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載《炎黃春秋》2014年第3期
作者系台灣學者
蔣經國在1988年1月13日驟逝,根據憲法由副總統繼承總統職務,國民黨黨主席一職也由當時的中常委取得共識,由李登輝擔任代理黨主席,並擬於當月27日召開之臨時中常會通過。
一、宋美齡對黨主席產生過程表示異議
未料當月26日,時任國民黨秘書長的李煥接到宋美齡一封信:
李秘書長勛鑒,元月二十四日來報奉悉。經國先生不幸逝世,其對國家及本黨之貢獻乃盡其最大之努力,普海公認尤不幸者,經國先生逝世,正逢我推行三民主義統一中國之政策及設想以及本黨整紀及推動黨務之再次強化,尚未能開始逐步行之再者。事實上,經國主席因病纏身,輒不出席主持常務會議,故由諸常委輪流代行主席職務,所慶者乃諸位常委均能盡責,無瑕疵可詬。為符合本黨黨章,莫若於第十三次全國代表大會開會時,由本黨全體同志遴選及表決主席人選。若是,則既可與黨章無所抵觸,且令黨員對黨中央處事煜明磊落,有所慰也。專復並請轉諸諸同志為荷
即此順頌
黨安
蔣宋美齡
七十七年元月二十五日
信中,宋美齡主要是希望黨主席問題不宜倉促決定,應依黨章規定,於7月間召開之黨代表大會時決定。當時宋美齡具有中評會(中國國民黨中央評議委員會)主席團主席的身份,宋的意見當然受到重視。但是,當時所有的中常委(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會),包括重量級如俞國華、李煥、余紀忠、王惕吾、郝柏村等都不同意宋美齡的看法,他們反對宋美齡的原因有:一、當時蔣經國沒有培養接班人,中常委中無人自信有足夠威望擔此重任,也就是說無人想跟李登輝競爭;二、都以大局為重,希望台灣權力轉移順利,政局穩定;三、即使國民黨內部、即使忠於國民黨的老臣,也醒悟到新的世代來臨了,蔣家該退出台灣政治圈了,所以根本沒有人考慮過讓宋美齡做黨主席。
二、問題在於蔣經國沒有培養接班人
一直到今天許多人還在問,為什么蔣經國會選李登輝做接班人。我的回答是:“蔣經國從來沒有意讓李登輝接班”,因為蔣經國根本沒有安排接班人,沒安排的原因是沒有一個醫生敢告訴蔣經國的身體狀況,隨時會倒下注1;另據李登輝《虎口下的總統》也說蔣經國生前從來沒說過要他接班注2。蔣不知道自己身體狀況,何況副總統是虛位元首,依據當時國民黨的傳統,副總統在權力排行榜中是敬陪末座的。
三、根據憲法順利接班
蔣經國驟逝,大家都有不知所措之感,但台灣當時政治已上軌道,軍隊也已國家化了,沒有野心分子想覬覦大位,大家只好根據憲法順理成章地由副總統接班。宋美齡的信雖然引起了一陣小的騷動,但是最後27日的臨時中常會還是通過了由李登輝接任代理黨主席,7月8日全國黨代表大會通過李登輝擔任國民黨黨主席。
四、宋、李都有風度
宋美齡在得知多數中常委不同意她的看法以後,對外表示,這只是她個人的建議,一切遵照中常會的決議,並派蔣孝勇向李煥解釋。李登輝在27日當選代理黨主席後,28日由蔣緯國陪同到士林官邸拜謁宋美齡,李向宋行90度鞠躬禮。當年7月7日黨代表大會李登輝順利當選國民黨黨主席後,8日黨代表大會,宋美齡即由李登輝陪同到黨代表大會會場發表《老干新枝》演講,並由李煥宣讀演講稿。
五、媒體風波
這本來是李登輝接班過程中的一個小插曲,但是媒體卻大肆炒作,用斗大的標題如“驚濤駭浪”、“宋美齡奪權失敗”、“宋美齡高估自己”、“宋美齡錯估情勢”等,內容多譏諷宋美齡意圖奪權,不識時務企圖宮廷政變,以致自取其辱。其中,《新新聞》更在第47期以專刊的方式,以“中常委連手宋美齡敗退”為標題,認為宋美齡進行政爭、奪權。首先,在社論《砍斷歷史尾巴迎接嶄新歲月》中提到:
