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幼仪离世后,墓碑上仅留下4字,却是对徐志摩最好的“报复”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这是著名诗人徐志摩的诗歌代表作《再别康桥》里面的片段。

这首诗字句清新且意境优美的诗歌被收录在中学课本里。从这里可以看出,徐志摩的诗歌在中国文坛上是有着一定的地位的。有人评价他的诗歌:他在我国新诗发展史上曾经产生过一定的影响。

徐志摩是新月社的代表人物,在徐志摩去世之后,新月社被梁实秋、胡适等人掌管,而这样一位拥有优秀创造才情的才子,在感情上却一直被后人诟病。

思想改变,争取婚姻自由

徐志摩在1897年1月15日出生在浙江省海宁县硖石镇,他从小家境富裕,是个名副其实的大少爷。

徐志摩的父亲徐申如是清末民初时有名的实业家,徐氏家族世代经商,徐氏各族都很有经商天赋,且由于祖上多代的经商财富的积累,徐志摩的父亲作为徐氏家族的分支,也是当地远近闻名的首富。

徐志摩一出生就是尊贵的大少爷,作为徐家的长孙独子,他从小就接受着优良的教育,过着舒适优裕的公子哥的生活。

值得一说的是,第一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沈钧儒是徐志摩的表叔,著名的武侠小说家金庸是徐志摩的姑表弟,中国当代作家琼瑶是徐志摩的表外甥女。

这些名人和徐志摩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理所应当的,徐志摩也是一个富有声誉的人。

徐志摩自幼学习成绩就很好,从师张树森,满14岁之后徐志摩又在表叔沈钧儒的介绍下进入了杭州府中学堂,在中学的期间,他和郁达夫、历麟似是同班同学,对文学很有兴趣的他发表了自己的第一篇文学作品《论小说与社会之关系》。

随后在1915年夏,徐志摩从1913年改称为“浙江一中”的杭州府中学堂毕业了,接着,徐志摩又考入了现为上海理工大学的上海浸信会学院暨神学院。

也在1915年的十月份,年仅18岁的徐志摩被家庭包办了婚姻,和门当户对的上海宝山县罗店富裕之家张润之的女儿张幼仪结婚。而1900年出生的张幼仪也才刚好15岁。

一个十五岁,一个十八岁,在那个民主自由和封建约束同时存在的时代,在家庭的包办下结婚了。

徐志摩这场完全由父母操控的婚姻很是反感,接受过新式教育的他认为“应该婚姻自由”,但是这个时候的徐志摩完全没有能力违反父亲徐申如的命令。

而张幼仪才15岁,和徐志摩的婚事其实是由她的四哥张嘉璈做的媒。张嘉璈当初任职为浙江都督朱瑞的秘书,在一次偶然巡视学校的时候发现了才华横溢的徐志摩。于是当拥有庞大的政治和经济条件的张家提出联姻要求时,已经是江南首富的徐申如很快就同意。

就这样,两人的婚事就定下了,但是谁也没有想到,徐志摩对于这场婚姻的态度,会给张幼仪带来一辈子不可磨灭的伤害。

图片马上加载完成,请稍后

冷落妻子,移情林徽因

拒绝这场婚姻的徐志摩将“渣男”的角色扮演到底,年仅15岁的张幼仪本来在女子学校上学,在辍学和徐志摩结婚后并没有过上舒心的生活。

徐志摩对年仅15岁的妻子张幼仪没有半点怜惜之心,徐志摩认为这场婚姻 是“媒妁之命,受之于父母。”其实完全可以理解,才情和家境都很优异的徐志摩应该不缺乏追求者,张幼仪虽然上着女子学校,但是在思想上完全不能被徐志摩认可。

