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红军飞夺泸定桥,为何敌人没炸桥索?刘文辉:真不敢炸

飞夺泸定桥是我军长征时期的一场重要战役,1935年,中央红军主力在国民党军围追堵截下,为了顺利转移,必须强渡大渡河,随后沿河北上,这是突围进入西康的唯一通道。

而当时,把守大渡河天险的是川军刘文辉所部,兵力有两个旅,沿江驻守,数倍于我军。

不过,在那时候的川军,由于面对的是国内的军阀混战和剿共战争,所以基本都不出力,战斗力看上去非常弱,面对我军的猛打猛攻,沿途先后被吃掉了两个团。

最后在抢夺泸定桥时,我军发现,泸定桥与其说是座桥,不如说只是建立在滔滔江面上的一条由十三根锁链做成的吊桥,本来在吊桥上还铺着的木板,如今也被敌人抽走了,只留下十三条光秃秃的锁链。

在这样的十三条锁链上,一般人是难以行进的,更不要说数千人的大部队了。而如果从滔滔江水中游过去,那更是等于找死。

眼看着蒋介石的十万大军在后面穷追猛赶马上要到了,我军决定,派出敢死队,在后方大部队的掩护下背上木板,在铁索上一边匍匐前进,一边搭设桥板。而敌军面对我方的火力压制,基本上被打得不敢靠近,二十二名勇士就这么顶着枪林弹雨,匍匐着搭成了大渡桥的桥板,之间的惨烈程度不容细说。

那么在这里就有一个问题了,当时驻守在对面的川军刘文辉部,为什么不炸掉这座锁链桥呢?只需几个炸药包就可搞定的事,为什么还要派重兵守在对岸,与我军隔岸对峙呢?

对于这一点,其实当时的川军军阀刘文辉也是有着三层考虑的,可以说,如果炸掉泸定桥,等于让他自己也完了。

建桥耗资过大

泸定桥虽说只是十三条铁索和木板搭成的,但它横跨在滚滚波涛的大渡河上,建设难度极高,如果炸毁了泸定桥,需要花费数万大洋才能重新修建,这对于刘文辉来讲就是笔不小的数字了。

众所周知,川军在抗战全面爆发以前的军阀混战中一直是支弱旅,这不但因为川军在国内战争中从不用力,还是因为他们的经济条件很差。

俗话说,打仗就是在打钱,川军就是因为没钱,所以平均一个师才配得上一个炮排,用的还是土制的四川造,这与能够实现地空联合作战,炮兵实力雄厚的中央军和东北军根本没得比,甚至连山西的晋绥军乃至西北军都相差甚远。

试问,为了阻止红军这样一支农民起义军渡江,刘文辉哪舍得把几万大洋打水漂儿?恐怕连射击铁索上的敢死队,都不敢用手榴弹和重机枪,怕给打成两截。

图片马上加载完成,请稍后

炸毁泸定桥,怕激得民怨载道

泸定桥是大渡河上唯一的一座桥梁,也是四川进入西康的唯一通道,炸毁了它,不但自己沿江部队没法回来了,而且还会使得川康之间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断绝了来往,这很可能会激起民怨。毕竟当时的刘文辉是四川省主席,他还是要考虑自己治下的百姓的。

所以刘文辉才只是沿江设防,阻止红军渡江,当然,这也跟他起初小瞧了红军这区区几千人的先头部队,以为对方是长途远征,自己轻而易举的就可以将其灭了。却没想到,红军打起仗来真不是他手下那些毫无斗志的大烟兵能抵得了的。

源于政治原因和自我保存。

当时的国民政府虽然已经达成了形式上的统一,但各省大多都是由地方军阀把控。蒋介石的中央军一路追逐红军,一边将其往各个军阀的控制地盘撵,一边又叫各地方军阀剿共,表面上看是中央军与地方实力派一起围剿红军,实际上是为了利用剿共之机,将自己的部队渗透到各个军阀占领的地区,贵州的王家烈就是典型的例子,剿共不成反被中央军给缴了,此前所占领的贵州也成了国民政府的直辖地区。

图片马上加载完成,请稍后

刘文辉自然知道老蒋的用意,所以当下他只有两个选择,要么迅速剿灭共军,向南京政府邀功,要么就赶紧放共军北上出川,宁可担下这个剿共不利的罪名,也断不能让中央军进川剿共。

所以,当刘文辉发现,自己的部队已经被红军吃了两个团,眼看着是剿灭无望了,那么他更是不能炸桥了。因为一旦炸了桥,红军就无法渡江,到时自己的守军回不去了不说,中央军还正好可以打着剿共的名义先将共军剿灭,然后将自己四川的地盘也给收了。

在那个军阀割据的年代,刘文辉知道,没了地盘没了军队,自己什么也不是。所以刘文辉只能采取第二套方案,那就是尽快放红军渡江北上,进入马家军所掌控的青海、甘肃。

图片马上加载完成,请稍后

其实放共军北上对于刘文辉而言也是一箭双雕,这样既可以让中央军没有理由进入川康地区剿共,另一方面还可以让其转移注意力,把这个“大麻烦”抛给“西北三马”。

刘文辉的小算盘打得不可说是不响,而他的心思毛泽东早就看出来了,所以才下达了“抢夺泸定桥”的命令。

图片马上加载完成,请稍后

其实,纵观抗战之前国民党军对我军的五次围剿全部告败,直至我军在延安胜利会师后,又先后战胜了西北军和东北军精锐的战斗,不得不说,一方面是毛泽东指挥得当,我军作战确实勇猛。