蔣夫人宋美齡一封急信,一通急電,要求將代理主席提案延緩。在黨政部門已不負任何實質責任,不扮演任何角色的老太太,這樣的要求顯屬逾越。因為,這是太過分的以“私”侵害到“公”。她完全缺乏體恤,甚至更等於跡近輕蔑。注3
並在國民黨中常委完成聯署推舉李登輝擔任國民黨代主席後,提報常會前,由李煥寫了封信向宋美齡報備此事,“蔣夫人看完這封信之後,非常生氣,認為‘你們問了那么多人的意見,為什么就不問問我?現在還要求我見諒,見諒個什么!’”注4
此外,也在同期中的《“宋氏王朝”結束,“蔣氏王朝”如何?》里進一步指出宋美齡此般作為是“國母干政值得警惕”、“貿然干政自取其辱”。注5這樣的見解,直到2003年仍出現在報紙評述中:
1988年1月13日蔣經國逝世,蔣宋美齡頓時成為蔣家及國民黨內保守勢力的精神領袖。當天李登輝繼任為總統,但真正具有實權的國民黨黨主席職位懸缺。……當時,國民黨內部出現兩種聲音:一是讓李登輝立即真除黨主席;另一是李登輝先擔任“代理主席”,半年後召開十三屆黨代表大會時再扶正。國民黨人士指出,當時,這兩派人馬僵持不下,蔣經國已故的兒子蔣孝勇忽然攜帶一封蔣宋美齡的親筆信函,赴中央黨部交給秘書長李煥,信中表明,蔣經國屍骨未寒,國民黨不應為黨主席之爭而紛擾不斷;李登輝可以以“代理主席”名義,直到7月黨代表大會扶正。
原本要在即將召開的中常會上提案扶正李登輝的人馬,為了這封信頓時亂成一團。在中常會前,李煥召集了副秘書長鄭心雄與高銘輝商討,更透過中間人傳話給當時的行政院院長俞國華,希望俞能在中常會上提案討論黨主席的人事案。可是,在開會時,俞國華沒有提出相關議案;在最後關頭,列席常會的副秘書長宋楚瑜突然舉手發言,聲淚俱下痛陳國民黨如果沒有立即通過黨主席人事案,就是對不起黨、對不起國家。緊接着常會無異議通過,這就是李登輝扶正過程最著名的關鍵性臨門一腳。
這場宮廷斗爭就此告一段落,但在7月7日的十三全黨代表大會前夕,蔣宋美齡發表《我將再起》的文章;十三全大會上,蔣宋美齡公開發表《老干新枝》的專文,雙方全力展開部署中央委員的爭奪戰……注6
坊間甚至把1986年宋美齡回台參加蔣介石百歲誕辰的文章《我將再起》,解讀成宋美齡企圖在台灣奪權的證據。這種說法也傳到了大陸,大陸人也相信這種說法,孔宋家族和宋美齡在大陸人心中的地位是相當負面的。
雖然近年來大陸學術界介紹國民黨和蔣介石的文章大量上市,但是蔣經國去世,宋美齡與李登輝爭黨主席之說幾成定論。蔣經國去世迄今只有26年的時間,有大量的證據可供參考,還有許多見證人尚在人世,而歷史真相竟被扭曲至此。
我仔細查看過,從蔣經國1988年1月13日過世後,到1月27日臨時中常會召開,通過李登輝任國民黨代理黨主席,這段時間的報紙及雜志上的相關新聞,我發現許多譏諷宋美齡企圖與李登輝爭黨主席寶座的文章,作者根本沒看過宋美齡給李煥的那封信,就揣測宋美齡想當國民黨黨主席。其實宋美齡那封信的主要內容,是建議黨主席的產生,應該根據國民黨的傳統,由7月7日的十三全黨代表大會產生,“若是,則既可與黨章無所抵觸,且令黨員對黨中央處事煜明磊落,有所慰也”。
宋美齡此函之真正動機,我認為除了代理黨主席產生經過有悖國民黨傳統外,可能的原因是擔心李登輝威望不夠,甚至擔心李登輝是否忠於國民黨傳統。無論宋美齡此函的真正動機是什么,當時宋美齡絕無奪權的念頭。以宋美齡見識之廣、以宋美齡之聰明,以及對政治運作之嫻熟,假如有此野心,豈會只發一函,而無其他任何動作?又假如宋美齡想當黨主席,至少要公開表示參選呀!沒有參選叫黨代表如何選拔?
