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嬴驷为国君,放弃勇敢多智的樗里疾,秦孝公是怎么考虑的?

公元前338年,重病卧床的秦孝公拉着儿子嬴驷和多年好搭档商君的手,语重心长地告诉儿子要继承祖宗的遗愿,带领秦国走向强大;然后又用充满真诚的双眼看着商君,假若这个儿子不成器,商君可以自立为国君,吓的商鞅赶快跪倒在地上。

孝公行之八年,疾且不起,欲传商君,辞不受。(《战国策》)

秦孝公弥留之际,将国君宝座传给了嬴驷。

樗里疾英勇善战,足智多谋

除了嬴驷外,秦孝公还有一个很出色的儿子,樗里疾。当时的秦国有句谚语“力则任鄙,智则樗里。”,任鄙是秦国非常有名的大力士,能和任鄙的力气相比,可见樗里疾的智谋也非同一般,是个罕见的人才。《史记·卷七十一·樗里子甘茂列传第十一》中是这样说的:

影视中的樗里疾

樗里子者,名疾,秦惠王之弟也,与惠王异母。母,韩女也。樗里子滑稽多智,秦人号曰“智囊”。

樗里疾不仅多谋,还非常英勇善战。公元前318年,魏、赵、韩、燕、楚五国联军伐秦,樗里疾率领秦军迎战,在修鱼重创三晋联军,斩首8万;公元前312年,楚国40余万重兵犯秦,樗里疾再次出场,兵分三路,在丹阳之战中大败楚国,再次斩首8万。不客气的说,樗里疾是秦惠文王时期最杰出的将领。

秦昭襄王继位之初,樗里疾是举足轻重的人物,各方争夺的焦点。

嬴驷手段狠辣,年少轻狂

相比较樗里疾的英明才智,嬴驷的表现就逊色多了。

商鞅变法初期,秦国上下反对声颇多,正在关键时刻,年少的嬴驷被人挑唆,违反了新法。按照年龄推算,当时的嬴驷应该不到10岁,教唆小孩子犯罪,真是卑鄙无耻啊;不过换个角度,历史上有多少英明君主,在孩童之时就表现出精明的样子。

换句话说,嬴驷的资质并不是很好。

长大后的嬴驷,表现也差强人意。公元前334年,魏惠王和齐威王相约彭城相王,嬴驷也去凑了把热闹,结果怎么样?白白被嘲笑了一番。以当时秦国的实力,虽然经过商鞅变法,但恐怕还不是魏国的对手。

秦孝公为什么选择嬴驷

嬴驷虽然年少轻狂,但身上有三处樗里疾不具备的特质,决定秦孝公最终选择了他。

一、嬴驷是嫡子

嬴驷是嫡子,樗里疾是庶子。虽说战国时期各国都没有严格执行嫡长子继承制,秦国历史上也有兄终弟及的习俗,但嫡子的身份还是不容忽视的,尤其是秦孝公需要慎重对待。

秦孝公的父亲继位时颇经历了一番磨难,秦孝公末年局势十分微妙,为了国家安定,选择年长的嫡长子是最佳选择。

二、嬴驷身上有樗里疾没有的霸气

战国时期,各国战争频繁,能够处理复杂局面,自带睥睨天下的霸气,是国君的必备素质,恰好嬴驷身上就有。

嬴驷霸气十足

1、干净利落地处置商鞅

秦孝公去世后,新君首要面对的就是怎么处置商君。商君为秦国的强大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但另一面,变法完成后,商君的存在对国君的权威构成了威胁。稍一不慎,就会损害秦国的形象,甚至陷入动乱。

嬴驷选择了静观其变。与其贸然出手,还不如让问题暴露出来,自己再顺水推舟,因为他知道有些人早就等得不耐烦了。果然,不久后,公子虔门人告发商鞅谋反,商鞅被迫出逃,进而起兵造反。

这时候,嬴驷出手就合情合理了,既不会落下诛杀功臣的罪名,同时也安抚了老世族,一箭双雕。

2、善于处理复杂的局面

嬴驷在位26年,复杂危机局面大约有3次:登位之初算一次,五国伐秦算一次,楚国大举侵犯算一次。

五国伐秦,嬴驷两方面应付的有理有条:张仪伐交,瓦解联军;樗里疾出兵,军事应对。

楚国攻秦最危险。楚国先是把秦军主力引到韩国,然后策动蜀国谋反,接着兵分三路大举进攻。秦国早年损伤过大,兵力不足,将才缺乏,怎么破局呢?

嬴驷处理复杂问题得心应手

嬴驷大胆启用了魏国人魏章,楚国人甘茂。

魏章是魏国人,嬴驷之前不放心,害怕朝中的魏国人抱团,就一直压着没有重用,现在危机到来,嬴驷果断大胆地提拔重用他,魏章的表现没让他失望,可以说在丹阳大战中发挥了最重要的作用。

启用甘茂是一步险棋,因为他就是楚国人,嬴驷传话给他,战后让他当相国。嬴驷的这句话,激发了甘茂的无穷动力,仅用两万人就挡住了楚国十万大军!为什么嬴驷要下如此大的筹码?大战前夕楚国人去劝降甘茂,给出的筹码是左尹,相当于副相。凶险吧,倘若嬴驷稍稍小气了一把,后果难料。

正是嬴驷的魄力、霸气起了作用,在关键时候启用敌国将才,才取得了丹阳之战的胜利。

多谋的人有一个缺点,想得太多,瞻前顾后,优柔寡断,后来在宜阳之战前,樗里疾的这个毛病表现得很突出。假若他上位的话,肯定不会像嬴驷这样处理的干净利落。

三、嬴驷知人善任,善于用人

当国君,重要的不是你有多大能耐,什么都会干。能够知人善任,选用合适的人才,才是国君最大的职责,嬴驷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

