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歲護士被罵上熱搜!網友吐槽:您坐辦公室,為何讓年輕人扛雷?

86歲高齡,仍在臨床一線,這本身,就足夠引人注目了。

李桂美護士,一位本該頤養天年的老人,卻因為“堅守崗位”被推上了風口浪尖,甚至,是被一部分網友“罵”上了熱搜。

這到底是時代的楷模,還是某種無奈的悲歌?

起初看到這新聞標題,心里咯噔一下,想着又是誰在不分青紅皂白地網暴一位老人。

但點開評論區,畫風卻出奇地復雜。

不再是一邊倒的贊揚,也不是純粹的惡意攻擊;

而是,一種積壓已久的情緒,找到了一個看似荒誕的出口。

比如那個最扎眼的槽點:“高齡在崗與資源占用”。

有報道說,甚至需要“專人看護”。

這在醫療資源本就緊張的當下,很難不讓人聯想到“寶貴的醫療資源被額外占用”。

年輕護士們的工作負擔,是不是因此又加重了一分?她們敢怒不敢言的苦,又有誰懂?

更引爆輿論的,是李桂美護士那句“從不讓病號找我”。

在普通人聽來,這似乎是經驗豐富、能力超群,能把問題都提前解決掉的自信宣言。

但在一線醫護人員,尤其是那些“小年輕”聽來,可能就完全不是那么回事了。

“不讓病號找我”,潛台詞是不是“我不直接承擔那些最繁瑣、最消耗精力的一線護理工作”?

那些壓力,那些風險,那些沒完沒了的呼叫鈴,最後由誰來接盤?還是那些年輕的護士們唄。

這與我們從小被教育的南丁格爾“燃燒自己,照亮別人”的奉獻精神,好像……有點兒出入?

然後就是那個老生常談,卻又刀刀見血的問題:編制與晉升機會。

一個蘿卜一個坑,老前輩穩坐釣魚台,年輕人的晉升通道呢?

窄了,甚至,堵了!

眼巴巴地看着前面的人“占着茅坑不拉屎”(當然,這里用詞糙了點,但話糙理不糙啊!),自己卻在無盡的夜班和微薄的薪水里苦熬。

那種職業焦慮,那種對未來的迷茫,簡直能把人逼瘋!

還有更讓人哭笑不得的,所謂“‘情懷’綁架與實際待遇”。

醫院方面,把老護士的榮譽、她的“堅守”大書特書,這當然是宣傳的好材料,正能量滿滿嘛!

可是,聚光燈之外呢?

那些默默無聞、承擔着巨大工作壓力的年輕護士,她們的實際困難,她們對合理待遇的渴求,是不是就被這耀眼的“情懷”給掩蓋了?

甚至有報道提到,把法定節假日回家過年這種基本權利,都視為一種“恩賜”。

於是乎,“奉獻精神”這個曾經無比崇高的詞,在一些年輕醫護的語境里,似乎也開始異化了。

網友們說得更直接:過分強調老前輩的“奉獻精神”,反而成了壓榨年輕護士的道德枷鎖。

你不奉獻?你就是沒有醫德!你就是吃不了苦!

這大帽子一扣下來,誰受得了?

可是,誰的奉獻都不是無限度的,誰的身體都不是鐵打的啊!

醫療行業,這個曾經被譽為“白衣天使”的聖地,如今卻常常和“高壓”、“過勞”這些詞匯緊密相連。

醫療行業的壓力,很多時候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因為它直接關乎生命,那種精神上的弦,時刻都得緊綳着。

這次86歲護士的爭議事件,就像一根引線,一下子點燃了醫療系統長期以來積壓的諸多“痛點”。

比如,人員短缺的問題,喊了多少年了?

一個護士恨不得掰成八瓣兒用,說的就是現狀。

比如,工作強度大到令人發指。

連軸轉、黑白顛倒,生理期遇上大搶救也得硬扛,這樣的故事還少嗎?

比如,長期失衡的醫護比例。

病人數量蹭蹭往上漲,醫護人員的增長速度卻遠遠跟不上,這窟窿怎么補?

還有那該死的職業發展受限。

一眼望到頭的職業路徑,微薄的薪水,與付出完全不成正比的回報,怎么留住人?

隨便翻翻網友的評論,或者看看相關的新聞報道細節,那些年輕護士面臨的實際困境和心理壓力,簡直撲面而來。

“夜班連着上,感覺自己隨時會猝死在崗位上。”

“過年過節永遠回不了家,父母生病也只能在電話里哭。”

“晉升?呵呵,除非上面的退休,或者我能熬到所有人都走光。”

這些話,讀着都讓人心疼,甚至有點絕望。

為什么會這樣?深層原因其實也不復雜。

醫療資源分配不均,優質資源永遠向大城市、大醫院傾斜,基層呢?缺醫少葯是常態。

對醫護人員的保障不足。說好的提高待遇,改善工作環境,落實到位的有多少?是不是總在“畫大餅”?

社會對醫療行業的認知也存在偏差。

一方面過度神化,要求醫護人員必須是“聖人”,不能有任何怨言;另一方面又對醫療過程中的風險和不確定性缺乏理解,醫患矛盾一觸即發。

這些痛點,帶來的影響和後果是什么?