六、澄清謠言再函李煥
一封信引起一場大風波,各種謠言紛紛出爐,宋美齡乃於2月19日再致李煥一長函,表示對於“報章雜志之胡謅、詖論,所做種種之猜測、影射及曲解自有糾正之必要”。信中除駁斥謠言及強調國民黨傳統外,有一句話值得注意:“本黨主席甫逝,尚未安厝,即別出心裁”。蔣經國去世,宋美齡極為傷心,眼看着李登輝急躁地攬權,同時也可能擔心國民黨新的領導班子對台獨勢力不夠強硬。
七、《老干新枝》吐露心聲
7月7日李登輝當選黨主席,7月8日宋美齡在出席中國國民黨第十三次全國代表大會的演講稿中,《老干新枝》道出了宋美齡的憂慮。宋在講稿中說:
主席,各位同志:
中華民國國民黨十三全會定於民國七十七年七月七日集會於復興基地台北近郊,是日為歷史上盧溝橋事變日,深具意義。余今與會,目睹各界同志,集集一堂,實深感慰。尤憶民國十三年一全大會集會廣州,與會同志,朝氣蓬勃忠黨愛國之情溢於言表。余當時在座,曾親聆總理昭示,組織有力政黨,以黨改造國家。
國父九十四年前革命創黨,先嚴耀如公為總理密切伙伴,掩護同志籌助經費,余家為秘密集會處所之一,因而遭致清室懸賞通緝,被迫舉家倉促逃避東瀛。國內有志青年紛起響應,諸如無數成仁黨國元勛,黃花崗七十二烈士拋頭顱灑熱血,勇往直前,歷經推翻滿清創立民國,興辦黃埔軍校,總裁受命東征北伐,統一全國,抗日軍興歷時八載,始獲勝利,得廢除不平等條約,收復台澎,其艱難困苦,非身歷其境無法體會。而今復興基地,照耀光明之火,為大陸十億同胞希望之所寄。北伐成功至抗戰開始,未及十年,其間軍閥割據,共黨猖亂,日本一再侵犯,人民水深火熱,全面抗戰,陣亡將士及被日軍蹂躪殺戮同胞,更不計其數;諸凡前者之犧牲,始有今日之黨國。
各位同志熟諳黨史,當已了然於胸。三全大會總裁昭示:“保障國民黨光榮歷史的基礎”,四全大會昭示:“黨內團結為御侮圖強之基”,民國廿七年臨全大會總裁提示:“國民黨必須堅強團結”、“強化全黨”,十全大會昭示:健全組織,悉皆本黨應奉行之准則。眼前正值緊要關頭,老成引退,新血繼之,比如大樹雖新葉叢生,而卓然置基於地者,則賴老根老干。於今黨內白發蒼蒼,步履蹣跚者,不乏當年馳騁疆場之斗士或為勞苦功高之重臣,其對黨國之貢獻,絲毫不容抹殺,當思前人種樹,後人乘涼。夫國之強,黨之壯,賴有一定之原則,連續生存之軌跡,創新而不忘舊,前進而不忘本。當年國父如不建黨立國則無今日之中華,台澎依舊日本殖民地,飲水思源發人深省。
諸位與會同志,選自各界皆黨之精英,對黨忠誠,為黨策謀,此次集會一堂,歷時一周,望能竭精殫智,排除自私,捐棄己見,一切以黨國為先,以復興基地為起點,拯救十億大陸同胞,庶幾不負總理、總裁及元勛烈士在天之靈。惟今時逾半世紀,世局不停動盪,總理、總裁昭示之真義未變,吾黨之原則亦未變,今後黨之發揚光大,有賴紀律之恪遵,有品有德優秀人員之引進,然而其不容變者則是黨之精神、黨之原則、黨之方向及黨之紀律,其不可有者則為藉黨逞私欲,個體求眩眾,標新立異,動搖國本;坊間新聞媒體對國事之批評與建言,應訴諸社論專欄,堂堂正正供大眾判讀,如任意制造民意,混淆視聽,則非所應為,而為國人所共棄。總理創五族共和,志在團結;同為漢族,自無所謂獨立之理。以美國之崇尚民主自由,不惜內戰,制止分離,其理自明。夫崇尚民主,慎防爾“民”我“主”。如今社會正受沖擊,人民企求法制民主,持舊創新,在在需求准則。