1、任用张仪,破诸侯合纵

嬴驷在位期间,东方诸侯已经隐隐感到了危机,觉得光靠一个国家斗不过秦国。恰好,以苏秦、公孙衍为首的纵横家横空出世,在列国联络共同伐秦。列国连纵,秦国就要连横,完成这一任务的就是张仪。

图片马上加载完成,请稍后

二人关系非常好

靠耍嘴皮子的纵横家朝秦暮楚,一般很难得到国君的真正信任。而嬴驷与张仪的合作,不亚于秦孝公与商鞅的合作,张仪不断地出仕魏国,嬴驷丝毫没有起疑心,这需要极大地魄力。

2、采用司马错的建议,灭巴蜀

嬴驷信任张仪,不代表就任由他牵着鼻子走,嬴驷是一个非常有主见的人。

公元前316年,蜀国、巴国打成了一团乱麻,纷纷向秦国求援。秦国朝堂对这件事的态度,分成两派:张仪认为东出函谷、问鼎中原才是正途;司马错却不这么认为,认为当是秦国的实力还不足以称霸中原,灭掉巴蜀,增强实力才是长远之计。

图片马上加载完成,请稍后

影视中的司马错

当时的情况是,多数部下赞同张仪的说法,而司马错只是刚出山的毛头小子。是听从功绩卓著的老臣的话,还是一个小年轻的主张?嬴驷权衡利弊,最终决定派司马错灭巴蜀。这个不起眼的决策也许是秦国几百年最正确的几个决策之一,为什么?灭掉巴蜀后,秦国的领土面积大了一倍以上,粮食、人口数量更是多了很多,正是有了充足的后勤供应,秦昭襄王年间才敢连年大战,重挫六国。

不盲目听从名望高的臣子意见,而是能够冷静分析客观实情,是一名合格国君必备的素质。

结论

秦孝公选择嬴驷继承国君,主要还是看中了嬴驷身上的几个亮点:

1、嬴驷的嫡长子身份;

2、嬴驷身上有国君的霸气;

3、嬴驷知人善任、善于用人。

之后的事实证明,秦孝公的这一决策非常合理,嬴驷主政,樗里疾辅佐,秦国蒸蒸日上。

本文标题: 立嬴驷为国君,放弃勇敢多智的樗里疾,秦孝公是怎么考虑的?
永久网址: https://www.laoziliao.net/history/info/50225117 (请复制分享给好友)

料友留言(数量:1条)

料友:天边一只雁 2021-06-29 12:06
看过历史吗,樗里是王簇吗,
相关文章
清朝士兵衣服上“兵”和“勇”有何区别?一字之差,地位天壤之别
清朝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这个朝代的终结预示着中国君王制度就此止步,现代理念开始逐渐进入人们的生活。众所周知,晚清政府因为腐败堕落,国家频频受到西方列强侵扰,不仅被掠夺了无数珍贵文物,还被迫割据了部分土地。正是因为清朝对于中国影响太深,如
标签清朝,八旗军,绿营军,八旗,满族
中国共出了422位皇帝,但执政超过50年的,仅这5人,名字听着耳熟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一扫六合,完成了中国的大一统,成为了名流千古的君主。做出此番功绩,嬴政也不谦虚,认为自己“德兼三皇,功过五帝”,把自己君主的这个职位改称为了“皇帝”,而他自己则是“始皇帝”。 不得不说,秦始皇自傲那的确是有相当的资
标签皇帝,嬴政,夏崇宗,李仁孝,刘彻,乾隆,于公元,匈奴,闽越,康熙
乾隆路边吃瓜,说瓜农的瓜很甜,刚没走多远突然下令:处死瓜农
说起到乾隆皇帝,在人们心目中肯定有两个极端的印象,一个是影视作品中的形象,那是一副翩翩公子游戏人间的倜傥,另一个则是史书形象,自夸十全老人,实际败国败家。 其实,两种形象都没有错,因为乾隆有正常皇帝的一面,也有普通人的一面,其中的对错纠葛不
标签乾隆,皇帝,康熙,雍正
清朝结束10多年,国军发现清军仍在戍守边疆,清军问:大清真亡了
赛图拉驻守边疆的清军士兵十年如一日的坚守着自己的职责,即使自己的国家已经覆灭,他们依旧守护着自己该守护的那片土地,本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的宗旨,默默无闻的如松柏常年驻扎在西部边疆地带,三代人的心血都奉献给了赛图拉那个地方,让所有人为之敬
标签赛图拉,清朝,清军,边疆,国军,新疆
抗战时期,日本炮楼上的探照灯用什么发电?日本老兵含泪说出真相
在很多抗战电视剧里,我们经常能看到日军有一种叫炮楼的防御工事,我国民众则称其为碉堡。而炮楼大都由砖头、三合土(掺泥的水泥砂浆)和木料堆砌而成,固若金汤,防弹效果一流。通常,里面只有少量日军把守,通过在墙壁上开的射击孔,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标签抗战时期,日本_历史,日军,抗日战争,真相
儿子被同学取绰号,父亲觉得好听干脆改成大名,如今名字家喻户晓
给人取外号并不是现代人的专利,古代人也有这种乐趣,只不过古代的名称不同,唐代称为“别号”,宋代为“诨号”,元代称为“绰号”。 历史上最早的外号,出自《吕氏春秋》,其中有载:汤以良车七十乘,必死士六十人,戊子战于郕,遂擒移大牺。这里说的移大
标签钱学同,钱三强,民国,夏桀,居里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