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醫生在診室中。 資料照片
“醫生,我就是控制不住想跑步,這是病嗎?”近日,26歲的丁先生(化姓)來到寧波大學附屬康寧醫院普通精神科葉倩文醫生的診室,非常苦惱。
從跑1000米就氣喘吁吁,到一天不跑就渾身難受
兩年前,當時體重95公斤的丁先生奉行“生命在於靜止”,能不動就不動。上下班以車代步,每天微信運動的步數一般只有3000來步。他很不理解,為什么那么多人會喜歡運動,特別是跑步。
後來,出於減肥需要,丁先生加入了附近年輕人的晨跑打卡微信群。在群里“潛伏”了一陣後,他被運動氛圍所感染,嘗試和群友一起去跑步。一開始,他跑1000米就氣喘吁吁。在大家的鼓勵和陪伴下,丁先生開始逐漸享受跑步的樂趣。
漸漸地,丁先生覺得不過癮了,慫恿着跑友們“再跑一會兒,再跑一會兒。”下雨天,明明群里沒人跑步,他也會再三在群里發出邀約,喊大家一起去跑步。這個微信群的群友,都不算跑步的狂熱愛好者,每日的跑量一般3000米封頂。當他拉着大家把每日跑量“刷”到5公里後,就被群友婉拒了。
醫生讓他別跑了,他卻仍然停不下來
進群一年後,丁先生選擇了退群。因為這個讓他找到一群跑友並愛上跑步的群,已經“配”不上現在的他了。他會風雨無阻地跑步,哪怕下大雨,也要堅持在戶外跑,被群友稱為“跑瘋子”。他每天至少要跑10公里,如果不跑夠,就覺得整個人都沒勁。
一開始,父母為兒子愛上運動感到高興,減重了25公斤,非常健康。慢慢地,父母覺得不對勁。這次,母親陪同他來就診時直言不諱地說:“他跑步跑瘋魔了。”
2024年下半年,丁先生經常覺得膝蓋酸痛,在醫院拍片後確診為半月板嚴重損傷,骨科專家告訴他:“不可以這樣跑步了,要靜養,不然以後要做大手術。”可一回家,丁先生就把醫囑拋諸腦後,換上衣服和跑鞋,又出門跑了。母親着急地說:“他每天在家里喊疼,可就是停不了跑步。不讓跑就心神不寧,飯也吃不下。”
丁先生問:“我是不是得了‘跑步成癮’這個病?是心理疾病還是精神有問題了?我怎么就控制不了自己呢?”
符合成癮特征,暫時不使用葯物
葉倩文醫生讓丁先生母子不必過於擔心。目前,醫學上沒有運動成癮或跑步成癮這樣的專門診斷。丁先生的情況確實符合成癮的特征,類似運動成癮的人群在生活中和臨床上挺常見。只是,像丁先生這樣引起重視,特地來醫院就診的並不多。
葉倩文介紹,人們對物質成癮比較熟悉,如酒癮、毒癮等。事實上,行為也會導致成癮,比如賭博成癮等。
是愛好還是成癮,怎么區分呢?葉倩文說,成癮主要包括3個特征。首先是強烈的欲望,成癮者會對某種物質(如酒精、毒品)或行為(如賭博、購物、上網)產生強烈的欲望。這種欲望難以抗拒,即使清楚這些行為可能帶來負面影響;其次是無法控制自己,盡管成癮行為可能對健康、工作或家庭造成負面影響,成癮者仍然無法控制自己的行為,持續進行這些活動;另外是戒斷症狀,當成癮者嘗試減少活動或停止使用相關物質時,可能會出現一系列不適感,如頭痛、惡心、焦慮、抑郁等,這些症狀會促使他們持續活動或繼續使用相關物質以緩解不適。
以丁先生為例,他明知跑步會加劇腿疼,卻難以抗拒要去跑步的欲望,無法控制跑步的行為。嘗試停止或減少跑步時,會有煩躁、心神不寧、渾身難受等症狀。
“需要吃葯嗎?是治療精神疾病的用葯嗎?”丁先生母子憂心忡忡地問。葉倩文表示,這次只當作門診來訪咨詢,暫時不使用葯物。她建議,丁先生可以接受心理干預並進行認知行為治療。首先,通過心理干預,改變對跑步的不全面認知,認識到跑步不等於健康,特別是過量跑步反而會傷身;其次是進行干預,干預的重點是“減少”和“替代”,醫患雙方一起制定計劃,循序漸進地減少跑量,用其他運動來替代跑步,每一個月左右,再對計劃進行評估和調整。
葉倩文提醒,當意識到自己痴迷某件事物到“成癮”的程度,尤其是已經影響到正常工作和生活時,要引起重視。可以到正規醫療機構就醫,在專業醫生的指導下進行干預和調整,讓自己的身心處於更舒適的狀態。
寧波晚報記者 王穎 通訊員 孫夢璐
(來源:寧波晚報)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極目新聞”客戶端,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歡迎提供新聞線索,一經采納即付報酬。24小時報料熱線027-86777777。