黨設主席表率全黨,其產生應根據憲章,不宜草率為之。各位同志身負重托,心系安危,自當內和不同外納輿情,求新而非排舊,守紀而非乖張,法律必須嚴格遵守,暴亂亟應依法切實制止,庶幾可以推行民主鞏固經濟,在黨主席領導下群策群力繼續發揚本黨輝煌歷史,余飽經憂患,志切黨國,肺腑之言,提供各同志參省。
敬祝各位身體健康!
宋的警告被人當成耳邊風。若干年後民進黨果然執政。聽說宋美齡的家人到美國看宋美齡的時候,沒人敢把陳水扁當選的消息告訴宋美齡。紀錄片《世紀宋美齡》工作小組訪問台北故宮博物院前院長秦孝儀的時候,秦孝儀激動地說:“還是蔣夫人的遠見,她認為這個一旦交給李某人是很大的危機,很大的危機!我想是經國先生當年最大的失策,他要痛哭流涕的就是這件事!就是這件事!”注7
八、“我將再起”的原意
至於把1986年蔣介石百歲誕辰,宋美齡回台發表那篇《我將再起》,解讀成宋美齡一種復出政壇的宣言,說這種話的人基本上沒看過這篇文章。我們先看看宋美齡在文中如何解釋《我將再起》這幾個字的由來:
(民國)二十九年戰況正趨激烈,而國際局勢益見陰霾之時,美齡亦不時振筆為文,以期鼓舞純正的愛國思想,並建立堅強無比的信心,這些文存,經合刊成書,題名為《我將再起》。先總統還特別寫了一篇序文,肯定“中國將必從它的許多艱難困苦中,崛起而為一強大的國家”。但也同時提醒國人:“只有拿出堅忍不拔的勇氣向前邁進,我們才能使一個新的中國屹立於世。”
“我將再起”一語,來自倫敦首位聖保羅教堂一個饒趣及感人的故事。倫敦聖保羅教堂南門頂上,有一塊鐫刻端庄的石頭,上面雕刻着一個拉丁字RESURGAM,意為“我將再起”。說起它的歷史來是這樣的:當教堂的大圓屋頂行將動工時,建築師克來斯陶佛爵士(SCHRISTPHERWREN)要求一塊石頭作為教堂中央的准據。於是有人從亂草堆中拿來一塊刻着這個拉丁字的墓碑,它的意義如此深刻……注8
我們再看看宋美齡發表這篇文章的動機:
美齡因欣賞此字之寓意,亦正恰合我們中華民族全體同胞的精神、意志、希望和觀念:一個古老的民族,在天荊地棘的苦難環境中,經過一場生死掙扎,必能重建它的聲望和力量,崛起而為一個充滿朝氣和正氣的強大國家。
先總統和美齡,都深深認定中華民族有其必能生存復興的力量。先總統稱之為“實踐歷史使命的力量”,美齡認為這種浩大潛力,足以使我們國家民族於痛深創巨之後恢復元氣。這種力量來自上下五千年悠久優越之文化與道德的陶冶所釀成,而且波瀾壯闊,永不消滅。注9
可以肯定,曲解“我將再起”原意者,根本就沒有看過這篇演講稿,否則不會解釋得如此離譜。
九、褒貶人物要憑史實
過去有一種評論宋氏三姊妹的說法:“宋藹齡愛錢,宋美齡愛權,宋慶齡愛國”。此說非但失之過簡而且並不正確。宋藹齡、宋慶齡姑且不論,宋美齡不愛國嗎?宋美齡真愛權嗎?答案都是否定的。
