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权宦——冯保

大明司礼监掌印太监,提督东厂太监,明神宗朱翊钧之“大伴”——冯保。冯保是隆庆,万历年间著名的宦官,也是万历年间首辅张居正的重要政治盟友。

冯保跟着神宗的登基站到了宦官生涯的顶点,也随着张居正的逝世被发配南京郁郁而终。他为了自己的权势驱逐了高拱,也帮着张居正在万历初年推行新政;他恋名好财奢靡无度,又替李太后管教约束年幼的神宗。

我眼中的冯保,是明代皇权式微下宦官的巅峰存在。冯保以司礼监和东厂为依托,在万历初年自成体系,既不绝对依附皇权,也不肆意打压朝臣,不同于王振时期的为君揽权,亦区别于魏忠贤时代的重整朝堂,而是成为了一股第三方的中坚力量。

按部就班

冯保出生年月已不可靠,只知道他是嘉靖十五年时入选内书堂。三年内书堂的学习生涯,冯保应该表现不错,一毕业就被选送进司礼监做了抄写员。这个起点在明代宦官中算是相对较高的。

嘉靖三十二年,冯保进文书房工作,一待就是七年。文书房是司礼监下辖的机构,负责协助司礼监处理政务,你可以理解为司礼监的秘书处。

冯保是明代少有文化素养较高的宦官,这与其在内书堂和文书房的经历密切相关。

明代中期以后,宫中内书堂的老师,都是从翰林院选出来的。当年严嵩就曾经做过内书堂的老师。这批人最次也是个二甲进士,一个个都是饱学之士,所以内书堂小黄门的授课老师,可以算是当时大明最顶尖的师资力量。

而内书堂与文书房都有藏书,得益于司礼监的滔天权势,其所藏颇丰,各种孤本珍籍,一应俱全。再加上常年与公文打交道,谁要是说冯保不学无术,我估计没人会信。

冯保后来在万历年间,与张居正一同亲自为年幼的神宗刊印教材,神宗上课时也一起陪侍在旁。据说冯保还在《清明上河图》上题跋,这得对自己才学自大到什么程度才能做这种事情?比如清代的乾隆。当然,这些都是后话。

我们接着说,到了嘉靖三十九年,冯保已经是司礼监的秉笔太监了。

图片马上加载完成,请稍后

嘉靖朝是皇帝与朝臣神仙打架的年代,这个时期司礼监的作用非常隐性。冯保能从一个小黄门成长到司礼监的秉笔太监,是正儿八经拼能力熬资历得来的。

嘉靖四十五年,明世宗朱厚熜驾崩,明穆宗朱载坖登基,改年隆庆。

我们注意到隆庆年时,冯保就已经和太子朱翊钧(即明神宗万历帝)走得非常近了。而隆庆元年的时候,冯保被提拔为御马监掌印太监,兼提督东厂太监。御马监当时与兵部共掌朝廷兵务,东厂的威势也毋庸多说。

图片马上加载完成,请稍后

一般来说,提督东厂这个权力是司礼监首席秉笔太监掌握的,很少由十二监其他掌印太监掌控。这个规矩虽然在嘉靖年被打破,但穆宗一上来就给了冯保这个权力,再联想冯保与东宫的亲近,那么可以肯定地说,在嘉靖年时,冯保与还是裕王的朱载坖,私下就已经走得很近了。

而冯保后来能够被神宗生母李太后投以巨大的信任,应该与嘉靖年间的这段友谊不无关系。

图片马上加载完成,请稍后

但即使是提督东厂,即使掌管着御马监,冯保依旧没有登顶宦官的顶峰。大明司礼监掌印太监,才是大明真正的宦官第一人。

直到隆庆六年。

三足鼎立

隆庆六年,穆宗驾崩,明神宗朱翊钧登基。这一年,神宗堪堪十岁,主少国疑。

当时的内阁首辅是高拱,次辅是张居正。穆宗托孤的时候,遗诏中除了写明高拱等人为顾命大臣之外,还加了“司礼监”这三个字。这三个字,就像一块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了层层的水花。

