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北伐,三年一轮回一直在等待,诸葛亮究竟在等什么

被误解的诸葛亮北伐,从未穷兵黩武,反而都在休养生息

诸葛亮是谁大家都耳熟能详,标签也一串串,政治家、外交家、文学家、统帅、战略家。

如此层叠递进的标签,配合一个千古忠臣的光环,成就了几乎被神化的诸葛亮。

而这其中,最让人津津乐道的无疑是《隆中对》中体现的那伟大的战略眼光。

一出隆中对,定鼎三分势。

(隆中对)

由此而论的话,诸葛亮几乎全才,但战略才是诸葛亮最牛的地方。

一个精通战略的人,会不顾国力,穷兵黩武北伐吗?当然不会。

可诸葛亮持续的北伐,却让他在不少国人心目中成穷兵黩武代名词,这真荒唐。

是不是穷兵黩武,要回看历史才能下定论。

诸葛亮寿数54年,前27年躬耕南阳,后27年护佑刘备建立蜀汉,而其中大权独揽,充分发挥的时光之后刘备死后的11年。

这11年中诸葛亮到底做了什么,我们一个个看!

公元223年4月,刘备殒命白帝城,留下复兴汉室的遗愿,还有貌似很傻的刘禅去了。

他一去,蜀汉天崩地裂,原本就失去了荆州,南中又迎来了蛮夷叛乱,背后东吴还有曹魏皆虎视眈眈。

如此局面,真就是“存亡之秋”啊,存亡之秋的时候,该干什么?

(当时的蜀汉版图)

那个时候的蜀汉,内有叛乱,国运跌宕,最佳的选择无疑是休养生息。

于是,诸葛亮放任南中叛乱不管,一口气就歇息了整整两年。

这两年诸葛亮对内励精图治,对外修好东吴,改善了国际环境的同时,提升了国力。

硬是憋了两年,才决定出兵南征平定内乱,如果他穷兵黩武,何必等这两年咧?

平南战争在筹谋许久之下,进行得非常顺利,仅仅数月时间,蜀汉就赢来来大胜。

不仅大胜而归,还收获了大量的资源和人力,充实了蜀汉的军力和国力。

(平定南中)

有这样的实力增长背书,才有了后续蜀汉第一次北伐的可能。

但,大胜而归的诸葛亮并没有立马北伐,反而是又休养生息了两年,在这两年中,诸葛亮进一步整肃内政,整训军备,借助南方收复的人力资源练就了山地特种部队“无当飞军”。

随后他才在公元227年,上了千古名篇《出师表》。

在这封情真意切上书中,诸葛亮抒怀壮己,谱写期望,告诫刘禅,安排朝居民,号召同僚。

几乎用这短短的表,就达到了无数言语也鼓舞不了的效果。

上书过后,内部士气已成,人心一统。

诸葛亮正式进驻汉中,预谋北伐。

但进驻汉中之后的诸葛亮,依旧没有急火火进攻,而是在汉中又待了十个月,直到次年开春(208年春)才正式举兵北伐。

诸葛亮大权独揽的十一年,第一次北伐居然用了五年时间休养生息,充实国力。

这算穷兵黩武,还是修养生息啊。

看蜀汉和曹魏的实力差距,还有他的寿命,我们可以确定的是,诸葛亮一定比谁都急切,但他依旧忍耐了,等待了。

图片马上加载完成,请稍后

(培养刘禅)

至于原因,也很简单,虽然时不我待,但也要一步一个脚印而已。

虽然同为地方割据政权,但蜀汉的实力仅一州之地,对手曹魏的实力却十倍于蜀汉。

即便中原战乱民不聊生,可巨大的体量差距,让时间依旧属于敌人哪一方。

忍了五年的诸葛亮,目的就是毕其功于一役,对面的敌人虽然也在休养生息,但他们还没有形成碾压性的优势。

所以这等待的五年,就是为了有一战的资本,同时也为了有稍许获得成功的可能。

不等就打,这机会就微乎其微,甚至没有了。

小小的益州,拼人口,拼人才,拼产出,有一样算一样,都没得比。

除了以上原因之外,诸葛亮其实也一直在等这两件事的发生!

