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堡惨败,倭寇之乱,为什么有人说是朱元璋的错?

总体上说,明朝是个比较保守的王朝,除了朱元璋和朱棣时期外,明朝不仅很少有主动出击,还经常被外族欺负到头上,北方的蒙古和东南的倭寇都困扰了明朝很多年。

正统十四年,即1449年,明英宗北伐蒙古的瓦剌部,结果在土木堡中了埋伏,几十万明军覆没,英宗本人也成了蒙古人的俘虏,这是中国古代史上最耻辱的一次战败。

倭寇虽然在明朝初年便已存在,但真正为祸东南还是在1529年废除宁波市舶司之后,并持续了半个多世纪。直到戚继光、俞大猷等的崛起,才基本灭息倭寇之害。

土木堡之变和倭寇之乱,两者发生的时间相差近百年,但他们背后的原因其实是一样的,就是朱元璋留下来的朝贡祖制。

一、祖制啊祖制

朱元璋农民出身,继承了中原数千年的天朝大国心态,却对贸易和海外的世界知之甚少。统一天下后,为了显示恩加四方、怀柔远人的大国气度,朱元璋制订了厚人薄己的朝贡制度,并经过朱棣的加强后,成为明朝的巨大财政负担。

简单地说,藩属国向明朝进贡物品,都会得到数倍的回赐,使者在明朝的差旅费用也全部由朝廷负担。朱元璋的本意是向藩属国展示大明的慷慨与恩德,以换取他们的归心,远来的都是客。

一开始这套朝贡机制运行得还凑合,朱元璋是马上打天下的开国皇帝,颇有威严,藩属国不但数量少,进贡的物品也是规规矩矩,不敢乱来。可是随着郑和下西洋,明朝的藩属国渐渐增加到148个,他们的使者只要隔几年来一次,明朝便不胜其扰,招待费用节节高。

从朱元璋开始,便对藩属国的进贡次数做出了规定,琉球是每两年一次,朝鲜每三年一次,以减少他们的骚扰。朱元璋也看出来了,这些藩属国想多捞点回赐才是真的。

根据明朝史书记载,每次琉球进贡的都是对大明无甚用处的本国土产,明朝不但高价买下这些贡品,还要回赐数十匹上好的丝绸纱绢及高档瓷器。而琉球使者把回赐卖给其他国家,可得利数十倍,于是琉球几乎每年都要来上贡两、三次,远远超过了每两年一次的限制。

朝廷明知他们违反规定,可碍于情面不好处置,琉球使者又表现得极为恭谨,朝廷只好照单全收,回赐照给,让琉球大大占了便宜。这就叫死要面子活受罪吧,天朝大国怎么能斤斤计较这点小利呢。

图片马上加载完成,请稍后

到了明成祖朱棣这边,情况有所好转,因为朱棣胆大心黑,要面子的同时也要实利。而且100来个南洋藩属国都是他让郑和发掘出来的,如果回赐给得太多,他向朝廷也不好交待。于是,朱棣想出个好主意,回赐改为大明宝钞。

大明宝钞是明朝发行的纸币,由于朱家人没有受到经济学和货币学的洗礼,因此发行得很随意,贬值自然也很快,民间基本不接收大明宝钞,只肯用铜钱和银子。

朱棣当然知道这一点,但这并不妨碍他把大明宝钞赐给藩属国。有趣的是,大明宝钞印刷精美,不仅面值大,纸张的尺寸也很大,有的能达到一尺长,堪比一幅画作。这种宝钞最适合的用途是拿回去裱好挂墙上,想在大明买丝绸瓷器,那是一辈子都不可能的。

图片马上加载完成,请稍后

每次藩属国使者来朝贡,朱棣便把宝钞和实物一起回赐给他们,朝廷的记录也很漂亮,赐钱多少多少文,数字看着挺大,其实是买不到什么东西的宝钞。越往后,回赐中宝钞所占比例就越大,藩属国频繁朝贡的欲望得到了有效的遏制。

可是,朱棣这一招只能他自己用,后来的朱家皇帝不够厚黑,而且特别讲究祖制,跟着祖宗走不会错,很快把朝贡制度恢复到朱元璋的实物回赐上。藩属国一看好日子又来了,于是组着团来朝贡,其中最黑……不,最积极的是瓦剌和日本。

二、土木堡之变

瓦剌本是漠西蒙古,太师也先统一漠西蒙古各部,控制大半个草原后,已经变成了中原最大的劲敌。瓦剌又自认为是蒙古帝国的后人,当然不会真心承认是明朝的藩属国。但明朝对待瓦剌等同于藩属国,回赐和接待一样都不少。