图片马上加载完成,请稍后

用高拱的话讲,从来没有听说过让太监做顾命大臣的。以致于后来高拱在老家病逝前所作《病榻遗言》,就说穆宗的这份遗诏是被冯保做过手脚的,是矫诏

矫诏这件事情,有说道。

内阁是把对于政务方案先写好,送入司礼监让皇帝批阅,名为“票拟”。司礼监有时在皇帝授意下代为“批红”,行使最高决策权。而“批红”后最终出来的结果,到底几分是皇帝的意思,几分是司礼监宦官的意见,这其实很难说清。

图片马上加载完成,请稍后

而如果遇到皇帝传达口谕,司礼监负责传达的时候,很多内容可以在宦官的嘴下完全变成另一种意思。比如加上某些语气词,更改一些动词之类的。

高拱说冯保矫昭,说得有鼻子有眼,什么冯保如何拿白纸忽悠皇帝,又如何与张居正一起唱双簧欺瞒他。

考虑到高拱与冯保,张居正的私人恩怨,我个人对冯保矫昭的事情存疑。再者,万历年和晚明时期,朝廷聊起这段历史的时候很多。

图片马上加载完成,请稍后

其中既有张居正,冯保当权的日子,也有二人被政治清算的时候,皆没有提起矫昭之说,故而我认为当时穆宗在遗诏里,的确是在故意抬高司礼监的权重。

穆宗的动机也很简单:儿子太小不能主政,老婆李氏又不是那种能驾驭群臣的女人。高拱虽说自裕王时期就一直对自己忠心耿耿,但总没有宦官用得放心。用宦官制衡朝臣来过渡,直到儿子亲政。

也难怪高拱会多想,因为遗诏颁布没多久,神宗的谕旨就下来了:冯保改任为司礼监掌印太监,兼提督东厂太监。

图片马上加载完成,请稍后

遗诏中所谓“司礼监”三个字,现在就是在说冯保。宦官真的成了顾命大臣。

冯保与高拱的矛盾其实由来已久。隆庆年间,冯保有两次冲击司礼监掌印太监的机会,都因为高拱的缘故而错失。如果说第一次高拱推出的人选资历要比冯保老,冯保无话可说,那么第二次高拱的人选,就摆明了是在针对冯保。

这次冯保掌管了司礼监,再一次把二人的矛盾彻底激化,成水火之势。

图片马上加载完成,请稍后

高拱这个时候率先发起了进攻,指使手下的言官弹劾司礼监与冯保,并要求在皇帝年幼时收回司礼监的“批红”权,由内阁来主导所有政务。

平心而论,高拱要打压司礼监,除了与冯保的个人恩怨,更多的应该是从朝廷的角度来思考。高拱作为内阁首辅,朝臣之首脑,在皇帝年幼之时想避免宦官专权的现象,把国家交给自己这批专业的朝臣来治理,作为高拱的立场来说,无口厚非。

但是高拱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皇帝虽小,但皇族还在

图片马上加载完成,请稍后

对于神宗生母李氏而言,高拱这是赤裸裸的夺权行为。票拟权在内阁,施政权在六部,皇帝手里只有批红权。现在连批红权高拱都要拿走,那么这个大明朝到底是姓朱还是姓高?

冯保明白李太后的顾虑,张居正也明白,二人同时看到了这其中的契机。于是冯保搭台,李太后唱戏,张居正拱火,以高拱妄言“十岁孩子,如何为人主”的大不敬和谋立藩王的罪名,将高拱驱逐出京。

图片马上加载完成,请稍后

谋立藩王自然是笑话,可高拱想要夺权这就和谋反没区别了。要不是李太后和张居正还念着与高拱昔日的恩情,以冯保的“除恶务尽”,高拱绝对不可能活着走出紫禁城。

于是,万历年初年冯保为首的宦官集团,张居正为首的朝臣,李太后为首的皇族,三方之势已成,共同为年幼的神宗保驾护航。

也对,从几何学说,三角关系,是最稳定的。

过河拆桥

从万历元年到万历十年,冯保的事情就乏善可陈了。这时候的冯保,已经是大明宦官第一人,权势熏天。他一方面照顾着李太后与小皇帝,一方面与张居正配合无间,帮助张居正顺利推行新政。

那我们就说说他们之间的关系吧。

图片马上加载完成,请稍后

很多人奇怪,冯保虽说身任要职,但为什么大家总是把他抬高到与李太后,张居正平等的地位。说到底冯保只是皇家的家奴,张居正这样的外臣受制于司礼监与东厂的权势,尚可理解,而李太后又为何如此看重冯保?