第一件事:等曹魏的内乱。

第二件事:等东吴的配合。

而这一切都需要时间,就如他在《隆中对》中所言的一样:

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

那么当时曹魏的情况如何?

就曹魏而言,他们也需要时间恢复国力,而且战略上的威胁比蜀汉要多得多。

在诸葛亮北伐之前的曹魏,内部经济恢复问题很严峻不说,外部的敌人也很多。

南方东吴政权的存在,让他们在襄淮地区长期保留了十余万常备军以做戒备。

北方鲜卑轲比能和辽东公孙渊同样威胁曹魏的安全,大量部队不得不处于时刻待命状态。

西北方向也有羌人为患,这群时附时叛的羌人和曹魏并不同心,也需要兵力戒备。

西南方向,还有死敌蜀汉的诸葛亮。

曹魏的军事压力,可比蜀汉大的多,随军事压力而来的就是更严重的经济负担。

曹魏日子不好过,四面受敌难以专注于经济恢复。

这样的机会只有在三国早期对峙的时候才有,也是诸葛亮时代的特殊性决定的。

有着这样的特殊性,才有了诸葛亮即便休养生息五年,依旧不大担心的因由。

然后,第一次北伐开始了。

蜀汉大军浩浩荡荡而来,给了曹魏很大很大的压力,知晓消息的魏明帝曹睿第一时间想的是,要不要御驾亲征。

这就是诸葛亮带给曹魏的震慑效果。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战争,前期其实打得很顺,如果不出街亭失守这样的事故,诸葛亮拿下陇右,站稳凉州的战略目标有很大可能会实现。可惜的是街亭失守了,原本的计划也就成了虚幻。

诸葛亮也只能选择携民回汉中,等待时机,为此,他还愧疚于战败自贬三级,辞丞相位。

图片马上加载完成,请稍后

(北伐北伐)

但失败之后的诸葛亮,并没有急于复仇,而是选择在汉中继续休养生息。

至于广为人知的第二次北伐。

爆发时间是228年冬,而爆发的原因,并不是为了北伐,而是为了配合东吴228年夏在石亭大胜曹魏的局部军事行动而已。这次北伐与其说是北伐,不如说是骚扰战,魏延大军就是去打酱油的,让曹魏紧张紧张,连粮草都没带多少。

公元229年春的第三次北伐,情况和第二次类似。

仅仅派遣了部将陈式进攻武都、阴平二郡,战略目的也仅仅是这两个郡城而已,都没有进行大规模调动,依旧是骚扰战。

直到公元231年春。

经过近三年休整之后的诸葛亮,才率领所有大军,发起了大规模作战的第四次北伐。

这次北伐,诸葛亮准备很是周密,后勤由新发明的木牛运粮,援军上诸葛亮招揽了鲜卑人轲比能协助起兵响应汉军。实际上,诸葛亮抓住曹真病重,司马懿初上任的机会,果断出击,战果也非常丰硕。唯一可惜的是,诸葛亮遇见司马懿这个乌龟壳。

战后的诸葛亮,在国内肃清了自己的反对派李严,然后又一次开始了修养生息。

图片马上加载完成,请稍后

(乌龟司马懿)

这一次,一修养就是三年。

三年后的公元234年,诸葛亮发起了第五次,也是最后一次北伐,最后在司马懿的乌龟阵面前寸步难进,被耗死在了五丈原。

纵观这五次北伐,诸葛亮用兵谨慎的特点表现的淋漓尽致,除此之外,他那有任何穷兵黩武之举?五次北伐,三次大规模北伐中,每次间隔都有三年之久。

三年休养生息,支撑一次大规模战斗。

每次真要决战的时候,他都会准备充分,杜绝军事冒险,他的所有北伐,都是建立在修养生息之上的,并没有所谓的穷兵黩武。

而反观后续的姜维,则完全是另一回事了。

姜维当权的时代,几乎是年年有战,月月出兵,大大小小战斗无数,打得国疲人乏,姜维的北伐虽然出发点没错,但却是绝对的穷兵黩武。

实事求是地说,诸葛亮是无奈的!

