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高義:鄧小平的路就是不斷大膽地改革

要是走鄧小平的路,就要不斷地、大膽地繼續改革,我想老百姓會支持。現在老百姓對腐敗問題非常有看法。我認為現在的領導人要學鄧小平,那他們應該在腐敗問題上采取很重大、很大膽的做法。

傅高義(EzraF.Vogel):前哈佛大學費正清中心主任,美國研究中國事務最權威的專家之一。傅高義精通中文和日文,被認為是美國唯一的一位對中日兩國事務都精通的學者。撰有《鄧小平時代》《先行一步:改革中的廣東》《日本第一》等多部著作。

《鄧小平時代》簡體字版本月下旬將在中國大陸上市。

語錄:

★要是走鄧小平的路,就要不斷地、大膽地繼續改革,我想老百姓會支持。

★現在的領導人如果學鄧小平,那么應該在腐敗問題上采取很重大、很大膽的做法。

★我認為,鄧小平外交思想的精髓就是中國需要和每一個國家有和平的關系。他覺得蘇聯就做錯了。

2000年,已經年至70的傅高義決定開始寫一本關於鄧小平的書來揭示中國轉型的秘密。最終他以10年之力寫出了這本《鄧小平時代》。這本書是對鄧小平一生的完整回顧,也是中國改革開放歷史的全景式描述。全書按照時間順序,分為“鄧小平的人生經歷(1904—1969)”“曲折的登頂之路(1969-1977)”“開創鄧小平時代(1978-1980)”“鄧小平時代(1978-1989)”“鄧小平時代的挑戰(1989-1992)”“鄧小平的歷史地位”等幾個部分。

自2011年英文版發行以來,便獲獎不斷,好評頗多,曾同時獲評《經濟學人》《華爾街日報》《華盛頓郵報》《金融時報》2011年度最佳圖書。美國前總統卡特評價該書“讀之難忘”,前國家安全顧問布熱津斯基則稱該書為“論述世界一流領導人的扛鼎之作”。

本報記者在傅高義動身前往中國前對他進行了專訪。值得一提的是,這位80多歲的美國老人堅持用中文接受采訪,盡管在一個流行咬文嚼字的時代,他的表達未必字字珠璣,句句工整,但充分展現了這位老“中國通”的友好與自信。

了解中國道路繞不開鄧小平

《國際先驅導報》:《鄧小平時代》的簡體字版即將在中國上市,您認為,從中國讀者的角度來看,讀了這本書,有助於加深對鄧小平哪些方面的了解?

傅高義:我寫這本書原本不是專為中國讀者寫的,而是為美國讀者寫的。但是我覺得如果說這本書能引起中國人的興趣,可能有兩個原因。第一,為了寫這本書,我見了很多外國人,其中很多是中國人不容易見的外國人。他們對鄧小平的經歷和看法可能帶來一些新的信息。

第二,中國有一個說法:旁觀者清。我覺得我不一定是很“清”,但我認為一個外國人可能有一些不同的看法,一些不同的解釋。那么,現在我看中國國內的情況,習近平前一陣去給鄧小平像敬獻花籃,這表示他想走鄧小平的路。那么依我看,鄧小平的路就是繼續改革開放。鄧小平的看法是,改革開放不是一次做完的,而是不斷地改革開放。鄧小平也曾大膽地動手推動改革開放。所以,要是走鄧小平的路,就要不斷地、大膽地繼續改革,我想老百姓會支持。還有另外一件事,中國人會明白,不僅僅是在中國有人想了解鄧小平,鄧小平的確是世界上很特殊、很能干的一位領導人,所以外國人也想了解鄧小平為什么這么重要。這表明鄧小平不光是中國的,他是全世界的,外國人也是佩服鄧小平的。

Q:據說您為了完成這本書花了十年時間,鄧的親人和與鄧共事過的人為您的研究提供了哪些幫助?

A:我和他們談話以前,有關鄧小平的書已經介紹過有關他的很多細節,比如他見過什么人做過什么事情。但他為什么這樣做,外界還不是很了解。這涉及其中的背景、個人想法和當時所處的環境。所以我采訪那些人是為了幫助我了解那些背景和想法。因為鄧小平自己沒有寫筆記,所以他在想什么,當時所處什么環境,光看材料是完全不夠的,采訪的人可以幫助我理解。當然,因為鄧小平自己不愛說話,所以受訪者對一些事情也不是很清楚。但是多了解背景我覺得很重要,所以我盡可能向他們了解那些背景。

Q:在鄧小平逝世15年之後,您認為研究鄧小平的現實意義是什么?作為美國或者西方學者,研究鄧小平及其時代有何價值?

