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祸盛唐(二二)陈玄礼为李隆基心腹大将,为何在马嵬坡发动兵变

马嵬坡兵变是安史之乱的转折点,也是唐朝政治的转折点。这次兵变被认为是由太子李亨幕后策划,趁着安史之乱唐玄宗从长安出逃的权力空白期,夺去唐朝争权而发动的兵变。兵变中李隆基宠信的宰相杨国忠被杀,而贵妃杨玉环也被迫赐死,唐朝的大权落入太子李亨之手。然后李隆基与李亨父子俩分道扬镳,李隆基南下入蜀避难,而李亨则北上灵武,开始了平定安史之乱的历程。可回顾兵变发生的过程,可以发现发动这次兵变的主要将领并非李亨的人,而是李隆基的心腹大将陈玄礼,于是这次兵变的起因便成为历史学者们争论的焦点。

一般认为,面对安史之乱的危局,李隆基和李亨发生了很大的冲突。在安禄山的叛军攻破潼关后,关中长安无险可守,朝廷对此的应变策略呈现出严重的对立。一部分大臣要求李隆基传位给李亨,由李亨御驾亲征,率领抵达灵武的军队迎战安禄山叛军。而宰相杨国忠则阻止了李隆基传位的举动,并为其安排了假借御驾亲征的理由从长安出逃的计划。当李隆基带着后宫和大臣逃到马嵬坡时,随行士兵对其出逃感到非常不满,于是发动兵变,诛杀了杨国忠,并逼其将杨玉环赐死。然后李隆基与李亨分道扬镳,唐朝政局发生重大转折。

从史书上看,这次兵变的主谋是禁军龙武大将军陈玄礼和太子的心腹宦官李辅国,因此大多数人将这次兵变的幕后主谋定位太子李亨。可是这种说法忽略了一个重要的关键之处,那便是陈玄礼是李隆基的心腹大将,并非李亨的人。陈玄礼在李隆基还未当上太子时便已经跟随,在诛杀韦后和安乐公主的唐隆政变中立下很大的功勋。后来李隆基因平定韦后之乱当上太子,登基后又平定太平公主之乱,这写乱局之中陈玄礼都是李隆基重要的助手。陈玄礼在李隆基身边护卫近五十年,其亲信程度不下于高力士,那为什么会在马嵬坡兵变中支持李亨呢?

史书中对陈玄礼发动兵变的的过程有两种说法,一种是他认为安史之乱是杨国忠造成的,于是秘密与李辅国联系,谋求联合李亨诛杀杨国忠。另一种是说李亨担心跟随李隆基入蜀后继续被其控制,又憎恨杨国忠之前阻止李隆基传位,于是派李辅国暗中联络陈玄礼。不管真相是哪种说法,都说明了陈玄礼是兵变的主要策划者之一。可是作为李隆基身边最为重要的亲信,禁军中掌握最高兵权的统领,陈玄礼在马嵬坡的背叛的确是非常出人意料的。尤其是在李亨还未下定决心的情况下,他已经发动兵变并杀死杨国忠,这就让人感到匪夷所思了。

图片马上加载完成,请稍后

如果说陈玄礼听命于李亨而背叛李隆基,但在马嵬坡兵变后的行为来看,却是充满矛盾的。马嵬坡兵变帮助李亨掌握了唐朝政权,但作为兵变的发起者,陈玄礼却没有跟随李亨北上灵武,而是跟着李隆基南下蜀中。此后陈玄礼依然担任李隆基身边的禁军统帅,返京之后仍旧是李隆基身边军事权力的掌握者,甚至让唐肃宗李亨和李辅国感到忌惮。从权势和地位来看,陈玄礼显然没有因兵变而受到影响,李隆基仍旧非常信任他。这种情况在发动兵变的将领中是独一无二的,完全不符合兵变将领必然死无葬身之地的历史定律。

图片马上加载完成,请稍后

从这个情况看,李隆基似乎并没有认为陈玄礼是背叛的,而陈玄礼与李亨也没有在政治上进行交易的直接证据。可兵变这种事情是切切实实存在的,李隆基和陈玄礼的态度却违背历史规律,让很多人感到难以理解。正常的皇帝不可能在身边留着发动过兵变的将领,哪怕这个将领的出发点是如何的忠诚,但对帝王来说都是很大的威胁。陈玄礼不但没有受到处分和报复,还在返京后加官晋爵,这显然不是处理兵变反叛将领的套路。从这个角度来看,马嵬坡兵变似乎在李隆基眼中就不是背叛,而是陈玄礼受他命令进行的操作。

图片马上加载完成,请稍后

如果从李隆基在兵变以后的态度来倒推,给人感觉是他才是兵变的幕后主谋,而李亨只是捡了个便宜的太子。尤其是李亨抵达灵武后被拥立登基称帝,李隆基被尊位太上皇时,他并没有对李亨登基表现出强烈的愤怒和反对,这完全不想是被逼放弃政权的皇帝。如果李亨登基时,李隆基在灵武被控制,那他表示默认还情有可原。可在蜀中避难时,李隆基的人身安全是有保证的,还有剑南节度使颖王李璬保护。李璬是李隆基第十三子,统领剑南及云南地方的军政大权。如果李隆基不同意李亨在灵武登基,他完全可以扶持李璬,而不是保持默认的态度。

