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11月8日是共產主義開始之日,私人的東西也不分你我,小孩子也不分你的我的了,只保留一條,老婆還是自己的,不過這一條還得請示上級。

人民公社化運動興起(資料圖)
本文摘自《共和國經濟風雲中的陳雲》 孫業禮著, 中央文獻出版社出版
北戴河會議號召實行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結果只用了20幾天就在全國農村基本實現了公社化,並積極向共產主義“躍進”,大搞公共食堂、對社員和生產隊的生產生活資料無償調撥、大辦民兵師。“共產風”盛行,一些人的胡作非力到了令人發指的地步。湖北有個鄉黨委書記在大會上宣布:1958年11月8日是共產主義開始之日,私人的東西也不分你我,小孩子也不分你的我的了,只保留一條,老婆還是自己的,不過這一條還得請示上級。河南新鄉興寧人民公社,4000戶2萬人,實行軍事化,全公社編成15個營50個連,房屋公有,搞集體宿舍,社員男女老幼分開,按連排編制集中居住,禮拜六回原家度周未。
過高的指標,求成過急的要求,靠大辯論開路的刮鳳式的領導方法,所帶來的副作用,最大的還是由此引發出來的各級干部的浮誇風。1958年的農業“大躍進”,是以嚴重的浮誇為其顯著特征的。
浮誇風是為了迎合高指標,因為那些高指標按科學規律辦事、從實際出發的話是肯定完不成的,而這樣就會暴露大躍進實際是“左”傾冒進。為了掩蓋這一點,各地把浮誇數量當作政治任務來壓下去,不照上級的意見提供浮誇產量就會被說成右傾保守,會給自己帶來嚴重的政治後果。
人們把自己假造的所謂高產典型叫做“放衛星”,一時間成為全國流行的時髦用語。各種稀奇古怪的“衛星”,讓人目瞪口呆。6月8日,報紙率先報道河南省遂平縣放出畝產小麥2105斤的“衛星”;6月26日,又報道了江西貴溪縣水稻畝產2304斤的“衛星”;隨後,“衛星”越放越大。小麥“衛星”畝產量高的,為9月22日《人民日報》報道的青海蹇什克農場畝產8585斤;水稻“衛星”畝產最高的,為《人民日報》9月18日報道的廣西環江縣紅旗農業社畝產130434斤。除了小麥、水稻“衛星”以外,《人民日報》和一些省報,還連續發表了玉米、高梁、谷子、蕃薯、芝麻、南爪、芋頭、蠶豆、蘋果等28種農作物和蔬菜、水果的高產“元帥”。報紙刊登科學家論證農作物高產的文章。當時的一張照片上,幾個快樂的年輕人,竟能舉着橫幅站在豐產的水稻上。“只要我們需要,要生產多少就可以生產出多少糧食來”、“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之類的豪言壯語,在權威的中央黨報《人民日報》上頻頻出現。
工業搞“以鋼為綱”,大搞小土群(小高爐、土法煉鐵、群眾運動)。一些大鋼鐵廠拼命提高產量,不顧質量,不顧設備的加速損耗,武漢鋼鐵廠放着現代化設備不好好利用;也在廠區遍設小土群,追求產量“大躍進”。一個個機關、廠礦、學校都搭起了煉鐵爐,熱火朝天地大煉鋼鐵。
破壞性最大的是農村的小土群。為了完成鋼鐵指標的“政治任務”,各地發動群眾上山煉鐵。據當時參觀過河南修武縣大煉鋼鐵場面的人回憶,晚上,在一個煉鐵點,人山人海,火光映天,人們通宵不眠,大干特干。指揮者不斷地作鼓足干勁工作,嗓子都喊啞了,說那天夜里要放“衛星”。場面蔚力壯觀。為了煉鐵,山上的樹砍光了,群眾家里的鐵鍋進了煉鐵爐,正當收獲季節,9000萬青壯勞力上山煉鐵,辛辛苦苦種了一年庄稼,就要到手的豐收糧食,卻因為無力收獲而爛在地里。小土群煉出來的卻是海綿鐵,根本不能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