15岁的花季少女张幼仪又何尝没有期盼过这次突如其来的婚姻,她希望她那位才情超群的丈夫可以疼爱她,关怀她,可是完全相反的,徐志摩一直冷落她。

直到徐志摩迫于家中催促,让18岁的张幼仪生下了长子徐积锴,而同年,徐志摩离开中国,飞往美国,无视妻子张幼仪,义无反顾的去追求他理想中的婚姻。

图片马上加载完成,请稍后

徐志摩在美国克拉克大学学习银行学,随后又进入历史系,获得了学士学位的他还不满足,继续转入纽约的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院,攻读经济系。这些年的求学经历都更加地改变了徐志摩的思想,他也越发的追求理想中的婚姻。

在1920年,完全忘记妻子的徐志摩收到张幼仪哥哥张君劢的信,被迫把张幼仪接到他身边,于是一直在家中独自照顾的张幼仪在这一年见到了宛如陌生人的丈夫。

张幼仪在回忆录里写道:她一眼就看见了徐志摩,因为在那些等待的人中,唯有穿着黑色毛大衣的徐志摩脸上的表情是不耐烦的,是唯一一个不愿意呆在那的人,她不会认错。

这些心酸的少女心事都在后来被释怀的张幼仪慢慢地叙述出来,这些故事,代表着张幼仪的18岁,代表着这个婚姻失败的女人的一辈子。

图片马上加载完成,请稍后

此时的徐志摩接完她之后就离开了,向张幼仪表达了他离婚的意愿。因为这个时候,徐志摩已经被极具才情的林徽因深深地吸引了。

在和徐志摩在一起的这一段时间,徐志摩对张幼仪极尽冷酷,在张幼仪怀孕时,他直接说:“赶快打掉。”张幼仪不愿意,可是徐志摩一心只想离婚和自己心目中的妻子林徽因过着独属于他们的幸福生活。

随着产期将近,迫于无奈,张幼仪向在巴黎求学的二哥张君劢求助,后来在去德国柏林求学的七哥的帮助下去到了德国生下了第二个儿子彼得。知道她去向的徐志摩完全不关心张幼仪,只有在她生完孩子之后飞往柏林逼迫张幼仪离婚。

悲痛欲绝,在这次包办婚姻里深受伤害的张幼仪终于还是签下了离婚协议。

图片马上加载完成,请稍后

悲痛离婚,成就另一个自己

在和徐志摩离婚之后,张幼仪重新振作起来。在她后来的回忆里,她将她的人生分为了去德国之前和去德国之后,她说去德国以前,凡事都怕,怕离婚,怕做错事,怕得不到丈夫的爱;到德国后,变得一无所惧。

为母则强,张幼仪在生下了彼得之后,为了能在德国生活下去,她边雇保姆,一边努力学习德文,很快,她就进入裴斯塔洛齐学院,专攻幼儿教育。就在这样忙碌的生活里过了3年,张幼仪第二个孩子彼得死于腹膜炎。

这对张幼仪的打击非常大,对她来说,彼得是支撑着她在这个陌生国度,在这个语言不同的国家生活下去的所用的勇气。如今,这个勇气没了,她的彼得,再也不会再回来了,

图片马上加载完成,请稍后

伤痛才最让人清醒,也是在这个时候,她才明白,原来人生任何事情都需要依靠自己。所以在后来的时间里,她变成了一个真正的女强人,她的事业开始遍地开花。

在后来,1967年,张幼仪67岁的时候和苏医生结婚,对于第二次婚姻,张幼仪很谨慎,她问了自己的儿子,她的儿子完全尊重她的选择。

苏医生先张幼仪去了,于是在张幼仪88岁去世之后,上面的墓碑上写着:苏张幼仪。她和苏医生的合照在墓碑的旁边。

徐志摩在追求他的浪漫,他的理想和他的热忱的时候,不得不说,他对张幼仪是冷酷且无情。对于这样一位传统的中国女子,他是不屑的。

可是不得不说,对于徐志摩最后放弃这一位沉默坚毅、打理财务等能力都优秀的妻子是他最大的遗憾,墓碑上那四个字是对他最无情的嘲讽。

图片马上加载完成,请稍后

小结:

徐志摩一生对于浪漫和理想的追求是张幼仪无法理解的,徐志摩第一次看见张幼仪的照片时,便嘴角往下一撇,用嫌弃的口吻说:“乡下土包子!”。

可就算这样,和徐志摩离婚之后,张幼仪一直照顾着徐志摩的父母,世人都说她还爱着徐志摩,问道张幼仪这个问题,张幼仪也无法回答,她说:如果从这方面想,我可能是世界上最爱徐志摩的人吧。

你最爱的人,伤你最深;能伤你最深的,才是你最爱的人。二者何为正解?也许,爱与伤害,从来都是相伴而生。

本文标题: 张幼仪离世后,墓碑上仅留下4字,却是对徐志摩最好的“报复”
永久网址: https://www.laoziliao.net/history/info/47416778 (请复制分享给好友)

料友留言(数量:0条)

相关文章
他是西路军营长,7年后成骑兵团长,奔袭二百里全歼马家军骑兵师
西路军是一支英雄的部队,但因为敌众我寡,与凶残的马家军顽强战斗半年,几乎全军覆没,仅余400多人突围到了新疆。这些人中有一位营长,7年后成为新四军骑兵团长,奔袭二百里全歼马家军骑兵师。 他的名字叫周纯麟,出生于1913年8月,湖北省麻城市
标签马家军,西路军,骑兵,周纯麟,新四军,红四方面军
这位八路军将领被俘后,他机智隐藏身份,刘邓:不惜一切代价救他
1955年授衔仪式上,毛主席走到一个小个子的将军面前时,拍了拍他的肩膀,他笑着说“我知道你,你就是那个劫法场抢出来的刘跛子!”这位将军立正敬礼道“主席,我就是刘志坚” 刘志坚被授予中将军衔,那么,主席说的劫法场一事是怎么回事呢?那是在19
标签八路军,刘志坚,刘邓,日军,楚大明,冀南
抗战中日军的防御水平如何?比进攻的时候难缠,防守中仍不忘冲锋
都知道抗战中日军喜欢冲锋,在日军军官的眼中“进攻才是最好的防守”,无论兵力的多寡,争强好斗的日军都会高喊“板载”向前突击。 那么崇尚进攻的日军,又是怎么防守的呢? 在现在的很多抗战剧中,很少会提及到日军的防守,或者说的神剧编剧的眼中,日军不
标签日军,抗日战争,国军,美军
林徽因去世后,梁思成为何执意娶小27岁的林洙?林洙晚年说出原因
民国时期,才子佳人间的爱恨情仇不曾断过,林徽因、徐志摩、梁思成等人的纠葛也成为了其他人茶余饭后的谈资,并且林徽因写的《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也在不少人心中泛起了波澜。 1920年林徽因在英国伦敦攻读建筑学,在此期间,结识了父亲林长民的弟子徐志
标签林徽因,梁思成,林洙,徐志摩,张幼仪
八路军13个主力团哪个团最为惨烈?专家:此团仅1名军事主官幸存
1937年8月25日,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发出改编命令,宣布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第二、第四方面军和陕北红军改编成第八路军,9月,又按全国统一的战斗序列,改称第18集团军,但是后来人们习惯上仍称八路军。八路军下辖第115师、第120师和第129
标签第八路军,中国工农红军,叶成焕,红四方面军,丁思林,日军
日军讲武德喜欢拼刺刀?别被神剧骗了,除了冲锋他们更喜欢打黑枪
抗战电影中都喜欢夹带着导演的私货,可能是为了剧情冲突或凸显我军抗战英勇表现,很多时候会将日军塑造的残暴和招核的一面。他们喜欢高呼“板载”然后端着插上刺刀的步枪,直接冲击,这种近距离的白刃战反而让他们在战场上取得主动权,虽然也会败在主角们的光
标签日军,白刃战,国军,二战,抗日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