候,司马家的“大BOSS”司马师因病去世,半道上就断气了。

司马家失去了司马师,这对曹髦来说,是个天大的机会,司马昭固然强大,但相比司马师,司马昭还不至于让人绝望。

而司马昭也继承了司马家的一切,相比父亲和兄长,他要再多走一步,他可以不登基,但一定要做铺垫。

趁着曹髦势力单薄,司马昭依旧在拓展着司马家的影响力。

其实另一边的曹髦,表面在“装傻充愣”、“大方薄智”,实际上在心里,在私底下,曹髦却有了不同的准备,甚至他都在司马家千金买马骨的诱惑下,培养出了自己的心腹,不管如何,这个十几岁的少年,其实已经做得很好了。

图片马上加载完成,请稍后

可惜被曹髦的时间不多,甘露三年,司马昭步步紧逼,他看出了曹髦的表里不一,于是他走上了曹操的老路,他逼着曹髦给他设立封国,并且加九锡,这个时候,司马昭的地位很高了,明眼人都知道,司马昭就是当年之王莽、曹操之流。

不过这一次司马昭却很聪明,他首先拒绝了,决定暂时不那么彻底架空曹髦,他要做的,就是趁曹髦还年轻,犯下不可挽回的大错,然后他再一并解决之。

即便是多番面见,曹髦也没有对司马昭下手的机会,这是他的无奈,身边几乎无人可用,都被司马昭的势力过滤成了筛子,这整一个曹魏就是大家陪曹家人继续敷衍下去的游戏,曹髦内心很绝望。

两年后,也就是甘露五年,曹髦觉得再不靠自己这些年积累起来的力量拼的一击,那么曹家真的就没有希望了。

司马家不动如山,权势滔天,连皇帝都不可撼动,但曹髦不信邪,他要废掉司马昭,于是给司马昭第二次“加九锡”而后又被拒绝之际,曹髦表示,既然你不想当,那么下次就不给你了。

此举让司马昭一阵愕然,因为拒绝三次才接受,这是自古以来的“礼”,譬如曹丕,就是在献帝三次禅让后才登基,改朝换代,这已经成为了常规,司马昭本来也想走这条路线,但谁知道,曹髦忍不住摊牌了,即便有心理准备,司马昭都没想到曹髦会如此极端。

图片马上加载完成,请稍后

不久之后,曹髦还阻止了他的心腹们要架空司马昭,著名的“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就正是反映了当时司马昭的嚣张,司马家的可怕,虽然明面上是曹魏,但整个大魏国说是姓司马,也没有人不信了。

事情发展到了这里,曹髦的内心已经无法再隐忍了,一切的隐忍,都是建立在旗鼓相当或者是还有希望追平的基础上的。

但是曹髦太年轻了,曹芳这一个断代,令曹魏的忠臣几乎被司马家收割,不得不承认,曹髦一个亲王庶子,无力回天了。

阳谋不行、阴谋也不行,曹髦放弃了一切智斗的机会,干脆做出了最终的无奈选择,正面和司马昭对决,这个正面对决就是,曹髦领着自己的几百心腹和亲军,一同把司马昭的人头拿下,这是最没有办法的办法。

所以最终的局面,才回到了前面所说的,曹髦百般尝试无果,最后还是带着信得过的几百军士强攻司马昭。

但即便是如此,曹髦都失败了,曹髦或许是被出卖了,或许是实力根本不够,司马昭他没杀着,反而被司马昭找来的替死鬼成济杀死了。

对于曹髦而言,这未必不是一种解脱,曹家的翻盘太难了,他不行,也不是他这个年龄和底蕴能做到的事情。曹髦死后,司马昭更加肆无忌惮,虽然他没有称帝,但司马家两代三人完成了最终的过渡。

图片马上加载完成,请稍后

于是晋朝取代了魏,以多年前同样的方式,把这个看似璀璨又暗淡的大地,推向了下一个时代。

那个无奈死去的曹髦,也被称为曹家人最后的血性,宁死勿屈,这是他身为少年天子的最好写照。

本文标题: 为什么曹髦不在觐见时杀掉司马昭,而是选择亲率几百侍卫攻打他?
永久网址: https://www.laoziliao.net/history/info/51410208 (请复制分享给好友)

料友留言(数量:0条)

相关文章
北宋灭亡后,“燕云十六州”到底是哪里?它真的有这么重要吗?
并力攻辽盟共寻,功成力有浅和深。 君王莫听捐燕议,一寸山河一寸金。 这首诗从今天看来,我们或许对最后一句耳熟能详,形容的便是国家领土的珍贵。 但是讽刺的却是,这首诗背后的故事,足以让无数中华儿女感到惋惜和气愤。 这首诗的作者名叫左企弓,作于
标签燕云十六州,北宋,石敬瑭,燕云,中原,莫州
玄武门之变后,突厥是怎么被李世民干掉的
一场玄武门之变,了结了兄弟间的恩怨,也结束了李渊的政治生命。 玄武门 武德成为过去时,贞观应运而生。 贞观有贞观的气象。这气象,就是以德服人。 只不过对内是文德,对外则是武德。 贞观初年,天下残破,急需休养生息。此时,突厥进犯,边境告急,
标签东突厥,玄武门之变,李世民,颉利,颉利可汗,唐朝
明朝与清朝的松锦大决战,洪承畴的13万军队,为何全军覆没?
自1618年抚、清第一次战争开始,直到1644年清军入关,明朝与清朝(后金政权)之间的大小战役多达百余次,其中萨尔浒战役和松锦之战最受学者所关注,这也是明清统帅最为重视的两次大战,清朝还在在原战场上刻碑纪念,也就是著名的《萨尔浒山之战书事》
标签明朝,洪承畴,清朝,明军,松锦大战,皇太极
短史记|丰臣秀吉当年,为何会生出征服北京的想法?
作者丨李永晶 编辑丨吴酉仁 丰臣秀吉(1536—1598)在日本历史上地位很特殊,后世的很多历史学家认为他是一个“战争狂人”,患上了“妄想症”。 很多人初次听他的一些事迹时,也的确会感到震惊。比如,他曾计划征服大明王朝,定都北京,然后将北
标签丰臣秀吉,北京,朝鲜_历史,明朝,织田信长
公元220年这些大人物的逝世,三国时代才正式到来
公元220年,这一年是苟延残喘二三十年的东汉王朝的最后一年,同时也是三国之中曹魏的开国之年,这是两个时代相交的一年,承上启下,新生政权站在先辈的尸骨上走向下一个纪元。 这一年,有着诸多英雄豪杰去世,一个纷乱的汉末时代结束了,而一个相对稳定的
标签关羽,荆州,曹操,刘备,三国,曹魏,江东,神龟,甘宁,法正
缘何古代数量很少的官吏就能治理一个县?专家:我们陷入了误区!
“清风两袖去朝天,不带江南一寸棉。惭愧士民相饯送,马前酾酒密如泉。”——况钟《贻耆民》 科举制度是我国封建时代所采取的最为公平的一种人才选拔形式,其存在极大程度上拓宽了国家人才的选拔范围,并且对权势滔天的世族大家具有一定的发展遏制作用。 对
标签官吏,科举,品级,秦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