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士道曾让日军义无反顾地去死,今天的日本人,还信武士道吗?

1870年日本废藩置县,旧武士失去了带刀、称姓、当兵、杀人免死等诸多特权,而随着秩禄处分,武士的经济基础也被剥夺,武士阶层被彻底消灭。但是,武士这些人没被消灭,他们换了一个身份,改成士族,照样进入新政府。所以,武士道精神还存活在这些人心中,日本的军国主义武士道就是从这里来的。

一、武士道被冷藏

明治维新开始之时,武士道其实是被冷藏的。明治天皇在维新伊始就明确批评武人掌权是“违我国体”,他的诏书更是明确宣布“日本帝国之人民”共有的品质,就是忠君爱国、骁勇善战,但绝口不提武士道。这些敕令、诏书都无视或冷漠对待贯穿德川时代200余年的武士道精神,充分体现了天皇对武士道的厌恶。

天皇为什么厌恶武士道呢?

因为武士道产生于德川封建时代,当时的日本有200多个藩,藩下的武士只效忠各自的领主,而非国家天皇,中央明治政府是决不能容忍这样的分权的。所以,与其说武士道被冷藏,不如说在明治前期,武士道和主流价值背道而驰,是政府严厉批判的对象。

图片马上加载完成,请稍后

二、军队让武士道复活了

随着日本军制的近代化,日本军队的精神建设也被提上日程。所谓日本军队精神建设,就是把日军从旧时代武士忠于主君、忠于各自藩国的精神变成近代效忠天皇、效忠日本国家的精神。

图片马上加载完成,请稍后

日军的政治思想课是由山县有朋的智囊、日本明治时代思想家西周完成的。西周当时就提出了引入西方兵制,独创日本军队精神的建议,当时主管兵制改革的山县同意了这一建议。1871年12月,西周帮山县制定了《读法》,强调的就是“以武士道的忠节、信义、勇敢、质素、服从作为军人精神的根本”。

1878年,山县发布了臭名昭著的《军人训诫》,核心是“武士道的忠实、勇敢、服从是维持军人精神的三大元素”。由此开启了武士道复活的第一步。

图片马上加载完成,请稍后

1882年,明治天皇尽弃前言发表了《军人敕谕》,这是为了善后因武士叛乱而引发的西南战争,同时防止自由民权运动的“毒瘤”进入军队而做的防御措施。

《敕谕》是军国主义和武士道及军队融合的最终成果,用类似封建时代的军法来约束军队,极大地强化了军队的思想建设。《敕谕》文章不长,是天皇御赐给军队全体的,所以每个士兵都要背诵,正文核心还是武士道忠君:朕为尔等之大元帅,朕视尔等为肱骨,尔等视朕为君父,“以此永成国家之干城”。

就这样,武士道精神开始侵入明治政权的支柱——军队。

图片马上加载完成,请稍后

三、侵略战争促进军国主义武士道发展

如果只是将武士道中为人做事的品质灌输给日军,日军还不至于太过野蛮,但日本恰恰侵略成性,战争中的残暴严重腐蚀了武士道,致使武士道扭曲为军国主义武士道。

图片马上加载完成,请稍后

维新之后,日本开展一系列扩张政策,尤其是甲午战争及日俄战争,日本很“幸运”,以小博大都赢了,这两大胜利极大地“振奋”了日本国威,使日本民族疯狂。为什么日本能够以小博大呢?日本人认为,最重要的一条就是武士道精神远超清、俄两国的民族精神。

图片马上加载完成,请稍后

两次大战的胜利,让日本民族忘乎所以,明治以来的欧化情结终于被终止。以井上哲次郎为代表的右翼保守文人,开始疯狂鼓吹武士道,这种保守思想深得明治官僚们的心意,因为要是继续西化下去,保不准日本民间会为了民主“造反”,所以必须遏制欧洲思想,明治官僚们萌发了以日本民族精神对抗西洋精神的念头。

经井上哲次郎阐释、说明、宣传,以1905年井上哲次郎的《现代大家武士道丛书》出版为标志,武士道成为日本民族独特的精神。经官方允许,武士道由军队专有终于成了全民族的精神。

图片马上加载完成,请稍后

四、侵华时期武士道疯狂发展

侵华战争属于侵略战争,但是跟过去的侵略战争相比,日本没有受到过如此抵抗,侵略难度堪比登天,所以必须单提出来,正是因为侵略困难,所以日本人的精神支柱才得以恶性疯狂发展。

《叶隐闻书》是江户时期的一部武士道著作,书不厚,全篇“死”字就出现了27次,“狂”字仅次于“死”,但纵观全书,“狂”也是“死”的意思,面对生死存亡之际发狂,就是果断地去死。该书和江户幕府朱子学核心价值观严重不符,其实是本禁书,武士中将此书奉文经典的人就成了叶隐派。

