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塘奇案:妻子与伙计私通,丈夫设计杀人,一年后自己也暴毙

有人说民国是一个无法无天的年代,这种说法算不上夸张。那时正处于军阀混战时期,没有一个中央集权的政府,所设立的法律自然形同虚设。可能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还有一些警示作用,但对于那些名门大户来说,法律如同一纸空文。他们钻着法律的空子,制造了很多大案奇案,看似巧合实则早已谋划好。

我们今天讲到的这起案件,一家三人先后丧命,凶手却至今无人知晓,整个过程曲折离奇,加上民间各种传说,更让这起案件扑朔迷离,也给现在的人们带来了一些警示。

这起案件,便是轰动一时的栖塘奇案。

妻子与伙计暗通款曲,男主人露杀机

杭州市区西北20公里处有一座古镇,名唤栖塘镇。古镇不大,但景色秀丽,京杭大运河穿镇而过,一副江南水乡的绮丽风采。传说清朝乾隆年间,乾隆皇帝每次下江南,一定要在栖塘住上几天,欣赏烟雨圣地,领略江南美女。

江南出美女,更出富商。民国初年,栖塘镇住着一位前清的武举人,此人姓王,人称王武举。王武举早年间当过清朝的官员,清朝覆灭后,他利用搜刮来的钱财在当地盖房买地,成了远近闻名的大户。据说,他一年收上来的租子便多达五千大洋,生活过得轻松惬意。

王武举不仅家底殷实,还有美人相伴。王武举四十岁时,娶了镇上有名的美人秦氏为妻。秦氏风姿绰约,年轻时迷倒了一大批人,王武举仗着家财多,在一众追求者中抱得美人归。

民国初年,王武举已入花甲之年,秦氏也是四旬妇人。虽然已经四十岁,秦氏依旧风采照人,风韵不减当年,比二三十岁的姑娘还有魅力。得此娇妻,夫复何求,但王武举心里却越来越不痛快,这些不痛快都来自于他新招的一个伙计。

1914年,王武举雇了一个伙计,名唤小四子。小四子二十岁出头,长得白皙嫩壮,干起活来不惜体力,踏实肯干,深得王武举喜欢。

但喜欢小四子的不止王武举一人,深居楼中的秦氏每天看着这么个年轻小伙子在身前跑前跑后,内心产生了不该有的波动。有时小四子为她端茶送水,她总忍不住与小四子搭讪,渐渐露出了自己的虎狼之心。

年轻力壮、血气方刚的小伙子哪里经受得起一个美貌妇人的撩拨,渐渐地,小四子沦陷在秦氏的温柔乡中,一发不可收拾,经常利用干活的空隙与秦氏暗通款曲。

两人自认为神不知鬼不觉,但世间哪有不透风的墙。几个月的幽会后,府内外风言风语,都在讨论两人的丑事。自然,这件事也传到王武举的耳朵里。

自己的妻子和下人竟做出如此苟且之事,还闹得满府皆知,王武举内心十分苦闷,换做年轻人,他可能一刀砍了小四子,但如今他年事已高,已然拿不动刀了。但王武举并不是有心无力,他在商场摸爬滚打多年,很快想出了一个既能一雪耻辱,还不用脏自己手的“好计策”。

图片马上加载完成,请稍后

设计除掉小四子

1914年年末,到了收租的时节。王武举像往年一样,雇了一条船,到各乡收取桑叶钱。这一次收租,他特意带上了小四子。跟着老爷去收钱,小四子感受到了被重用,心里乐不可支。

船开出去十余里后,王武举突然大叫一声:“糟糕,忘了带各户的账簿来!”小四子听到老爷有事,立刻自告奋勇,飞奔回家取账簿。

小四子回家后,来到老爷房间取账簿,遇到了正在收拾屋子的秦氏。待小四子准备抽身离去时,秦氏想到两人分别已有一个礼拜,心里有了挂念,扑到小四子怀里,撒娇一番。虽然时间紧迫,但美人在怀,小四子按捺不住,与秦氏温存了一番,这才慌忙赶路。