評論任何一個政治人物,不能有先入為主的成見。功過是非要憑證據,也就是所謂的第一手資料,此外要根據其一生的作為進行比對,觀其是否相符,是非有否矛盾之處,方能做出正確結論。
從嫁給蔣介石以後,一直到蔣介石去世,宋美齡從來沒有脫離過政治。但是我們從一手的檔案里,也很清楚地知道她一生工作的內容。她的工作大體可以分成兩部分:一為幫蔣介石的工作,其工作內容不外翻譯、交際。由於她英文好,個性圓融,這兩種工作她不但能勝任,而且也樂此不疲從不推辭、怠惰;此外,抗戰期間,她獨當一面的工作不外勞軍,撫慰遺孤,成立孤兒院,擔任航空委員會秘書長,等等。到台灣後成立中華婦女反共抗俄婦女聯合總會(簡稱婦聯會),成立孤兒院、三軍托兒所、華興中學,等等。
綜觀其一生,我們從檔案及蔣介石日記里,看不到她介入人事或介入政爭的證據。蔣介石熟讀中國歷史,當然清楚歷代外戚干政之禍,所以知道引以為戒。宋子文雖然是宋美齡的哥哥,但宋子文能在政府中迭任要職,是靠自己的學問及能力,而且兄妹之間不甚親近。宋美齡在襄助蔣介石的時候也頗知謹守分際。長達數十年的歷史資料中,我們找不到宋美齡拉幫結派,培養自己勢力或干預政務的證據。
宋美齡憑着自己美麗的外貌,優雅的氣質,深厚的學養,世界四強領袖第一夫人的身份,在抗戰期間訪美,受到美國朝野的熱烈歡迎。開羅會議,以蔣私人秘書的身份周旋在大國領袖及政要之間。
宋美齡一生為她信仰的主義,為她心目中的英雄蔣介石奉獻心力。宋美齡長壽,從出生到過世,橫跨三個世紀。綜觀其一生,我們稱她為民國奇女子,永遠的第一夫人,不為過譽也。
了解她一生歷史,我們不可能相信她會在蔣經國去世之後,以91歲高齡,跟李登輝去爭小島上的國民黨主席。這種說法昧於史實。
注釋:
注1陳三井訪問、李郁青紀錄:《熊丸先生訪問紀錄》,(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8年)。
注2東森電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制作,《虎口下的總統》,(台北)台視文化,2011年10月。
注3社論《砍斷歷史尾巴迎接嶄新歲月》,《新新聞》第47期,1988年2月1日到7日,第6頁。
注4葉志清:《沒人來請示夫人生氣了》,《新新聞》第47期,1988年2月1日到7日,第10頁。
注5《“宋氏王朝”結束,“蔣氏王朝”如何?》,《新新聞》第47期,1988年2月1日到7日,第32、33頁。
注6謝忠良:《“我將再起”政爭失利退隱美國》,《蘋果日報》,2003年10月24日。
注7林蔭庭著:《尋找世紀宋美齡》,(台北)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第237頁。
注8、注9蔣宋美齡著:《我將再起》,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87年1月版,第7-8、8-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