在李太后看来,冯保是家奴不错,可也是她自己联系外朝,制衡朝臣的重要手段。李氏只是平民家庭出身,夫君做裕王的时候,本就郁郁不得志,自己的公公也不喜欢裕王一家,李氏一直都只是默默尽着一个女人的义务。

图片马上加载完成,请稍后

从父,从夫,从子。她没有当年张太后的眼光手腕,能够扶持宣宗,英宗上位;也没有“夺门之变”中孙太后的狠辣,发动所有力量整垮代宗,助英宗复辟。她只能做自己觉得对的事情,并为之坚持不懈。

所以她需要张居正来主政,让大明帝国正常运转;还需要冯保来主内,照顾母子二人的生活,并时不时地用冯保来“提点”下张居正。

冯保做的很出色,也很让人放心。冯保早在嘉靖年间,就与裕王府有交情,在隆庆年更成为了太子的近侍。双方是有传统友谊的

图片马上加载完成,请稍后

且冯保良好的文化素养,决定了他不会因为飞智而轻易干政;他自幼入宫的出身履历,也代表着他对大明皇室的绝对忠诚。而冯保掌管下的内宫,也很好地配合着李氏,监管约束着年幼的神宗。

一动不如一静,并不存在冯保之外还有“王宝”之说,对于李太后而言,冯保就是最好的人选。

对于张居正来讲,如何对待冯保,他只有三个选项:打压,吸纳,盟友

图片马上加载完成,请稍后

打压不现实,张居正可以打掉冯保,但司礼监依旧存在。他推行的新政,依旧需要司礼监“批红”的配合才能够顺利施行;吸纳冯保?那和当年高拱想要收回司礼监权力有什么区别,皇家怎么可能允许这样的事情出现。

所以成为盟友是张居正如何处理与冯保关系的唯一选择。好在万历初年,冯保只需要对李太后负责,年幼的皇帝也尚无集权亲政的念头,冯保便没有染指外朝的动机,张居正可以全力施为。

我以前说过,冯保,张居正,李太后的三角组合,是建立在皇权弱小的基础上的,现在我仍然坚持这个观点。

图片马上加载完成,请稍后

但所有人都忽视了年幼的神宗。

神宗也许因为害怕冯保无处不在的监视网与时不时在母亲处的小报告,而忌惮冯保,却绝不会把冯保上升到张居正,李太后这样的高度等同视之。

从神宗后来亲政时,选择自己上去和朝臣硬刚,也不扶持宦官来恶心群臣这点看,神宗是真的把冯保当做了自己的家奴。

图片马上加载完成,请稍后

张居正管自己,因为他是自己的老师,自己的内阁首辅,劝谏是理所当然的;李太后管自己,因为她是自己的母亲,是自己世上唯一可以真心信任的人,管教自己也是正常的。冯保呢?

在神宗眼里,冯保就是一个借着太后狐假虎威的家奴。一个爷爷时期进宫的奴才,因为资格老,就能够站在主子头上大呼小叫了?

图片马上加载完成,请稍后

于是,每一次因为冯保打的小报告而受罚的神宗,都把这股怨气撒在冯保身上。我们看到从万历元年到万历十年,神宗好几次把蘸满墨水的笔掷到冯保身上,借此表达自己的不满。

当他亲政后收到言官弹劾冯保的上疏时,神宗居然说是:我等这封奏疏很久了。

但冯保依旧毫无察觉,在冯保心里,他只是在尽心尽职地照顾着年幼的君主,帮着皇太后约束君主的贪玩与意气,这一切等到神宗日后成为一位明君时,皇帝就会体恤自己的良苦用心。

图片马上加载完成,请稍后

但他最后等来的,只是神宗一道发配南京的圣旨。

万历十年,张居正逝世仅仅半年之后,冯保被贬为奉御,全家削去官职。万历十一年,冯保于南京病逝。

这位由冯保服侍长大的君主,最后告诉冯保:我不需要你了,我恨你。

结言

就我个人来看,冯保的历史作用是正面居多。他与张居正的合作,稳定了万历初年的朝局,保证了张居正新政的推行。同时,尽管神宗对冯保的管束非常反感,却的确使神宗成为了明代历史上不多的有文化的君主。