图片马上加载完成,请稍后

从上述的结果来看,马嵬坡兵变似乎并不违反李隆基的意志,李亨借着兵变掌握朝廷大权也不是逼父下野的不孝之举。以这个角度来分析,马嵬坡兵变就不是一场兵变,而是父子俩商量好的权力交接。只是这个交接中动用了军队,剿灭了杨国忠及其党羽,确定了率领灵武援军迎击安禄山叛军的方案。

那么到底马嵬坡兵变的真相是什么呢?陈玄礼的反常举动,事后李隆基的反常态度,又作何解释呢?要回答这样的问题,只能在史书上的记载中找答案,从蛛丝马迹的细节中入手。分析这些史料可以发现,似乎从李隆基出逃长安开始,这一切就在他的布置之中。

图片马上加载完成,请稍后

首先在出逃长安之前,朝廷因应对安史之乱而发生争执,有人提出李隆基传位给李亨,但被杨国忠及其党羽阻止。从这个细节上看,很显然杨国忠对朝政还存在着很大的控制力,甚至能左右皇位的传承。结合杨国忠与李亨一贯的矛盾,在加上安禄山起兵以诛杀杨国忠为理由,可以认为这时朝廷舆论中已经存将杨国忠作为弃子的打算。杨国忠作为权倾朝野的宰相,对此必然有所防范,不可能坐以待毙。再加上杨国忠自己招募的防守长安的新军,可以推定在长安城中除掉杨国忠是很艰难的,甚至可能被他发动兵变以反噬。

图片马上加载完成,请稍后

其次,李隆基出逃长安的理由并非南下蜀中避难,而是御驾亲征。在准备出征时,李隆基将杨国忠的党羽都安排到了出征的队伍中,原来控制长安城的重要官位如京兆尹等更换了其他官员。在南下过程中,李隆基让杨国忠留下大量财富,理由是安禄山得到财富就不会祸害百姓。他还让杨国忠维持通往长安的木桥,让百姓和官员可以沿着木桥出逃。最为奇葩的是,李隆基身边的军队只有禁军三千人,却把两千交给了李亨,让他断后。这种操作仔细想来疑点重重,仔细那推敲李隆基这一操作完全漏洞百出。

图片马上加载完成,请稍后

如果李隆基真的是南下蜀中避难,那身边军队一定为严加控制,为什么把一大半交给李亨呢?既然是避难,那长安城的财富是带走得越多越好,怎么会把大部分留下来。如果到蜀中没有了财富,他又凭什么招兵买马抵抗追击而来的叛军?说什么为了百姓留给安禄山,这完全是糊涂话。安禄山贪婪无比,根本不会因为有了财富,就善待长安的百姓。而且李隆基让杨国忠维持通往长安的木桥也不合理,这完全不是逃难时切断交通的做法。如果真的是逃难,留下木桥岂不是给了安禄山叛军追击的最好机会?

图片马上加载完成,请稍后

综合这些疑点进行推论,可以发现这种安排中吃亏最大的是杨国忠。杨国忠的党羽丧失的对长安军队的控制权,只能跟着李隆基的禁军队伍跑。而杨国忠招募抵抗的新军,却被丢到长安延误追来的安禄山叛军。李隆基让杨国忠去维护木桥,实际上承担了断后的职责,很可能成为叛军第一波打击的对象。杨国忠焚烧木桥切断通路后,才追到马嵬坡,加入李隆基逃难的队伍。此时杨国忠已经没有了自保的军队,失去了对局势的控制力。相对于长安城中权倾朝野的状态,此时的杨国忠就是一个光杆司令。

图片马上加载完成,请稍后

这个时候要除掉杨国忠,对于掌握军权的李隆基父子来说是易如反掌。因此马嵬坡兵变很可能是李隆基父子俩商量好的,针对杨国忠的一个阴谋。众所周知,李隆基不可能带兵御驾亲征,因为他就没打过几仗,而且年事已高。年轻时候他参与的战争都是平定内乱,根本没有沙场鏖战的经验。这样的老头别说打仗,就是普通行军就要了老命了。这种情况杨国忠知道,朝廷大臣都知道,所以都认为他是借御驾亲征的理由逃命。可在灵武的确聚集了河西、朔方、陇右等节度使大军超过十五万人的精锐,难道他就不管了?