瓦剌使者名义上是来进贡,其实就是来做生意的,用劣马换取中原的茶叶和布匹。既然明朝这么慷慨大方,愿意包销使团的全部食宿费用,瓦剌的使团队伍便越来越大。

图片马上加载完成,请稍后

到明英宗时期,瓦剌的朝贡队伍从原先的50人发展到数千人,简直是一支军队。他们不但吃明朝的、喝明朝的,还强买强卖,走私草原上急需的铁器和铜器。

由于也先给了太监王振足够的贿赂,朝廷对瓦剌使团的非法行为放任不管。侍讲学士刘球看出其中的危害,向英宗进言,与瓦剌通商,不仅空耗国力、滋养敌国,西北和华北百姓不胜瓦剌使团的骚扰,这是误国之举,应该立刻断绝。

图片马上加载完成,请稍后

王振不但没有听,反而把刘球下狱并迫害致死。王振还把杀死刘球的消息通知也先,示意瓦剌尽管放心。也先知恩图报,一边更多贿赂王振,一边把朝贡次数从每年两次增加到每年四次。为了供应这些使团,京城居民每年无偿奉献上万只牛羊、上万坛酒等等。

正统十三年,瓦剌又一次派出使团,差不多有3600人,不过,也先似乎忘了一件事——贿赂王振。王振为此大怒,下令严查使团成员的资格和贡品质量,一下子削去3000使者,马匹的收购价减少九成,回赐也降到以前的五分之一。

也先大怒,于次年7月发兵大同府,要为朝贡之事讨个说法。王振也硬气了一回,居然敢不把我放在眼里,让你看看我大军的军威。在王振的撺掇下,英宗御驾亲征,率领大军准备好好教训一下不懂礼数的也先。

图片马上加载完成,请稍后

有很多传言认为英宗的这支大军有45万人,但据专家考证,应该在20—25万人之间,是明朝集结在京城周围最精锐的战略机动部队,包括朱棣留下的神机营,世界上最早的专业火器部队。

接下来的事情大家比较熟悉,王振的一系列胡乱指挥,不仅葬送了20多万大军,英国公张辅、兵部户部尚书等数百名文武官员战死,英宗被俘,史称“土木堡之变”。朱元璋若地下有知,朝贡贸易被子孙玩得这么烂,怕是棺材板要压不住了。

三、争贡之役

日本也是朝贡最积极的国家之一,但日本跟琉球和瓦剌都有本质的区别,日本政府压根不承认自己是明朝的藩属,也不肯朝贡。那么来朝贡的日本使团又是什么人?是日本的大名,即诸侯。

从唐朝中期以后,日本便基本断绝了与中国的官方往来。日本与宋朝主要是经贸关系,不存在所谓的朝贡。明朝建立时,日本处于内乱之中,顾不上与明朝的关系。有些大名眼见向大明朝贡有莫大的好处,便冒充日本官方向明朝称臣纳贡,私下里大做生意。

图片马上加载完成,请稍后

明朝不是完全没有察觉到日本使团的异样,他们总是携带超出规定的货品,并喜欢私下与中国商人交易,再加上东海沿海已经出现少数倭寇。因此明朝对日本使团大加限制,令其每十年才能来朝贡一次,实质上是对日本人说,没事不要来。

嘉靖二年六月,即1523年,日本使团来到宁波港,请求向朝廷纳贡。奇怪的是,没过多久又一个日本使团出现了,也请求朝贡。宁波市舶司的官员纳闷了,怎么会有两个使团呢?

图片马上加载完成,请稍后

原来,先出现的使团是大内氏,后一个是细川氏,他们是日本最大的两个大名,都想跟明朝贸易。大内氏手里有明朝颁发的勘合,即合法朝贡的执照。细川氏因为没有这玩意儿,便用黄金千两贿赂了管事太监赖恩。

赖恩拿了好处,就没再管勘合,让他们一起进贡。哪料想,这个赖恩不懂事,不但同时请他们两家赴宴,还把细川氏代表的坐位排到了大内氏前面,拿人的手短,这也好理解,可大内氏不干了。

图片马上加载完成,请稍后

大内氏自认为有勘合,没有取得独家经营权也就算了,怎么这个冒牌的细川氏地位比自己还高。日本人跟中国人一样也有排名文化,更何况大内氏与细川氏在国内本就是对手和仇敌,经常打打杀杀,这口气实在没法咽下去。

大内氏代表宗设谦道再也坐不住,与细川氏代表吵了起来。酒席上碍于赖恩等明朝官员的面子,矛盾没有彻底激化,可一回到馆驿,宗设谦道越想越气,最后终于忍耐不住爆发了。

图片马上加载完成,请稍后

别看名字叫谦道,可他一点也不懂谦恭和道义,先率人从仓库夺回自己的武器,然后杀了细川氏代表,又冲到海边把细川氏的船和货物全给烧了。

在大明境内杀人放火这还了得,赖恩命令明军出动弹压。没想到,明军的战斗力着实堪忧,数百明军不但对付不了数十倭人,反而被杀死千户、百户等数名军官。

图片马上加载完成,请稍后

大内氏使团抢回自己的船逃出宁波港,路上遇到风暴,漂至朝鲜海岸。朝鲜官军发现后,全力围捕,杀死三十人,活捉二十人,全部交给了明廷。大明朝廷对此事极其愤怒,下令关闭宁波市舶司,禁止日本人再来朝贡,这就是明朝历史上有名的“争贡之役”。