图片马上加载完成,请稍后

小四子赶回船上后,王武举责问他,怎么去了这么久,小四子胡乱找了一个理由,搪塞了过去。王武举没有再问,只吩咐船家赶快行船。不多时,王武举突然失手,把一袋银元掉落在水中,大叫一声不好,让小四子下水去捡。小四来回跑了二十几里路,再加上应付秦氏,早已疲惫不堪,但老爷的命令又不得不听,只好脱下衣物,到水里捡钱袋。如此折腾一番,小四子捡回了掉落水中的钱袋,自己也被冻得不轻,躲在船上瑟瑟发抖。

王武举并没有就此罢休,等船一靠岸,他就催着小四子到乡里收桑叶钱,在风里吹了好几个时辰。在王武举的命令下,原本一礼拜收完的桑叶钱,小四子两天就收了上来。然而经过这么一番折腾,小四子回家之后变得头脑发热,一病不起。

此时的王武举“善意大发”,他让小四子回老家养病,还给他预支了一部分工钱。但此时的小四子似乎联想到什么,对老爷的嘘寒问暖表现得很冷淡。回家不久,小四子病情加重,竟一命呜呼了。

图片马上加载完成,请稍后

再拿夫人开刀

小四子病亡,王武举除掉心腹大患,心情顿时放松下来,悠哉悠哉准备过个好年。没想到没过几天,小四子的父亲便找上门来,向王武举讨要说法。

原来,小四子返乡后,父亲察觉出他病得蹊跷,于是向他逼问缘由。小四子瞒不过,于是把前因后果说了一通。到临终前仍在大喊:王武举害我!白发人送黑发人,父亲忍不住悲愤之情,于是上门讨要说法,要让王武举付出代价。

但是王武举根本不认账,他来来回回只重复一句话:你要觉得你儿子死得冤,就到县衙门告我去。小四子的父亲无凭无据,自然打不了官司。一气之下,他请人帮忙把王武举的丑行写在帖子上,在镇上大肆传播。于是镇上的人口口相传,王武举不仅被戴了“绿帽”,还设计杀害了家里的伙计,简直太阴险。

图片马上加载完成,请稍后

王武举原本想事情就这么了结,但他越想越气,索性把秦氏的父母接到家里。这一天。秦氏在厨房做饭,王武举在堂上,当着岳父母的面痛斥秦氏的丑行,说:“你一个四十多岁的妇人,竟不知廉耻,勾搭一个二十来岁的下人,此行径堪比青楼女子,怎么有脸在我王家待下去!”

王武举一番话,说得岳父母羞愧难当,如坐针毡。秦氏在厨房听得真真切切,觉得让父母丢了颜面,于是“悄往屋后,自缢而死”。

女儿虽然在眼皮底下身亡,但秦家自知理亏,且“实系自死,未便与王兴讼,于是草草掩埋。”

就这样,王武举不花一分一毫,不费一枪一弹,除掉了这对野鸳鸯。王武举出了一口恶气,却没料到他的下场如那二人一样凄惨。

图片马上加载完成,请稍后

离奇死亡,真相成谜

时间如梭,一转眼已经过去一年。1915年冬天的某一天,正是与去年相仿的日子,王武举应邀前往朋友家中做客,当他乘船经过让小四子下水捡钱袋的地方时,突然从船上掉了下去。王武举已入花甲之年,身手不比当年,猛呛了几口冰水,身子便沉了下去。

由于正好是傍晚时分,河面上大雾笼罩,船上的人不敢冒然下水救人,只好任由王武举折腾。直到第二天,王武举的尸首才被镇上的人捞出。

王武举身份不普通,不能不明不白地身亡,官府当即决定通缉凶手,但四处查访都没有线索,最终成了一起悬案。

关于王武举的死亡之谜,民间流传着三种说法:一种是当晚风大,王武举在大风中不慎落水;一种是小四子的父亲告状无门,待王武举出门后,扮成老船夫蒙混上船,趁乱将王武举推入水中;还有一种,是小四子“还魂索命”,化作大风,把王武举刮了下去,这种唯心的说法,自然不可信。