首當其沖的,是醫護人員的身心健康。

抑郁、焦慮、失眠,甚至過勞死,這些已經不是個案了。

隨着而來的,是醫療服務質量的下降。

疲憊不堪的醫護人員,你指望他們能時刻保持百分百的專注和耐心?太難了!

長此以往,整個醫療系統的可持續發展都會受到嚴重威脅。

當最優秀的人才都不願意選擇這個行業,當在崗的人都想着逃離,未來誰來守護我們的健康?

所以,86歲李桂美護士引發的這場輿論風暴,或許並不是一件壞事。

它至少把一些被刻意掩蓋的、或者被大家習以為常的“痛點”給狠狠地揭了出來,放在了陽光下。

解決這些問題,絕非一日之功,更不是某一個部門、某一家醫院就能搞定的。

需要政府加大投入,優化資源配置,真正把“保障醫護人員權益”落到實處。

需要醫院管理者轉變觀念,少一些“情懷綁架”,多一些人文關懷和實際激勵。

也需要社會各界給予醫療行業更多的理解和尊重,營造一個更健康的執業環境。

在行業內有一種說法是“三分治療、七分護理”,整個醫療系統下是離不開護士的。

他們的的工作相當復雜且繁瑣,除了正常的打針換葯,還要處理病人的嘔吐物、傷口的膿血,本身工作內容的服務性質加上因生病或多或少有點急躁的病人和家屬,許多人在工作中也相當受氣。

但是讓人心酸的是少有護理人員能被注意,大家到了大醫院都會注意那些名校畢業的主任醫師、門診大夫、專家學者,而不是平均每個月要輪值8到12個夜班、住院過程中負責處理各種問題,讓患者能在治療過程中舒心的護士。

現在全國有五百多萬護理工作者,他們真正需要的永遠是合理的工作時間安排和晉升機制,而不是“醫護情懷”、“白衣天使”、“行業前輩”帶來的綁架。

最後想說:每一位在醫療崗位上默默堅守的人,都值得尊敬,無論是年屆耄耋的老前輩,還是那些負重前行的年輕人。

但我們更希望看到的,是一個讓所有醫護人員都能體面工作、健康生活、擁有光明未來的醫療體系。

別讓“奉獻”成為不可承受之重,別讓“天使”折翼在無盡的過勞與焦慮之中。

希望這場討論,能成為一個契機,推動真正的改變發生。

屏幕前的你對此有什么看法?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討論。

來源:醫護站、半島都市報

責編:舟舟

聲明:*本文僅提供信息參考,不代表本平台觀點。

本文標題: 86歲護士被罵上熱搜!網友吐槽:您坐辦公室,為何讓年輕人扛雷?
永久網址: https://www.laoziliao.net/health/info/61883989 (請複製分享給好友)

料友留言(数量:0条)

相關文章
誰把核酸大王,逼成了“討債狂魔”?
01 最近很多媒體爆料:昔日的“核酸大王”張核子,在全國范圍內,起訴多家衛健局要賬。 看到這個新聞,很多人可能會好奇: 什么玩意,那幾年坑了我們那么多錢,現在還敢要賬? 媒體也是暗貶張核子,把他口罩期間大肆擴張,淪為失信人、拖欠員工工資、瘋
标签
年僅44歲!浙江一高校副教授,系主任因病逝世
相關焦點:《年僅45歲!211一學院副書記因病逝世》澎湃新聞記者從相關方面獲悉,浙江理工大學法學與人文學院傳播系副教授劉曦,因病醫治無效,於2025年5月16日在杭州離世,年僅44歲。 公開資料顯示,劉曦,女,浙江理工大學法學與人文學院副
标签
年僅22歲!小伙摔倒以為沒事,7天後死亡!出現這些症狀千萬別忽視
 近日, #小伙摔倒以為沒事7天後死亡# 沖上熱搜,引發熱議↓ 小伙摔倒未進一步檢查 7日後因腦出血去世 5月8日晚,22歲的胡銘傑騎電動車行至安溪縣二環路時不慎摔倒。事故發生後,他被送往醫院,因身體無明顯外傷及出血情況,他並未進一步檢查
标签
國家醫保局釋疑:為什么便宜的X光檢查越來越少,貴的CT、核磁共振等項目越來越多?
為什么便宜的X光檢查越來越少,而貴的CT、增強CT、核磁共振、PETCT等項目越來越多? 對此,5月17日,國家醫保局微信公眾號發文進行了釋疑,文章作者為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殷嬪嬙,全文如下: 醫學檢查是醫生用來發現問題、判斷病因、跟蹤治療效
标签
最佳運動時間不是“天剛亮”,更不是“臨睡前”!很多人鍛煉錯了
你會選擇早上鍛煉,還是晚上運動?很多運動的人會存在兩個極端,要么早上天剛亮就出去鍛煉,要么就是晚上睡覺前去夜跑等。 但很多人鍛煉錯了!近日一項最新研究發現,最佳運動時間既不是“天剛亮”,更不是“臨睡前”! 健康時報圖 最佳運動時間不是“天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