图片马上加载完成,请稍后

叶隐派的核心主张:不管死是否死得其所、是不是为了大义,武士的最高境界就是干净利落地死。这种无脑说法恰恰适应了战争期间军队的需要,此时武士道中的“死”就是效忠天皇,官方宣传这种武士道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士兵完全剥夺自我,成为统治阶级的战争机器。明知道神风特攻就是人肉炸弹,但是士兵还是义无反顾地执行,原因之一就是武士道的“死”。所以说,武士道更成为军队精神建设的必修课。

图片马上加载完成,请稍后

战争时期军队是国民的偶像,偶像所崇拜的,粉丝自然也要追随,所以武士道在国民中更是大行其道。到了战争后期,日本本土物资极度缺乏,在肉体饱受摧残的时候,只好加强精神建设了,所以武士道更加成了日本国民的精神支柱。

图片马上加载完成,请稍后

文史君说

日本武士道因为近代日本的侵略可谓臭名昭著,维新志士是设计明治政体的高官,他们都是从旧幕府时代过来的,经历了系统的武士道教育,所以武士道在他们的精神世界里是潜移默化地存在的,明治政体的设计中,深深地留下了旧时代的精神文化,这是必然。现在的日本社会也不再提武士道了,一方面是因盟国对日本军国主义的审判,另一方面就是日本人更“堕落”了,所谓平成废宅岂是浪得虚名。照这么看,日本民族精神武士道也不怎么牢固嘛。

参考文献

本尼迪克特:《菊与刀》,三联书店2007年版。

李庆辉:《近代日本军队的武士道教育与对外侵略战争》,《大连城市历史文化研究》2018年00期。

李琼:《论日本近代武士道的产生与嬗变》,《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作者:浩然文史·紫橘)

本文为文史科普自媒体浩然文史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所用图片,除特别注明外均来自网络搜索,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我们会每天为大家奉上精彩的历史文章,恳请各位读者朋友关注我们的账号!您的点赞、转发、评论,这是对我们最好的支持!

本文标题: 武士道曾让日军义无反顾地去死,今天的日本人,还信武士道吗?
永久网址: https://www.laoziliao.net/history/info/3100378 (请复制分享给好友)

料友留言(数量:0条)

相关文章
《三国演义》为什么要“尊刘贬曹”?
《三国演义》明显的是尊崇刘备贬低曹操的故事,“尊刘贬曹”的思想倾向除了有对蜀汉集团“仁政”的肯定和刘备“汉室宗亲”的血缘因素,来体现所谓的封建正统思想之外,更主要的是《三国演义》经历了一千多年的成书过程,中间经过了无数人的加工,各种材料伴随
标签刘备,三国演义,曹操,诸葛亮,关羽,赵云
“攘外必先安内”有其合理性?抗日战争若干认识谬误辨析
一些史实混淆、存在偏见甚至谬误的说法,会影响人们对抗日战争的认识和经验总结——抗日战争若干认识之辨析 敌后军民给日本侵略军造成重大的伤亡,使其消耗巨大,成为抗战的中坚力量,对抗战胜利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伟大的抗日战争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和世
标签抗日战争,中国抗日战争,蒋介石,九一八事变,张学良,日军
古代有哪些著名人物神秘消失?消失原因,实际上都有个共同点
中国古代突然消失的人物非常多。不过,消失的人物虽然非常多,但是这些人物的消失,其实都有个共同的特点。王离不是一个简单的人物,他是王翦的孙子,王贲的儿子,是接替蒙恬镇守边关的统帅,手中有三十万大军。但是史书上并没有再说他,从此他神秘消失。著名
标签朱允炆,徐福,杨玉环,史书,徐福东渡,中国通史,李自成,朱棣,老子,王离
全面分析诸葛亮的“奇谋”之过襄阳进言攻刘琮
过襄阳进言攻刘琮:过襄阳,诸葛亮说先主攻琮,荆州可有。这里先主传和汉魏春秋的记载有细节上的不同,先主传是刘备逃亡过襄阳时诸葛亮劝刘备攻襄阳。如果这样当初诸葛亮提出隆中对让他夺取刘表的荆州时他怎么没有跟诸葛亮说“不忍心”?实际情况是刘备判断襄
标签诸葛亮,刘备,襄阳,刘琮,荆州,刘备军
残酷的二选一:满臣要保大清,汉臣要保国家,慈禧的手段还是老辣
为了扳倒深受光绪帝信任的“维新派”,保守党的满人开始拉拢慈禧,他们不仅越过了皇帝直接向慈禧奏报,而且还在慈禧面前搬弄光绪帝的是非,成功离间了光绪帝和慈禧之间的关系。在刚毅升任军机大臣后不久,慈禧又指派荣禄担任兵部尚书,理由是:光绪皇帝太过信
标签慈禧,清朝,变法,维新派,康有为,光绪
“难得糊涂”,害了多少中国人?
郑板桥有句广为人知的话,“难得糊涂”。 有些人做事,事事皆糊涂:干工作没规划、遇困难没主见、做学问不求甚解,糊里糊涂得过,没心没肺得活。若被批评几句,就搬出“难得糊涂”作挡箭牌。 这种人就是误解了“难得糊涂”的真正含义。 《菜根谭》有言:
标签曹操,王安石,纣王,苏轼,箕子,杨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