图片马上加载完成,请稍后

从军事角度看,长安无险可守的说法也是不太成立的。长安是当时世界第一大城,出了名的固若金汤。而且长安城中储备充足,军械和粮食都不缺,坚守下来并不是没有机会。虽然长安的军队大多在潼关溃败,但李隆基出逃时还有数万新军。这些新军野战或许打不赢,但依靠长安固守,也不是没有可能。况且灵武的西北边军精锐已经成形,随时可以南下支援,这对固守长安来时是最强有力的支持。实际上安禄山攻占长安也不是军事上的胜利,而是长安城的守将和京兆尹主动投降,只能说是皇帝离京后引发的连锁反应。

图片马上加载完成,请稍后

实际上在灵武登基后,李亨就是靠着这里胡汉合流超过十五万的精锐,才在第二年就收回关中长安和东都洛阳吹响了反攻叛军的号角。由此可见,只要灵武的精锐边军南下,叛军是不可能在关中站稳脚跟的。因此李隆基从长安出逃的必要性并不在于叛军攻破潼关,而是在于皇位受到了杨国忠的威胁。如果皇位没有受到威胁,长安局势还在李隆基手中,他完全可以选择固守待援。毕竟睢阳小城都抵挡叛军十个月之久,长安坚持坚持一年是非常轻松的。如果长安和灵武的军队里应外合,安禄山叛军获胜的机会不大。

图片马上加载完成,请稍后

综上所述,马嵬坡兵变的真相可能是这样。潼关兵败后,李隆基传位给李亨受阻,觉得长安局势失控。与此同时杨国忠控制的长安军队,对皇位形成了威胁,必须加以除去。李隆基假借御驾亲征而出逃,摆脱了杨国忠对局势的控制,架空其权力,为马嵬坡兵变创造了条件。陈玄礼作为禁军最高统帅,秉承李隆基的意志,联合李亨除掉杨国忠,重新构建了新的政治格局。李隆基本人已经年老,自然不可能到灵武去带兵打仗。而年富力强的李亨正是最好人选,他以太子的身份在灵武登基,正好凝聚人心抓紧唐朝最后的精锐,拉开了反攻的序幕。

图片马上加载完成,请稍后

感谢您的阅读,如果觉得本篇文章对你来说有帮助的话,别忘了点赞、评论、转发和收藏哦

本文标题: 福祸盛唐(二二)陈玄礼为李隆基心腹大将,为何在马嵬坡发动兵变
永久网址: https://www.laoziliao.net/history/info/45966611 (请复制分享给好友)

料友留言(数量:0条)

相关文章
过年啦!你的年终奖发了吗?
还有几天,就到农历新年了,今年你们发年终奖了吗?或者发年礼了吗? 要知道,古代官员也有年终奖和年礼的哦!有些甚至比现代还要丰盛! 东汉——有米有肉还有钱 早在距今2000多年的东汉时期,就有年终奖的存在了,还有个听起来很霸气的名字——腊赐
标签皇帝,宋朝,明朝,五铢钱
民国败家子:车牌号4444,一晚输掉上海两条街,一说名字家喻户晓
李渊李世民征战一生打下大唐江山,实现了贞观之治,李隆基晚年耽于逸乐,为贵妃“不早朝”导致安史之乱,唐朝由盛转衰;顺治康熙奠定清朝基业,开创“康乾盛世”,乾隆帝晚年居功自傲生活奢靡,致使清朝日落西山;宋朝富裕,而统治者却安于享乐,软弱不堪,最
标签民国,盛恩颐,上海,盛宣怀,唐朝,姨太太
懦弱也是错,武则天为何宁愿得罪太平公主也要处死自己的女婿?
山西万荣人薛绍,生于公元660年,亡故于公元689年。其外祖父,外祖母分别为李世民、长孙皇后。作为城阳公主膝下第三子,薛绍自幼被舅舅李治喜爱。因此在薛绍幼年时,李治便和薛绍的母亲定下了娃娃亲。李治将自己最宠爱的太平公主指婚给了薛绍。换言之武
标签武则天,太平公主,薛绍,李治,薛崇简,李显
土木堡惨败,倭寇之乱,为什么有人说是朱元璋的错?
总体上说,明朝是个比较保守的王朝,除了朱元璋和朱棣时期外,明朝不仅很少有主动出击,还经常被外族欺负到头上,北方的蒙古和东南的倭寇都困扰了明朝很多年。 正统十四年,即1449年,明英宗北伐蒙古的瓦剌部,结果在土木堡中了埋伏,几十万明军覆没,英
标签朱元璋,土木堡,明朝,倭寇,朝贡,朱棣
李世民杀兄逼父,本是乱臣贼子行为,如何后来成了千古一帝
李世民被称为千古一帝,但他皇位的来源可不怎么正规,说白了是谋权篡位得来的,但后世人们对李世民的评价却非常高,杀了自己的亲兄弟,逼迫自己的父亲退位,基本上是个乱臣贼子的形象,但他后来做了什么事,居然把这种形象个消除了呢? 纵观整个封建历史,李
标签李世民,李建成,李元吉,李渊
明英宗朱祁镇被瓦剌俘虏长达一年,瓦剌人是如何对待他的?
正统十四年(1449年)八月,率军亲征瓦剌的明英宗朱祁镇,却在大太监王振的一番迷之操作下,在土木堡惨遭战败,不仅数十万明军将士和随行朝中大臣死了个七七八八,就连明英宗自己也沦为了瓦剌俘虏。然而,被俘后的明英宗朱祁镇,在瓦剌受到的待遇却一点都
标签朱祁镇,伯颜帖木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