A:你現在在美國也應該了解,大多數的美國人不太了解中國的事。但是中國這么大,存在這么多不同的看法。我認為,現在21世紀最大的兩個國家就是中國和美國。所以肯定我們是需要互相了解的。當然現在為了了解中國,用什么辦法呢?現在中國走什么道路,我認為鄧小平就是指導。因此美國人需要多了解鄧小平的想法和看法,這有助我們多了解中國的基本看法。書里邊有關這些內容更多。美國人應該明白,中國不是這么簡單的事情,中國人有很多不同的看法,有很多不同的情況,美國人應該多了解。所以我想通過這本書幫助美國人多了解中國比較復雜的現實。

鄧小平的領導力值得後世學習

Q:不難看出,您這本書重點是放在改革開放時期,通過研究,對於鄧小平和他推動的改革開放,您有哪些“重大”或者“新的”發現?

A:中國人關於鄧小平的研究比較多,比如研究黨史的人。中國的說法是,鄧小平是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我認為,談鄧小平的貢獻時應了解,不是他一個人朝着改革開放走,很多人都想要改革開放。但是領導改革開放的工作是不容易的。所以鄧小平的貢獻是在領導力上的貢獻,他用什么看法和做法讓老百姓支持他。他怕中國會分裂。比如文革之後,人們的想法出現分裂,對毛澤東的評價出現分歧。他在那個環境里領導中國確實不容易。他考慮的是用什么做法來解決分裂的問題。我覺得這個貢獻非常大。

Q:從您個人來說,對鄧小平這樣一位歷史人物整體是一個什么評價?

A:我認為鄧小平很能干,而且經驗很豐富。作為一個國家的領導,他在軍隊待了12年,也打過仗。在地方政府,比如1949年到1952年在西南局,他當了地方領導。在江西蘇維埃時期,也在瑞金領導地方。二戰時期在太行也領導地方的工作。在外交上,他和毛澤東一起在莫斯科和很多蘇聯人見過面。他有5年在外國,在法國有學習和生活經歷,在蘇聯也有經歷。他在很多方面都有經驗。他是和毛澤東、周恩來這么靠近的人,1952年去北京以後,他參加了毛澤東有關世界基本形勢的討論。所以他1978年當了領導,他的經驗太豐富。他本來就聰明,也做了這么多准備,不容易。

Q:中國領導者可以從鄧小平身上學到什么呢?

A:我想,是怎么順利地進行改革並且讓全國團結,不要出現分裂,這是第一。第二,我認為,應該大膽地做事情。鄧小平要是今天還活着,他對腐敗問題會非常重視,也會做一些大膽的事。在鄧小平的時期,腐敗問題和現在不一樣。他當時剛剛開始改革開放,很多干部因為經歷過文革,還是怕。他們害怕做事情會做錯,會受批評。所以很多干部基本不想做事。所以鄧小平說喜歡敢干事的干部。試想,要是犯一點小錯,就進行處分了,那就不會有改革開放。而現在的腐敗問題已經是太大了。老百姓也對腐敗問題非常有看法。所以我認為,要是現在的領導人要學鄧小平,那他們應該在腐敗問題上采取很重大、很大膽的做法。

繼承和發揚鄧小平時代留下的遺產

Q:《鄧小平時代》繁體字版的譯者馮克利認為,這本書寫得最精彩的部分,應當是和鄧小平外事活動有關的內容,您如何概括鄧小平外交思想的精髓?

A:我同意這位譯者的看法,當然這是個人的看法了。我認為,鄧小平外交思想的精髓就是中國需要和每一個國家有和平的關系。他覺得蘇聯就做錯了。什么錯?蘇聯樹敵太多了,他們在軍費上花費太多。把自己國家應該用在老百姓身上的錢,用在了軍備建設上。這是對國家不好的。鄧小平認為,中國應該跟大的國家搞好關系。美國,也包括日本。他明白,日本雖然在二戰時期算是敵人。但是在借錢和企業發展上,日本會有貢獻。所以應該和日本搞好關系。我認為,鄧小平在和日本搞好關系上的確是很成功的,同美國的關系也搞得好。周恩來和毛澤東歡迎尼克松訪華,但是當時中美關系正常化的工作留下來了,鄧小平就做過這方面的工作。還有一個就是蘇聯,1963年,中蘇兩黨全面論戰的背景下,鄧小平率中共代表團去莫斯科與蘇共中央舉行會談。由於雙方分歧比較大,談判最終破裂。但鄧小平在上世紀80年代提出中蘇關系正常化要消除三大障礙,要是蘇聯從邊界撤軍,從阿富汗撤軍,讓越南從柬埔寨撤軍,中蘇關系就能恢復正常。1989年這也實現了。所以他跟大國都建立了友好和平的關系。

Q:鄧小平主政時代,中國GDP尚未躋身世界前列。今天對於已經成為世界第二經濟大國的中國,鄧小平當年制定的外交政策是否仍然適用?未來,等到了中國的GDP超過美國的時候呢?