图片马上加载完成,请稍后

只是最让我替冯保寒心的,是当神宗胞弟潞王大婚时,皇室周转困难,李太后给神宗的提议居然是抄没冯保的家产,以资所需。不知道当年神宗登基时,站在皇帝身边一同接受朝臣拜贺的冯保,有没有想到会有这么一天。

一家之言,聊以解闷。

朝史暮想,独家原创。

本文标题: 大明权宦——冯保
永久网址: https://www.laoziliao.net/history/info/45350339 (请复制分享给好友)

料友留言(数量:4条)

料友:老资料网友822 2021-01-22 16:51
最是无情帝王家
料友: 2021-01-25 16:22
司礼监掌印,提督东厂。简直就是大明权宦第一人。王振刘瑾魏忠贤都没到这个地步。要说没有篡改穆宗遗诏。打死我也不信。
料友:江湖客 2021-01-28 18:54
有权不干政,足以有好口碑了
料友: 2021-01-28 18:59
冯保算的上是历史上比较正派的名宦了。
相关文章
李存勖人生的绊马索,胡柳坡之战,难论输赢的糊涂仗
公元918年,是五代十国历史上,很重要的一个节点,这一年,距后梁太祖去世六年,距后梁灭亡也是六年,后梁在朱友贞的统治之下,国力日渐衰退,虽有猛将精兵,但是颓势尽露无疑,朱温奋斗一生留下的老本已经被朱友贞挥霍得差不多了。这一年,李存勖已经基本
标签李存勖,胡柳坡,后梁,李嗣源,幽州,贺瓌,王彦章,周德威,朱友贞
尼禄自杀留下的烂坑∶四个皇帝抡刀互砍,百姓在楼上看热闹赌钱!
公元68年10月,罗马城内正洋溢着一团喜气洋洋的氛围。在百姓们热情的欢呼声中,一队兵马在人群中徐徐前行。为首的,是位七旬有余的老者,他面容阴沉,举止优雅,频频向道路两边的百姓微笑致意。此人,正是帝国的第六代皇帝,加尔巴! 公元前3年底,加尔
标签尼禄,加尔巴,罗马帝国_国家,维特里乌斯,奥托,温代克斯
为何西方人很重视自己的血统?中国人却一般不提,难道血统不好?
人类的血脉是一代代传承下来的,中国的很多制度上都是以血缘关系为代表所传承下来。要知道,中华上下有着五千年的历史,基本上每个家族的祖先都有着一段不同的事迹,毕竟在我国一共也就只有几百个姓氏,其中有几十个姓氏都是皇亲国戚,而那些皇妃、贵族的姓
标签血缘关系,亨利一世
“韩”与“朝鲜”,二者称呼由何而来?谁才是半岛的正统继承者?
西周代商后,箕子跑到朝鲜半岛北部建立了箕子朝鲜,后来被中原王朝灭掉了。朝鲜半岛南部分布着辰韩、马韩、弁韩三个部落联盟,被统称为三韩,后来演变成百济和新罗。元末明初,李成桂取代高丽,由朱元璋赐号朝鲜,建立李氏朝鲜。 中日甲午战争后,朝鲜被清帝
标签朝鲜半岛,高丽,弁韩,李氏朝鲜,新罗,高句丽
洛阳金村大墓的主人是谁,为什么说这是中国考古的痛楚?
为什么说洛阳金村大墓是中国考古的痛? 洛阳金村大墓的主人是谁,为什么说这是中国考古的痛楚? 河南是我国文化底蕴最深厚的省份之一,洛阳则是河南的重要城市,也是中国六朝以上的古都,如著名的隋唐都城。几千年的历史沉淀,造就了龙门石窟、老君山这样
标签洛阳,金村大墓,考古,金村,珍贵文物
闲话大明权宦——黄锦
大明司礼监太监,提督东厂太监,明世宗之“黄伴”——黄锦。黄锦是嘉靖年间,明世宗朱厚熜身边的近侍,从兴王府邸到大内深宫,黄锦侍奉世宗长达近六十年,可以算是世宗身边最亲近的宦官。 黄锦很难写,因为嘉靖朝是明代宦官最不显眼的时候,以致于很多人读
标签黄锦,大明,世宗,兴王府,明世宗朱厚熜,朱厚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