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推動政府倡導及各界廣泛參與的“新校園運動”,是台灣震後校舍重建中濃墨重彩的一筆,並且飛得更高,已遠遠超出了校舍重建與更新的范疇,體現了台灣社會與官方對教育體制與觀念的深刻反思。

新校園運動成果之一:台中市仁美國民小學剪影。
校舍重建與“新校園運動”:“9·21”大地震給台灣的一堂課
1999年9月21日深夜1時47分,台灣發生了里氏7.3的大地震,震中位於台灣中部的南投縣境內,震源深度8.0公里。造成2415人死亡,51711間和53768間房屋全倒與半倒。這是台灣二戰後生命財產損害最嚴重的自然災害。
台灣地處亞歐板塊與太平洋板塊的交匯之處,地震是台灣的宿命。“9·21”大地震後至今,6級以上的地震又發生了9次。當地震來臨之時,如何盡量減少生命損失,公私部門大有可為,包括但不限於抗震建築、早期預警和防震教育等。
就校舍而言,該重建的重建,該加固的加固,以提高抗震性能,也就擺上了日程。“9·21”大地震,全台灣有1546所學校受到不同程度的毀損,其中多數分布在鄉下的293所嚴重毀損,需要重建,“新校園運動”也就應運而生。震後,台灣當局建立了包括1.1萬余座校舍資料的數據庫。經評估,有相當一部分校舍不合格,需要加固。
這么多的校舍重建與加固工作,固然和本次地震的破壞性有關,但亦可找到人為因素,可追溯到台灣1970年代要求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大量的中小學校舍就是那時建立的,政府官員必然利用這樣大興土木的機會尋租,當時校舍用的混凝土,質量上普遍不過關,不能達到抗震的要求。這些校舍,建築風格也非常單調,常見為“一”、“ㄇ”或“口”型布局,沿中軸線對稱,配置衙門似的門廳和政治銅像及口號。“9·21”大地震來了,二三十年前的欠債就連本帶利一起算了。
需要重建的校園為293個。2000年3月,“教育部”公布在校園重建中政府與民間的分工。將校園劃分為四組:第一組為重建金額達5000萬新台幣以上或金額在5000萬新台幣以下但整個校園需要重建的學校,由“教育部”委托“內政部營建署”代辦,共41所。第二組為由“教育部”委托已經中標選定的亞新顧問公司管理的項目,共22所。這些都是由“中央財政”出錢的。第三組為地方縣市政府自辦重建,共122所。
第四組為51個民間團體認養自辦重建,共108所。民間團體認領的學校超過了1/3,其中民間團體慈濟認領了51所學校,可見民間的公益熱情有多高。而且,當這個劃分方案公布之時,民間認養的學校重建工作早已大規模展開,但“教育部”直接主管的學校重建中尚沒有一所啟動。這一快一慢,足見誰重建的效率高、干勁足。
2000年5月,台灣民間團體更進一步提出“新校園運動”,希冀以更高更好的理念來推動災區校舍建設,這一口號立即被台灣“教育部”采納。並提出四大目標,包括:讓重建的校園成為人性化校園、把開放教育等教改理念融合進去、校園要展現社區特色以強化與社區的紐帶及助力公共建築營造新氣象等。
“新校園運動”還提出確保安全健康舒適的環境並注意無障礙設計、落實高效能且符合功能的教學環境及營建可供作小區終身學習及景觀地標的核心設施等八大原則。撇開漂亮的辭藻,可以看出,抗震是實實在在的關切,但關切的內容遠遠超出了抗震與重建,把學校變成“景觀地標”更是將學校的定位遠遠超出了功能性。
在“新校園運動”采納後,當時的台灣“教育部長”特地給台灣的建築師們發出一封熱情洋溢的公開信。該信稱在“9·21”大地震中如此多的公共建築損毀,“幾可視之為‘國恥’”,而其中學校損毀的嚴重程度“更是令人心痛”。敢於揭自己的蓋子,值得贊。
該信接着說:“我們提出新校園運動將作為災校重建的主軸,期望整合公私部門的力量來推動重建……新校園運動不僅要讓重建的校園達到安全、美觀與實用等基本要求,更要在重建過程中推動一系列校園經營實驗計劃,鼓勵學校與社區合作,共同探索新的校園經理模式……我們堅信,這樣的新校園運動不僅是災區重建、洗刷國恥的一環,更將成為未來台灣其他地區校園改造的新基准”。公開信希望公私部門一起參與,尊重民間團體的活力。
最後,該信還特別保證要改正過往公共工程項目的種種弊病:“在執行上往往缺乏整體規劃觀念,加上設計費率低、規劃設計時間緊迫、行政手續繁雜,優秀的設計師通常不願參與,設計品質因而低落並造成惡性環境”,呼吁優秀的建築師加入以消除這些弊病。
後面的故事很簡單。許多優秀的建築師紛紛報名。在震後至2002年的三年多時間里,新校園運動就創造出四十多所抗震性能更好且各具特色的新校園。被毀損的是舊校舍,得到的是新校園,不僅僅是硬件上的升級,更是軟件、內涵與理念上的更新。是起於重建,但並沒有止步於重建。
而且,這一運動並沒有隨校舍重建工作的結束而煙消雲散。反而歷久而彌新,其宣示的理念顯示了強大的生命力。2003年以後,新校園運動推向全台灣,一是通過“降低國民中小學班級學生人數計劃”中增建教室工程的機會,將新校園運動的理念與經驗推廣到了災區以外的其他縣市;一是通過“永續校園改造計劃”,鼓勵更多小規模的校園環境改造。尤其是2004年開始的“國民中小學老舊校舍改建計劃”,涉及的學校數目更多,影響范圍更大。
是的,民間推動、政府倡導及各界廣泛參與的“新校園運動”,是台灣震後校舍重建中濃墨重彩的一筆,並且飛得更高,已遠遠超出了校舍重建與更新的范疇,體現了台灣社會與官方對教育體制與觀念的深刻反思。直到今天,台灣仍從中受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