真相到底如何,我们不得而知。这起事件从头至尾,或许都算不上刑事案件,但放到当代,也能给我们一些警示,婚内出轨固然伤风败俗,但如果处心积虑除掉对方,一定逃不脱法律的审判,这是法理和情理的本质区别。

本文标题: 栖塘奇案:妻子与伙计私通,丈夫设计杀人,一年后自己也暴毙
永久网址: https://www.laoziliao.net/history/info/50733320 (请复制分享给好友)

料友留言(数量:1条)

料友:老资料网友239 2021-07-26 16:14
朱子治家格言:妻美妾娇非闺房之福,三姑六婆实淫盗之媒。[哭][哭][哭]
相关文章
一张黑人奴隶的背部照片:在南北战争中,威力远胜任何火炮
导语 一位美国诗人曾为罪恶的黑奴贸易发出过这样的悲愤: “大海的深处,泥泞的沙里,躺着被人遗忘了的,锁着铁链的人骸,在死沉沉的黑暗里,闪烁着不幸奴隶的白骨”....... 黑奴贸易的兴起 曾经的非洲作为人类的发起源地之一,也是众多古老文明
标签黑奴贸易,美国_历史,彼得·戈登,黑奴,火炮
山东一女子决意“称帝”,山上招童男建后宫,最终被联防队剿灭
一提到皇帝,我们很多人脑子里的第一印象就是在书籍还有影视上面的那些高高在上的历史人物,随着近几年的很多宫廷剧的热播,即便是那些从来都不曾了解过历史的朋友们也能够了解到,古代的皇帝代表的是什么。在古代封建时代,那些人为了能够登上皇位简直拼的你
标签晁正坤,山东,武则天
古罗马的女奴隶,奴隶主如何处置她们?所用方式你根本无法想象
在世界文化发展的历史长河之中,早期人类也创造了辉煌的文化。从我们对历史的研究之中,可以发现,奴隶制度在早期的人类社会中占据了很长的一段时间。 而在古代使用奴隶制度的国家或者地区之中,最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就是古罗马。奴隶制度把人类带入了文明时代
标签古罗马,奴隶主,女奴隶,奴隶,古罗马奴隶
姜维死后80年,他给刘禅的密信被人发现,后人:孔明可以瞑目了
咱们中国有句老话说的好:“知人知面不知心。”即使一个人你再熟悉他,你也无法察觉到其人真正的内心是什么。 很多情况下,我们会被表象蒙蔽了双眼,从而看不清楚一个人真正的本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往往会吃上一亏,然后当做一次教训。 不过,即使一个人
标签姜维,诸葛亮,刘禅,蜀汉,钟会,魏国
康熙同侍卫下棋输了,10天后发现侍卫尸体,康熙说8字成千古名言
引言 圣祖仁孝性成,智勇天锡。经文纬武,寰宇一统,虽曰守成,实同开创焉。——《清史稿》 清朝最后的盛世“康乾盛世”,其缔造者是清朝最具盛名的两位皇帝,康熙乾隆。而世人对康熙的评价要远高于乾隆皇帝,他没有雍正的多疑,也没有乾隆的败家,堪称清朝
标签康熙,侍卫,清朝,木兰围场,太监
从现代人的角度告诉你,为什么说王安石变法祸国殃民?
中国古代文人大多数认为王安石变法是错的,祸国殃民,甚至认为王安石是北宋灭亡的罪人之一。 从近代开始,中国积贫积弱,急需变法来富国强兵,在康梁等人的宣传下,王安石变法又被当成正面事迹来看,这种看法还写进了中学历史教科书。 作为一个天天背历史的
标签王安石变法,变法,北宋,宋朝,苏轼,宋仁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