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为何把他称为“六不总理”?袁世凯、蒋介石、梁启超评价极高

一说到民国,大家肯定想起来的就是一些大军阀,军阀混战,各方势力争权夺利,而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有这么一个人却与众不同。

段祺瑞是一名军人,却很讲规矩,曾经发布禁止军人干政的命令。一次,他在国务会议上发表演讲:“当项城病情险恶的时候,张勋要带五千兵到北京来。我打电报警告他说,你如果敢于带兵到北京,我就派兵打你。”

1917年,张勋果然复辟,却让段祺瑞找到口实,重新整肃政府。湘奉命查官员赌博的事,名列榜首的就是段祺瑞,只是被袁世凯笑笑抹去了。段祺瑞喜欢热闹,坚信赌品就是人品。有一次散局了,他对身边的邓汉祥说:“打牌虽是游戏,也可以看出人的好坏来。陆(宗舆)打牌时,鬼鬼祟祟的样子惹人讨厌。别人的票子都摆在桌上,他则装在衣袋里,随时摸取。别人和了牌,他便欠倒一下,使别人不痛快。”

段祺瑞把做官看得很重,在私人品行上一向无亏,号称“六不总理”:不贪污肥己,不卖官鬻爵,不抽大烟,不酗酒,不嫖娼,不赌钱。虽不是绝对做到,也是难能可贵了。

张夫人只生了四个女儿,便为他娶了五个姨太太,多是买来的女子,其中四姨太原有意中人,他非但没责怪,还以女儿之礼嫁了出去。(段老虎能做到这一步,也是很大气了!)有个歪鼻子的外号,就是一发火,鼻子便向一边歪,据说一生歪了四回,最严重的是徐树铮被杀那次。 20世纪30年代,日本间谍头子土肥原贤二数次邀请段祺瑞出面组织华北政府,均碰了一鼻子灰。

图片马上加载完成,请稍后

1933年1月22日,蒋介石在下关码头迎接从天津前来的段祺瑞,先是敬礼道“老师一路辛苦”,然后亲自扶着下船。段祺瑞其后在媒体上告诫说:“求人不如求己”。

图片马上加载完成,请稍后

全国积极备战,合力应付,则虽有十个日本,何足畏哉?” 1936年11月2日,段祺瑞因胃病发作而逝世,终年72岁。他给政府留下亲笔遗嘱,“八勿”之说:勿因我见而轻启政争;勿空谈而不顾实践;勿兴不急之务而浪用民财;勿信过激之说而自摇邦本;讲外交者勿忘巩固国防;司教育者勿忘保存国粹;治家者勿弃固有之礼教;求学者勿骛时尚之纷华。

本文标题: 人们为何把他称为“六不总理”?袁世凯、蒋介石、梁启超评价极高
永久网址: https://www.laoziliao.net/history/info/47470840 (请复制分享给好友)

料友留言(数量:0条)

相关文章
上海青帮三大亨的后人现状如何?杜月笙子孙满堂,唯有此人绝了后
“浪奔,浪流,万里滔滔江水永不休,淘尽了世间事,混作滔滔一片潮流……”上世纪80年代,一曲《上海滩》可谓红遍大江南北,每当前奏响起,大上海的风云变幻仿佛近在眼前,而一说起当年的上海滩,绝对绕不开的,便是“青帮三大亨”:杜月笙、黄金荣和张啸林
标签杜月笙,上海,黄金荣,张啸林,上海滩
张作霖在世时,东北的兵力对日军威慑力有多大?大到难以想象!
1928年6月4日凌晨5点30分,我国东北的地界上发出了一声巨响,地点就在京奉铁路与南满铁路交汇处的皇姑屯车站三孔桥。 时任中华民国陆海军大元帅的奉系军阀统领张作霖所坐的火车被日本关东军预埋的炸药炸毁,张作霖身受重伤,送回沈阳后不治身亡,"
标签张作霖,东北,日军,皇姑屯,东北军
日本人欲拉拢黄金荣当汉奸,他想了一个妙招,日本人只能悻悻离去
上海三大亨是民国年间上海滩实力最强,影响力最大的流氓黑帮集团,这三人也都是一时叱咤风云的人物。他们相似却有不一样,尤其是对待日本人方面,在七七事变前他们尚且都能够稳如泰山。因为那时的上海暂且没有日军,1932年1月28日午夜时,日军曾展开过
标签黄金荣,上海,杜月笙,张啸林,日军,七七事变
这位上将曾是台湾的一把手,却被蒋介石枪毙,临终直呼:人死,精神不死
今天给大家介绍的这位国军上将他曾经担任过福建省政府主席、广东省政府主席、台湾省第一行政长官,同时也是蒋介石的同学。但是他被自己的学生汤恩伯出卖,被蒋介石无情地枪毙。行刑直呼:“人死,精神不死!” 他就是国军陆军二级上将陈仪,也是蒋介石处
标签台湾,蒋介石,上将,陈仪,国军,汤恩伯
英国送乾隆3件“寿礼”,若乾隆不当成垃圾,清朝或已成超级大国
其实清王朝有过很多次机会变得强大,但其统治者却丝毫不为所动,带着清帝国在衰败的路上一去不复返。就好比说1840年(道光二十年)的鸦片战争,清廷被英国人打得抬不起头,惨败后致使赔款割地,最终签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然而,就在47年前
标签英国_历史,乾隆,清朝,马戛尔尼,鸦片战争
李鸿章在《辛丑条约》上签名,为何只签一个“肃”,而不签本名?
李鸿章代表清政府去与列强签订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时,为何不写自己的本名,而要写一个“肃”字呢? 关于这个问题,一般来说有两个说法:一是觉得条约内容太无理,不想给自己留下一个骂名,所以才没有签本名;二是由于他的爵位是“一等肃毅伯”,所以签“
标签李鸿章,辛丑条约,清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