从此,明朝和日本的官方贸易渠道断绝,走私之风大盛。更重要的是,日本人通过宗设谦道等人的经历发现,明军的战斗力非常孱弱,根本不是日本武士的对手。于是,大批倭寇涌到东南沿海,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图片马上加载完成,请稍后

这些倭寇都是在日本战败或失去主人的武士,也被称做浪人。但他们主要是给真正的海盗充当先锋,而这些海盗都是中国人,垄断着东南沿海的走私生意。

正是由于朱元璋的祖制,使明朝历代皇帝将外贸仅限于朝贡一种方式,既代价甚大,又不允许民间经营,最终却引发了土木堡之变和倭寇之乱,深刻改变了明朝的走向。

图片马上加载完成,请稍后

可事实上,整个明朝期间的对外海贸从来没有停止过,朝廷禁海时,便由海盗串通国内的官商私下进行。直到隆庆开关后,海禁才被废除,中国海贸得到大发展。据统计,不到百年的时间里,流入中国的白银至少在3亿两以上,使明朝完成银本位的货币改革。

而且海禁的放开,使海盗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客观条件,再加上明朝重整军备,在戚继光、俞大猷等名将的努力下,这才扫灭为祸百年的倭寇,使东南百姓得以安生。

参考书目:

《明史》

《中国是部金融史》

感谢您的阅读,如果觉得本篇文章对你来说有帮助的话,别忘了点赞、评论、转发和收藏哦

本文标题: 土木堡惨败,倭寇之乱,为什么有人说是朱元璋的错?
永久网址: https://www.laoziliao.net/history/info/45966025 (请复制分享给好友)

料友留言(数量:0条)

相关文章
李世民杀兄逼父,本是乱臣贼子行为,如何后来成了千古一帝
李世民被称为千古一帝,但他皇位的来源可不怎么正规,说白了是谋权篡位得来的,但后世人们对李世民的评价却非常高,杀了自己的亲兄弟,逼迫自己的父亲退位,基本上是个乱臣贼子的形象,但他后来做了什么事,居然把这种形象个消除了呢? 纵观整个封建历史,李
标签李世民,李建成,李元吉,李渊
明英宗朱祁镇被瓦剌俘虏长达一年,瓦剌人是如何对待他的?
正统十四年(1449年)八月,率军亲征瓦剌的明英宗朱祁镇,却在大太监王振的一番迷之操作下,在土木堡惨遭战败,不仅数十万明军将士和随行朝中大臣死了个七七八八,就连明英宗自己也沦为了瓦剌俘虏。然而,被俘后的明英宗朱祁镇,在瓦剌受到的待遇却一点都
标签朱祁镇,伯颜帖木儿
杜月笙14岁卖水果用了一套路,绝对的金点子,如今很多工厂都在用
杜月笙原名杜月生,那时候他还是个穷小子,爹妈死得早,不过继母和舅父对其还是可以的,没让他到处流浪、无依无靠的活着,但毕竟家穷,苦日子没少过,杜月笙则不愿意一辈子在贫穷的泥潭里打滚。 可年纪小,能做的事情并不多,怎么摆脱穷困的处境?杜月笙就
标签杜月笙,上海,黄金荣,陈世昌,青帮,法租界
庞德和张鲁为何不降刘备?襄樊兵败后,关羽终于知道了答案
俗话说,“老不看三国”,为什么呢?说的其实就是指,人到了中年接近老年之时,便能真正看懂三国。但在这个时候呢,又不建议大家去看三国了,为的其实就是害怕朋友们感伤。因为在三国时期,可能真的就没有什么真仁义,有的只是尔虞我诈,你骗我欺。 读三国
标签庞德,张鲁,关羽,大耳贼,马超,曹操
唐朝的王爷那么多,寿王李瑁也没有多大战功,为何却赫赫有名?
说起寿王李瑁,很多人都是略有耳闻,但其实他在历史上并没有什么突出的成就,那么他一生没有多大战功,为何却在历史上赫赫有名? 李瑁之所以赫赫有名,是因为两个女人。 一个是他的母亲武惠妃,另一个是他的老婆杨玉环。 李瑁是唐玄宗李隆基的第十八子,更
标签唐朝,李隆基,寿王李瑁,杨玉环,武惠妃,李瑁,武则天,寿王妃
从明朝户籍制度看,朱允炆真的失踪了?朱棣为何苦苦寻找他的下落
从史料上来看,朱棣的确没有找到建文帝朱允炆。当年皇宫一把大火,把宫殿都给烧毁了,朱允炆的尸体也没有找到。 为此一系列传说就传开了,有人认为朱棣后期一直在寻找朱允炆,就连郑和七次下西洋都是为了寻找朱允炆的下落。 那么问题来了,朱棣为何大张旗鼓
标签朱允炆,朱棣,明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