政治家的他知道,国力差别难补,战略家的他知道,战争很难胜利。

外交家的他知道,东吴难堪大任,忠臣的觉悟又说,这事不得不为。

先帝的声声期望背后,是一个千古人杰,用一生去践行诺言。

最后只能说一句:上帝给了诸葛亮绝世的才华,却没有给他一个尽情施展才华的平台。

图片马上加载完成,请稍后

(托孤之义)

本文标题: 诸葛亮北伐,三年一轮回一直在等待,诸葛亮究竟在等什么
永久网址: https://www.laoziliao.net/history/info/48188218 (请复制分享给好友)

料友留言(数量:0条)

相关文章
三国最倒霉的枭雄,手下有三位神级大将,还没称雄就被砍死了
他是三国最倒霉的枭雄,手下有三位神级大将,前期实力曾远胜于袁绍、曹操等人,但是最后没有称雄就被砍死。那么,这位倒霉蛋到底是谁,为何没有称雄就被砍死了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一探究竟。 三位神级大将 我们先卖个关子,不说他是谁,先看看他手下的
标签三国,吕布,丁原,曹操,董卓,张扬,张辽
空城计最大疑点,其实是4位扫街的老人?难怪司马懿看到后马上撤
古语有言“计熟事定,举必有功。”在战场之上,一则出神入化的计谋绝对是能够扭转战局的关键。自古至今,兵法计策一直都是兵家的核心,勇武的猛将必定需要搭配一位指点江山的智囊配合。而在三国时期这个能人志士辈出的年代里,也正是这一点绽放出最大光彩的时
标签司马懿,空城计,诸葛亮,蜀汉,三国演义,东汉,黄巾起义,曹魏
八路军首任炮兵团长,去朝鲜成副总司令,晚年被撤销所有职务,结局很惨
前言 19世纪后期,日本通过改革逐渐强大起来。他的成功标志着黄种人一点也不比白人差,但日本没有担负起引领东亚各国走向独立富强的责任,而是将魔爪伸向邻国。 距离日本最近,实力最弱的朝鲜首当其冲,在1905年完全被日本所控制,从实际意义上成为日
标签朝鲜_历史,八路军,武亭,日本_历史,红军,炮兵团
中国唯一还在用的清朝钢轨,至今不生锈,专家:每根都是无价之宝
在这篇文章,笔者要给大家带来的内容是—— 中国唯一还在用的清朝钢轨,至今不生锈,专家:每根都是无价之宝。 火车要想正常通行,没有由铁轨组成的铁路是绝对不行的。而提及铁轨这种东西时,想必坐过火车的人都曾经见到过它的样子。只不过可能很多对我国清
标签清朝,张之洞,汉阳铁厂
有哪些历史知识,打死你都不信,但它确实是真实发生的?
读历史,越是读得多,就越常有“难以置信”之感。许多乍一看去不可思议,甚至让人“打死都不信”的历史知识,却实实在在,曾发生在过往的岁月里。 而比起那些常被津津乐道的政治军事大事来,下面这些同样让人有“打死都不信”之感的经济文化知识,却同样缩
标签茶叶,东晋,马戛尔尼,晋王朝,清朝,唐朝,北宋,印度_历史,宋朝
老蒋下令处决这位抗日将军,10年后,他放声大哭:你还在就好了
近代以来,不可否认的是,从黄埔军校毕业的学生中,大多数都在之后的革命中,为国家而献身,在这其中,黄埔一期的学员尤为耀眼,而他们也逐渐成为了黄埔军校的代名词,今天我们要说的这位抗日将军,就是黄埔一期的学生,他叫李玉堂。 李玉堂是山东广饶县人
标签抗日战争,李玉堂,黄埔军校,蒋介石,国民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