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国民党内部各军阀、各派系在借着剿共的名义相互角逐,连中央军都只是打着剿共的名义侵占地盘,更别说各地方军阀为了自保只是做做样子了。在这些做样子的军阀中,川军和滇军绝对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两个。

本文标题: 1935年红军飞夺泸定桥,为何敌人没炸桥索?刘文辉:真不敢炸
永久网址: https://www.laoziliao.net/history/info/47972389 (请复制分享给好友)

料友留言(数量:24条)

料友:剔剔牙 2021-04-03 22:23
中央红军刚离开江西也是这样,利用一个大军阀惧怕中央军剿灭了红军这个最大威胁之后再剿灭自己的恐惧心理,使这一军阀网开一面给中央红军给放出了包围圈,否则中央红军能否撤离江西苏区都是个未知数。
料友:长江9号 2021-04-03 22:29
毛主席真神算也!
料友:踏星望月 2021-04-04 02:42
原来这样
料友:奔牛锅炉官方微信13758297 2021-04-04 02:42
真应该感激过去从这种极端苦难的环境下走过来的共产主义者们,太不容易了,所以他们的精神也值得我们传唱和敬畏。
料友:剔剔牙 2021-04-04 03:11
乱写,泸定桥之前就夺了安顺场的小船,只是船小太慢才要夺桥,谁说炸了桥川军就回不去了
料友:南国逸民 2021-04-04 08:10
料友:A胡兵 针孔鞋垫批发(成都 ) 2021-04-04 09:30
有机会真的要去看看
料友:家和万事兴 2021-04-04 12:23
看样子川军还是立了功
料友:大海 2021-04-04 15:06
关键人物博古
料友:风之子 2021-04-04 15:27
水流极急,但我能游泳渡过去
料友:无畏 2021-04-04 15:31
没有先辈们的努力,没有今天的我们
料友:老资料网友475 2021-04-04 18:17
哈哈!
料友:胖牛 2021-04-04 18:47
川军如果拼命,历史得改写。
料友:冰凌 2021-04-05 07:05
善人
料友:付昱斌 2021-04-05 09:18
小编又在胡扯了,没有炸桥是他们低估了红军的战斗力,扯其它的都是太假
料友:胖牛 2021-04-05 09:34
历史真相越来越多了。
料友:家和万事兴 2021-04-05 11:56
四川军阀知道,红军仅仅是路过,犯不着拼命阻拦
料友:胜利之王 2021-04-05 15:08
大渡桥横铁索寒
料友:老资料网友475 2021-04-05 17:50
主要还是自信,不信有人能在这种情况下打过来
料友:A弗雷深圳眼镜厂 2021-04-05 18:15
不炸也可以,只要在红军进攻后把中间十一条铁链弄断,红军就没时间准备木板了。
相关文章
国民党与北洋集团的大决战:百万大军围攻张作霖
国民政府青天白日旗 北洋政府五色旗 国民党以北伐战争终结北洋集团后,虽然中国仍叫中华民国,但这种鼎革实质上是改朝换代。 北伐战争是一段非常复杂的历史,但现在说起北伐战争,提的最多的是汀泗桥、贺胜桥战役以及叶挺独立团。 至于北伐军是如何打垮孙
标签张作霖,国民党,北洋集团,吴佩孚,孙传芳,北伐军
占国土总面积六分之一的新疆的前世今生是怎么样的呢?
新疆地处亚欧大陆腹地,陆地边境线5600多公里,周边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巴基斯坦、蒙古、印度、阿富汗伊斯兰共和国八国接壤,在历史上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现在是第二座“亚欧大陆桥”的必经之地,战略位置十分重要。
标签新疆,西域,蒙古,北疆,南疆,匈奴
易中天为何说越王勾践最不是东西,还建议不要再讲卧薪尝胆了?
如何评价一个历史人物呢?关于这一点,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为每一个历史人物的背后,不仅有其“公德”,更有其自身的“私德”,而后人的评价切入点又自然不同,难免会有个人情感夹杂。也正是后人评价切入点的不同,也自然就会影响到对这位历史人物的评
标签越王勾践,易中天,卧薪尝胆,吴国,越国,夫差,吴军,阖闾
蒋介石年轻时老照片!
蒋介石(1887年10月31日-1975年4月5日),幼名瑞元、谱名周泰、学名志清,后改名中正,字介石。浙江奉化人,蒋介石父蒋肇聪继承祖业经营盐铺,1895年病殁。蒋介石由母亲王采玉抚养成人,幼年入塾,诵读经史。1903年入奉化凤麓学堂,两
标签蒋介石,老照片,浙江,东京
光绪帝的珍妃有多美?能让其“宠妾灭妻”,主要是皇后太丑
美人自古如名将,不许人间见白头 首卷语 美女自古以来就是人们讨论的话题,有的人感叹红颜祸水,有的人惋惜红颜薄命,而提到清朝后宫的美女,大家最先想到的应该就是珍妃吧,一个美丽,受尽皇上宠爱但是命短的奇女子。 珍妃,是光绪帝仅有的“一后两妃”之
标签珍妃,光绪,慈禧,清朝,瑾妃
清末老镜头:年轻伙计熟练使用缝纫机,民众争相围观汽车拉力赛
历史的碎片不仅仅止于局限于史料中,还有留存的那些老照片。大清已经过去了百年,可晚清的那段屈辱无不萦绕在人的心头。洋人,鸦片,缠足,城楼,牌坊。人已经作古,古建筑已经湮没。看镜头里,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一位梳妆台前的女
标签晚清,缝纫机,清朝,小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