A:我認為鄧小平的原則應該繼續。鄧小平也說過,我們不搞霸權主義。我們就是情況好了之後,也永遠不稱霸。中國的GDP可能會超過美國,但是按照鄧小平的看法,中國還是不要走霸權主義的路。

Q:十八大之後的中國,如何才能更好地繼承和發揚鄧小平時代留下的遺產?

A:我認為現在兩件事比較重要。第一,應該在反腐敗問題做得好一點。要更嚴肅地對待這個問題。第二,和外國,特別關於釣魚島和南海問題上,應該和那些國家關系搞好。這些問題現在弄得太緊張。上世紀80年代鄧小平的做法,是給老百姓看日本的電影、電視台節目。交流多一點,我認為對日本的態度也會有改變。現在領導人應該擴大民主。但要是做得太快,也會有問題。有的外國人說中國應該這樣做那樣做。我不贊同。我認為中國人應該按照自己情況自己決定。(本文未經被采訪對象審閱)

本文標題: 傅高義:鄧小平的路就是不斷大膽地改革
永久網址: https://www.laoziliao.net/history/info/2327 (請複製分享給好友)

料友留言(数量:0条)

相關文章
劉少奇病危被命令要治好給九大留活靶子
1968年7月9日劉少奇病情惡化,支氣管炎急性發作,轉為支氣管肺炎,生命垂危,7月9日和8月6日,有關負責人兩次對醫護人員說:“要盡力治好,護理好,要把他拖到九大,留個活靶子供批判。”在經歷反復的侮辱、批斗及抄家後,劉少奇妻子王光美在196
标签劉少奇,黃崢
陳雲評西路軍失敗:過河是黨中央決定的
1937年12月毛澤東曾說:西路軍的失敗,主要是張國燾機會主義錯誤的結果。1981年11月22日,陳雲指出:西路軍過河是黨中央為執行寧夏戰役計劃而決定的,不能說是張國燾分裂路線的產物。陳雲在《隨軍西行見聞錄》中稱贊:“毛澤東有諸葛亮之稱”,
标签西路軍,中國近代史,歷史,毛澤東,馬克思主義,世界歷史
唐家璇憶中日外交:我給日外相上了一課
我對町村說,日本野蠻侵略中國使中華民族蒙受沉重災難。你可能不同意我的說法,甚至認為這是中國進行“反日教育”的結果。我可以在這里負責任地告訴你,中國不存在“反日教育”問題。2005年是二戰結束60周年,對中日關系來講是非常重要和敏感的一年。日
标签中日關系,中日東海問題,日本中國,唐家璇,抗日戰爭
蘇聯特權階層的腐敗造就民眾的冷漠
蘇聯特權階層腐敗加劇了社會分離和社會對立,同時,還造成蘇聯民眾對蘇共及其政權的冷漠,在這里,冷漠既是一種選擇,更是一種力量。因此,蘇共亡黨、蘇聯解體緣於蘇聯斯大林社會主義模式及其體制,以及這種模式和體制孕育並激化的蘇聯特權階層及其腐敗兩大因
标签
59年後美中情局對華情報分析為何看走眼
2004年,美國國家情報委員會解密了一批有關中國問題的檔案文件,這批文件匯編為國家情報委員會的特別報告,取名CIA’s Analysis of China From Nationalism to Mao,共70件,約千余頁。其內容是美國中央
标签經濟
西安事變後張學良的東北軍結局如何?
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東北軍被蔣介石分割使用於各個戰場,逐步被削弱、肢解、消滅,也有一部分在戰場上起義,走向了新生。49軍之一部立即加以阻擊,與敵發生激烈戰斗。盡管第49軍損失慘重,但蔣介石在戰後根本不理睬其整補的要求。於學忠以51軍兩個
标签東北軍,於學忠,中國近代史,張學良,抗日戰爭,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